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龙文化
2964300000009

第9章 龙之流(3)

由于材质和工艺手段的进步,清代龙之精美,超越了以前的任何一代。

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剔红九龙天球瓶”,就构思巧妙,雕刻精湛。此瓶从瓶身至瓶颈排出一幅“九龙海水纹”。

其龙腾跃于、隐现于波峰浪谷之间,或瞠目怒视,或奋爪击浪,或张口吞吐,或盘升至瓶颈,扭头回瞻,皆气势磅礴,韵致非凡。

六祥龙期

祥龙期主要指的是当代龙,与中华文明的再兴期相对应。

中国龙进入近当代后,身上的帝王气逐渐消失,表示吉祥嘉瑞的神性更突出了。因此可以说,当代的龙,已走下张牙舞爪、不可侵犯的“神坛”,变得喜悦和善、可亲可近,成为一种“吉祥物”了。

于是,当代龙在明清龙的基础上,内涵上更注重突出其吉祥和悦的品性,外形上也调动一切现代化手段,使其更飘逸,更俊美,更活灵活现。

我们看到,属于现代科技的“声、光、电、动、气”及数字化技术使从远古走来的神龙真的“神”了起来。在一座座人造“龙宫”里,在一届一届的灯会上,人们往往可以欣赏到许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神”龙。这些龙,头可摇动俯仰,身可旋转翻腾;双目可睁可闭,间或射一道激光;大嘴时开时合,猛不丁喷一股清水;吸气、挥臂、舞爪、摆尾,吼声轰隆如雷,风雨唤之即来。还有化作人形,身穿彩衣,舞姿翩翩的龙女,手执古筝古琴却演奏着现代电子音乐的龙子……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两种“龙”飞上了天,这便是由陕西发明家夏发明先生发明的“华夏飞龙”和由上海翰翔飞艇公司研制成功的“中国飞龙”。

“华夏飞龙”以氢气或氦气等漂浮气体做动力,使长达几十米的巨龙腾空,并借助皮影戏和木偶的操作原理进行表演。“华夏飞龙”曾升腾于亚运会、城运会、农运会开幕式和港澳回归、黄陵祭祀等重大场合,均引起轰动,并出演周边数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中国飞龙”是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形飞艇,无人驾驶,全身呈金黄色,龙头、龙身全部为柔性结构,长51.8米,最佳飞行高度50米至200米,能在五级风以下的天气起降(垂直)、飞行,并表演“巨龙昂首”、“神龙摆尾”、“一飞冲天”、“腾龙斤斗”、“二龙戏珠”等特技动作,蔚为壮观。此龙堪称中国古老的龙文化和最新的科学技术的最佳结合。

撩去东方神秘主义的面纱,抛弃专制主义的历史负赘,当代的中华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吉祥嘉瑞之龙。她将以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底蕴,高扬科学、民主、理性、创新的旗帜,携中华文明千古相传的优秀精华,和世界文明相融会。

21世纪是中华文明再次兴盛的世纪。毫无疑问,伴随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走过昨天的中华祥龙,必将伴随这个民族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七域外龙

域外龙的来源无外乎两种情形:一种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由中国传出去的龙;一种是由华人华侨带到世界各地的龙。至于西方世界的dragon,虽然至今还译为“龙”,但与中国龙无源流关系,属于另一种象征物,不在本章讨论之列。

第一种情形,见于与中国接壤毗邻的亚洲诸国,这些国家的龙与中国龙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

大约在东汉时期,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和拓展,中国龙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盛唐时期,这种传播达到了一个高潮。标志是成书于720年(相当于中国唐朝的开元年间)的《日本书纪》(日本现存最早的历史典籍之一)中有了关于“龙神”的记述,并称是神话传说中的“龙神”用神器创建了现在的日本列岛——“大八洲”,神武天皇(日本第一代天皇)就是“龙神”的后人。《日本书纪》是日本模仿唐朝官修国史的制度,由天武天皇(日本第四十代天皇)授意编写,全部用汉文撰成的。书中将天武天皇说成“龙神”

后人,显然是受了中国帝王是“真龙天子”说的影响。

日本的民间龙与中国的民间龙就神性和神职而言,几乎没有不同。在日本农民、渔民的心目中,龙是水神和海神,是吉祥的象征。如在日本新泻县农村,人们相信池塘里住着司水理水的龙王。为了不使龙王发怒带来成灾的暴雨和龙卷风,人们每年在春秋两季都要祭祀一番。同县还有一个传说:古时某年大旱,村人乞雨时龙王显灵,说只要将村中的一个姑娘嫁给它,它就下雨。于是,诚惶诚恐的村民们赶快将村中一位最漂亮的姑娘嫁给了龙神,不久果然下了大雨。以后人们祈雨时,都要在不断地祷愿声中往井中投放供物——日本人认为井是通往龙宫的必由之路。每年旧历的六月二十三日是龙神娶妻的日子,届时,村民们都要挥舞旗帜庆祀一番。《日本书纪》、《太平记》等书中也都记载有类似的传说。

