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母婴健康生活万事通
3136100000031

第31章 婴儿疾病防治(2)

婴儿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胃肠道黏膜通透性较高。饮用牛奶后,牛奶中的酪蛋白、牛血清蛋白等异性蛋白容易进入体内,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其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软、半成形,常伴有黏液和隐匿性出血。少数病人可能有水泻、反复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对牛奶过敏,就应立即停止牛奶或牛奶制品的喂养,改用代乳品。大部分婴儿在停用牛奶24-48小时后症状就会明显缓解。到2岁后多数孩子对牛奶过敏的现象自行消失。有的孩子吃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家长在这时要想到这可能是孩子对牛奶不耐受。对于牛奶不耐受的孩子,可改饮酸奶。

正常婴儿肠道内有以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菌群,可抑制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侵入。

滥用抗生素等情况可使正常肠道细菌数量下降,肠道病原菌趁虚而入生长繁殖,引起腹泻,甚至迁延不愈,成为难治性腹泻。此时应停用抗生素,服用扶植正常肠道菌群的药物,如整肠生、回春生或促菌生,同时服用8族维生素、叶酸等。定期检查肠道菌群数量,待恢复正常后逐渐停药。

肠易激综合征是婴儿中较常见的导致慢性腹泻的病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疾病,常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有腹痛,但在排便、排气后能缓解。腹泻3-10次日,稀便,有的混有黏液或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婴儿进食后上腹饱胀、食欲不振。但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3岁左右自愈。

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要注意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所致的腹泻只是慢性腹泻的一部分,约占36左右。只有肠道细菌感染才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选择是依据粪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来决定的。只有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才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除了釆取针对病因治疗的措施外,对症治疗也是必要的。

婴儿腹泻时要注意观察,不能单凭腹泻次数多少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观察大便的性状、每次大便量,特别是精神、面色等全身变化,尤为重要。若大便性状是糊状或水样,多见于消化不良,常为病毒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若大便呈黏冻或脓血样,则肠炎或菌痢的可能性大。一般说来,大便次数越多,相对病情较重,大便量的多少也不能忽视。有时大便次数并不多,量很多,尤其是水泻,易引起脱水。当婴儿腹泻时,还应观察一下有无全身症状,如是否发热、呕吐,胃口及精神如何,是否口干喜欢喝水。除此之外,同时应注意婴儿的小便次数。腹泻严重时可引起体内失水、电解质紊乱,以致小便减少甚至无尿,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婴儿腹泻时,要减少膳食量以减轻肠道负担,限制脂肋,防止肠内食物发酵促使肠道蠕动增加。母乳喂养的婴儿在腹泻时不必停止哺乳,只需适当减少喂奶量,缩短喂奶时间,并延长喂奶间隔。此时,乳母还应少食脂肋类食物,以避免乳汁中脂肋量增加。每次喂奶前,乳母可喝一大碗开水,稀释母乳。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在腹泻时不应添加新的辅助食品。病情较重时,还应暂时停止喂牛奶等主食,可用胡萝卜汤、苹果泥、焦米汤等来喂婴儿,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肠胃的负担。胡萝卜汤所含热量较低,含脂肋也较低(仅0’2夂含有果酸,有使大便成形、吸附细菌和毒素的作用。苹果纤维较细,对肠道刺激少,其所含鞣酸又具有收敛的作用,所含的热能、脂肋低,符合治疗腹泻的饮食原则。

传统的观念认为婴儿腹泻应该禁食几个小时,有的甚至禁食12小时以上,这样可以让胃肠道休息休息。近年来对腹泻的治疗,尤其是要不要禁食,在观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新观念认为婴幼儿患轻、中度腹泻不宜禁食,仍需继续喂食。因为婴儿腹泻时,大量水分、营养素、无机盐排出体外,如果再禁食,无疑会使丢失的水分、营养素、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连续数日,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也会使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出现继发症。

婴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又叫婴儿秋季腹泻。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男孩多于女孩。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儿在得病初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多数每天在10次以上,量较多,黄色或浅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主要在于预防体内脱水,正确的饮食和合理用药,不要乱用抗生素。腹泻的婴儿要喝一些含一定量盐和糖的水,如口服补液盐(简称。尺)就是按照腹泻婴儿的需要而配制的。可以自家制作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毫升,加上细盐75克。预防脱水的用量,一般为每千克体重20-40毫升,在4个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但要注意方法,要勤喂,每次少量,以婴儿不呕吐为宜。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营养需要量增加,这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在腹泻期间和恢复期,适宜的营养供应对减少体重下降和生长停滞的程度、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预防营养不良,都是很重要的。对怀疑得这种病的患儿应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可减轻腹泻,缩短病程。

