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纪英雄。中华民族的创世纪英雄是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唐尧、虞舜、夏禹等等。这些神话英雄,大都有作为历史人物的实在依据,但更重要的是人文方面的意义:他们使一个民族有了可以引以为豪的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精神母题。
一盘古
“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这是明代董斯张着《广博物志》卷九引三国吴人徐整着《五运历年纪》中对盘古的描述。据此,以开天辟地着称的盘古便是一条龙,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龙,因为龙的驱体多取材于蛇,蛇身即是龙身。
在“盘古文化的故乡”河南泌阳、桐柏一带,有《龙生盘古》的传说——天上有九条龙:黑龙、白龙、黄龙各三条,九条龙轮换着盘孵两个龙蛋。当孵到一万八千年的时候,稍大些的龙蛋裂开,站起一个头上长角、手持大斧的神人,人们称其为盘古。老龙见其形状与自己不同,甚为吃惊,便身子一鼓,尾巴一甩,将盘古甩到地上。盘古见四周昏暗混沌,憋闷得慌,就抡起大斧砍起来。他砍呀砍,慢慢地轻气上天,浊物落地,天地分得清清楚楚。盘古砍累了,就躺在地上睡着了。
盘古一觉醒来,见一个女子站在面前。此女子是从另一个稍小些的龙蛋里钻出来的。她一出来就会说话,对着老龙喊了一声“父王”,老龙听了喊声,也变成了人,这就是以后的老天爷。因为她喊声太大,把老龙的耳朵震聋了,所以,后来人们遇旱埋怨老天爷不下雨,遇涝埋怨老天爷光下雨,而老天爷往往无动于衷,原因是他听不见。老龙见此女子与前一个形状类似,就说:“你也到地上去吧”!一挥手,女子就到地上来了,是为盘古之妹。
后来,盘古兄妹结为夫妻,采用生育、捏泥人、甩泥浆等方式繁衍了人类(据张正、王瑜廷主编《盘古神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高瑞远编着《桐柏山盘古神话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这样的传说,想象力很丰富,除反映着“宇宙卵”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之外,还有几点也是值得重视的:第一,将盘古兄妹说成是创世神和创生神,而盘古兄妹又都是龙孵生的,这也就等于说,龙是世界和人类之远祖。第二,龙作为世界和人类的远祖,其生来便具有多样性,而非单一的存在。龙数为九,九者,多也;黑、白、黄三色,黑喻夜,白喻昼,黄喻土地。第三,将龙和“老天爷”相等同,喻示龙是自然界、自然力的形象化、符号化。
秦汉之后,人间帝王多以龙自比,所谓“真龙天子”。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出现了一连串的“帝王龙”。这就产生了盘古与后世“帝王龙”的传说——相传盘古在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之后就选择天皇、地皇和人皇来管理天、地、人间的事情。在选人皇的过程中,盘古担心明着选会引起子孙们的争斗,就在大地上暗设了许多条龙,这些龙看上去只是些山岭,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谁若将阴阳宅安在了龙头上,谁的后代便能登基当皇帝。桐柏山启母岭西南的石龙山从山下延伸至上半山,有一条明显的石线,形似龙的尾巴。传说即是盘古当年所设的一条巨龙之尾。此龙经山东入了东海,赵匡胤家坐落在龙头上,所以成了宋朝的开国天子(据《盘古选“三皇”》,收入高瑞远编着《桐柏山盘古神话集》)。
“象征帝王”是龙的后起的功能之一,龙的原初的,或者说更多、更强的功能还是作为自然神、农业神的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此功能的发挥,也与盘古有了牵连——盘古爷领着他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开荒种地,天皇,即玉皇大帝派九条龙到天下九州行雨,以保稼禾丰成。开始九条龙还能尽职尽责,但时间一长就懈怠了,以至于玩忽职守,久久不雨。面对天旱河涸庄稼枯焦的惨状,盘古爷便向玉皇作了反映。玉皇不免震惊,说:“你盘古原来也是一条龙,你就负责监管它们吧”!从此,这九条龙就来到了盘古爷的麾下,哪里旱了,就派龙去行雨,哪里涝了,就派龙去放霁。如果哪条龙不听话,盘古爷就惩罚它,将其头朝下吊起来让雷电来击,所谓“龙吊挂”。另外,玉皇还赐给盘古爷三场私雨,让他在盘古山一带方便使用。同类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盘古爷持神斧与滥兴洪水的九条龙大战,在盘古奶和猴子们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九龙,将其捆绑起来,压在盘古山下,洪水由此退去。盘古山因而又称九龙山(据《盘古爷的雨》,收入张正、王瑜廷主编《盘古神话》)。
这样的传说,反映了人们企图支配自然力的良好愿望和自然力总是不受人支配的现实。有趣的是,盘古本是龙,行雨按说是本身的职分,依人形面世后,开始不能行雨,却能监管、安排行雨的龙,后来接受玉皇之赐,又有了行雨的功能,此功能又十分有限。传说常以传说者的理解、愿望和想象变换加减。可见神是人造的,神的一切活动,都来自人的意愿。
二伏羲
伏羲位列三皇,是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世称其为“百王之先”。传说伏羲有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业绩,如结网罟、养牺牲、作甲历、造琴瑟、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和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成了中华民族的“人祖”。
《帝王世纪》、《诗含神雾》等典籍将伏羲说成是雷神的儿子,是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大迹”而孕生的(《帝王世纪》的原文为:
