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案子也审理了,是非曲直也弄明白了,黎元洪也把该丢的脸丢了,是不是此事就这样完结了呢?这罗文干案一出,却引发了直系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让罗文干案闹大的人是素来厚重老成的直系老大曹锟,而他之所以会发飙,是因为吴佩孚做了一件让他极为火大的事情。前一阵曹锟让人查了下账,这不查还可,一查就出事了,交通部的汇款单上保定方面拿到的军费足足比洛阳方面少了将近250万大洋!本来曹锟还觉得底下人在挑唆他和吴佩孚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两人关系采取了冷处理,这回事实俱在,不得不信吴佩孚确有异心,是要取而代之了。吴佩孚办事有时候就是不够聪明,就这军饷一事,他就已经跟冯玉祥结下了梁子,但冯玉祥虽然可怕,毕竟能量还不济,这回得罪了老帅,那就真的是引火上身了。当然,曹锟做事情也算有拿捏,知道闹得太大对直系也不好,只是想借着罗文干案这股劲儿敲山震虎,让吴佩孚不要得意忘了形,把老帅给看低了。
当然,老帅毕竟是老帅,总得各方面舆论到位了才能出来,这才有排场,因此老帅未出,部将先行,首先发难的是王承斌。其实王承斌倒也不是保定派的,他是直系宿将,多有功勋,在直皖、直奉大战中均表现不俗,在直系中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王承斌素与吴佩孚不睦,两人的矛盾可以从1912年(民国元年)说起,当时王承斌参加了反清组织“宗社党”,吴佩孚力劝曹锟开除王,曹锟念及旧情,不忍为之,但从此,王承斌便深恶吴佩孚。此后,双方的关系非但没有能缓和,反而更加恶化,吴佩孚认为王承斌其人心思乖滑,而王承斌则认为吴佩孚骄横跋扈,所以吴佩孚一直寻机压制王承斌,而王承斌也想借机倒吴。如果说皖系的分裂都跟徐树铮有关,那么直系的分裂无疑都跟吴佩孚脱不了干系,吴佩孚为人强势而刚硬,处事甚少机变,本来就在直系位置微妙,如今就更显窘迫。
王承斌通电指责吴佩孚甘做王宠惠内阁保镖之后,各地直系督军纷纷通电响应,就连吴佩孚的嫡属萧耀南、张福来也加入此列,以明心迹。可能有人要问了,萧耀南、张福来此举是不是有背主之嫌呢?其实他们的举动不但不是背叛吴佩孚,而是在挽救吴佩孚,如果他们不通电,就把曹吴矛盾彻底激化了,而只有他们联名通电,才能表示吴佩孚没有公开和曹锟决裂,所以这其实是在为曹吴矛盾降温。继王承斌通电斥吴之后,曹锟也通电大骂吴佩孚忘恩负义,妄自尊大,全不把老帅放眼里。然后其他方面的诸如卢永祥之流也通电倒吴,一时间吴佩孚成了孤家寡人,地位孤立无以复加。
吴佩孚之所以弄到如此孤立,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为人过于刚直,处理事情显得过于简单,而且直奉战争后也颇有些忘乎所以、目空一切的感觉,这便引发了直系诸将的不满。其实吴佩孚只要能时刻把曹锟作为自己的护身符,倒也不至如此,但是自己功高震主,多次冷落曹锟,全然没有给老主子应有的尊重,而开罪曹锟,就让对吴佩孚不满的直系人马找到了空当。所以说,吴佩孚是员出色的战将,但他从来就不适合当派系头目,而相对来讲,老成持重、甚至有些显得木讷的曹锟才是直系能够取得辉煌的老大人选。
吴佩孚一看情势如此,无奈之下通电表明心迹,称自己与王宠惠素不相识,对罗文干案也同意诸位意见,而对老帅,自己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忠心,此电一出,老帅知道自己目的达到,也就不再咄咄逼人,此事也终于降下温来。不过,罗文干案一件小事到最后竟至于引发直系内部对吴佩孚一人的攻击,却也是积怨已久,吴佩孚虽然示弱,但光示弱不势弱,对直系矛盾的化解却也只是杯水车薪。
当然,保定派还是借着罗文干案达到了倒阁目的,王宠惠内阁倒台。当然,倒阁还不是最终目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将黎元洪拉下马,让曹锟坐上总统宝座,所以,接下的几年,保定派还将在北平大展拳脚。当然,伴随着这样的折腾,直系的运数也逐渐被折腾完了。