应当学会简单判断脱水程度。腹泻后患儿仅有些口渴,有时烦躁爱闹,口唇稍干,这是轻度脱水,可在家给口服补充液体治疗。如果患儿烦躁不安,囟门和眼窝凹陷,哭时泪少,口舌干,用手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再放松时皮肤皱褶变平慢(超过2秒钟八此为较重脱水。如果患儿嗜睡,甚至意识丧失,四肢冰凉,脉摸不清,为严重脱水。后两种情况都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鼓励孩子少量多次进食,每天至少6次。腹泻停止后2周内每天有1次额外加餐。腹泻期如能合理喂养,完全可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加强皮肤护理,腹泻时粪便对皮肤刺激较大,每次便后都应当清洗臀部,特别注意会阴和肛周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尿布。如果用旧尿布要选用质地柔软的,而且每次用后都要清洗干净,并用开水煮沸消毒或曰晒消毒,以防止发生臀炎和继发尿路感染。此外,室内空气要新鲜,防止患儿腹泻期抵抗力下降而发生肺炎等病。

腹痛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年龄越小,越是不能正确地诉说腹痛的部位、性质,甚至只会哭,这就给腹痛病因的诊断带来困难,须仔细观察才能作出诊断。如婴儿持续性或阵发性哭吵,两下月支弯曲不肯伸直,一般可以怀疑是腹痛。

不同年龄的婴儿,腹痛好发的疾病是不同的。婴儿肠痉挛多发生在3周-4个月内的婴儿。常因为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或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引起。主要症状是一阵阵剧烈哭吵,尤其是在夜间,啼哭时面颊发红、口唇苍白、肚子紧绷绷的、两条腿蜷曲、两手握拳,大约5分钟左右,乏力入睡,但不久又发作。如此反复,可以持续3-4小时。另外,肠套叠、嵌顿疝也会阵发性剧哭。腹型癫痫的婴儿常常出现阵发性的腹痛,无明显原因可追溯,这需要作脑电图检查才能确诊。

腹痛可以分为阵发性剧痛、持续性疼痛或轻度隐痛。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痛,以胆道蛔虫症、出血性小肠炎可能性为大。突然发生腹痛并且有便秘、排便困难的,可能是粪块阻塞。婴儿可以几天没解大便,或者大便很干,排不干净。在左中、下腹常常可以摸到团块状物,这是阻塞的粪便。使用开塞露后排出一大堆大便,腹痛即刻消失。如果发病急骤,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应注意可能是急性胰腺炎、胃肠道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大网膜扭转等,应该立即去医院,分秒也不能耽搁。

很多疾病可以引起婴儿腹痛,临床表现又很复杂,对婴儿的健康威胁很大。孩子发生腹痛,尤其是急性腹痛,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师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及时准确给予治疗。在腹痛原因未弄清楚之前,不要随意服用止痛药,因为服用止痛药会掩盖病情,造成诊断困难耽误病情。

有些婴儿吃奶后不久会突然大声哭闹,面颊潮红,双膝屈向腹部,过几分钟后自然缓解,医学上把这种腹痛称为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多发于三四个月以下的婴儿,通常在喂奶后发生。

表现为突然大声哭闹、不安、面颊发红、口唇苍白、腹部紧张、两膝屈向腹部、足部冰冷、两手握拳,约持续3-5分钟。婴儿哭闹到全身无力入睡,或由肛门排出大便及气体而得到缓解方安静下来。发作时间多半在下午及晚上。患儿平时食欲正常,生长发育也不受影响。

婴儿之所以发生肠绞痛,可能与其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以及特异体质有关。如对牛奶等食物过敏,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受冻,大量进食冷饮,喂奶过多或速度过快,喂奶时吸入空气以及奶中糖分太多等引起了肠道内积气,诱发一过性肠壁肌肉痉挛,暂时阻断了肠腔内容物的通过。于是,近端肌肉发生强烈的收缩及蠕动紊乱。随着蠕动的加剧,腹痛阵发性加强,同时会呕吐。经一段时间的痉挛后,肠壁肌肉自然松弛,腹痛也就自然缓解。

婴儿肠绞痛虽较多见,但预后良好。一般孩子长到4个月以后大多不再复发。预防的关键在于找出病因,釆取相应措施,如避免进冷食,喂奶后轻拍孩子背部等。

一旦遇到肠绞痛发作,可直抱患儿或使其仰卧于父母的膝上,喂给适量温开水,让患儿在保暖的条件下入睡,醒来即可恢复正常。腹痛剧烈时,可用温暖的手轻轻按摩孩子的腹部,以缓解肠痉挛。

