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33

第33章 北洋时代(13)

当然,陈炯明可能也没有想真的杀死孙中山,如果陈炯明真动了杀机,怎么会让孙中山如此轻松地扮作军士从容出逃?陈炯明可能仅仅是想震慑孙中山,向孙中山表明自己也不好惹,兔子急了也咬人,让孙中山不要把事情做绝,当然,直接的目的是要逼走孙中山。孙中山还是顺利出逃了,或者说,这是陈炯明有意安排的,因为真要较起真来,孙中山怎么可能躲得过陈部的盘诘?孙中山谁还不认识!当然,现在的史书把孙中山描绘成了神一样的人,身处险地无所恐惧,来去自如。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历史小说才会艺术加工,历史书艺术加工的成分可能更高,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我们早就习惯了一元化的、非黑即白的逻辑,而为了制造某个政治集团的神话,艺术加工是必不可少的。

陈炯明选择了一种极端方式向孙中山示威,所以等待他的将是孙中山无情地反扑。对于陈炯明而言,或许他从来没将孙中山当成是必须服从的领袖。事实上,很多国民党老人对孙中山均是如此,闹到如今兵戎相见,或许也是种宿命。陈炯明并不像国民党所说的那样五毒俱全,事实上,这是个有现代政治思维的人物,为官清正,作风廉洁,颇有治政之能,尽管他反对北伐也有保存实力的私心,但是看人要看主体,陈炯明本质上仍然是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可惜的是,孙公自从二次革命之后,便与民主共和渐行渐远,一味只要加强个人权威,不管不顾地只要北伐,事情闹到这个阶段,到底是谁错了呢?

孙中山逃到了永丰舰上,而这条舰上的日日月月以后被蒋介石写成了书,没错,这次事变成就了蒋介石,蒋介石在国民党军事将领中的位置又向前移了。政治嘛,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革命党时期的军事将领现在还跟孙中山有来往的不多了,而国民党的新势力即将崛起。陈炯明的叛变大概还有国民党内部新老更替的象征意义,作为旧人的陈炯明和作为新人的蒋介石,他们是民国历史向前推进的见证,也是民国从理想的民主走向现实的专制的缩影。

永丰舰

孙中山心里其实也应该知道陈炯明没有真想置他于死地,反而他自己倒是有置陈炯明于死地的想法,但是陈炯明如此嚣张,让孙中山这个颇有些自负的人很是不爽,于是他登上永丰舰后,首先想到的不是离开广东,徐图再进,而是要报复。孙中山是一个很极端的人,神经质,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既然陈炯明都已经放了他,他就应该离开广东,然后收拾军马跟陈炯明再作计较,现在跟陈炯明厮杀能有好?陈炯明既然敢为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就必然谋定而动,现在正宜避其锋芒,缓缓图之,如果现在交手,必定胜机渺茫。

国民党所编纂的史书上为了说明陈炯明不得人心,横是编造了一堆故事,但是事实胜于雄辩,陈炯明发难,很多北伐将领都倒戈相向,投靠了陈炯明,甚至连海圻、海琛、肇和三舰都背离孙中山。但令我感到可笑的是,史书上居然会说这是收买的结果。钱能收买别人的政治生命甚至是身家性命?在决定政治前途的节骨眼上,作出决定的因素只能是个人的信仰,对投机者来说,或者是局势的发展。

陈炯明公开造反,孙中山组织的北伐军也试图反扑,收复失地,但是遭遇的却是节节败退,不时有部属倒戈,虽然助拳的不少,但是最终还是无奈撤离,众人分道扬镳。北伐军败退,让坚守阵地的孙中山如坐针毡,在永丰舰上度日如年,心情的郁结无以复加。此时的孙中山算是遭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孙中山在先前虽然也是败仗无数,但像这次这样给孙中山沉重打击的却是少见。

孙中山做事缺乏融通,性情极端,能自始至终都跟随他的人很少。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别人革命意志不坚定。说到底,孙中山这个人缺乏深度,有些人跟随的时间越长,越能让人心生敬意,而孙中山则不然,跟他接触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此人言过其实,不足谋大事。因此,陈炯明跟他翻脸是对他个人魅力的一次重大否定,连陈炯明这样一个老革命党人都要和其刀兵相见,孙中山这个老大当得如何,相信无需我再多言。

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孙中山了,能在这个时候给予孙中山安慰的人必将得到孙中山的垂青,而这个人赫然是先前用气使性、喜怒无常的蒋中正。患难见真情,在孙中山落魄潦倒之时,蒋中正毅然决定前往永丰舰赴难,这是一步险棋,但只要渡过此次艰险,孙中山得以东山再起,蒋中正必定能够飞黄腾达。毫无疑问,孙中山并不容易被打倒,他是个极端的人,对于胜败的认定也是极端的,他从不认输,所以蒋中正赌对了。我们说过,孙中山的性格过于极端,本是政客的大忌,但同时,孙中山的不认输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政治史上最别具一格的人物,他一生败绩无数,死后却能地位显赫,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政坛堪称奇迹。孙中山虽然未能成功,所幸他的对手同样也是失败者,而孙中山的后辈们为他赢得了死后的一切名誉和光环。