孙中山和陈炯明的恩怨纠葛
孙中山原本和皖奉组成三角同盟,联合抗直,但途中却遇阻滞,造成阻滞的根本原因在于粤军掌门人陈炯明和孙中山的政见不和。
好战与厌战
自陈炯明收复广东后,孙中山就回到了广东,当上了非常大总统,前有非常国会、非常大元帅,现有非常大总统,看来孙中山还真是被二次革命中无人理睬的状况给搞怕了,只有当上了领袖——哪怕是非常,他才能感到心安。孙中山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北伐统一全国,自己领导国民党当家做主。如果说民国年间有哪个人最崇尚暴力,那就非孙中山莫属,别人打仗都还看看自己手里的牌能不能支撑起一场战争,孙中山基本不考虑这个,不管能不能赢,他都要打,在孙公看来,为了北伐事业,让人民作出些牺牲又有何妨?
这不,刚当上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已经又坐不住了,这回他当然长期来讲还是要北伐,不过还有个现实目标,就是刚被陈炯明赶出广东的桂系。孙中山在护法期间可是没少受陆荣廷的气,他这个大元帅最后变成了七总裁之一,就是陆荣廷一手策划的,现如今孙中山有了地盘,当然要解决当年的遗留问题了,陆荣廷,你不让我当大元帅,我让你啥都当不成!
要打仗,当然还是得找陈炯明,但是陈炯明不喜欢打仗,看起来他是个厌战派,前一段还跟赵恒锡、谭浩明(此人是陆荣廷小舅子,现任广西督军)共谋联省自治、互不侵犯呢,想要他出兵应战,看来是比较难。孙中山看到陈炯明这个态度,索性也不搭理他了,就跟滇系老大唐继尧说好一块儿干陆荣廷一票。
唐继尧前一段也颇有些波折,在四川吃了鳖,回到老巢云南又被顾品珍发动兵变赶走了,无奈之下来到广东投奔孙中山。孙中山当然也想留下唐继尧,毕竟唐继尧有兵权,虽然被赶走,但实力并未受损,如果有了唐继尧的部队,那么北伐就有戏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也不用再受那个不听话的陈炯明的闲气了。
所以,孙中山对唐继尧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双方对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孙中山指出,目前中国的局势,不北伐不足以救国,不革命不足以兴国,先前唐继尧先生在云南虽然也有报国之愿,然而囿于地域之见,于全局稍有欠缺。唐继尧对此表示同意,他指出孙中山先生对时局的看法是精到的,是敏锐的,他完全赞成孙中山的意见。还别说,孙中山这个人挺有演说才华,一席话把唐继尧弄得五迷三道的,差点就上了孙中山的道。
当然了,来广东还得见见陈炯明啊,陈炯明早就习惯孙中山那一套了,直截了当地跟唐继尧说开了目前的情势,最主要的是劝告唐继尧不要听信孙中山那一套鬼话,他说孙中山绰号孙大炮,就擅长满嘴跑火车,真要干起来百无一用。另外,如今的局面,没有地盘就什么都没有,所以他还是奉劝唐继尧要重召旧部,夺回云南,有了地盘就好说了。
唐继尧听了陈炯明的一席话,觉得陈炯明这个人实在,说话没有那么花哨,但是句句在理,不像孙中山,大话说一堆,实际的一样都没有。所以,他坚定了重返云南的决心,因此,虽说他表面上同意助孙中山伐桂的一臂之力,实际上,眼睛早盯上了云南,就等着战事一启,打个呼哨,杀奔老巢去也。
可悲的是,一直在避战的陈炯明又被迫卷入了战争,原因是陆荣廷压根就不理睬陈炯明息兵修境、固土安民那一套,他说了,孙中山丫跟我不共戴天,我们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讲和可以,拿下孙中山先。当然,陆荣廷也是没辙,自打桂系被粤军逐出广东以来,本就不大的广西就更显僧多粥少,为了给弟兄们解决吃饭问题,陆荣廷也不得不摆个姿态,支持陈炳坤出兵讨粤。陈炯明真是很倒霉,他从不喜欢打仗,但是却总是会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战争,此次陆荣廷明确表示要跟孙中山在广东干一场,那陈炯明能怎么办?