胳绞痛

一些婴儿3-4天才有一次大便,大便硬结、排出困难,大便时哭闹不止,有时肛裂出血,这种情况称之为婴儿便秘。正常婴儿每天排便次数差别很大。完全用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大便次数较多,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较少。如大便次数少,但质和量均正常,婴儿又无其他任何不适,则不能认为是病态。如大便变干燥,量少又难排出,虽一天可有2-3次,但总量比平常一次的量还要少,则应视为便秘。如婴儿平时排便习惯较规则,而突然两天以上不大便,也应视为便秘。

婴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婴儿进食太少时,经过消化后残渣亦少,大便自然减少。奶中糖量不足,可使大便干燥。长期饮食不足则导致营养不良,此时,腹肌和肠肌瘦弱,张力低下,推动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顽固性便秘。如果食物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而缺少糖类,则大便干燥而且排便次数少。如果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则排便次数多且大便稀软。如果食物中含脂肪和糖类都高,则大便润滑。婴儿生活规律不正常,缺乏按时排便的习惯,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可至肠肌松弛而便秘。缺少体力活动或患慢性疾病,特别是营养不良、佝偻病、高钙血症、呆小症等,都能使肠壁肌肉松弛乏力,功能失常。婴儿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突然的精神刺激等,都可以引起轻重不等的短时间便秘。婴儿患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均能引起便秘,诊断多在新生儿期已经明确。肛裂时排便疼痛明显,导致婴儿不愿排便或惧怕排便,久而久之也可引起便秘。

婴儿便秘重在预防,应该合理安排饮食,自小培养婴儿按时排便的习惯,这是预防便秘最主要的手段。

便秘患儿可每天早晨空腹服用适量蜂蜜。对于食疗无效的婴儿可增加其活动量,以促进肠胃运动。也可定时做腹部肌肉按摩,先让婴儿仰卧床上,按摩者右手四指并拢,按在婴儿脐中,顺时针方向作环行按摩,不轻不重,均匀地按摩300次,每晚1次。此法可使婴儿大便通畅,并能增进食欲。

如果是病理性便秘,如肠梗阻、肛门闭锁或狭窄、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肛裂等引起的便秘,则需要去医院检查,进行手术一般从3个月左右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婴儿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使其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定时产生便意。例如可以有规律地在早晨喂奶后让婴儿坐盆。同时注意环境温度。便盆要使婴儿感到舒适。

婴儿在接受新的食品时,容易出现便秘。因此,家长在给婴儿添加辅食时一定要遵循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的原则。以婴儿营养米粉为例,对于3-4个月的婴儿来说,刚开始时喂1-2汤匙即可,2周以后再增加至4-5匙。另外冲调米粉时还要注意米粉和水的比例,避免婴儿大便干燥。4-5个月的婴儿适当喂哺蔬菜泥及果泥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防止便秘。

对婴儿常见的佝倭病、营养不良等疾病要积极防治。人工喂养的婴儿平时加服些橘子汁、菜汁、蜂蜜水,给予足够的水分。

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儿时期特有的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此病来势凶险,发展快,若不能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套叠部分肠管的血液循环就会受阻,肠壁发生坏死和穿孔,甚至致死,故应引起重视。

肠套叠是指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可发生在大肠或小肠的任何部分。其原因可能是腹泻、肠炎、饮食改变或高热等,致使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临床上多见于4-10个月的健康肥胖儿。早期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四大信号:①阵发性哭闹。由于婴儿不会申诉腹痛,故表现为突然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异常痛苦状。此系肠绞痛的表现。不久痛止,婴儿安静如常。间歇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突然哭闹,呈反复阵发性发作。②呕吐。婴儿阵发性哭闹开始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最初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可带有草绿色的胆汁,甚至吐出有粪臭的液体。③便血。起病数小时后可排出暗红色血便和黏液的混合物,称为果酱样大便,有时可排出深红色血水或鲜血便。④腹块。肠套叠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以右下腹和右上腹为多。在疾病初期,腹痛暂停、腹肌放松时,在患儿的腹部摸到一如腊肠或香蕉状肿块,中等硬度、略带弹性、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并有压痛。这是诊断婴儿肠套叠最有价值的体征。

家长若发现婴儿有以上早期信号时,应想到发生肠套叠的可能,立即送孩子去医院外科检查。最好同时将患儿排出的大便带给医师察看或化验。一旦确诊,必须立即进行结肠注气整复,必要时应手术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