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51

第51章 北伐战争(11)

当然了,于老蒋而言更悲惨的,莫过于他的心腹何应钦此时似乎也不站在他一边。何应钦说起来是老蒋的亲信,实际上翅膀硬了之后跟老蒋基本就没站到一起过。何应钦似乎从来都没想过要把自己和老蒋绑到一块儿。就说这次吧,他看着老蒋被桂系逼宫,被汪精卫打击,没想要帮帮老蒋的忙,力挺老蒋,反而以为老蒋要彻底完蛋了,靠不住了,他要另起炉灶新开张了,居然就跟桂系暗通款曲,促成了老蒋的下野。想想老蒋也是可怜,摊上个黄埔系的二当家却是这么个货,真真让人火大,不过何应钦也甭得意,老蒋有的是办法治他——当然何应钦也不用害怕,老蒋肯定会治他,但他也不会有性命之虞,因为这就是老蒋。

外部有汪精卫、唐生智气势汹汹,内有新桂系趁火打劫,甚至头号爱将何应钦在此时节也不愿出手力挺,蒋介石这处境,也真是“绝”了。当然,被逼入绝境的蒋介石也知道继续坚持没有意义,反而让反对派们更加猖狂,为今之计,就只能以退为进,先避避风头,躲过这些明枪暗箭,然后伺机而动了。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正式宣布下野。

当然,蒋介石下野归下野,但只要黄埔系还在,他就根基仍在,依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蒋介石这一下台,反蒋大同盟就立即少了个靶子,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今共同的敌人倒了,朋友还做得下去吗?

庐山一行——汪唐貌合神离

蒋介石走了,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目前的国民党,政府有两个,武汉和南京,但是中央却有三个,除了南京,武汉,另一个是上海西山会议派搞的。一个政党居然有三个中央,还有两个政府,更要命的是,这时候该政党仅仅只占据了半壁江山,北方仍有强敌窥伺,天下未定而内部纷乱不息,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当然了,国民党的乱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早年同盟会就这德行,跟袁世凯争锋时也是如此,后来才逼得孙中山搞了个中华革命党,想强化个人权威。而在孙中山跟苏联合作以来,党内的分歧也日甚一日,当日孙中山在位时,几方面还算给点面子,彼此还能相安无事,等到孙公驾鹤西去,国民党这个大杂烩终于闹翻天了,闹到现在,谁都不鸟谁,谁都以为自己是对的,谁都以为自己应该是大佬,结果呢,谁都没有当成大佬,搞得国民党内部乌烟瘴气。

蒋介石下野后,如今在南京掌权的当然就是新桂系了。然而,大家也知道,新桂系毕竟在党内根基有限,南京方面的大佬们对他们也不甚感冒。比如说,蒋介石这一下野,南京方面的一众要员,如胡汉民、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等人都集体辞职了。南京的大佬们一个二个都拆新桂系的台也就罢了,连衣食父母江浙财团都不买新桂系的账,一时间南京政府的财政都成了大问题,新桂系这日子,甭提多难过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宗仁也知道光靠新桂系自己,想必是撑不起南京这片天,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拉拢武汉,打破孤立局面了。

当然,其实汪精卫也没把李宗仁放眼里,虽说蒋介石下野有新桂系老大一份功劳,但是在汪精卫看来,新桂系不过是搭了武汉的顺风车——没有他汪精卫,就凭你李宗仁,能摆得平蒋介石?汪精卫和唐生智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胜利是中央的胜利,是党的胜利,跟军队和个人无关,言下之意,你们新桂系算个屁?李宗仁对武汉方面的态度老实说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李宗仁更明白,没有武汉的支持,他在南京就站不稳脚跟,忍字心头一把刀,就算万般不爽,这当口也需笑脸迎人。于是,为了表明和解的意愿,李宗仁最近就去了趟庐山,准备见见武汉方面的要员,跟他们谈谈,好歹让他们帮帮忙了。