蒋中正在国民党内其实算个后辈,而且在孙中山看来,他性情狂躁,缺乏历练,但是此次能在孙中山落难之时出手相助,却大长了他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也为他日后成为黄埔军校校长从而奠定一生地位取得了政治基础。原本孙中山对蒋介石虽有好感,但还不知能否托以大事,此次蒋介石在其穷极之时慷慨赴难,让他对蒋介石顿生信赖。对于政治舞台而言,好感是难以把握的,但是信赖一旦形成,则会历久不衰,蒋介石通过40天的历险让孙中山对他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足见蒋介石心思深沉,善于机变。蒋介石出手恰到好处,无怪乎他以后会一直将永丰舰赴难挂在嘴上,虽主要目的在拉近自己与孙中山的关系,但内心对此次政治投机的得意,也是无法掩饰。

虽然孙中山仍然心存幻想,甚至在初登永丰舰之时攻击炮台,发泄心中郁闷,但是北伐军最终败退,孙中山也只能作罢,离开广东,前往上海,然后收集残部,准备和陈炯明再决高下。孙中山还会回来,而陈炯明翻脸只是孙中山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对于孙中山而言,即便是死,北伐也是要做的。

福建的反吴三角(1923年)

李厚基这个人,名义上是皖系,但是因为南方的局势特别复杂,而皖系在南方的实力本身就有限,所以李厚基一直是个拥皖系之名、无皖系之实的人物。后来皖系被直系打败之后,李厚基的福建就更是岌岌可危,还好,我们的李厚基同志思想很活,不在一根绳上吊死,也就堪堪夹缝求存。自从皖系完蛋之后,他就跟孙中山等人眉来眼去,努力搞好亲善,当年陈炯明在护法的时候也一直都在福建,双方相处还算可以,后来陈炯明收复广东也是从福建发兵的。所以说,李厚基同志是个浅皖,成色不足。

但是现如今,南方更乱了,陈炯明把孙中山从广东赶走了,这样一来,原本有地盘的孙中山一下地盘没了,而福建呢,就有可能成为孙中山的目标,而且这个威胁很现实,因为许崇智的北伐军战败以后就退到了福建,原本大家都有地盘的时候可以亲善,现在一个已经成了空了肚子的老虎,所以亲善不下去了。李厚基左思右想,觉得得找个强有力的靠山,否则他的福建就保不住了,那么论局势,目前谁最吃香呢?对了,当然是直系的吴大帅了。

其实,李厚基对他的主子皖系早就不满意了,原因是那个跟直系打仗大败而归的徐树铮尽喜欢在别人地盘上插一手,福建现在就有王永泉的一个混成旅是小徐的武装,平时这个王永泉对李厚基也是把谱摆足,好像他的主子现在还是老大一样,那你说,李厚基能高兴吗?小徐自从大败之后,靠着日本人溜到了浙江,投靠了卢永祥,但是他不甘心啊,不想消停,到处乱窜,把人都弄烦了。一个败军之将,手下还那么嚣张,李厚基又不是活菩萨,怎么忍得了这样的气?不过,从今以后,我李某不用看你的脸色了,因为现如今,老子的老大就是让你丫败得找不着北的吴子玉吴大帅。

李厚基自从有了后台,胆子大了,在福建除了王永泉跟他不对路,还有个叫臧致平的也不是他的人,这个人更了不得,有一个师的兵力在福建,李厚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撤了臧致平的师长,然后又要求北京把王永泉调离福建,这连消带打的,俨然是跟皖系划清了界限,当众宣布自己改换门庭了。但是我们的李厚基虑事不周,过于草率,人家吴佩孚还没做好接手的准备,你就跟皖系提前撕破了脸皮,真要打起来,你能顶住让吴大帅援兵赶到还好说,你要顶不住不就白瞎了?李厚基还真不行,真没顶住,按说许崇智也没啥本事,一辈子尽打败仗,但是就是这样的人李厚基也架不住,经过许崇智和王永泉那么一鼓捣,李厚基就只能仓皇逃窜了,更可悲的是,逃都没能逃了,直接被抓了现行。

李厚基完蛋了,福建突然变成了两家人的天下了,许崇智和徐树铮,这两家以前是死敌,在段祺瑞牛逼的时候,双方憋着劲儿想让对方好看,这回同是天涯沦落人——皖系已非昔比,而许崇智同志最近又被陈炯明给赶跑了,所以颇有惺惺相惜之感。其实,孙中山跟皖系关系改善倒也不是现在这一时,要不是陈炯明闹了些乱子,他早跟皖系携起手来一块儿跟吴佩孚干架去了。

我们可怜的吴大帅福建梦还没做一半,就被不争气的李厚基当头一棍打醒了。我们的吴大帅当然想出兵援闽,但是具体下来又是横七竖八,不成体统,一会儿让当了俘虏的李厚基当什么讨贼总司令,一会儿又要陈炯明来解决问题,反正瞎闹了半天,好不容易快到手的福建重新回到了皖系的怀抱,而这个地方竟成了反吴联盟的大本营。不过还好,因为民国每次在一个地方发生兵变,总是要找个善后督办,现在直系坐镇中枢,既然李厚基完蛋了,那么善后人选自然也是中央说了算。吴佩孚自然是想在福建安插自己的人马,但是光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办到,则还需多费周折。

