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27

第27章 北洋时代(7)

但是卢永祥可不乐意啊,虽然他的部将是上海方面的长官,但是镇守使比护军使低了一级,本来护军使是不受督军辖制的,但是镇守使就不一样了,这么一来,表面上他得到了官位,实际上不就相当于江苏还是拿到了上海的管制权?所以,浙江方面很不高兴,这既包括卢永祥的部下也包括杨善德留下的旧部,他们请愿去了,拍电报示威,意思是那么处理有失公允。但是,如今北京可没空管他们了,因为中央快要打起来了,直皖之战已经一触即发,哪有工夫去理睬地方上的这点弯弯绕呀!浙江方面一看,中央不理他们,这还不是李纯搞的鬼?何丰林以前是李纯的学生,就写信问罪去了,好像是李纯欺负他这个学生。其实,这还真跟李纯没关系,完全是中央最近比较忙,无暇顾及。李纯这个人号称是和平督军,在护法时期就总嚷嚷着和谈,这回当然也不愿意跟皖系撕破脸皮,所以也去了一封信为自己辩解,但是,浙江方已经认定了此事,不愿意听信李纯的辩驳。这样一来,剑拔弩张,双方整顿军队,准备好好干一架,好在江苏的有钱有权阶层不愿意打仗,一致呼吁和平,李纯也不辱其名,总算是按捺住了,没打起来。

李纯这个人挺倒霉,居然在直系大败皖系之后没多久就死掉了。关于他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官方说是自杀,有人说是因情所死,而这个情的问题也有几个版本,另外还有版本说是部将齐燮元所为,反正是乱七八糟。可以肯定的是,他死得很诡异,真是自杀也肯定是被自杀。但是齐燮元因此被扶正了,成了江苏督军,那上海呢?按说直皖大战直系大胜,上海也应该归入直系了吧?齐燮元有个想法,自己资历不够,而且几个直系的老将也不大看得上他,所以他不愿意跟皖系有龃龉,就送了个人情,保举何丰林做淞沪护军使,所以,尽管皖系输了,但是上海方面却占了便宜。

上海的问题一直都挺乱,大家看着我说一定也觉得乱,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乱,但是,这个乱也恰好说明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就是各方军阀争夺地盘的混乱局面,上海还算好的,没打起来,有的地方就直接打了起来,比如湖南。

湘乱几时休?

湖南这个地方很特殊,在和平时期,没有人愿意用正眼瞧一下,甚至从湖南走出去的也没几个愿意回去造福家乡的。但是在战乱年代,这里又马上变成了香饽饽,基本上只要打仗,就一定少不了湖南,而且一般来讲,这里打仗的数量一定远超各地的平均值。在战乱年代,基本上没几个地方的人是干得过湖南人的,有句话叫无湘不成军,说的就是湖南人打仗牛逼。而浙江人虽然在战乱和和平年代比较均衡,都挺牛逼,但也比不上专业打仗的湖南人。

湖南从太平天国起,就开始打仗了,到了民国当然就更得打了,两湖嘛,打仗都得从这两个地方来。要说湖南,确实挺乱,这个乱到了护法战争时期达到顶峰。简单地说,一个湖南基本上各派势力到齐,直系的,皖系的,奉系的,西南的还有原先湘系的,整个一杂烩。湖南是护法时期南北战争的主战场,各方面,不管中央的,地方的都得过来掐架,湖南也是在各派手里转来转去,最后弄了个平分秋色。南方的程潜、风向多变的赵恒锡、绰号甘草的谭延闿以及背景复杂的汤芗铭,皖系张敬尧都曾经掌管过湖南,就从这点来看,我们就知道湖南有多乱了。

直皖两系撕破脸皮矛盾公开就是因为吴佩孚领兵攻湘立得大功,但最后湖南的督军却被张敬尧领走了,所以恼怒的直系就私自和南方议和了,南北战争就此终止,但是这也同时埋下了湖南以后混乱的种子,因为督军张敬尧并没有掌握全境,而且即便在张敬尧的统治区长沙,也有直系的部队在内。

