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龙文化
2964300000034

第34章 龙之迹(4)

中华大地有多处龙门。龙门之龙,主要当水讲,即我们讲的自然龙:一条似龙之水滔滔流来,将如龙起伏的山峦切割成门的形状(尤其像繁体“门”字),这便是龙门。又因为炎黄部落联盟的最后一位领袖大禹是治理洪水的英雄,他开山疏川,劈岳导流,于是,龙门也多与大禹有关。

相传秦晋两省交界处的黄河龙门,即为大禹所凿。据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龙门山,见此山绵延横亘,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遂率众民工奋力凿挖,经过一番苦战,终使山体开裂,滔滔河水一流而过。大禹见凿开的石崖如刀劈斧削,像两扇石门,遂取名“龙门”。后人为纪念大禹的功绩,也称其为“禹门”。到了汉代,这里又产生了“鲤鱼跳龙门”的神话,并被人们一再渲染、升华,赋予其人文意义。

河南洛阳的伊水龙门,也传为大禹所开。据说古时候,这里的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的。山的西南,因伊水流注而形成湖泊。人们为不断扩涨的湖水所逼,只好逃至他乡。大禹来到这里,在观察地形、确定方位之后,一斧子下去,大山便被劈开一道沟槽,伊水遂滚滚通过,注入黄河。沟槽为两山所夹,恰如墙开门洞,所谓“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劈”(韦应物《龙门游眺》),故称“龙门”;又因伊水中流而称“伊阙”。

也有未与大禹攀联的龙门。如重庆市彭水县境内的龙门。

此龙门为一个石灰岩大溶洞,洞口宛如一道大圆门,故称之为“龙门”。相传很久以前,这里的大山中藏着一条由巨蟒修炼而成的龙,此龙兴云布雨,惠及一方。

某晚,龙给山中一老人托梦,言它要离开此地,通过乌江到大海里去。请转告周围人家,管好自家公鸡,莫在天未亮时叫唤。不料此话被土地公公听到,土地公公不想让这条善龙离开,就在天未亮、龙欲动身之时,伸起脖子学鸡叫唤,引得四处公鸡一齐叫鸣。龙听到鸡叫声一片,以为天色已亮,下海不成,就钻山隐藏。惊慌中,尾巴将岩壁击穿一个门样的大圆孔,是为龙门;脑壳把大山拱出了一个大而深的洞,是为龙门峡。

有的龙门与宗教的传播有关。如浙江省衢州市境内的天脊龙门。相传当年这里曾有一尾金色鲤鱼跃过此门而变身为龙,此龙贪恋此地美景,不愿升天,后经天竺圣僧点化,化身为一条蜿蜒起伏的栈道盘踞于崇山峻岭之间。

有“滇中第一胜境”之称的云南西山龙门,既有佛教造像,又有道教石刻。陕西陇县境内的龙门洞,则是道教中祖丘处机创建的“龙门山场”所在地。想那丘氏处机,早年追随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成为“七真人”之一。

后从宝鸡蟠溪移居龙门洞石窟,寒衣素食,修道七载,后于古稀之年,跋涉万里,到雪山行都,去见元太祖成吉思汗,谏言“止杀”,使万千生灵免于涂炭……看来,活在13世纪的丘先生不仅是一位“真人”,还是一条“善龙”呢。

十龙城

中国境内有“龙城”多座,之所以称龙城,多是因为有帝王出生、居住,或在其城建过都,即主要来源于我们讲的帝王龙。之外,也有自然地形如龙等因素。

龙城规模最大者,当数太原。太原的前身是初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晋阳城,从战国至宋初,先后有十三个朝代或历史时期十六次以晋阳城为国都、陪都。人们熟悉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九个皇帝都是从太原起家,后成为一代帝王的。还有记载说,远古时期的帝王尧、舜、禹,也曾建都于太原一带。

据此,说太原是“生龙”、“潜龙”、“兴龙”之城,当不为过。

风水学认为太原北方的系舟山是晋阳龙脉的龙首,西南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而晋阳城正是龙腹所在。于是,宋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不但焚毁晋阳城,还“拔龙角”,即削去系舟山的山头,使其龙脉风水不再;重建太原城时,只允许修丁字街不允许修十字街,目的是将“丁(钉)子”“钉”

