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筹备出巡时,曾令陈(炯明)策速招卫队三营,并委以手谕,着赴总司令部领枪五百支,配足子弹,随同赴桂,结果卒被禁不得向各属招兵、枪械交涉,邓铿初谓现无械存,双方几致决裂,始姑先给予三十支。孙深滋不悦,但亦无奈之何,有此两种阻力,孙遂决计往桂省,招集散兵绿林,从速编练。
孙中山喊北伐当然不是一天两天,在赴桂出巡时就满世界知道了,但是邓铿在此事件中什么表现呢?孙中山要500支枪这么点小事儿邓铿都不给办!这说明邓铿是支持北伐的?这玩笑开大了吧。
好,有人说这都是媒体捕风捉影之事,未必真的了解内情,于是,汪荣祖先生又找了个了解内情的人来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我曾见到20世纪50年代莫纪彭在台访问纪录初稿,莫氏乃黄花岗之役的四大队长之一,与邓铿在清末即相识,他极肯定地指出,邓铿绝不可能是陈炯明杀的,并举出几项事实:(一)“竞存(陈炯明)决定下野,搭车返惠州时,余往送行,见邓妻犹亲往车站送行,且登车坐竞存侧,如果真有杀夫之仇,则竞存已下野,邓妻可不必再来送行,尤其不必登车惜别也”;“邓铿为竞存之部将,地位悬殊,竞存万无疑忌之必要,仲元(邓铿)亦不会有觊觎之野心,并且两人为惠州一带同乡,辛亥惠州光复之役,仲元即参与,以后始终追随竞存,竞存之部将多起自草莽,仅仲元一人受正规军官教育,因此甚获竞存之荷重,屡加擢升,终畀以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长之要职”。
瞧瞧,黄花岗起义四队长之一,资格够老了吧,了解内情了吧,他是怎么看的呢?他认为邓铿跟陈炯明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那是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生死之交,邓铿忠于陈炯明,陈炯明器重邓铿。因此,陈炯明为何要杀邓铿?既然陈炯明杀了邓铿,为啥陈炯明下野时邓铿的妻子还来送别?这不说明所谓陈炯明杀邓铿一事摆明了就是胡汉民在那乱讲吗?连邓铿妻子都不信吗?
好,既然陈炯明没有杀邓铿,那么邓铿遇刺是怎么回事呢?
莫纪彭老先生的看法是:“仲元之死,实因缉获大批走私鸦片,广州烟商恨之入骨,而必欲致之死命也。”他的依据是:“缉捕鸦片走私,虽非总司令部参谋长之职责,但邓铿素性苛细……径行押送省长公署,烟商遂无活动转圜之余地。此批烟土价值至昂,烟商痛心之余,乃必欲杀之以泄恨。”
汪荣祖先生对莫老先生的说法显然并不买账,他的理由是:说烟商杀邓铿虽有些理据,但莫氏不及细想,烟商有此胆量吗?他们既知鸦片一旦送至省长公署,便无“转圜余地”,然则杀了省长的参谋长,省长能不查办杀人的烟商吗?如果莫纪彭知道是烟商干的,难道陈炯明不知道?否则何以未对烟商采取任何行动?显然,莫纪彭在台湾作访问,能够直言邓铿非死于陈炯明之手,已属可贵,何能期望他直指邓铿乃死于孙中山之手,只好说是为烟商所害。
然后汪荣祖先生给我们展示了此案真正的内情:
当时在广州的英国与美国的领事,都对邓铿命案搜集了情报,向他们的使馆作了详尽的报告。英国领事占武臣(J.W.Jamieson)是一中国通,情报尤其灵通。他于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发给北京使馆的电文,透露了一些重要的线索。他首先提到,孙中山于上月底(按:三月底),放弃以桂林作为北伐的根据地,于四月中率其将校返至梧州。孙改变计划,乃因湖南省不肯借道,因唐继尧重得云南,以及贵州叛离,因广西实力的愎振,以及陈炯明对北伐的不感兴趣,雅不愿提供钱财、武器以及军队。孙之失望十分强烈,以至于说长江以南必须铲除的三个人是赵恒惕、唐继尧与陈炯明。孙到梧州后,给陈最后通牒,要求参加北伐以及提供五百万元经费。如果办不到,陈必须离职。极力鼓动此事者乃是孙的心腹胡汉民,胡指责陈与吴佩孚和卢永祥勾结,以反对孙以及孙的盟友张作霖。