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趁着这当口,湖南方面动作起来了,宋鹤庚和鲁涤平几个组织了个援鄂湘军,借着湖北风起云涌的倒王势头,正式开干。王占元一开始没想到湖南真有邪的,以为送了那么多人情,好歹赵恒锡给面子不能怎么样,没想到这次是下克上,是底下几个人要援鄂。王占元一看真干起来了,不敢托大,开了个军事会议,布置了几路兵力,并拍电报给吴佩孚,要求看在同是山东老乡的分上,又是直系袍泽,派些兵来救苦救难。
在王占元的这几路兵力中,有一个人将来大红大紫,此人就是中路前敌指挥孙传芳。孙传芳话说也是跟鲁涤平好好干了几场的,当然,要说也没能分出个高下来,但孙传芳就算是王占元部队中最顽强的了,而在其余两路中,湖北军队似乎都有些吃力,因此吴佩孚能不能下场及时雨就尤为关键。当时吴佩孚很忙,忙着在陕西动作,本来是没工夫管湖北这事,但是两湖的地位实在显著,因此,也就让心腹爱将萧耀南领兵驰援。话说这王占元看到吴佩孚还挺给面子,找他要人他还真找人来,觉得吴子玉这人够意思,够哥们儿,够义气,但是他这结论显然下早了,因为萧耀南确实是来了,但人家来是为了帮他的吗?
当时湖北军队局势不利,王占元一迭声催促萧耀南赶紧上战场去,但是萧耀南偏不着急,说自己大老远跑过来,弟兄们还没来得及稍加修整喝口茶,好些个人还没到齐,怎么能随随便便就上?不行,等弟兄们差不多了再去。王占元这上火啊,但是没办法,现在是求人,所以只得盼着萧耀南良心发现,尽早帮忙。但是前方一败再败,萧耀南就是打定主意不出手,这王占元也不傻,自然也是瞧出了些端倪,没奈何,只得通电离职,以避锋芒。
话说这王占元前脚刚发通电,后脚北洋政府就下达了命令,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萧耀南取代王占元当湖北督军——王占元明白了,这吴佩孚哪是来帮他的呀,分明是来趁火打劫,想捞便宜的,但明白也晚了。王占元这一离职,以后就没机会复出了,因为他对待手下弟兄实在不够地道,所以没人愿意跟着他混,即便他想出钱打通关节也没用。因此,刚当上巨头就成了臭狗屎,这转得也够快的。而湖北一落入吴佩孚手中,自然南军就没那么便宜了,本来鲁涤平他们就是擅作主张,这下吴佩孚一到位,自然是要算算这笔账。
当然,吴佩孚现在不是一般的人物,不能像王占元那么废物,没多久就把湖南军队打得连连后退,居然没多久就拿下了岳州,本来是湘军援鄂,如今反成了直系援湘。但是吴佩孚也有顾忌,因为奉系在北方时有动作,而把湖南逼急了,难免赵恒锡跟国民党牵连,到时反为不美,因此也就见好就收,找赵恒锡谈判去了。赵恒锡当然极言自己与此事无关,最后双方扯皮半天,赵恒锡签下了城下之盟,把岳州割给吴佩孚,算作补偿。这对付完了湘军,吴佩孚顺道把跑到鄂西来捣蛋的川军也一并收拾了,很快就彻底将湖南纳入自己的控制。
王占元是冯直的老人,而萧耀南是曹直的新贵,虽说是以直易直,但毕竟也反映出了前后两派直系的不同。湖北人说要鄂人治鄂,这萧耀南还真就是湖北人,但是如果要联省自治,对不起,我们吴佩孚可没这个瘾。玉帅自在直皖之战中扬名立万之后,现在一顺百顺,扬威两湖,也算是春风得意,这也算是给日后直奉翻脸定下了个好调子。
孙公杀回广东!