在龙腹上,使其不得翻身。

江西省都昌县也有龙城之称。其由来与隋文帝杨坚有关,据说有人给杨坚汇报说都昌山峻水秀,有盘龙之势,杨坚一高兴,就命名都昌为龙城县。不料,有此名称之后,却有了龙城要出“真龙天子”的说法,且越传越盛。杨坚听到后坐卧不安,就派大臣到龙城核查了一番。归来后,大臣提出了破坏龙城风水的建议,被杨坚采纳。于是,龙城县置被废,“龙颈”(后河颈)被斩断。隋亡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置都昌县,都者,都城也,昌者,昌盛也,似乎也暗含“龙城”之意。

称龙城的城市还有江苏常州。其来由有三:一是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出生在常州西北部一个叫万绥镇(原名“万岁镇”)的地方。这是帝王龙了。二是古常州府城池如龟形,古有“龟为龙子”之说,驮碑的赑屃,其形如龟,就是龙生九子之一。这是建筑龙了。三是传说很早以前,东海龙王的九太子托梦给常州西北九龙山古寺中的当家和尚弘智,言其将于前来抢占山头的八位兄长开战,请求协助。弘智召集众僧于佛殿,念佛诵经,撞钟击鼓,使前来夺山的八龙受到震慑而战败。当晚,九太子又给弘智托梦道谢,言两条为首的恶龙已败逃至宜兴山中,其余六龙则逃到了常州城,希望弘智前去安抚,使六龙改邪归正,从而造福一方。

并且,每年五月初五,众龙可在云溪一聚。弘智醒后即赶往常州,向城中百姓散布六龙进城的消息。常州百姓相信此说,并打造六色龙船,于五月初五当日,在白云溪一带竞渡,遂成习俗,有“自古兰陵号六龙”(洪亮吉《云溪竞渡词》)之说。有人做过统计,常州市带龙字的地名有:龙游河、龙游路、龙游桥、青龙港、青龙路、青龙港路、青龙港桥、化龙卷、飞龙路、乌龙庵、卧龙湾、龙城里、龙船洪、龙港桥、龙阳桥、毛龙桥、九龙桥等等,着实不少,足见龙城之名不虚。

上述之外,广西的柳州,因相传有八龙见于境内漓江中而被称为龙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着名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出塞》。诗中提到的龙城,指的是当年匈奴建造的城堡,因匈奴族众在此城祭祀龙神而得名。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十一龙树

在龙的起源诸说中,有一种“龙为树神说”。持此说的尹荣方先生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外部形象上惊人的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的相似”(《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学术月刊》1989年7月号)。此说虽为大多数学者所不取,但树与龙的关系还是值得重视的。

树得龙名,多是以其形似。北京昌平十三陵北部深山中有一座延寿寺,寺中有一棵盘龙松。松枝相盘互绕,层层叠叠,如无数虬龙盘踞,故名。此松树冠很大,大半个寺院得其庇荫。据《昌平县志》

载,此寺初建于五百多年前的明代,盘龙松当为寺中僧人所植。

传说清末,延寿寺曾遭雷击,大火烧了三昼夜才熄,殿堂被烧毁,唯盘龙松未罹火患,蓊绿如故。生长在北京天坛回音壁西墙外的九龙柏是北京市区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其树干扭结纠曲,宛如九条龙盘旋而上,故名。山西绵山白云洞附近的山崖上攀附着一棵从石缝中长出的柏树,如一条昂首舞奔的飞龙,树顶长出柏枝绿叶,尤如龙角。游客走过去后回头一看,更显真切传神,故称“回头看柏龙”。另外,北京西山长安寺的白皮龙爪松,北京门头沟戒台寺的九龙松、盘龙松,安徽黄山上的龙爪松、卧龙松、绕龙松,山东崂山太清宫中的“古柏盘龙”等,也都是以形状似龙而得名。

也有与帝王行踪有关者。山西运城市北鸣条岗舜帝陵庙内有一株柏树,树干似龙爪,树根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称其为龙柏。广西桂平县西山上有一棵龙鳞松。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此处时浑身发热,便脱下龙袍,顺手挂在路边一棵松树上,此树遂生龙鳞,故名。

河北省内丘县境内的鹊山祠,是祭祀神医扁鹊的地方。据说古时,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扁鹊和其弟子们救死扶伤的功德,遂在祠庙附近栽种了九棵柏树,年复一年,这些柏树长成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众多树根则纵横盘曲,相依互引,犹如群龙盘戏,故称九龙柏。也有传说认为,扁鹊是天上的神龙下凡,其弟子随师多年,也都秉赋了龙性,而这些柏树又为扁鹊师徒而栽,故称九龙柏。

将松、柏、槐等树木以龙相称,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重,是龙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这样的“结合”具有环保意义,值得珍视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