当然了,如果张敬尧好好干,确实能够治理好湖南,跟各派搞好关系,其实也不太闹得起来,毕竟老百姓都不愿意闹,但是湖南之所以能打起来,就在于老百姓都自愿去闹,理由当然是张敬尧这个人确实不是东西。张敬尧一家四兄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尧、舜、禹、汤,按说他的父母也知道要孩子以后发达了效仿先贤,但是可悲的是,张敬尧兄弟实在是玷污了自己的名字,他们以尧舜之名,行桀纣之实,整个一群披着羊皮的狼。

张敬尧的恶行罄竹难书,其部队号称是北洋军中军纪最败坏的,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张敬尧自己也是搜刮钱财的一把能手,只要能来钱,就不问手段,贩毒,盗矿,基本上能赚钱的他都干。就这样一个货,居然被我们的老段安排去湖南这么个老百姓极有血性的地方当督军,能不出乱子?要说段祺瑞确实没什么用,用的人不是徐树铮这样的,就是张敬尧那样的,反正逃不过一个字——恶。所以段祺瑞最后败了也是有道理的,他确实当不了一个好领导。

当然了,长沙百姓对“张毒菌”是相当不满,他们的想法是能把他换了就换了,整个好点的来呗。于是,他们把能去请愿的地方都去了一遍,南方政府,北方政府,吴佩孚那(大家应该都记得吴佩孚当时还在衡阳),然后是上海和会,但是统统没用。原因当然是湖南的局面很复杂,各派势力相互纷争,撤换张敬尧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免不出乱子。当然了,张敬尧是皖系的,段祺瑞总不能抽自己的耳光吧。

湖南人也知道先礼后兵,请愿不成,那就只能请子弟兵了,毕竟湖南人自己的部队总该比张敬尧强吧。湖南民风确实彪悍,但是真要打仗也不是闹着玩的,湖南人这次决定请人来打仗,确实是不堪忍受张敬尧的淫威,把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更何况是根本就不好惹的湖南人。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子弟兵确实实力有限,此时的湘军归赵恒锡管。赵恒锡也是老革命党人,职业军人,曾经跟过大名鼎鼎的蔡锷。但此时赵恒锡的这支部队算是要啥没啥,没钱没枪,更关键的是,还有一部分是杂牌军。本来湘军是商量好和陆荣廷的桂系联合作战的,但是大家也知道陆荣廷是个什么货,简单地说,他是个投机分子,打仗的时候从来都先上别人,后上自己,看着不行就溜,反正湖南这地方不是他的,能拿最好,不能拿也犯不着赔上老本,所以,湘军最后还是只能孤军作战。

最后谁赢了?肯定有人说是张敬尧赢,因为赵恒锡的部队确实不行。有没有说是赵恒锡赢的?恭喜你,答对了。让我们听听名宿吴佩孚的意见,当时,他已经从衡阳撤兵了,毕竟他是有大志向的,不想在湖南蹚浑水,吴佩孚认为肯定湘军赢,因为湘军穷,打仗不要命,而张敬尧的部队都发了小财,肯定惜命,一打就溜。

实际情况是,吴佩孚真是神仙啊,全对。张敬尧除了连连向北京求援,就只剩下逃跑的分了,湘军虽然军力有限,但是天时地利人和,老百姓都巴着他们赶跑张敬尧呢,甚至有些老百姓还亲自上阵打游击。看来打仗这项运动在湖南确实是群众基础雄厚,就这么些个没路数的穷兵蛋子打得张敬尧的部队满地跑。

张敬尧求援,段祺瑞也确实放在心上,毕竟是自己下属,当老大要对小弟负责的嘛。他说这是南军单方面撕毁条约,应该起兵征讨,但是大总统不同意,徐世昌知道湖南是怎么回事,他也收到过请愿,他的说法是这是地方自己的问题,跟南北和战没啥关系。所以任凭张敬尧求爹爹告奶奶,反正就是没人回应,北京方面甚至还发电报奚落张敬尧,意思是你有七八万的人马,还收拾不了这帮乌合之众?还好张敬尧没收到这个电报,要不然非得气死不可,这不是赤裸裸的嘲讽吗?张敬尧之所以没收到电报,是因为他已经在电报到达之前开溜了,要说开溜,张敬尧绝对能耐,还没怎么打,就忙着布置把老婆孩子先撤离了。一个主帅,不想着先迎敌,而是先撤家眷,这个仗还打得了吗?