北洋是中国的一场大乱局,各地都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尽述,只能择其精要述之。当然,由于广东在革命党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这是不得不提的。广东自反清以来即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但是在孙中山最惨淡的时候,居然连广东都丢了,在护法战争期间,广东是桂系陆荣廷的地盘。孙中山当然做梦也想把广东拿回来,毕竟没有地盘是没有资本折腾的,但问题是现在孙中山手里没有一兵一卒,自从和黄兴(当然黄兴也早在1916年去世了)翻脸后,孙中山就成了光杆司令,连护法也是靠西南的两派军阀来搞的,所以孙中山想搞个军队作为日后进取的基础。
军队从哪来呢?这支军队是护法战争的时候从桂系那边虎口拔牙才弄来的,是广东省长朱庆澜的二十营省长警卫营。为了搞到这支武装,孙中山可是没少跟时任广东督军的陈炳坤掰扯,最后闹得不可开交,才由海军总长程璧光和宿将林虎出面调停,解决了争端。这二十个营的军队如今在陈炯明手里,而陈炯明这当口正带着军队援闽呢。
陈炯明是老革命党人,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应该算是元老级人物了,我们在前面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时说过,革命党的元老多半都因为此事和孙中山不对付,像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人都因此跟孙中山翻脸,陈炯明虽然没有公开表现出来,但内心其实还是多少有些看法的。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好些对孙中山不感冒,知道孙中山空谈多,实干少,志大才疏,在民国初年和袁世凯对抗中的频频失利更是让这帮人对孙中山失望透顶,陈炯明也不例外。革命党中对孙中山的态度大致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小孩们被孙中山慷慨激昂的演说打动,对孙中山崇拜得一塌糊涂,从此成为死党;另一个极端是一些老人对孙中山喜欢吹嘘但缺乏实际能力非常鄙夷,尤其是孙中山搞出了个摁指印的模式后更是捅了马蜂窝,更加让他们与孙中山渐行渐远了。陈炯明是那些老人中的一员,不喜欢孙中山。
陈炯明也算是一个有现代政治头脑的人物,他崇尚民治,按说是个彻底的民主派,但孙中山则崇尚党治,希望建立一个由国民党一党统治的国家,搞“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方针,有意思的是,提出这三步走的孙中山被认为是民主人士,而照着这三步走的蒋介石则被当成了独裁者。那这三步走到底是真独裁还是假民主呢?一切独裁总是打着民主的幌子来进行的,比如孙中山的这个所谓的路线图,既然要搞民主,自己居然又不相信人民的自决能力,还要假惺惺地来训导人民。我要问了,民主国家有听说过还要对人民搞什么训导的吗?这不是帝制时代那一套吗?当然了,有人可能说先要有个过程,然后再放开,我们看看照着他的路子走的台湾就知道了。台湾最后是民主了,怎么民主的?是无数仁人志士努力奋斗换来的,不是蒋氏家族大发善心给予的。
陈炯明当然不相信孙中山那一套说辞了,他跟孙中山多年的接触下来,对孙中山的印象其实并不好,这很正常,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很多都对孙中山的印象不怎么好。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是假民主,真独裁,因为任何一个民主分子都不会搞出类似中华革命党这样的法西斯组织的,在陈炯明看来,孙中山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徒有虚表罢了。
但是其实孙中山是不是真民主,这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当时中国的国情确实不适合搞民主,大家都读过鲁迅的文章,连浙江这样民智还算开化的地方都分不清自由柿柚,别的地方更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国家能搞出什么民主来?当然了,虚伪的孙中山搞欺骗的能力确实差了一点,他的三民主义和政治路线图基本上都禁不起推敲,这让真正有民主思维的人是有反感的,政客搞欺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火候不到,有失水准,反而会让人生厌。孙中山就是这样,明明自己已经朝着威权的大道上大踏步前进了,但非得扛着民主的虎皮大旗四处招风,结果就让好些个革命党老人颇为反感,以至离心离德,甚至在护法战争中公开拆台。
陈炯明和孙中山在政见上是根本相悖的,陈炯明有自己的看法,要搞联省自治,孙中山要搞北伐,要武力统一,所以这两个水火不容的政见放一块儿,到最后肯定不会太平,这也是导致最后陈炯明和孙中山翻脸的本质原因。
讲了那么多,好像还没有说到陈炯明驱逐桂系收复广东的事。陈炯明的这支军队名义上是二十营,实际上实足人数只有四五千,这支军队就是日后的炮击总统府的粤军。当时组建的时候是护法战争时期,陈炯明被派去援闽,但是陈炯明达到闽粤边境就遇到了一点麻烦,最后干脆不退不进,休养生息了,不过这样倒也让粤军就势坐大,为此后收复广东做好了准备。
当然,大家知道,护法最后也因为孙中山被排挤就不了了之了,但是这就更坚定了孙中山要收复广东的决心。孙中山此时能依靠的只能是陈炯明的粤军,而此时粤军正在福建,所以孙中山极力催促陈炯明发兵广东,驱逐桂系。陈炯明一开始还犹豫不决,毕竟粤军组建未几,真要攻粤前途难料,所以任凭孙中山派人百般催促,他也迟迟没有出兵。
但有时候,你不去惹别人,别人反而会来惹你,比如说桂系就借着直皖大战的当口要袭闽——当时福建督军李厚基是皖系。桂系在护法时期就一直跟直系眉来眼去,天天倡言议和,最近直皖大战直系大胜,坚定了桂系投奔直系的信念,他们的打算就是攻打皖系李厚基的福建,一来驱逐皖系势力向直系报功。二来顺道将滞留福建的粤军干掉,扫清障碍。三来嘛,就是地盘了。陈炯明一看这还得了,我不惹你,你倒来招惹我了。所以,他下定决心搏一把,准备攻粤!