其实,桂系的实力很有限,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桂系分子都是纸老虎,看着人马不少,牛逼吹得震天响,但其实打起仗来都是废物。这不,扬言要收复广东的桂军被粤军又是打得团团转。广东没收回,大本营广西干脆也落入粤系手中。桂系和粤军在6月18日开战,到9月30日粤军就占领了广西全境,全局进程基本就是广东一出兵,广西方面对陆荣廷不满的诸如沈鸿英等人就倒戈,到最后陆荣廷无奈宣布下野,虽然看着好像时间跨度还挺长,但实际作战时间也就是一个月不到。孙中山为此很得意,到处演讲,说我们那么轻松就搞定了桂系,北方的军阀基本都是一路货,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北伐成功一定指日可待,“知之维艰,行之非艰”。广西刚打完,孙中山就马上准备北伐了。
除了一贯不喜欢打仗的陈炯明,孙中山的其余追随者都领命征兵,扩充军备,整顿队伍,时刻准备向北方进发。就在此时,段祺瑞的代表徐树铮、张作霖的代表李绍林都纷纷南下跟孙中山谈联合倒直之事,一时间,中国局势骤然紧张,孙、段、张三角反直同盟正式成立。
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和段祺瑞是死敌,如果孙中山真是为了维护民主尊重约法而举兵北伐,又怎么能够跟段祺瑞、张作霖这样的军阀合作呢?要知道不管是段祺瑞还是张作霖,都跟民主约法完全搭不上关系。当然,孙中山跟他们合作,我们可以说是特事特办,一切从权,但是,这样的从权又跟护法这样的名词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说,孙中山真的还能算民主宪政的铁血斗士吗?孙公真的是为了救国而北伐?既是如此,何以他联合的对象和打击的对象是一丘之貉?即便这样的北伐成功了,孙中山除了能把非常大××中的非常二字去掉,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本质改善?既然所谓的北伐救国只是纯粹的权力斗争,那么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孙中山高喊北伐就是正义的,而曹吴直系高呼武力统一就是邪恶的呢?难道因为孙中山喊了两句似是而非的口号,就可以改变整个事件的本质?问题是,喊口号谁又不会呢?
孙中山为了北伐饥不择食,慌不择路,连盟友都可以很随便地找,看来我们的孙公真是想在他有生之年坐上大总统的宝座了。但是,要北伐就必须说通陈炯明,而陈炯明现在还是那句话,就算要北伐,也得先休整一下,广东老百姓成天打来打去也累了,好歹给条活路吧。当然,我们不能说陈炯明没有拥兵自重的私心,但是从人民的角度来说,到底是战好还是不战好呢?而我们评价一个政治人物的时候,应该看他的实绩还是看他的言论呢?
