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龙有浙江普陀山的环龙桥,桥身似龙环绕,故名。有陕西三原县清河之上的龙桥,以桥栏外侧雕有龙头龙尾各三而得名。
神话龙有相传澜沧江上曾有过的九龙桥:古时澜沧江本无桥,两岸交通极为不便。一渔翁求红尾鲤鱼给龙王带话,请龙王帮助架桥。龙王即派九个龙子,在澜沧江上架起一座龙桥。然而以渡船谋利的财主召某,见人们不再乘船摆渡,就迁怒于龙桥,他从一巫师口中问知破坏之法,即让手下武士穿安有长钉的鞋,在龙桥上奔跑跳跃。鞋上铁钉扎入龙身,九条龙被扎得伤痕累累,血流如注,遂腾空飞去,龙桥自此化为乌有。
还有湖北荆州城东门外的九龙桥。相传东海龙王敖广不甘久居东海,就招来九个弟弟逆水而上,来到荆州西面比较宽阔的江面,安营扎寨。十龙兴风作浪,过往船只多受其害。荆州城的保护神关公发现后,前来劝诫,敖广不但不听,反率九个弟弟与关公搏战。关公拔出降龙剑,分身与众龙斗,斩杀了九条龙。唯有小白龙愿意将功赎罪,关公便让其疏通长江航道。
后小白龙变成一道水淹不着的长洲,让遇难的船工家属耕种养家。人们感念小白龙替兄赎罪,遂将此洲称为龙洲。其他九龙之头,被关公斩掉后,全部落在荆州城东门外,嵌在东门桥上,此桥遂得名九龙桥。
还有广西阳朔的遇龙桥,相传古时某年有一个书生去赶考,途中被一条涨水之河挡住了去路,正在发愁之际,一条神龙从天而降,驮起书生一跃而过。书生进京考取了状元,荣归后,就修了这座桥,并命名为遇龙桥。
帝王龙有江苏海安县的躲龙桥。相传唐代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大周后,唐高宗某子逃到扬州,与人合作,起兵讨母,后战败而逃。至海安时,暮色降临,后面追兵迫近,皇子于惊恐中藏在一小石桥下,得以脱险。事后,人们便将此桥取名“躲龙桥”,以纪念这位皇家龙子桥下避难之事。
还有位于山东省高青县境内的衮龙桥。相传宋初赵匡胤在平定天下的一次战斗中失利,单枪匹马跑至高青县。在经过济水河桥时,马失前蹄,赵匡胤滚落下马,跌至桥下河滩。后人遂将此桥称为“衮龙桥”。
还有湖南省武冈市城区内的五座龙桥。相传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将自己的第十八个儿子派到武冈,封为王。朱王来到武冈后,修建王城,并在护城河上建起五座石桥。他为第一座桥取名为“兴龙桥”,寓意自己将成为真龙天子。不料取此名不久,朱王就一病而亡。人虽死了,但桥名还得取。那么第二座桥叫什么呢?有人说朱王攀仗着乃父的龙威才来武冈当王的,就叫“攀龙桥”吧。这第三座桥呢,有人说,朱王是一个骄奢淫逸的花花太岁,想当皇帝,除非有人让位给他,就叫“让龙桥”吧。第四座桥,有人说,朱王的出身值得怀疑,多半是一条野龙,叫“野龙桥”合适。第五座桥,有人说,朱王的皇帝梦,因其早死而化为乌有,就叫“化龙桥”吧。后来,地方统治者从自己的前途计,经再三斟酌,遂将“野龙桥”改为“游龙桥”,将“让龙桥”改为“骧龙桥”,又在武冈城南修起一座新城,将五座龙桥全都圈在城内。从此,有了“五龙不出城”之说。
八龙塔
作为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物,塔的出现与佛教东传有关。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耸立在中国大地上的塔,已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佛塔,风水塔,文塔和新塔。
佛塔,又名浮图、浮屠,与佛教信仰有关,象征佛陀“涅盘”之神圣,一般在寺院内或附近修筑,起初用来藏掩佛骨舍利或高僧遗殖,后来也用以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敬佛祈福。这类塔数量最多,遍布全国各地。着名者如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雷峰塔等。
风水塔,依托中国的风水学说,多在河岸或交通要津修筑,有“镇海”、“镇潮”、“镇妖”、“压邪”、“护卫”等意。如杭州的六和塔、广东顺德的太平塔等。龙一般和风水塔发生关联:或作为发洪兴灾的孽龙、妖龙被镇伏,或作为造福一方的善龙、祥龙被纪念。前者如云南大理的回龙塔,后者如海南定安的见龙塔。
文塔,也称文峰塔、文笔塔、文星塔、文光塔,意在昌盛文风,标榜功名,一般建在家族祠堂前,或村社、城镇近郊礅厚高望处。民间相传,建文塔可振兴文风,使一方名人辈出,因此,民间对修建文塔很看重,视为地气汇聚、灵气增加、人气上升的象征物。此类塔以倡导教化为主,也常兼风水塔的功能。