李宗仁不去庐山还不打紧,一去就瞧出了些异样——什么异样呢?李宗仁发现,汪精卫也不过如此而已嘛,还不是连唐生智这样的小弟都摆不平?大家想必觉得奇怪,唐生智不是跟汪精卫联盟了吗?怎么汪精卫还摆不平他呢?这里就得分析分析了。唐生智投靠汪精卫,目的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利用汪精卫的政治地位与老蒋分庭抗礼。而汪精卫呢,也不过是利用唐生智的军队和南京对峙。双方的联盟说白了就是互相利用。蒋介石在位之时,双方合作还算有统一的目标,但是老蒋一下野,双方这炮口就不知道该对准谁了,于是本就隐伏的矛盾便彻底爆发了。

唐生智本就是军阀出身,把地盘看得比什么都重,在他眼里,什么地位荣誉那都是虚的,只有地盘是实在的,所以他所思所想所念也不过是东南的那块地盘罢了。所以,对于合流,小唐是不乐意的,如此一来,东征就搁浅了,东南也就泡汤了。而汪精卫呢?汪精卫其实想要的很简单,无非就是党内的地位。此次合流,汪精卫本人自是寄予厚望,因为在党内能跟汪精卫掰掰腕子的只有胡汉民,但是胡汉民如今跟蒋介石穿一条裤子,蒋介石一下野,胡汉民也就一块儿闪人了,所以一旦合流,汪精卫就成了国民党党魁的当然之选。因此,汪精卫和唐生智,虽说是合作关系,但现如今各打各的算盘,根本不是一条心了。

而唐生智大家是知道的,为人狂悖,素无信义可言,当年待他恩重如山的赵恒锡他尚且能为了些许小怨就痛下杀手,更何况跟他非亲非故的汪精卫了。因此,当李宗仁去庐山和武汉方面通气时,唐生智就对李宗仁表现得非常倨傲——在李宗仁要求他撤出东征部队之时,他就态度强硬地表示要将部队开到芜湖,这也让李宗仁一时吃惊不小,汪精卫更是甚觉尴尬。当然,以后我们还会知道,唐生智此人不单是一个狂字所能概括的,或许还得加另一个字——混,就说抗战时南京保卫战那阵,此公就能一边喊着“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另一边偷偷摸摸一个人自顾自开溜,连累手下弟兄自相践踏,伤亡无算。所以说,唐生智这种人的人品,必须用两个字概括——恶劣。

李宗仁此次庐山之行,可谓是收获不小,他非但是跟武汉方面达成了迁都和合并的初步协议,而且还把武汉内部的弯弯绕给弄明白了。李宗仁此前之所以把汪精卫当个人物,也无非是认为汪精卫要地位有地位,要资历有资历,要军队有军队,是个真正的大佬,现在一看,汪精卫还不就是个花架子?权欲倒是熏天,但能耐嘛——连手下小弟都摆不平的人物,能有多少能耐?没有唐生智的武力作后盾,汪精卫又有何惧哉?

当然,李宗仁此行庐山,除了弄明白了汪精卫和唐生智之间貌合神离的弯弯绕,更重要的是,还拉来了两个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一是谭延闿,二是孙科。谭延闿,湘军的老前辈,当年在湘政的争夺中败给了赵恒锡,而彼时作为赵恒锡部将的唐生智也颇是让谭延闿难堪了一把,这两人当然是有旧怨的。当然,旧怨本也代表不了什么,谭延闿此人八面玲珑,最喜欢的就是广结善缘,如果唐生智能有主动示好的姿态,也未必化解不了,可惜的是,唐生智此人嚣张跋扈,非但不想化解矛盾,反而只能激化矛盾。谭延闿对唐生智那是越看越不顺眼,李宗仁此行庐山冷眼旁观,自也能一窥究竟。于是,临行前要求带谭延闿南京一行,实际就存了个拉拢谭延闿的心思。至于太子爷孙科——孙中山独子,此公本就是个纨绔子弟,打小被人骗着哄着长大的,何时瞧过别人眼色?这回倒好,在武汉可是瞧够了惺惺作态的汪精卫和不可一世的唐生智的眼色,心情自是大为不爽,而李宗仁不消说,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看透了汪精卫和唐生智之间的弯弯绕,拉来了谭延闿这位资深前辈和孙科这位天潢贵胄,李宗仁庐山一行,可是在党内斗争的天平上又加了重重的砝码。武汉方面想要欺负李宗仁没资历,占他的便宜,对不起——没那么容易!