日本学者南方熊楠曾编写过一本《龙是什么》的书,书中对龙形状的描述除加了一句“其声如》铜盘”外,其他均照抄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日本龙的种类也不少,蛟龙、蟠龙、应龙、黄龙、苍龙(青龙)、鸣龙(张口鸣叫的龙)等,一应俱全。如东照宫就画有鸣龙,泉涌寺舍利殿画有蟠龙,高松冢古坟壁画中有《青龙图》。这些龙在造型上都明显地受到了中国龙画的影响。

在日本,龙常以性格柔和、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在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千与千寻》中,有一条栖息在河里的小白龙,就曾救助过不慎落水的主人公千寻。日本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也以龙为题材,进入市场后还比较受欢迎。在一些艺术家的笔下,“日本被描绘成腾空飞行的巨龙,龙头是北海道,龙须是俄罗斯管辖的北方四岛,龙身是本州和四国地区,而龙尾则是冲绳等岛屿”(孙巍《日本也有“龙”的传说》,新华网2006年12月15日)。

越南人崇拜龙,认为龙是“四灵”(龙、麟、龟、凤)之首,是强大、高贵、权威的象征——

这显然是受中国龙文化影响的结果。越南人还称自己是“龙子仙孙”或“龙仙子孙”。相传远古时代,越南有一位帝王叫乐龙君,其母是洞庭湖龙王的女儿,因此有龙的血统。后来,他与仙女欧姬相爱成家,生了一百个男孩。

孩子们长大后,乐龙君对欧姬说:“我是龙,生活在水里,你是仙,生活在岸上,水火相克,不能长久生活在一起”。因此两人分手,五十个孩子随父亲生活在水里;五十个孩子随母亲上了山,在封州(今越南永富)一带安家,立年龄最大的兄长为王,建立了基业(据费洪海《越南人自称“龙子仙孙”》,新华网2006年12月14日)。

越南人也舞龙,也赛龙舟,其意蕴、样式与中国基本相同。

老挝人也崇拜龙。龙在老挝城乡多有所见,如在首都万象国宝级寺院守护着塔銮的独头龙、古城琅勃拉邦曾为国王灵车开路的七头龙、老挝民间手工艺品上的“织龙”等。另外,老挝一些民族中还有纹身刺龙的习俗,到了每年的泼水节,老挝人也赛龙舟。

有学者认为,老挝的龙多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Naga(那伽)。据说,“那伽是老挝主体民族老傣语族普遍信仰的神灵,有95%的人信仰它,认为它具有超自然力”,能够“英勇善战、为民造福”。而且,“那伽”作为佛教动物,还是“品德高尚、不作孽的僧人的代名词”(陈有金《老挝人的“那伽”信仰研究》,《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期、第2期)。

然而,据何星亮先生研究,佛教中的Naga(那伽)是中国龙传至印度,被再创造后又随着佛教,东传至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详见本书第五章《龙之神·龙与佛教》)。这样看来,那伽崇拜的根源还是中国的龙崇拜。

在山国不丹,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不丹人相信自己是龙的子民,国王是龙的化身。不丹人把他们的国家称作“竺域”,意为“雷龙之国”或“神龙之国”,并将“白龙”作为国家的象征。不丹国旗上就有一条白色的飞龙,四个爪子各抓一颗白而亮的宝珠,表示权力宏大和圣洁。

龙的形象还在朝鲜、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建筑物、工艺品上及民俗活动中时有所见。这些龙的造型和中国本土龙大同小异,内涵也和中国本土龙基本一致。在新加坡,戊辰龙年还制成了据称是世界上目前最长的“舞龙”,这条龙身长136.84米,已于当年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第二种情形有见于世界各地。哪里有华人辛勤的足迹,哪里就有中国龙矫健的身影。

笔者1995年在加拿大访问时,见到一帧IG投资公司面对华人世界的宣传卡,大红色的封面中心,印着一条盘旋而起的“升龙”,并配有“龙在中国,象征着昌盛繁荣”的文字。和中国本土龙相比,此龙很有些别致之处:绿体黄鳍,鳞密如网,牛眼豕鼻,蛇身鱼尾,一角,一髯,两足,其一五爪持握一面红边白底圆镜。周围饰以黄色的祥光,衬托得整条龙风采熠熠。1997年5月10日,波兰皮翁基镇和中国驻波兰使馆联合举办了“中国文化日”活动。30名波兰小学生参加了在中心广场举行的“我想象中的中国”绘画比赛。他们的画作中就有中国的龙。获二等奖的是一位不满八岁的小姑娘,她画的“龙”想象力丰富,令在场的华人赞叹不已。每逢节庆,世界各地的华人居住区都多有热烈喜兴的舞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