那时候的混战,说实话,一般都是前面矛盾闹得挺大,好像要拉开架势打个一年半载的,可是实际真打起来又很快。比如直皖大战,比如湘军驱逐张敬尧,这回还是老路数,同样很快,当然时间上没有像直皖大战那样富有戏剧性,但是很少出现僵持局面,基本是粤军一路高歌。用时两月有余,粤军彻底驱逐了桂系,收复广东,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终于依靠革命党的势力重新回粤主政。之所以这么顺,还得说桂系在广东这几年,实在是不得人心,得人心才得天下啊。
但是,陈炯明跟孙中山毕竟不是一路人,而政见的分歧又往往难以弥合,所以,陈炯明和孙中山终究还是会走到那一步。
联省自治和武力统一
联省自治和武力统一是当时民国的两种思潮,一般来讲,地方实力派都倾向于联省自治,而坐镇中枢、手握重兵的各派头目基本都是坚定的主战派。有这个分歧当然是各自出于利益的考量,地方实力派尽管有实力,但也仅仅是足以自保而进取不足,所以他们的首要考虑就是要强化自己在辖区内的权力,最好能实现联邦式的自治;而各派的头目呢,都有比较大的政治理想,有实力的当然想武力统一,接着搞中央集权,而没实力的孙中山呢,则比较能空想,也老想着北伐统一。反正谁都想从一个派系的老大变成全国范围的老大,北洋方面以前主战派的头目是段祺瑞,现在则变成了前一阵还嚷嚷着议和的吴佩孚。老大们说要打仗,手下的小弟们一个个支支吾吾,这就是当时民国的状态。
我们当然可以把联省自治的政治意义拔高一点,直接看成是联邦制的雏形,但其实这帮人很多都是粗人,行伍出身,哪懂什么叫联邦制,他们就是觉得这么搞对他们有利罢了。当然了,各省也都有议会,好像还像那么回事,但以当时中国的情况,这个议会也就是上面几个老爷跟那瞎折腾,跟老百姓压根就没关系,说是自治,其实就是地方实力派要求对地方的全权。所以说,所谓的联省自治其实说穿了就是藩镇割据,因为在省里掌权的都是军人,大家见过联邦制国家的军队还各说各话,不归中央管辖的吗?但是也有老百姓说要自治的,比如湖南,湖南人饱受战争之苦,他们的心思就是只要不打仗,什么都好说,他们自治的论调其实就是武力统一的对立面。
至于说武力统一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态,哪个掌权的不想当个完整国家的领导?你们搞什么联省自治,我们这些大佬往哪摆?哪个大佬愿意做个空架子?那有人要问了,现在联邦制国家的元首权力不挺大的吗?同志们,那是联邦制,当时倡导的所谓联省自治其实就是藩镇割据的现代版,有哪个国家元首是希望自己的国家乱做一团,地方上各行其是,不服中央管束的?
所谓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之间的分歧其实就是中央与地方矛盾的现代版本,这个问题哪朝哪代都有,不过民国尤其严重而已。至于哪个好,这就要看哪个主张对老百姓有利了,如果要搞联省自治,地方领导如果清廉自守、恪尽职守也就罢了,那万一地方领导都跟张敬尧一样,老百姓上哪说理去?说实话,当时像张敬尧这样的其实也不少,只不过不那么出格而已。也就是说,联省自治完全是赌运气,老百姓就盼着能有个青天大老爷吧。而要说武力一统的话,老百姓九成九是不愿意的,除非地方长官都跟张敬尧似的,把老百姓逼急了,否则没有哪个人是愿意打仗的,打仗还不是老百姓受苦?如果打完仗以后能彻底解决问题倒还罢了,但当时的情况是那帮喊着要武力统一的老大们都在白日做梦,没有哪一方是有绝对实力控制住整个局面的,就算打完仗了,地方上该坐大还坐大,一般来讲,就是打完半天仗没有任何效果,老百姓白白受苦,以后还得接着打。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联省自治应该说还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但问题是大佬们可从来就不顾及老百姓是怎么想的。
比如我们尊敬的国父大人,成天嚷嚷着要北伐,根本就不看手里有多少实力,也不看看老百姓愿不愿意,反正就是要打仗,其实和老百姓的生存比起来,民主共和值个屁?讲政治权力也得等到老百姓吃饱喝足,有那个闲情逸致再说吧!老百姓嘛,优先考虑的第一件事可不就是吃饱喝足穿暖吗?还得说我们的陈炯明,国民党老骂他不是东西,是军阀,其实他还是很为老百姓打算的,他在广东主政期间就做了不少事情。而孙公嘛,从他反清之日起,就为了坐上大总统的宝座而奋斗不息。当然,必须要是个统一国家的大总统,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啥错,但是客观来讲,北伐打仗都是花钱耗力的,而且以广东一隅之地,能有多少钱粮可供国父折腾呢?所以啊,国父要北伐,这不是不可以,但是,好歹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吧,现在这情况,成天嚷嚷北伐,不是乱折腾吗?
所以说,尽管当时喊着要联省自治的地方大员们都是为了自己打算,但其实从客观上来讲,这对老百姓还是有利的,只不过到底打不打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是由中央的大佬和地方的枭雄说了算的。所以呢,仗还得接着打,老百姓还得接着受苦,老百姓还是盼着早日打出个黎明吧。
第一次直奉大战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自皖系垮台后,直奉便同掌京畿,但是,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更何况,直奉各有各的算盘,到最后一言不合,当然会拔刀相向。
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