龙潭之役——新桂系力挽狂澜

当然,坐镇南京政府的新桂系所要处理的不单是党内这么些弯弯绕的破事儿,另外,新近在北伐中输了个一败涂地的孙传芳也瞄着他们。蒋介石下野之后,新桂系将兵力尽数调往江南,收缩防线以求自保。而孙传芳则认为国民党内乱已久,军心散乱,此是其东山再起的天赐良机,便倾巢而出要来夺回原本便属于他的地盘——这便是北伐史上著名的龙潭之役。

龙潭之役虽说是国民党和孙传芳的一次决战,但是背景却远非那么简单,这里面的隐藏人物便是唐生智。唐生智这个人野心很大,心思太活,为人极不可靠,若从人品而言,只会比冯玉祥差,冯玉祥反水吴佩孚好歹还是因为两人有利益上的过节,但是唐生智背叛赵恒锡则完全是私心作祟。小唐自从在两湖之役中扩充了队伍,壮大了声势之后,便野心日炽,整天想着夺取东南,平定天下,要说这也没什么,哪个政客都会有点野心,问题是小唐使用的手段令人不齿。据李宗仁回忆,唐生智为了夺取东南,居然和孙传芳暗通有无,商定孙传芳沿江南下,而他本人则攻取芜湖东进,两面夹攻,搞倒南京的国民党。

如果唐生智真打算那么干,而且双方协同行动,那南京必定是凶多吉少,有句话叫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就是这个道理。李宗仁一开始并不知道唐生智有此险恶用心,只是在李宗仁去庐山和武汉方面讨论合流一事时,唐生智强硬地表示要将军队开进芜湖,此时李宗仁只是觉得唐生智未免欺人太甚,还未有他想——谁会想到唐生智如此阴损呢?所谓东征多以为是蒋汪意气之争所致,反蒋是其主要目的,没承想,唐生智想借东征之机征服东南,甚至还与敌方勾结,如此看来所谓东征之议表面出于汪精卫,幕后黑手实为唐生智。汪精卫斗不过蒋介石不说,甚至自己还被手下给利用了,想来真是悲哀。

万幸的是,孙传芳又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对唐生智这个盟友那是相当的不信任,更何况东南本来就是他的,凭什么让唐生智白分一杯羹?他的计划是,让唐生智的军队做牵制,他先下手为强,用奇袭的手段突然发难,然后先入关者为王,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唐生智也只能干瞪眼。孙传芳乃残兵败将,本无力再与北伐军抗衡,但是自孙传芳北事张作霖之后,苏北地区即由张宗昌领防,精明的孙传芳一度按兵不动,坐等张宗昌和北伐军火并。等到蒋介石徐州得而复失,而后因徐州一败引咎下野之后,孙传芳觉得机会来了,北伐军群龙无首,长江防务空虚,东路又有唐生智牵制,孙传芳马上认识到,机不可失,东山再起就看此一战,所以孙传芳不顾张作霖、张宗昌劝阻,领兵急进,试图通过渡江奇袭,一举夺回南京。孙传芳算得不错,实际上如果不是运气不好,他的计划还真是有可能成功,但是孙传芳命不好,他碰上了善打硬仗的桂系,所以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孙传芳最终被一举击溃,再无翻身之日。