英国领事接着指出,胡与孙虽都是广东人,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广东的政经各部门。据英国领事的情报,当最后通牒到达时,陈派人至梧州获得“暂时协议”,陈愿参与北伐事务,但既然唯有江西与福建愿意借道,北伐的目标仍极为含混不清。陈氏代表回到广州后,孙即于十九日率众前往肇庆,二十一日下令免陈职务,任命伍廷芳为代理省长,魏邦平为卫戍总司令。今晨(按:四月二十二日)二时,陈即乘专车返乡,今午一万军队随往。据报孙及部队将于今天下午到广州。英国领事觉得陈突然退让出走,出其意料之外,因二十四小时前,陈仍十分坚定,但与他幕僚商议后,感到无法阻止孙之进入广州。同时,他的参谋长邓铿为国民党所谋杀,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且,其他的谋杀行动亦毫无疑问在考虑之中。
美国驻广州副领事于三月二十七日呈华府的报告,陈述有关二十一日邓铿命案,显然是得自孙中山方面的消息,所以说此非政治命案,而是因邓氏人缘不佳,并暗示邓、陈因北伐意见不合。但同年四月四日同一副领事又向华府报告,说是得自广州的外国情报,谋杀邓铿的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广西派党徒干的,另一是国民党特务干的,作为对陈炯明的警告。同年八月五日,美国武官费龙少校在报告中指出,邓铿于孙中山与陈炯明分裂前夕被谋杀。谋杀邓铿的同时,陈的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离开他的汕头总部前往上海。孙、陈决裂后,陈的第三师师长魏邦平先宣布中立,而后于陈去孙来之后,被孙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这位武官因而判断道,陈一时失去了三个忠于他的师长,很显然的,“这一切都是由于孙党黑手所造成的”。同年六月十二日,驻广州美国副领事又向华盛顿报告,根据他所获的情报,邓铿是孙党杀的,孙党且曾有谋杀陈炯明的计划,并说孙常以行刺作为铲除政敌的方法。
根据英美两国情报人员的描述,邓铿被刺居然是孙中山一伙人干的,而且,非但是邓铿有被刺的可能,甚至陈炯明也一度有此危机。英美两国当然是完全站在了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们给本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当然也没有抹黑孙中山的必要,但是,他们为什么直指孙中山谋杀了邓铿呢?没错,英美两国的判断未必准确,我们无法因此就给孙公定罪,但是,如果孙公果然行此非常之举,是否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美国武官的情报来看,孙公此举的真正含义是杀鸡儆猴。大家看,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死了,然后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立即离开汕头去了上海——这是为什么?而第三师师长魏邦平先是表示中立,而后观察局势后立即投入了孙中山怀抱——这又是为什么?答案非常明显,邓铿之死无非是孙陈政治斗争的产物,而且孙公以其强硬的手腕占据了明显的上风——魏邦平在观察局势后作出选择说明了这一点。
好了,孙中山的杀鸡儆猴毫无悬念起效了,而且,在杀鸡儆猴的同时,孙公还玩了一出贼喊捉贼的把戏,瞬间就把拥有军事大权的陈炯明逼入了墙角。这等手段,我们不服成吗?以后谁还敢说我们的孙公从来都是小媳妇,从来都被人算计,而从来没有算计过别人,谁敢?像孙公这样在中国政治圈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还屹立不倒——他的新老对手倒是一个接一个垮了,可能像历史书上讲的那样很傻很天真,屡屡被歹类暗算吗?可能吗?
