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50

第50章 北伐战争(10)

此时共产国际的高级顾问,所谓的亚洲专家鲁易同志跟汪精卫提供了一个武汉分共的绝好借口。当时斯大林给中共发来了一份电报,具体内容如下:一、实行土地革命,从下而上又从上而下地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但不要侵害军官的土地;二、由党的权力机关,纠正工农运动的过火;三、消灭现有的不可靠的将领,武装两万共产党员,和从两湖挑选出的五万工农分子,组织新军队;四、将新的工农分子安排到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去代替原有的委员;五、组织革命法庭,由一位著名的国民党员任主席,来审判反动官吏。

这份电报对于已经有了分共打算的汪精卫当然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分共理由。简单说,只要汪精卫把这份电报一拍,他就能把分共从蒋介石的维护党内纯洁上升到保卫党的生存的高度,事实上,汪精卫也确实利用了这份电报大做文章。而接下来的一切就是我们在史书上常见的内容了: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宣布分共;7月23日武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分共的决议;国共第一次合作终于宣告全面破裂。

后记:在国共分裂之后,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等人在南昌城中发动暴动,打响武装革命第一枪,史称八一南昌起义;此后,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之后落脚井冈山;中共的武装割据时代正式来临。

国民党内的首席之争

国民党本来因为分共有分裂之势,如今南京武汉都已经分完了,所以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但是分共完了不代表就不分裂了,武汉和南京想要恢复到当年的和和美美已然是不可能了,国民党各门各派都铆足了劲准备一展身手,这是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代,国民党首席之争重燃战火。

徐州兵败——蒋介石的滑铁卢

我们说政场之事瞬息万变,前一段老蒋还作为反共领袖风光无限,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老蒋却眼瞅着又要倒霉了。老蒋前一段之所以风光,无非是扛着反共的大旗当令箭,用反共压制住了反蒋,但是老蒋所倚仗的政治牌也不过仅仅是反共而已,等到大家都和共产党划清界限了,就得开始算算内部的账了。而要算起账来,老蒋免不得又要重新成为政治风暴的中心人物。

自从中山舰事变之后,蒋汪二人的矛盾算是公开化了,原本两个人还在刺廖案和处理西山会议派时有过亲密合作,但是自从胡汉民和许崇智加上一帮元老纷纷被驱逐出国民党中央后,蒋汪二人之间就势必有场争斗——一山不容二虎,这是亘古不变的政治法则。蒋介石有黄埔,汪精卫背后是左派、中共和苏联,但是经过中山舰事件那么一折腾,问题就出现了,原本汪精卫以为肯定站在自己一边的苏联居然胳膊肘往外拐,要求对蒋介石保持克制,这下汪精卫可算惨了,倒蒋没成,反被老蒋逼出了国。从此之后,看起来汪精卫一直都处于下风,直到他回到武汉,也是被老蒋牵着鼻子走,处境殊为不堪,最困难的时候西有四川刘湘杨森叫嚣进攻,北有冯玉祥委身老蒋——虽然冯氏不愿攻打武汉,东有蒋介石虎视眈眈,而内部更是时有军人反水,一个字,难。但是自从汪精卫拿到苏联顾问鲁易的那份著名电报之后,事情就开始出现了微妙的转机,汪精卫可以打着孙中山旗号反共——这就比单纯反共的老蒋来得漂亮,等到汪精卫完成了分共之后,他终于又成了国民党主流,还魂了。

既然双方都分了共,那武汉和南京就不免有谁是正统的争端,定都武汉是通过了正规决议的,具有合法性,而老蒋的南京政府呢?说难听点,那叫僭越。因此,即便南京因为最早分共而鼎盛一时,但是说到底,这个政府也是小娘养的,就算请来了胡汉民撑门面也没用。所以说在如今的情势下,汪精卫已经在政治上占据了一定的主动,虽然没有实力作为支撑,这种主动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有了实力作保障,这种主动可能就是决定性的。汪精卫是文人,是政客,当然手里不像老蒋一样有黄埔系军人作后盾,但是汪精卫自己没有,不代表盟友也没有啊,比如说唐生智。唐生智之所以要依附汪精卫,那当然是要开创一番局面,他如今手里有实力,在军界也以保定系领袖自居,所以他是不会愿意屈居老蒋之下的,但是唐生智毕竟在党内是个外来户,因此他要找一个在党内有影响力说得上话的人当后台,这么一来,唐生智和汪精卫结盟当然也是顺理成章。唐生智本来只是有和老蒋争雄之心,彼此还尚无私怨,但是老蒋先后策动夏斗寅和何键拆小唐的台,这就让唐生智很不高兴,老子在河南和张作霖打得要死要活,你倒好,搞我的部下放我的冷枪,这口恶气如何咽得下去?所以干脆他和老蒋之间的那层窗户纸也捅破了,双方因为此事正式结下了梁子。