话说李宗仁从庐山归来,正好半途遇到了孙军渡江船只。孙传芳活该命绝,这种倒霉事都出现了,巧的是,当时陈调元座舰也遇到了李宗仁,孙军船只虽多,竟然被李宗仁和陈调元的两艘座舰打得仓皇败退。而李宗仁从已知信息判断敌军作战部署的能力令人叫绝,他虽然在归宁途中发现孙军在上游的兔矶山渡江,但是他敏锐地感觉到此为孙军声东击西,实际的渡江地点应该是下游,因此他的作战部署就是集结重兵于下游的乌龙山地区,坐待孙军。不过,尽管李宗仁算到了孙军的主渡区域是下游,却没有算到是在龙潭,他集结重兵的乌龙山其实只是孙军掩护主力的侧翼,甚至离乌龙山不远的栖霞山也只是助渡,实际上真正的主渡地点是在龙潭。孙传芳显然对此次进军作了周密部署,这是他倾尽全力的决定性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孙军分五路渡江,两处佯渡为李宗仁所料,而其余三处渡江却让李宗仁失了算,事实上如果不是运气实在不佳,此战或有可能成为孙传芳的经典战例。

李宗仁判断对了区域,但却判断错了地点,所以战事很快便向着不利于北伐军的方向发展。李宗仁在乌龙山正与孙军掩护部队打得火热,却不曾想栖霞山中突出一支部队向李宗仁部发动猛烈攻击——李宗仁刚开始还以为是友军反水,后来才知是换防失误为孙军所乘,栖霞山也落入孙军之手。李宗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乌龙山七座炮台居然丢失四座,北伐军只能依靠三座炮台固守待援,待到天明,北伐军终于迎来转机,发动反击夺回了乌龙山以及栖霞山部分阵地。此后双方在栖霞山展开数次对冲,双方死伤颇重,最终北伐军还是在这场惨烈的阵地攻坚战中取得胜利,全歼乌龙山和栖霞山渡江之敌。

就在李宗仁认为战事告一段落之时,忽闻龙潭失守,李宗仁方才恍然大悟,孙军的主渡地点既非乌龙山,也非栖霞山,而是龙潭!龙潭集中了孙军全部精锐,孙传芳也算是倾巢而出,作最后一搏了。孙传芳果真没有天助,李宗仁主力正在乌龙山和栖霞山激战,本来龙潭渡江部队应是正中北伐军软肋,但不幸的是,他又碰上了桂系的另一个头目,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而白崇禧于此逗留的缘故也颇有些诡异,蒋介石下野后,白崇禧本来是在南京理事,因为军中饷银日拙,白崇禧只能去上海告贷,而途经镇江之时,恰遇有一煤车出轨,因此白崇禧只能于此逗留。就在逗留之时,白崇禧发现了孙军的踪迹,因此白崇禧果断于无锡停留,抽调第一军组织布防。孙传芳真是倒霉到家,因为导致煤车出轨的正是他的便衣队拆除了铁轨,结果反而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强敌。

第一军是老蒋部队,老蒋下野前交代军中的黄埔系军官,要他们远离前线,保存实力,但是事到如今,龙潭告急,第一军将领大多尚属深明大义,便服从了白崇禧的指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本来别人是指挥不动也指挥不好的,唯有白崇禧能驾驭自如,白崇禧越是展示出如是帅才,蒋介石就越是恼恨其不为所用。话说孙传芳虽然攻取了龙潭,却因为白崇禧的布防让其难以前进,而李宗仁在攻取了栖霞山之后便抽调主力全力赶赴龙潭,与白崇禧会攻孙军。

孙传芳本来以为已经打到了北伐军的七寸,结果却倒霉事一桩连着一桩,龙潭虽已拿下,但不能再进一步,这与他的预期显然是有很大差距的。龙潭一战,孙军背山临水已无退路,抵抗来得尤为凶猛,较之栖霞山尤有过之,孙军虽然面临两路夹攻,但是在背水一战的情势下均各奋勇当先,龙潭也几度易手,最终在李宗仁部队付出了8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后,北伐军宣告惨胜。而孙军主力全数被歼(1927年8月下旬),至此直系军阀基本告别民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