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3133200000026

第26章 创制新度体的制新下视教角育评估(2)

在中国,校本评估的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学校评估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问题仍未解决。学校为什么要评、应该找谁评、如何评,除了一些笼统的规定以外,其具体要求都不是很清楚。目前,学校参加评估认证的法定责任还不够明确,学校评估往往是行政部门规定的应景式的、应付式的或应对式的活动。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和教育评估体系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估政策,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加快教育评估的法制化进程,强化教育评估的法制基础。公立和民办学校都应有参加制度化的评估认证的法定义务,也有避免不正当评估以及在评估中受到不正当对待的权利。学校也应有挑选专业评估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自由。作为社会中介的、相对独立的评估专业机构网络的建立是院校认证得以健康开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评估作为一项社会服务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社会性教育评估专业服务更是一个显得不切实际的设想。一整套涉及学校自主参与外部评估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尚未建立。当前首先需要尽快着手培育社会中介机构,逐步形成分地区、跨省市、打破原有行政隶属架构的社会评估专业机构网络,逐步建立其专门的准入制度和行业规范,树立起其独立的社会人格,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建立其专业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管理文化的制约,目前还有社会诚心问题的干扰,另一方面是市场建立、市场驱动和市场规范的问题,在没有规则与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价值偏差总是难以避免的。正如斯科里文(Scriven)所说,“没有人能从一次评估中致富,于是……如果你想从你的客户那里及其关系网中得到更多的合同,你必须取悦于他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估实践中,那种追求皆大欢喜、倾向于讲好话(起码不得罪人)的心态相当普遍。但是,随着评估中介市场的成熟,法规的更加健全,行业进一步规范,专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专业评估界与被评对象及其身后的政府及社会之间终将能架设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桥梁。评估者作为政府的委托对象、被评对象的合作伙伴和社会的代言人,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协作者、促进者和负责任的利益相关人。

在中国,院校认证制度目前还不存在,建立这样的一个现代评估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考虑中国目前的实情,在探索现代院校认证制度的同时,应着力改进以下工作:提高依法治教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学校的自主规划意识和能力,强化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高评估专业水平,加强评估规范和伦理建设。

涉及院校的专业和项目的评估也应该向认证的方向发展,把项目和专业的认证作为审批准入和拨款等的重要依据。项目和专业认证也应该以校本数据为基础。

三、友好的学生评估制度

在我国,对学生的评估主要包括公共考试、平时测验、期末考试、评语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评价和三好学生评选等。国外的研究中,学生评估主要包括学生表现评估和学业评估。本文讨论的学生评估主要指除公共考试以外的对学生的各种评估。

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市皇城根小学时,论述了素质教育与考核的关系,而且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思路。温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他还详细地解释了什么叫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人的素质是综合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因此考核也应该有综合性,既考核学生的用脑的能力,又考核他动手的能力。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考核也要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容,不能只考知识,不顾其他。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要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推行素质教育,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了解世界,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因此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才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从总理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综合性是解决学生评估目标的根本性问题,全面性是解决学生评估内容的系统性问题,而经常性则是要解决学生评估方法的制度化问题。总理指出了大的改革方向,在实践中需要正确理解,并具体解读。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要解决好基本素质要求和选拔甄别形式、系统性与选择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找到素质教育的系统解决方案,要突出重点,抓住考试内容综合性的问题,避免简单地用变更考试科目、加减具体科目的权重和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升学挂钩等来处理“应试教育”问题。既要让基本素质要求能够各得其所,也要能让选拔人才的部门能够各取所需,全面性不是要求样样都考、样样都评。各类考试和评估的定位要明确其局限性,强调其目的是有限的,不能过分解读任何一项考试和评估的结果,特别是目前我们尚不能很好地通过考试测出的那些素质。经常性则要同时解决正当性、适切性、连续性、诊断性和自主性的问题,这里的“经常”不是指“要多”,而是指要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来开展制度化的评估考核,使评估考核成为平时通过诊断促进发展的工作,也成为促进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培养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活动。这三个方向性的改革原则是针对学生的个体评估来说的,但是对于项目、机构和区域教育的评估也具有指导意义。

总理的讲话指出了人的素质的综合性需要综合性的学生评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评估面向人的全面素质,而平时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则要求学生评估应该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来经常地关注。在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学生评估要求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总理反对以考试代替考核、以考试代替评估,也看到了总理反对一考定终生、一评定终生,更看到了总理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的发展思想,整个讲话围绕一个“人”字,包括人的素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实践、人的思维、人的创造。过去,一直将考试分数、升学率实际上看成是最核心的学生评估指标,评估目标“目中无人”,严重地扭曲了教育目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忽视知识以外的能力、思维和创造,更忽视被“圈养”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思想情感和生活感受。但是,离开了学生主动的、有效的主体参与,不仅全面发展的目标无法实现,整个学校生活过程也将异化成类似于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教育评估也将异化成类似于产品检验的活动。

