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婴健康生活万事通
3136100000032

第32章 婴儿疾病防治(3)

有些家长在给婴儿换尿布时,无意中发现婴儿肛门旁有一点儿红肿,看上去像一个疖子。没过几天,疖子溃破,脓液流出后结了一个小疤,家长以为婴儿病好了。可是,过一段时间,换尿布时发现有一些潮湿的分泌物。检查发现原来生“疖子”的地方有一个米粒大小的皮肤凹陷,用手一挤,有少量很臭的分泌物流出。遇到这种情况,多半是婴儿患了肛瘘。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外界相通的一个管道,是小婴儿常见的肛周疾病。

婴儿容易发生肛瘘主要与皮肤娇嫩、抵抗力差有关。婴儿的肛周括约肌松弛,

易使直肠肛门窦部黏膜外翻,肛门隐窝处受损感染,而形成肛周脓肿,脓肿溃破后则形成肛瘘。瘘的外口经常有少量渗液或脓液。有时暂时自行闭合,外瘘口的皮肤呈假性愈合,局部皮肤表现为米粒大小的皮肤凹陷或小疤痕。有时外表像一块腐肉,若用手挤压瘘口的周围组织,即有少量脓液或浆液溢出,或当脓液积聚到一定量后又可自行溃破流脓,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间隔时间无一定的规律,有的一个月发作一次,有的几个月发作一次。患儿大便时会哭闹不安,甚至可造成红臀和局部皮肤糜烂,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

婴儿感染性肛瘘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婴儿的肛门感染与会阴护理习惯有关。有人习惯在婴儿大便后为其换尿布时,顺手用尿布从后向前擦肛门和外阴,这会使肛门隐窝全部翻开,易致损伤而发生感染形成脓肿,脓肿溃破后形成瘘管。因此,孩子大便后最好用温水或稀的硼酸水冲洗外阴和肛门,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软布将水吸干,不要擦肛门,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外翻直肠黏膜的损伤,达到预防肛瘘的目的。一旦发生肛瘘则应及时去医院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在短期内就可彻底治愈。

肛裂

人们习惯上认为肛裂是成年人的常见病,其实不然,婴儿也会患肛裂。由于肛裂,患儿排便时烦躁不安,甚至出现便血,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因此,对于婴儿肛裂应及时釆取对策,以防后患。

肛裂是指肛管齿线以下深及全层皮肤的裂隙,是婴儿的常见病。其原因主要是牛奶喂养后未及时添加辅食,致使大便干结。若在排便时用力过猛,坚硬的粪便强行通过肛管时,造成肛管皮肤较深的裂伤。也可由于粗糙的草纸摩擦,或因患腹泻时大便猛然喷出,而致肛管皮肤损伤。临床表现为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痛,婴儿因此而烦躁不安、哭闹不止。这种肛门疼痛在便后仍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暂时松弛后疼痛才消失。肛裂患儿的粪便表面或便纸上常带有鲜红血迹或血丝,或在排便完毕后有数滴鲜血滴出,但出血量很少。检查时用手轻轻牵开肛门皮肤,可发现在肛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有裂隙。

肛裂多由于便秘造成的,要想治疗肛裂,首先要改善便秘的情况。要注意让婴儿多喝水,及时添加辅食。在肛裂期间,用3的硼酸液清洗肛门周围,然后用鱼肝油软膏和金霉素软膏涂在患处,每天1-2次,2-3周可以治愈。如果频繁的反复发作,可以考虑手术或药物烧灼的方法治疗。

脱肛是1-3岁孩子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脱出的肛管、直肠不能及时回纳,便会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甚至发生坏死,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釆取适当对策。婴幼儿发生脱肛,家长首先应寻找原因。如果是便秘、腹泻或咳嗽所致,可釆取通便、止泻和止咳等方法处理,以减轻腹内压,消除引起脱肛的外力。其次,应改善患儿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和纠正营养不良等。

可在家中将孩子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伸直,然后让孩子练仰卧起坐。若孩子不能完全靠自己坐起,则家长可助其一臂之力。连续3-5次,每天做2-3次。也可米用爬行法,即要求孩子两手臂方夂开,腹部着床,臀部及大腿、小腿用力夹紧、伸直,利用腹部和臀部肌肉的收缩,一起一伏,蠕动向前,引导孩子向前练爬行,以提高腹肌和肛周肌的收缩力量,达到治疗脱肛的目的。