“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庖牺。”《诗含神雾》的原文为:“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于是可以这样推理: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态,雷声为龙之发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也就是龙神的儿子,龙神的儿子当然是龙。
《拾遗记》又是另一种说法:神母在华胥之州漫游,忽然天降青虹,将神母缠绕,久久才散,于是神母“即觉有娠”,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拾遗记》的原文为:“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由于虹也是龙的取材对象之一,其形状如龙,且两端常垂江河,民间谓之“龙吸水”。据此可断虹的后人即是龙的后人,龙的后人是龙无疑。
伏羲还生就一副“龙相”。《拾遗记》称其“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春秋元命苞》称其“龙颜”;《春秋合诚图》言其“龙身牛首”、“龙唇龟齿”;《白虎通》说伏羲“鼻龙状”;《玄中记》直言“伏羲龙身”。
另有说伏羲为“蛇身”的,如《列子·黄帝篇》:
“庖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帝王世纪》:“庖羲氏……蛇身人首”。蛇是龙的主要容合对象,龙的身躯多取材于蛇。因而,蛇身也就是龙身。
始作八卦是伏羲的重要功绩,这一功绩也被认为与龙有关。所谓伏羲“受龙图,画八卦”(《宋书符瑞志》);“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河”,伏羲参照此图,“以画八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关于“龙马”,一说是具有龙性之马;一说是马头龙身,即既像龙又像马,龙马合体:不管怎么说,都与龙发生了关系。
《三皇本纪》说伏羲降生的时候,有“龙瑞”出现,故“以龙纪官,号;龙师”。此说来自《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的话:“太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及杜预注:“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伏羲怎样“以龙纪官”呢?孔颖达为郯子的话作疏;:“太昊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三坟》则称伏羲任命“飞龙氏造六书”、“潜龙氏做甲历”、“水龙氏平治水土”、“火龙氏炮治器用”、“降龙氏倡率万民”。
后世称伏羲首创龙图腾,主要根据便是这“以龙命官”、“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了着名的“图腾兼并说”,但还没有明确指出伏羲以龙为图腾。明确指出伏羲“以龙为图腾”者,是1991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年表》。随后,在2004年10月18日宣读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公祭太昊伏羲氏文》中,有“龙之图腾,从兹肇始”之语(据齐玉珍主编《太昊陵庙》第83页,海天出版社2005年版)。到了2006年,有人就将伏羲创立龙图腾之事讲得更明白了。穆仁先在《序·周口——中国“神话之都”》中说:“相传伏羲建都于宛丘后,先后征服了九大部落。伏羲的图腾是蟒蛇,其他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图腾。伏羲每征服一个部落,便在自己的蟒蛇图腾上添加这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征服,伏羲在蟒蛇图腾上加上了老虎的眼,长鲸的须,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红鲤的鳞,白鲨的尾。于是,一个新的图腾形象产生了。新的图腾叫什么名字呢?是年九月初五,伏羲在召集九大部落首领商讨结盟大事时,忽然乌云四合,天空划过一道闪电,那耀眼的闪光极像新的图腾,紧接着传来‘轰隆隆’一阵巨响。伏羲顿有所悟,他就把新图腾定名为‘龙’。
……龙图腾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从此,‘龙’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儿女便开始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据《周口神话故事》编辑委员会编《周口神话故事·序》,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河南周口一带,还流传有《龙的来历》和《伏羲降龙》的传说。前者讲混沌世界产生太极圈,太极圈变成宇宙蛋,龙头凤嘴的伏羲于此蛋中诞生,因伏在那里而称伏羲。后伏羲将宇宙蛋撑开,一半为天,一半为地。钻出蛋壳的伏羲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日月之间还生有一只天眼。这天眼先后张开了七回,依次生成了鹿角、牛耳、虎面、虾须、鱼鳞、鹰爪、蛇身——变成了一条龙。后者讲西方某地有黄龙作恶,伏羲用铜锅将潭水烧滚,使黄龙出水,然后乘大龙,持青龙拐棍与黄龙斗。黄龙斗不过伏羲,便朝东海逃去。其经过的地方,出现一条大河,即为今天的黄河(据《周口神话故事》
编辑委员会编《周口神话故事》第99页、第100页、第33页)。两则传说,一则将伏羲与盘古等同,却以变龙为终结;一则将伏羲比作降服恶龙的善龙。
三女娲
女娲既是传说中的远古氏族部落首领、三皇之一,也是一位创造大神。这样的说法其实有三层意思:第一,作为部落首领,女娲是人;第二,作为创造大神,女娲是神;第三,女娲既是人,又是神,是由人而神。
那么,作为人,即作为氏族部落首领的女娲,是一个人还是若干个人?