此番夺下福建,皖系也颇是跃跃欲试,向孙中山提议,干脆再与张作霖联络,趁着这个机会共伐吴佩孚,卢永祥打江苏,张作霖出关打北京,干他一票,但是孙中山对此事意兴阑珊,他整天想的是如何杀回广东,活剐了陈炯明。因此孙中山虽然有了个福建的立足之地,但是还是有杀回广东的计划,他跟陈炯明的恩怨也该有个了断了。

了断

自国民党方面和皖系共同搞定福建后,孙中山就时刻想着如何回师广东,驱逐陈炯明了,毕竟下属造自己的反,讲出来并不好听,脸面也无光,所以孙中山一直想把失去的脸面挣回来,在福建站稳后就策划着怎么攻粤了。

陈炯明当然也不傻,他也时刻注意着福建方面的动向,毕竟他当年就是从福建出发,从桂系手里取走广东的,所以他对福建那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重视,还派兵驻扎在边境,以防不测。但是陈炯明忘了,孙中山别的能耐确实有限,但是活动能力着实不错,一会儿二次革命讨袁,一会儿护法讨段,折腾来折腾去,总有人愿意跟着他闹腾。孙中山屡遭失败的原因不是闹不起来,而是虎头蛇尾,跟着他闹腾的总是过不了几天就腻味了。

这次为了报陈炯明的一箭之仇,孙中山当然也把他的看家本事用上了,找上了一堆人,反正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只要愿意跟陈炯明作对,他孙文就能给好处。所以孙中山呼呼啦啦地拉了一票人,包括部分滇军(包括驻扎福建和广西的)和桂系残部。总之以前的恩怨咱都别过不提,只要这次能跟着他倒陈,咱就是朋友。要说孙中山确实不容易,他总想打仗,手里的人马又总是有限,只能靠着那帮见风使舵、墙头草一般的军阀——唉,想想也是可怜啊。

所以,讨伐陈炯明的部队压根就一开始没从福建进兵,陈炯明在闽粤边境上修筑的工事成了马其诺防线,孙中山本部没成开路先锋,相反,孙中山煽呼的那帮人成了讨陈的生力军,这一下直接打了陈炯明一个措手不及。滇桂联军按说其实是一帮乌合之众,但是架不住陈炯明压根就没防备,甚至前一段还送钱送衣的让滇军回云南,这回直接一下把陈炯明打蒙了。

陈炯明要说也确实不容易,他这是孤军作战,架不住孙中山这拉一帮人,那又拉一帮人的,所以迅速就败退了,本来以为是一场艰难的战事,但是因为广西方面为孙中山打开了一个老大的缺口,所以两路夹攻,陈炯明终于是招架不住,离开广州,退守东江。

其实,从陈炯明造反之日起,他的失败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孙中山虽然暂时被他赶出广东,但是影响力还在,军力尚存。所以,尽管陈炯明兵力不少,但是和他一块儿搞联省自治的赵恒锡,唐继尧之流关键时刻成了甩手掌柜,不管他了。陈炯明说要联省自治,那是奔着联邦制的大路就走了,而其他地方喊联省自治那是为了保存实力,保住地盘,所以真要他们到时候跟陈炯明搞攻守同盟,根本就办不到。说到底,陈炯明还是太天真,那个时代是搞不了什么联邦制的,大家见天打来打去的,只有能打出个黎明,问题才有彻底解决的可能性。

陈炯明的失败证明,在乱世,只有枪杆子才是说话管事的,不管什么制度,达不到军事上的统一,那就什么都谈不了。试想,当年的民国,连各省的军队都是五花八门,各门各派的,这样的情况搞得了联邦制吗?就跟后来国共重庆谈判一样,军队问题是核心,如果各派都死抓着军队不放手,拿什么和平,拿什么民主?因此,尽管当时陈炯明的主张还是得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社会名流,诸如胡适等人的赞同,但是乱世之中谈民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玩笑。

任何伟人都是踩着他人的尸骨成就伟业的,谁杀到了最后,谁就是英雄,谁就代表正义,而这就是政治。陈炯明没有闹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无心闹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政治梦想破碎了。但是,陈炯明确实是一个有理想的革命者,他后来被黄埔学生彻底驱逐出广东后来到香港,转而搞政党政治,组织了致公党,这份执着确实值得我们钦佩。陈炯明一生清廉,死后没有棺木敛尸,但是因为他和孙中山的恩怨让我们之前对陈炯明一直存有误解,其实真实的陈炯明不但不是一个被妖魔化的军阀,相反还是一个真正有民主民生思想的革命者,只不过,政坛是名利场,是不允许理想主义者在这里驰骋的。

好了,老孙终于出了口恶气,重新回到广东当他的老大,接下来,他要做的依然是念念不忘的北伐——此为1923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