排便后直肠脱出而不能自行回纳的严重脱肛患儿,家长可用右手拇指轻轻地按压在脱出的直肠表面,然后稍稍用力将其回纳。对于复位后又立即脱出者,可在复位后用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然后再用胶布将两侧臀部横向拉紧黏固,并让患儿卧床休息,大部分患儿都能康复。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容易被消化吸收,故吃母乳的孩子大便较软。而牛奶以酪蛋白为主,不易吸收,排出的粪便往往较硬,似羊粪状,一粒一粒的,易发生肛裂,一旦发生肛裂也不易愈合。预防方法是及早添加辅食,软化大便,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教育孩子每天按时排便。饮食不挑剔、不偏食,每天摄取一定量的水分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一旦发生便秘,可食用香蕉或植物油,以达到润燥滑肠的作用。

保持局部卫生。肛裂患儿应每次大便后用1:5000的高猛酸钾温水溶液坐浴,以起到局部消毒作用,加速裂口的愈合。

食物过敏

食物虽能供给人体养料但是也会弓起人体过敏。食物过敏已成为婴儿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统计,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病率约为05-38,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若在出生后就开始预防食物过敏那么成人后的食物过敏将会明显减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婴儿发生食物过敏,主要与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唇舌麻木胀感、咽痒、咽部异物感、胃痛、恶心、呕吐、胀气、腹痛、腹泻,以及荨麻疹、湿疹、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因此,对食物过敏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如能从小预防食物过敏,将会大大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病率。

与以牛奶为主的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具有减少对外界抗原的接触、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尽快成熟、抵御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母乳中,尤其是初乳中具有大量的分泌型18八,这种物质能与进入肠道的食物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可以限制食物抗原的吸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屏障发育成熟,可以对外界的物质产生良好的耐受。据有关资料统计,严格实行母乳喂养并持续4个月以上的婴儿,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为1,6,而牛奶喂养的发病率为3,8。可见母乳喂养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抗原并可传递给婴儿,哺乳期的母亲限制鸡蛋、牛奶、鱼、虾等常见食物抗原的摄入,可以减少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传递,而使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显着下降,或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有食物过敏家族史的孩子,在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出生后最好不吃牛奶,可吃含水解蛋白的婴儿配方食品维持6个月以上,并尽量推迟添加鸡蛋、鱼等固体食物的时间(最好在1岁以后八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病率,而且可使临床症状明显减少或减轻。

营养不良

婴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由于摄食不足或因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肋逐渐消失,出现肌肉萎缩等。患儿有长期喂养不当及慢性疾病史。病初体重不增或下降、面色苍白,乏力消瘦,食欲不振。婴儿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为皮下脂肋减少或消失,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停滞,同时伴有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及抵抗力低下,从而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水肿、维生素缺乏症、鹅口疮、婴儿腹泻、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等。

如果是因蛋白质缺乏所致,会出现浮肿,即营养不良性水肿。发现婴儿体重不增或减轻,肌肉松弛,应及时检查与治疗。

婴儿营养不良的原因:①喂养不当,如母亲过早给孩子添加奶糕,而将牛奶的量减少。

②奶粉冲制牛奶时过于稀释。有些家长用奶粉冲制牛奶,不是按容积1:4或按重量1:8的比例配制,而是一奶瓶水中加1-2匙奶粉,

用眼睛看颜色估算。孩子长期吃过于稀释的牛奶就会发生营养不良。③没有及时添加辅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④由于长期腹泻、唇裂、腭裂等疾病的影响,患儿也易发生营养不良。

婴儿营养不良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以后体内脂肋逐渐消耗,体重减轻。除消瘦外,还可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松弛、失去弹性,肌肉松弛、萎缩,身材矮小。患儿往往伴有贫血和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患病等。

婴儿应尽可能母乳喂养,并按不同月龄添加辅食,断奶后给予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患儿在治疗期间应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一旦发生营养不良,不要盲目忌口。要逐步调整饮食,注意饮食要营养和易于消化。必要时可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如多酶片、消化合剂等,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使营养不良及时得到改善。

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婴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种疾病,俗称“软骨病”。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一些神经精神症状。佝偻病不仅影响婴儿骨骼发育,而且使全身抵抗力也同时明显下降,易患感冒、发热、咳嗽或腹泻。佝偻病的特征是方头、枕秃、鸡胸、罗圈腿,常有夜惊、多汗等。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一要靠多晒太阳;二要及时添加一些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如蛋黄、鱼和肝等;三要适量口服鱼肝油。有的家长抱着孩子在屋内晒太阳,这样效果较差,因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多被窗玻璃吸收了,而紫外线恰恰是合成维生素D和促进其吸收的重要物质。

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原因:①孕妇营养不良。产后2个月内的婴儿也可患佝偻病。其病症有枕部脱发圈、肋骨串珠状隆起、下肢弯曲、腕及踩部关节隆起、颅骨软化。②母乳喂养减少。这必将导致婴儿免疫机能下降和早期营养缺乏,使其生长发育受限。