老蒋方面呢?老蒋本来是占据上风的,甚至一度压得汪精卫喘不过气来,但是老蒋的风光都是表面的,因为他能取得那样的成就,与桂系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那么桂系是否愿意继续和老蒋共穿一条裤子呢?当然不可能了,桂系虽然实力有限,但是野心倒着实不小,支持老蒋反共只是一时之举,现在共产党也反完了,把人家也逼到穷山恶水里去玩星星之火去了,那么现在,当然就没有继续合作下去的理由了。有人说不合作和要翻脸不是两码事吗?如果说没有外力助推,这当然是两码事,但是现如今武汉方面气势汹汹说要东征,而北方又有孙传芳伺机反扑,桂系这不合作,其实就是把势单力孤的蒋介石往绝路上逼,这跟翻脸有区别吗?所以说,别看李宗仁表面宽厚,实际城府深着呢,而白崇禧更是自命小诸葛,一肚子的花花肠子,新桂系这几号人物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再回到老蒋自己身上。他这个北伐军总司令半道搞政变摆擂台破坏了国民党内部一致北伐的大局,差点惹得宁汉火并,还算运气的是,此时张作霖出兵河南,孙传芳在苏北收拾残部准备最后一搏,军事上北洋的压迫让武汉和南京总算没有兵戎相见。最后双方约定由武汉方面的唐生智、张发奎进取豫南,而由他自己出兵苏北肃清孙传芳。河南方面因为得到了冯玉祥的支持所以还算顺利,但是徐州方面却没那么便当了,颇是要费些周章。

老蒋知道要巩固住自己的地位,那徐州的战事一定要搞得妥妥帖帖,不能贻人口实。刚开始因为余勇可贾,蒋介石还真是很顺利就击退了孙传芳和张宗昌的联军,在6月2日就拿下了徐州,那不是没问题吗?问题大了。蒋介石只是拿下徐州,并没有对直鲁联军造成实际性杀伤,在军事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远比攻城略地来得重要,所以说老蒋与其说是得了块地,还不如说是捡了块包袱,孙传芳和张宗昌完全可以退回山东收拾人马杀个回马枪。

为什么说徐州是包袱呢?因为此刻唐生智正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屯兵长江,准备进取东南,东征之患再起。而盟友新桂系则准备坐一旁看戏,比如老蒋多次提出要新桂系帮忙,但不管是李宗仁还是白崇禧,都没给过好脸色。老蒋现在倒成了夹心饼干。本来呢,蒋介石在拿下徐州后把冯玉祥叫过来开了个会,大概意思就是要冯玉祥攻打武汉,冯玉祥太聪明了,玩借刀杀人?你当老子是二啊?冯玉祥当然没有那么干,他也是喊着反共但却坐看蒋汪之争,况且,中原可乱着呢,张作霖还没搞定,哪有心思管你们之间的破事儿?所以,这次会议虽然老蒋和他的人使尽浑身解数一定要冯玉祥答应,但是老冯一看苗头不对,直接玩了个不辞而别,你们爱咋咋的,别扯上我就行了。这样一来,冯玉祥也不搭理老蒋,老蒋本来那就少得可怜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了,既要防备唐生智,还得守徐州,老蒋哪有三头六臂?无奈之下,老蒋只能让倒霉蛋王天培孤守徐州,而自己则调兵布防,准备防止武汉方面的东征,于是现在徐州不就成了老蒋的包袱了吗?想丢又丢不得,想守又不好守,难受啊。

王天培确实是倒霉蛋,自己手里就那点儿人马,怎么可能挡得住孙传芳和张宗昌的联合反扑?王天培是北伐名将,出身贫寒,在军中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起来的,在北伐中屡建奇勋,最后干到了第十军军长,北伐第三路军总指挥,徐州也是他拿下的。但是在这当口,老蒋将这千钧重担一股脑地全都压在了王天培的肩上,王天培承担得起吗?王天培毫无悬念地丢失了徐州,自己则退往安徽宿州,要说王天培也是,可能是一路上太顺了,轻敌啊,结果呢,惨败。

当然,武汉的东征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彼时受迫极深的中共不愿坐以待毙,一批共产党员正在酝酿军事暴动,于是武汉方面政治空气也就有些紧张,而东征之议也只能再次搁置。然而,东征是解决了,徐州却在这当口丢了,老蒋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了——他这位北伐军总司令居然被主要对手孙传芳算计了,这张脸往哪搁?不就让人看笑话了吗?于是,老蒋不管三七二十一,非得争口气不行,倾兵来攻徐州。老蒋当然是志得意满,觉得孙传芳一看大军合围,还不乖乖地弃城而逃?结果是老蒋竟然中了敌方诱敌深入的雕虫小技,前面长驱直进还以为是孙传芳怕了他,结果等到孙传芳关门打狗,老蒋就虚了,于是徐州非但没收回来,自己还输得一塌糊涂。