最后的结果是赵恒锡大胜,谭延闿风风光光地过来掌管湖南。一帮穿着破破烂烂、仅有3000支枪、弹药还严重不足的部队打跑了七八万的正规武装,看来,北洋系中确实有很多军队不行,尤其以皖系为最。

最后介绍一下张敬尧的归宿,他逃离长沙后,去了岳阳,先杀人放火解解气,然后就撤了,最后投靠了伪满政权,然后在1933年被国民党暗杀。如果给北洋系中的负面典型找个代表,张敬尧毫无疑问应该入选,不单是为人贪腐,而且还没有民族气节,整个一败类。

但是,湖南的混乱并没有终结,北军虽然走了,但是南军内部又要互相较劲了。自赶走了张敬尧之后,湖南一下变成了鼎足而三之势,谭延闿、赵恒锡、程潜三派势力成掎角之势,混乱也是一触即发。小小湖南,经济本不算宽裕,又兼遭受张敬尧盘剥,已是不堪重荷,湖南人早有独立自治、不问外事之意,无奈,外敌虽走,内乱难平,军人主政大抵如此。此时湖南的领袖是谭延闿,其素有甘草之名,行冯道之术,纵横官场多年,于清朝、北洋、国民党之间四处逢源,八面玲珑,虽有立宪派之名,但其实派性色彩非常浅,或者说是个没有什么派性色彩的人。谭延闿是个文人,看不惯武人嚣张跋扈的模样,加之湖南民生凋敝,军队粮饷无着,因此便有裁兵之念。

但是当兵的刚刚抛头颅洒热血赶跑了张敬尧,本想着可以从此翻身做主当老爷了,不承想谭氏竟有裁兵之意,将领们当然不乐意,毕竟,没有了部队,将军就成了空头司令,一生奋斗成空。程系人马(程潜是湖南的同盟会老人)率先发难,理由是省里欠饷,他们虽然地盘少,但是战斗力确实不错,一开始声势挺大,直逼长沙。关键时候解决问题的还是赵恒锡,他以开会为名,将程系叛将捕杀,自此程派湘军宣告解体。谭延闿和赵恒锡本来是一体的,在倒张之役中也是合作颇佳,但是谭延闿在程系的叛乱中失去省长之位,而赵恒锡获取军政全权让谭系势力颇为不满。他们想借着搞掉临时省长林之宇的机会顺道倒赵,以此迎回谭延闿充当老大,为此他们颇费心力,但是最终也没有成事,反倒是赵恒锡看穿了他们的把戏,将其轻松驱逐,坐稳了湖南的第一把交椅。

湖南这个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颇多,民众饱受其苦,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各为主张,民国时期的湖南就是乱世的缩影,南北外争,而后南部内斗,总之,为了些许小利,百姓也是不甚其苦,毕竟乱世中受灾的总是百姓。好在赵恒锡上任后喊起了“联省自治,湘人治湘”的口号,因此,湖南百姓算是能过几年安生日子了,只是,这样的安生日子又能过多久呢?

以直易直,鄂人治鄂

虽然历史上习惯于将冯国璋和曹锟各自统帅的派系都称为直系,但实际上二直还是有所区别的,冯国璋的直系主要力量是长江三督——江苏李纯、江西陈光远以及湖北王占元,而曹锟的直系亲信力量则为吴佩孚、王承斌一干人等,因此,尽管同为直系,但也是亲疏有别。湖北原是冯直的重要据点,但现如今冯直变成了曹直,虽说湖北王占元也算是自家人,而曹锟也素有忠厚长者之名,本不好意思动手,但世界上的事哪说得准呢?