③食品搭配不合理。某些年轻父母由于缺乏营养知识,在为婴儿添加食品时,一味讲究局糖、局蛋白、局热量食品,使其体内维生素D及其他微量元素摄入量过少。④缺乏足够的户外锻炼和活动。这些情况造成了由阳光促成的维生素D的生成量的减少,从而增加了佝偻病的发病率。⑤滥用药物。滥用药物、特别是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镇静剂及某些清热冲剂,都将影响儿童体内代谢,特别是影响维生素D的正常吸收,从而导致佝偻病。

婴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身体不断长高,骨头逐渐由小变大,骨的结构和形态不断地变化。严重佝偻病患儿骨骼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骨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样组织增生,使骨发育遇到障碍,造成矮小状态。3-5个月的婴儿会出现颅骨软化,继之出现方颅,前囟变大,囟门晚闭,胸部出现肋骨串珠。当患儿处于站立和行走时,可出现形腿或“X”形腿。严重时骨盆前后径变短,造成骨盆狭窄畸形,如是女孩长大生育时可致难产。

缺乏维生素D,会使人体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食物中的钙、磷大部分从粪便中排出,造成血中钙、磷浓度降低,直接影响全身骨骼的生长。由于血中钙、磷浓度降低,机体还会动员骨骼中的钙、磷入血,造成骨骼脱钙。

1岁以内的婴儿生长发育最为迅速,需要各种营养素相对较多。除了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三大营养素外,还需要维生素D、钙剂、铁剂等。但是各种食物包括乳类的维生素D含量都很少,如不另外补给维生素D就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就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倭病。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到儿保门诊检查,以便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已确诊的佝倭病患儿,每天酌情让其多多俯卧(防治胸骨突起的鸡胸八还要按摩患儿弯曲的双腿,慢慢拉直。此时不可让患儿站立时间过久,以免重压加剧下肢弯曲。

当婴儿患严重佝倭病时,应尽快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注射,同时口服钙剂,方可迅速控制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如不及时给予有效地治疗,往往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一个健康的婴儿出生后,10个月左右能扶床站立,12-14个月时可学会独立行走。1岁左右是刚刚学会独立行走的时候,同时也是断母乳的时候。在断乳前后喂养不当,又较少接触阳光,就可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佝倭病。患佝倭病的孩子骨质软化疏松,骨样组织钙化不良,如果患儿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必然会引起下肢骨和关节畸形。对正常健康婴儿而言,父母让他们长时间站立或不停地自行走动也是不太合适的。因为站立时体重全由下肢承担,小腿及足部的肌肉易于疲劳。长时间站立还会造成扁平足。

长期患腹泻、肝病和传染病的婴儿,容易发生维生素八缺乏症。

最早出现的是眼部症状。婴儿因眼泪少、眼发干而感到不舒服,老是眨眼、怕光时间一久则眼珠表面失去光泽。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黑眼珠软化、浑浊、溃疡和穿孔甚至导致完全失明。患儿还会出现全身皮肤干燥、脱屑,四肢的伸侧面由于毛囊角化,摸上去如粗沙样感觉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夜盲症夜间看不见东西5、角膜穿孔。缺乏维生素八还会引起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反复发生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而且迁延不愈。

维生素八有多种用途,主要用途是构成人眼视网膜内的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以维持人眼在暗光下的视觉。缺乏维生素八,可引起夜盲症。维生素八可维持人体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生长发育,故当维生素八缺乏时皮肤粗糖、易感冒、生长发育受影响。如果婴儿患有慢性腹泻、慢性肝炎、先天性肠道闭锁、肠结核、脂肪泻、长期发热、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通过正常饮食来加以补充,则需用维生素八进行治疗。

轻症可给予口服维生素八。含维生素八的口服制剂有浓缩鱼肝油丸。1-3岁婴儿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1500微克(相当于每天按每千克体重用药5000单位久每天总量约为7500-15000微克相当于25-5万单位八分2-3次口服。重症或消化吸收障碍者,可深部肌肉注射维生素八0油剂。

维生素八的每天需要量一般可从食物中获得满足。如果孩子能够正常饮食,不偏食,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八。如果出现维生素八缺乏症,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八治疗。

婴儿应及时添加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八的食物。长期用米糕、面糊、炼乳等谷类及糖类食物喂哺又未添加辅食的婴儿,应改用母乳或牛乳喂哺,并及时添加辅食,如蛋、肝、蔬菜、水果等。早产儿体内维生素八储备不足,生长发育又快,更要强调母乳喂养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八的食物。

维生弃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