如海南海口市的文塔、湖南浏阳的培文塔等。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曾先后四次兴起建塔高潮。到明清两代,塔已完全中国化,其主体由原来的实心坟墓变为空心楼阁,功能由佛塔向风水塔、文塔转化。因而,宋元以前多佛塔,明清之际多身的现代化高塔。如于公元2000年落成的哈尔滨的龙塔,就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广告传播、餐饮娱乐、科技通讯、环境气象监测等多种综合性功能于一身。这类塔一般都配置有垂直升降式观光电梯、通风空调、背景音乐、播放视屏、无线讲解、成像电脑、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施。
上述各类塔,皆以其巍峨壮观的造型、雄伟庄严的气势,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理念,凝结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客观上也起到了点缀山河、美化环境的作用,并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显着标志。
浙江省龙游县境内的龙洲塔位于灵山江畔,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重修,为楼阁式砖塔,高26.13米,七层六角。毛汝麟《龙洲塔记略》载:城东灵溪“中流有洲隆起,隐隐若龙游,蜿蜒水中,因名之;龙洲”。这段话,既说明了塔名的来历,又透露出了龙的信息:龙游隐隐,龙形蜿蜒,此龙乃自然天成之龙,也是绕塔、伴塔、护塔之祥龙、善龙、福龙。塔耸龙伸,相衬相得,龙塔和谐,共占风水。塔的第四层上嵌有砖制匾额,书刻“龙洲耸秀”四个大字。这四个字至少说明:塔龙一体,龙为塔之基,塔为龙之秀;龙生光以为塔,塔高耸以彰龙。此塔显然有文塔的功能,兆示当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山东省滕州市境内的龙泉塔,也与人才有关。相传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东巡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忽有紫光冲天而起,将云气一分为二。丞相李斯言此乃王者之气,秦始皇即命李斯带领巫师从速破解。李斯领命来到出现紫光的滕州地界,设坛炼金,铸就一柄龙泉宝剑。他让巫师持剑作法,将剑插入地脉灵石之上。不料灵石刺碎之际,地动山摇,有紫光喷射而出,向西南飞去。李斯明白,王气未被镇住,反而打通了地脉,倒助了滕州一臂之力。不久,滕州果然出了人杰叔孙通,他帮助刘邦在沛县起事,后攻入咸阳,灭了秦朝。自此滕州便强盛起来,出了不少人才。到了唐代,人们便在宝剑插入的地方建起一座龙泉塔,以为纪念。
镇龙之塔也有多座。所镇之龙,一为自然龙,即发洪施涝、危害一方的孽龙;一为帝王龙,准确地说,是有可能成为帝王的龙。
前者如江西省萍乡市境内的镇龙塔。相传古时某年,武功山下的龙王潭来了一条乌蛇精,经过一番修炼,变成一条黑龙。此龙吞噬生灵,殃及四方,并扬言要把江西变成东海,把武功山变成海岛。
玉皇大帝得知后,就令托塔天王李靖下凡降伏黑龙。李靖来到武功山,掷出巨塔,将正在作恶的黑龙收在塔内,并顺手一抛,山上便耸起一座石塔,塔下压的便是那条黑龙。从此武功山一带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此塔也就得名镇龙塔。
后者如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的大龙塔和二龙塔。相传隋朝的时候,民间流传这里有一个长大后会造反做皇帝的孩子即将出生。朝廷得知此消息后,就派风水先生四处巡查,终于在此找到了对当朝政权有威胁之虞的所谓的龙脉旺地,并且确定了龙头和龙背所在的位置。于是,就在这两个位置各修建一座高塔以为镇压。还有湖北麻城境内的九龙柏子塔。传说唐代一位阴阳先生,临终前叮嘱儿子将自己用九打(即108条)绳子缠裹,投入近邻玉阁庙的水井中——那是九龙缠顶的宝地,还要在家中守到“满七”,即七七四十九天后,开门向东城射三箭,如此,就可以得到大唐江山。儿子照办了,只是未守到“满七”,在第四十八天的时候,就出门射了箭。三箭分别从唐王头顶、腋下、腰间飞过,唐王受惊,急召巫师占卜,得知九龙山有人谋反,遂派兵前来镇压。杀掉阴阳先生全家不说,还在所谓的“九龙缠顶”之地修起一座宝塔,并在塔上埋了一粒柏籽,使其千年不倒。
九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