孙中山已经厌倦了陈炯明的不听话,他类似最后通牒的一手牌出现了,要求陈炯明在半个月内筹集战争经费500万。当时的孙中山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实力来进行北伐,即便组成的同盟能够搞定直系,接下来孙中山还是得面对奉系的挑战,这样的北伐成功了有何意义呢?当然,对于好战分子孙中山来讲,打仗才是他唯一关心的问题,至于打完仗后是什么局面,我们的孙公才懒得考虑,大不了接着打呗。
邓铿之死
当然,最终让孙中山和陈炯明翻脸的还是邓铿遇刺一案。邓铿是老牌革命党人,光绪年间便加入了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民国成立后历任要职——多是作为陈炯明副手身份出现。而他如今的身份,同样是陈炯明副手——粤军总参谋长。不消说,在当时的广东,邓铿是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就是这个大人物于1922年3月21日在广九火车站遇刺,而后引发了广东方面的轩然大波。
邓铿遇刺案虽然影响力不如民国早年的刺宋案,但是诡异程度却有过之。简单说,邓铿死得蹊跷,他死的这个时间点正是孙中山和陈炯明为了所谓北伐而争执不休之时,而且,也正是他在帮北伐大业筹款之时,在这当口遭此横祸,国民党内就算想不出乱子,想来也不可能了。
果不其然,此事一出,孙中山方面立即作出反应,孙中山死党胡汉民一口咬定此事是陈炯明所为。胡汉民大家是知道的,孙中山的御用笔杆子,为人耿介,在党内的口碑向来不错,他的话自然是有分量的。于是,一班不明究竟的党内同志不免就听信了胡汉民的言辞,认定此事是陈炯明所为,甚至,如今国共两党的历史书上也采纳了胡汉民的说法。然而,大家也知道,任何事情都得讲证据,胡汉民这么说,可有铁证支持?可悲的是,邓铿案在国民党党史上是有名的无头公案,直到现在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是何人所为,更甭说是胡汉民了。
得,既然没有证据,那好歹得讲动机吧。胡汉民说了,陈炯明谋杀邓铿是有道理的,道理何在呢?道理是,邓铿对孙中山先生素来忠心耿耿,天日可昭,这次遇刺也是在为北伐筹款途中,而陈炯明这厮向来反对领袖,反对北伐,因此对邓铿忠于领袖忙于筹款怀恨在心,然后便作出了此等恶举。要是一般不明内情者,难免又被胡汉民这番解释所动,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著名国民党党史专家汪荣祖先生在一篇论文里谈了他的看法。
关于邓铿与陈炯明的交往,他列举了如下事实:
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陈炯明进军广西时,由邓铿全权代行职务,第二年二月,陈回海丰老家,仍由邓全权代行职务,可见信任之专。
由此可见,邓铿不单职位经历上一直以来都是陈炯明的副手心腹,在现实中同样如此,如果陈炯明不信任他,上述二事怎么可能发生呢?
好,有人说这是陈炯明对邓铿的一厢情愿,邓铿本人对陈炯明是否同样忠心不二呢?汪荣祖先生旋即援引了这样一个报道:
孙文于两月前与美国购买飞机四架,当孙出发赴桂时,搬运之事未暇兼顾,着朱卓文前往小吕宋运回,朱遂请邓铿派舰到某处接收,邓对此事不敢擅专,答谓须请命于陈总司令,朱则大肆咆哮,谓我孙先生命令,谁敢延玩?邓答之曰:只知服从陈总司令,不知其他。两人大起冲突,其后孙科、陈庆云知其事,前往调解,并即赴梧晋谒陈炯明(时陈已班师返至梧州),只述孙意见,派舰往接收该项飞机,当时陈已首肯。及陈氏返粤后,邓氏将此事之头末告之陈,并请辞职,陈大怒,遂欲下令将该局(按:指航空局)解散,而派舰接收之请,亦即取消,而朱(航空局局长)亦于昨日赴桂,力陈此事,听候孙文解决云。
这篇报道的核心自然是邓铿的那句经典回答,“只知服从陈总司令,不知其他”。瞧瞧,搬运飞机之事是孙中山交代的,而邓铿在孙中山交代的事情上居然毫不买账,还说要听陈炯明的命令。
好,有人说这事儿跟邓铿之死无关,邓铿是因北伐而死,邓铿是支持北伐的,所以才被陈炯明干掉。汪荣祖先生针对此事又援引了一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