真正可怜的倒是陈炯明了。当然,我们可以说陈炯明反对北伐是有裂土自立的私心,是不想帮孙中山做嫁衣,但陈炯明终究还是玩不过老辣的孙中山,心腹莫名其妙被杀了,末了自己还被指责杀了自己的心腹——呜呼!政争失败之惨何可有过之?更惨的是,在邓铿遇刺之后没多久,陈炯明就被孙中山免了职。但是,陈炯明毕竟也是老革命党人,生就一副硬骨头,孙公如此不仁,那也就休怪陈炯明不义了——走着瞧!
孙中山的妇人之仁
陈炯明虽然被孙中山撤了职,名声也被孙中山给搞臭了,但是他手下的一班弟兄也不是吃素的。陈炯明虽说和孙中山在北伐一事上有些龃龉,但是毕竟为孙中山立下大功,两广均为陈炯明收复,然而孙中山翻脸不认人,直接拿陈炯明开刀,颇有些过河要拆桥的意思,陈炯明的心腹岂肯干休?
孙中山之所以敢对陈炯明下手,原因在于当时陈炯明的主要力量叶举的部队正在南宁,不在广州,所以孙中山便毫无顾忌,拿下了陈炯明。但是出来混,迟早要还,孙中山欺负陈炯明朝中无人,陈家军也不能窝窝囊囊坐以待毙,叶举部便不顾孙中山拦阻,率兵进入广州,并通电要求孙中山将陈炯明复职。
事情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怎么着也该接近摊牌了,孙中山杀鸡儆猴,又将不听话的陈炯明拿下——这一手玩得很溜。而陈炯明部将则针锋相对,率兵入穗,看起来矛盾已经是一触即发。按照正常的逻辑,孙公应该打出一套组合拳,手段强硬地利用服从于他的许崇智等人的力量先下手为强,将陈家军打个措手不及,而后正式将陈炯明清出台面。当时在广东任职的蒋介石也是这么建议孙中山的,但是孙公是怎么说的呢?孙中山说陈氏反形未露,妄加倾轧,似为不妥。
既然孙中山已经摆出了一副要对陈炯明开刀的架势,且不论此举是否光彩,那么就应该穷追猛打,将对手彻底降服才对。结果在陈炯明调动兵力,暗自蓄力,准备反扑的紧张情形下,我们孙公却莫名其妙地来了出反形未露,真真让人哭笑不得。我们说孙公真是个半吊子,玩政治讲的就是厚黑,老孙厚则厚矣,却在最需要黑的时候手软了——厚黑厚黑,厚是过程,黑是目的,只厚不黑有何用处?孙中山大概是沽名钓誉惯了,想要向世人证明他是多么大度,但是,政治这个刺刀见红的舞台,光摆造型有用吗?跟陈炯明斗到这紧要关头却突然收手,这怎么看都是自取其祸,孙公在政治圈里摸爬滚打那么多年,却在关键时刻先失一招。
孙陈之争,原本是孙中山占据了战略主动——老孙借着邓案做文章,把陈炯明搞得百口莫辩本来是步好棋,如果还能拿出点陈炯明跟直系勾搭的证据那就绝妙了,以此为契机,搞个突然袭击,则胜负立现。结果老孙错过了这套组合拳的良机,闹到后来只能恨声毒气地骂陈炯明不是东西,居然跟吴佩孚搞暧昧——既然孙公可以跟皖奉搞同盟,陈炯明凭什么不能跟直系有联络?直皖奉有本质区别?道理是这么说,但当时国民党跟直系闹得正僵,所以孙中山抛出这颗重磅炸弹,倒也是能进一步巩固舆论优势,有人说恐怕抓不到陈炯明把柄,抓不到不能造一个?搞政治还怕找不着借口?但如今呢?由于孙公当断不断,看起来势必要反受其乱了,战略主动的丧失本就是转瞬之间。
让孙中山先下手为强的是蒋介石,我们介绍民国那么久,老蒋还真是不怎么露面,上次提到他还是刺杀陶成章,那么这段时间老蒋搞什么去了?其实也没啥,老蒋也就是老觉得跟着孙中山不顺心,动不动就闹情绪回家探母罢了。要说干了点啥的话,也就是在上海滩跟陈果夫合作搞证券交易,目的是为广东军政府筹钱——天可怜见的,孙中山都穷到需要搞股票投机了,却还老想着打仗。