原本在武汉分共之后,蒋介石的处境就显见不利,而如今徐州一败,更是将老蒋推到了风暴中心,老蒋的政敌们,可是得用这个机会让老蒋尝尝厉害。

内忧外患——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这徐州一败,最得意的当然是他的死对头汪精卫。表面上看,蒋介石这段时间翻云覆雨是跟中共不对付,但实际上,老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真正目标是汪精卫。汪精卫虽然刚刚旅欧归国,但他还是国民党的正牌老大,老蒋在南京另立政府,和武汉公开搞分裂,实际上更多的成分是在向汪精卫这个老对手甩脸子。而在武汉分共之前,老蒋也是使尽浑身解数想分化武汉,搞得汪精卫一度相当地被动。如今对蒋介石恨得牙痒痒的汪精卫总算是熬过来了,他能饶了蒋介石?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老蒋一时得意就忘了形,在徐州一败彻底将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政治就是如此,形势发展瞬息万变,前几天还是老蒋把汪精卫整得要死要活,而如今汪精卫却要借着这个机会让老蒋好看了。

汪精卫在一旁虎视眈眈,撺掇唐生智搞军事压迫,给老蒋施加压力,而南京内部同样不消停,这其中的核心,自然是新桂系。新桂系之所以要老蒋好看,根本原因当然是李宗仁心高气傲不甘人下,而直接原因,则要说到白崇禧。

话说白崇禧在此次北伐中可谓大展拳脚,战必克,攻必取,尤其江浙沪的战事,更是北伐中有数的漂亮仗,一时间小诸葛之名威震大江南北。但是,白崇禧风光的同时却也戳到了老蒋的痛处,惹来了老蒋的不快。李宗仁说老蒋外宽而内忌,这也不能说完全是诽谤,反正老蒋对非嫡系势力日益坐大心里肯定是有疙瘩。当然,要说老蒋也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在民国能开创出一番局面,自然也有独到之处,蒋介石之所以对白崇禧时时表露出不满,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白崇禧终不为他所用——说到底,白崇禧也是李宗仁的人。

白崇禧是李宗仁的人,这就是老蒋对白崇禧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主要原因。虽说李宗仁此时还是党内的小字辈,甚至统一广西还没几年,根基不固,资历不深,看似根本没有实力争衡天下,但是,老蒋的政治神经何其敏感?在跟李宗仁接触的过程中,老蒋很快就知道此人乃天下豪杰,久必不甘人下,未来必成劲敌。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北伐战争中的突出表现,更是让老蒋感到胆战心惊。民国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被老蒋瞄上的人都最终证明了老蒋眼光的毒辣,但老蒋却始终摆不平这些人——李宗仁跟蒋介石从头斗到尾,末了还在解放战争末期将蒋介石逼宫下野。而纵使不攘外也必须安内的中共则让老蒋丢了天下。

李宗仁说老蒋不能容人,实际老蒋不是容不下李宗仁,而是容不下作为李宗仁副手的白崇禧。实际上,老蒋不但不是个心胸狭隘心狠手毒的人,甚至还有些妇人之仁,比如他很多时候表现出的对黄埔学生的过度宽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陈赓,因为东征时期陈赓救过老蒋两次,所以哪怕陈赓最终跟他分道扬镳,老蒋也没有对他起过杀心,甚至陈赓从事地下工作被捕,老蒋也没有狠下杀手,反而一直劝他回心转意,最后倒让陈赓从容脱逃。老蒋是爱骂人,但是老蒋为人刀子嘴豆腐心,只要不把他逼急了,他就不会杀人——就说老蒋这辈子这么多政敌,老蒋真的杀掉了哪一个呢?

蒋介石给一般人的印象,无非是深沉诡秘,心机重,城府深,让人看不透。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蒋介石玩弄手段确实是民国政客的翘楚,败在他手下的人可算是数不胜数,他能在民国这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枭雄,也得益于他翻云覆雨的政治手腕——比如此前以迁都之争为饵,钓出了新桂系这条大鱼;又比如以反共对抗反蒋,化被动为主动。诸如此类。然而,蒋介石打败的人或许很多,真正打垮乃至打死的人却没几个。老蒋整人或许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逗你玩儿,就说这新桂系,跟蒋介石斗了那么许多年,蒋介石有很多机会将其置于死地。但是,蒋介石却始终没能给新桂系致命一击,甚至在离开大陆之前还最后被新桂系倒戈反击了一把。政治斗争这东西,跟打仗是一样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强调的是给对手毁灭性杀伤,但蒋介石呢?或许他认为把对手一次次挫败有成就感吧。

老蒋的这个特点在此次与桂系的摩擦中尽显无遗。他就跟个长舌妇一样唠唠叨叨,人前人后都要挑挑白崇禧的不是,结果呢?结果当然是让桂系有了危机意识,认为蒋介石要动手。于是,桂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借助武汉方面反蒋的东风,先下手为强。老蒋那么做有意义吗?这是在威胁桂系?《教父》中说,永远不要去威胁你的对手,对付政敌,要么一刀致命,要么虚与委蛇。骂骂咧咧算是什么意思呢?当然,老蒋可能并不想马上就对白崇禧下手,他不过是想制造对其有利的舆论,到时候动起手来,也好有个由头,但是舆论这东西,真需要那么早就开始造吗?总之,老蒋这次要为他的长舌付出些代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