所以,要落实总理的讲话,首先要从“人”字入手,构建学生友好型学校与学习环境(Studentfriendlyschool andlearningenvironment),包括开展对学生友好和友善的学生评估。学生评估要在克服片面性的同时,注意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友好的评估文化。学生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是要从他不会评到他会,而不是相反,是要评到他更加喜欢学习,而不是厌恶学习,是要评到他眷恋学校,而不是害怕学校。学生评估不仅要考虑学生发展的主体需要,也要顾及其个体的感受,不仅批评是这样,表扬也是这样。毕竟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打基础的教育,不要急于区分出好坏、优劣、高低来,有些发展目标(如公民道德、生活技能、创造性等)的评价作为世界性难题也是不容易简单分出优劣的,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那些在技术上讲实在分不太清楚的也就不需要分那么清楚,也不宜过早、过多、过频、过繁地去评估。

四、有效的考试评价制度

目前,为了切实纠正“以考代评”的错误做法,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和教学工作的唯一依据的倾向,改变考试评价制度不能够有效地考出素质、评出素质的问题,我国正在采取招考分离等一系列考试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以从招生制度上打破基础教育单纯依附于高等教育的陈旧观念,改变仅以考试分数作为高校入学的评估标准,为重新构建评估基础教育考试、考查形式和高校入学标准,打开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大门,为高一级学校推荐毕业生提供新的途径和空间,不断摸索有利于创新人才选拔的新机制,彻底抛弃学校招生分等级的不公平性现象,从制度层面推进现代教育制度的完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在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和江苏五省区,已经制订了2007年和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其中广东方案的最大特点是文理分列招生计划、分类划线;山东的特点是基本能力考试;海南的特点是文理兼顾、防止偏科;宁夏的特点是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江苏的特点是科目的分类分等。这些方案都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同时在社会上也还存在不少争议。

我国考试评价制度近期改革的内容包括:中考扩大学校的考评招生自主权及考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考试内容注意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考卷质量;普通高中会考逐步形成允许高中阶段其他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员参加会考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和补考机会,适当减少会考科目,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其他实践能力的考查;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学业综合评估、多元化的专门测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作用;高中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估体系,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估记录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和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要求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自主权,高考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中学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估、择优录取的办法;稳步推进国家统考、分省命题的改革,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各类各级教育的统筹力度,鼓励地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人的尊师重教的传统、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对于教育考试的重视本身,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意义,关键是要看如何去引导它,首先是要考虑保护好它,而不是抹黑它或打击它。当前对考试重视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应该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寻求改进的措施,不能片面理解、非此即彼。现在考试改革负重过大,而目前侧重于科目选择与组合为主的考试改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其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根本解决考试指挥棒对于教育目标的扭曲问题,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条件,如教育资源充分且均衡配置,升学竞争趋于弱化和多元化,就业形势根本好转,测试内容与技术有大的改进等。

目前我国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外与此相近的评估称为“连续综合评估”(ContinuousComprehensive Evaluatioin)和“表现性评估”(PerformanceAssessment)等。这项评价的推进和考试科目与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一纸笔考试带来的矛盾。但是,还必须采取更加系统综合的办法来解决评价中的素质教育缺位问题。首先,要抓住评价内容改革这一关键,做到考试能测出素质,强化测试内容的能力导向和测试技术的进步,积极推广表现性评估;同时,教育内部首先做到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评估教育;要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成为“有头有尾”的办学主体,落实学校的自我规划、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行动自我定义,改善学校得以真心实意抓质量的外部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实现教育系统内专业意见与公众意见的良性互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上述各种条件不具备、社会诚信问题依然严重的背景下,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等过程性评估方法要明确其目的和注意其局限性,避免片面夸大其作用。如果到头来不是为了诊断与改进,而仍然是为了选拔和与升学挂钩,将是十分危险的,仍有可能出现价值偏差,甚至情况会更糟。实践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正在表明,综合素质评价由于其过程较长且涉及社会诚信,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负面作用可能会更大。

评估体制的创新要着力解决好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通过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努力评出素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其实,考试内容的改革与教育内部评估方式的改革是社会成本最低而效益最高的。考试内容的改革比考试科目的选择、变更与科目权重的设定等更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更有利于没法突击准备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打基础的教育真正地面向和公正地对待全体学生,更有利于公众的接受。相比之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改革现有评估的内容,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它主要是涉及到教育内部的技术问题,内部容易统一思想,也容易对社会进行解释,不会像考试科目变化那样引起社会争议,但是它确是一项触及到素质教育根本、能够充分利用考试的积极作用且社会成本最低的一项改革。根据相关国际研究与国外的一些实践经验,这在技术上虽然要求很高但确是可行的,应该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