老蒋跟孙中山关系匪浅,当年刺杀陶成章可没少让孙中山偷着乐,这事办得干净利索,没留下证据,给孙中山长了脸,还除了个棘手的政敌。自此,孙中山就对蒋介石另眼相看,觉得这人忠心可嘉。老蒋跟孙中山的交往,主要桥梁是陈其美,但可怜陈其美对孙中山赤胆忠心,对反袁事业不离不弃,却闹了个被张宗昌找人暗杀的结局。当然,张宗昌只是台面人物,袁世凯才是幕后。陈其美可以说是老蒋政治生涯的领路人,是他把老蒋引荐给了孙中山,而老蒋为孙中山立下的那桩功劳同样也是陈其美居间调度,如果陈其美不是那么倒霉早死的话,老蒋可能也不至于混到如今还半红不紫。不过话说回来,孙中山虽然目前还没有过于重用老蒋,但最起码还是信任老蒋并着力培养的。孙中山的这些手下,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等辈都是文官,而武人呢,除了许崇智,又大多跟孙中山关系平平,只有老蒋看起来还是个可以栽培的军事将领,所以,尽管老蒋经常会耍耍小性子,但孙中山也就随他去了。
老蒋的建议当然是正确的,这也看出老蒋在政治上确实比孙中山更老练和成熟,但可惜的是,孙中山却没有听取老蒋的意见。因此,他就只能接受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了。
炮击总统府
陈炯明跟孙中山意见屡次相左,而且孙中山不念旧情,过河拆桥,这令陈炯明颇为不愤。更可气的是,孙中山人前还装得人五人六,好像是陈炯明对不住他孙大总统。陈炯明致力于联省自治,要让百姓休养生息,是个和平主义者,而孙中山穷兵黩武,不顾自身实力,一味只要打仗,甚至以此要挟陈炯明,而陈炯明稍有违犯,便祭出杀鸡儆猴的路数,全不念陈氏劳苦功高,两广俱为其所收复。
陈炯明跟孙中山意见不合已非一日,双方互相看不顺眼,陈炯明认为孙中山徒有虚表,孙中山认为陈炯明忤逆不道;陈炯明想要守着广东踏踏实实过几年安稳日子,顺便养精蓄锐,以图自强,而孙中山则要陈炯明出钱出兵,一力北伐。现如今,由于邓案的发生,更是让双方在原本性情、政见和利益上的分歧达到了燃点,孙中山没有把握时机先行动手,那就怨不得陈炯明反戈一击了。
于是,在经过严密策划后,1922年(民国十一)年6月15日晚,陈氏部属叶举所部炮击总统府,史称“陈炯明叛变”。陈炯明和孙中山自反清时期便已熟识,陈炯明还是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但是如今双方竟然刀兵相见,不由得不让人唏嘘。陈炯明知道如若事有不谐,自己必将背负千古骂名,但是人活一口气,树争一张皮,即便如此,陈竞存(陈炯明字竞存)也顾不得了。孙中山显然低估了陈炯明,他认为自己杀鸡儆猴的路数一出,陈炯明就该乖乖地退避三舍,一边玩泥巴去了,哪曾想到陈炯明丫还是个硬汉,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对付自己?所以即使举事当晚马路消息风传,政治空气紧张——这是陈炯明有意为之,为的是放孙中山一马,孙中山也没有提前撤离总统府。孙中山这个人就是如此,在需要他让步的时候,却硬要摆谱,结果将主动权一丢再丢,明明可以占据先手,却让陈炯明反了先,明明可以早点避祸的,却偏偏要留在总统府内装勇敢,结果呢?
孙中山确有对不住陈炯明的地方,但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却也显得不地道,但这就是政治,如果不把敌人干掉,就有可能被敌人干掉。陈炯明因为邓铿的死心有余悸,生怕孙中山对自己动手,所以先下手为强。此事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很难说得清楚谁对谁错了,孙中山确实是亏负陈炯明,但陈炯明的报复手段却是如此惨烈,令人不忍相看,这大概就是政客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