王占元也算是北洋的老资格了,当年跟着袁世凯鞍前马后的,虽说没有太出彩,但苦熬多年,好歹也熬出了个脸面。前段时间天津召开了个四巨头会议,与会者是曹锟、张作霖、靳云鹏和王占元——曹锟和张作霖都是一派之尊,地位崇高毋庸多言,靳云鹏原为皖系四大金刚之一,三次组阁出任总理,也算个风云人物,王占元虽然叨陪末座,但能跟上述三人并列,也看得出分量了。北洋那么看得起王占元,一方面是老爷子资历很深,另一方面也是荆襄要地非同小可,王占元坐镇要冲,算是为北洋看场子的要角。

我们知道,与湖北隔着个洞庭湖的湖南是民国的火药桶,在护法战争中便是主战场,自吴佩孚衡阳撤兵以来,湖南更是迭遭变乱,先是地方民军赶走了张毒菌,然后又是程潜、谭延闿和赵恒锡三派斗法,可说要多热闹有多热闹,但是湖南热闹对湖北可不是什么好事。湖南老打仗,产生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军队多了,而湖南这个地方本来就不是啥有钱的地界,再加上各地截留税款,现在赵恒锡可是犯了愁,军饷从哪来呢?而要是喂不饱军队,这湖南能太平吗?说来也巧,湖南这段时间来了几个湖北乡绅,见天就撺掇赵恒锡援鄂(援是民国黑话,就是攻的意思),这几个人是看外来督军王占元不爽,但是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湖北有汉阳兵工厂,可以解决武器问题,然后也有钱,可以接济湖南兄弟,最后两湖一体,也能造出个联省自治的响动。赵恒锡听了这话,一时拿不定主意,因为他刚刚答应孙中山那边说要援桂,现在湖北佬要过来说要援鄂,他也没有三头六臂不是?

不过,赵恒锡拿不定主意,可有人拿定了主意,比如谭延闿系统的鲁涤平,比如宋鹤庚,当然,他们也是穷疯了,因为援桂远水不解近渴,拿下了广西又咋样?该没钱不还是没钱?因此,算来算去,还就是援鄂比较经济,只要攻下就相当于开采了一座金山,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虽然赵恒锡是对着王占元许愿发誓,说只有援桂之意,无援鄂之想,要他放宽心云云,而王占元也不含糊,枪械子弹能接济就接济,就是图个吉利。但是,湖南这事也不是赵恒锡一个人说了算的,就在他风风火火准备援桂之时,手下却擅自主张,援起了鄂。

话说王占元确实也在湖北不讨巧,当时湖北人喊说鄂人治鄂,这王占元是山东人,本就不易得到当地青眼,再加上自己没处理好相关问题,自然更是处在了风口浪尖。王占元也是个敛财能手,别的本事有限,生财有道,在北洋这么多号人中,数他有钱,但是这老爷子再怎么想捞钱,也不能跟当兵的过不去啊,当兵的累死累活地打仗,过了今天不知道是否还有明天,容易吗?王占元倒好,捞钱捞到了当兵的身上,居然敢克扣军饷,胆子着实不小,当兵的当然不好惹,于是湖北三天两头就闹兵变,这不,王占元刚志得意满地从巨头会议上归来,手下又有闹事的了。

先是宜昌爆发了小规模的打砸抢烧事件,因为坏了洋人产业,还受到了洋人的外交压力。这事还没闹停当呢,武昌又闹起来了,这王占元越想火越大,决定要治一治这帮不听话的。还别说,王占元真有损的,他先是安抚武昌这帮闹事的士兵,说你们别闹了,我给你们发军饷,你们要不想当兵了,我一人给20块大洋的遣散费,你们抢到的东西我也不追究了,如此之类,这当兵的听了挺高兴,心想王占元总算办了件人事,兴高采烈上了火车准备回家。没承想,他们刚上火车,就被埋伏在那的一旅部队给收拾了,1800多人的闹事士兵最后仅有十几人趁乱脱逃。当然,军饷和遣散费又被收回去了。大家说,这王占元那么办事,手下的弟兄们能满意吗?能高兴吗?能不盼着他被雷劈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