我倾向于是若干个人,即女娲名号传了若干世。其理由:第一,由相关专家对考古发掘出的上万片人骨鉴定得知,远古时因生活条件差,病亡率高,人们的平均年龄仅为34.3岁。女娲氏族不会例外。而从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看,女娲一族不可能只传30多年,即一世就改换族称;第二,女娲和伏羲有说是姐弟,有说是兄妹,有说是夫妻,看来,女娲和伏羲,极有可能是两个可以通婚的氏族而并存于世。据《遁甲开山图》载,先后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骀蚀氏等十五个氏族袭用伏羲的名号,也就是说伏羲至少传了十五世,与此相对应,女娲也不会少于十五世。
全国各地有女娲遗迹如女娲山、女娲谷、女娲洞、女娲庙、女娲宫、女娲城、女娲像、女娲碑、女娲墓、女娲陵者凡数十处甚至百余处,影响较大者有陕西骊山、甘肃天水、陕西平利、山西永济、河北涉县、河南周口等地。各地从发展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角度出发,把女娲作为一种资源而争抢不已,甚至出现排他的倾向,倒也可以理解。而女娲多世说的确立,使各地的说法都有了着落,即这些地方都有可能是女娲的故里,即女娲出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只是这些女娲不是一个女娲而已。
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可以认为,女娲氏族,大体上是由陕西骊山出发,一支向东迁徙,先后到达陕西潼关,山西永济、洪洞、寿阳、太原,河南汜水、西华、沁阳、登封、新密、淇县,山东任城、武梁等地;一支南迁,先后到达陕西平利,湖北公安、竹县、兴山,湖南长沙,四川彭山,广西都安、凌云等地;一支向西迁徙,到达甘肃天水等地。
那么,女娲和龙有何关系呢?我的观点是将女娲比、称为“善龙”,其理由如下:
第一,《淮南子·览冥训》称当年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淫水”的时候,曾“杀黑龙以济冀州”。显然,这条黑龙是一条兴风作浪、祸害一方的恶龙,否则女娲不会杀它。那么,杀恶龙者,必具备善龙的神性和功力。
第二,《淮南子·览冥训》又言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如前所述,雷是龙的很重要的容合对象,龙的发音即取自隆隆的雷声,雷车也就是龙车;应龙是生有双翅的飞龙;青蛇、白螭都是龙属:由此看来,虽然这段神话没有明言女娲是龙,但已说明女娲与龙的关系非同寻常。
第三,王逸在为《楚辞·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作注时讲“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还有,《帝王世纪》讲女娲氏“蛇身人首”,《列子·黄帝篇》言女娲氏“蛇身人面”,曹植《女娲画赞》
云伏羲女娲“人首蛇形”,等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女娲像,山东武梁、河南南阳、山东沂南等地汉墓出土的女娲像,都是人面蛇身。蛇是龙的重要的也是主要的容合对象,从形象上讲,蛇将自己悠长蜿转的身躯、神秘多变的色彩贡献给了龙;从内涵上讲,蛇将蜕变更新、生生不已的“生命意识”贡献给了龙。
蛇是龙的模特儿之一,龙是蛇的升华,蛇可以变成龙,龙也可以化为蛇。那么,说女娲“蛇身”、“蛇躯”、“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躯”、“龙形”。而“一日七十化”之说,也与“龙七十变而不能去其文”(《易之义》)相吻合。
第四,一些民间传说,将女娲与龙联系在一起。如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相传是女娲抟土造人之泉。
龙是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多元容合而产生的神物,是神秘强大的自然力的代表和形象化。将女娲和伏羲比龙称龙,意味着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两位人祖具有和龙相似或相同的神性和神力,能够同自然界相沟通、相和谐。而在流传广远的神话传说中,女娲伏羲也的确干着同自然界相沟通、相和谐的事情。同时,将女娲伏羲比龙称龙,也使龙因被女娲伏羲所比称而具有人的气息,进而以象征物的面目融入华夏人的祖先崇拜。女娲是龙,伏羲是龙,龙龙结合,造就和繁衍了古老的东方民族。人祖即龙祖,祖先为龙,子孙后代也就成了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了。
四炎帝
炎帝是远古炎黄部落联盟的一位首领,五帝之一。炎帝与龙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察。
先看古籍中的载述。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条记载告诉我们以下信息:第一,炎帝的母亲叫有氏,或炎帝的母亲出自有氏族。,音ji倩o,《说文》释为“虫”,《玉篇》释为“毒虫”;“虫”在古代首先指的是蛇,尤其是毒蛇,而蛇、毒蛇,是龙的主要容合对象。之外,还有释为“虹霓”、“蚕”、“蜂”,蜂似乎远一些,而虹霓和蚕,也都是龙的容合对象。第二,炎帝和黄帝具有同祖同宗的血缘关系。那么,如果说黄帝是龙,也就等于说炎帝也是龙,反之亦然。说黄帝是龙的载述已有不少,如“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黄帝龙颜”
(《论衡·骨相》)、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列仙传》)、黄帝“日角龙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