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龙人河螃蟹”——相传江苏高港的口岸镇,古时有农家女金妹因坐河边青石而怀孕,生下圆滚蛋一个。金妹因觉得无脸见人而投河自尽。于是,蛋破龙出,掀波逐浪,将金妹托到河岸。此河遂被称为“龙人河”。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三,龙都要带许多又大又壮的螃蟹来祭奠生母。
“龙人河螃蟹”便由此出名,成为当地一道名菜。
还有“九龙化茶”——相传古时一个刘姓樵夫上江西安远城南的大山中砍柴,云雾缭绕中忽见九条金龙从云端飞来,在山峰间盘旋飞舞。云雾散后,金龙飞过的地方长出了九棵大茶树。樵夫采其嫩叶,炒制成茶,其味香甘醇厚,且有除痰利尿的功效。人们都说这九棵树是九条龙的化身,故称此茶为九龙化茶,此山也得名九龙山。此后,山民们竞相引种,渐成茶林。
二是帝王龙迹。在漫长的专制社会,帝王们都自称“真龙天子”,龙便具备了比喻、象征帝王的神性。反映在饮食上,便是出现了一批和“帝王龙”有关的食品。
如“蟠龙黄鱼”——相传三国时期,东吴都督周瑜设下美人计,谎称要将孙权之妹孙尚香许配刘备,诱其前来,以便寻机除掉。不料孙尚香对这位刘皇叔一见钟情,相处得难分难舍,并亲手为其制作了几道佳肴,其中之一便是用去骨大黄花鱼及海参、虾仁、冬笋、火腿等做成的“蟠龙黄鱼”,意在挽留刘备。此菜色泽艳美,酸甜适口,松软鲜嫩。刘备食后果然乐而忘返。后来还是诸葛亮使计使刘备平安回到荆州。此后,“蟠龙黄鱼”
便流传开来,成为江南的一道名菜。与这件帝王逸事有关的还有一道名为“龙凤配”的流行于湖北一带的“龙菜”——相传刘备回到荆州后,当地百姓以黄鳝为金龙,以母鸡为彩凤,做成“龙凤配”的吉祥喜宴以示祝贺。
再如“蟠龙菜”——相传明武宗临死时,曾为两个儿子立下“谁先进京谁为君”的遗诏。住在湖北钟祥县的兴王朱厚熜为了避免路途上州官迎送麻烦,决定扮成钦犯进京。为了不引人怀疑,他下令全城厨子连夜做出一种“吃肉不见肉”的食品。有位厨子因老伴送来红薯让他充饥而茅塞顿开,就把鱼、肉剔骨去皮、剁碎、泡去血水,再用上红的鸡蛋皮裹成红薯样蒸熟,送给朱厚熜。朱厚熜尝后甚为赞赏,就吃了一路这样的“红薯”,抢先进京,做了皇帝。继位后,朱厚熜就将这种“红薯”更名为“蟠龙菜”,列入宫廷菜肴,吃时切成薄片,作龙形盘于碟中。蟠龙菜香嫩可口,油而不腻,是《中国菜谱》中的名肴。
还有“南京一条龙”——相传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少时贪玩,曾溜出宫门,一连三天随便取吃街铺上的包子。铺主消受不起,要他留个“账头”,他便随口说出“朕是一条龙”的话,并写下了“一条龙”三个字。不久,人们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纷纷拥到包子铺买吃包子,包子铺顿时生意兴隆。而陈叔宝留下的“一条龙”三字被裱成中堂,铺门被称为“龙门”,这条街也成了“龙门街”。“一条龙”包子至今盛名不衰。
属于北京的传统面食的“龙须面”也与帝王有关——相传明朝时,御膳房里有位师傅,在立春吃春饼之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炸货,呈送皇帝品尝。皇帝尝后龙颜大悦,遂命名为“龙须面”。
三是吉祥龙瑞。龙既是“神物”,又是“吉祥物”。人们总是希望龙能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从阴森森的帝王宫殿里走下来,从遥远的天边走下来,来到老百姓中间,给人以祥瑞和福佑。这样,饮食品种里便出现了一批“吉祥龙”。这些“吉祥龙”在“龙菜”、“龙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如四川的“龙抄手”——在成都市春熙路南段,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馅嫩皮薄,品种多样,香味浓郁——借“浓”为“龙”,取神龙降福之意。
再如广东番禺一带的“龙船饭”——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期间,各乡各村都要按约定俗成的日子让龙舟相聚一赛。每赛一处,当地宗族祠堂或村民都要大排筵席,俗称“龙船饭”。这龙船饭以鱿鱼、虾米、冬菇、烧猪肉、鸡肉等菜蔬烧煮而成,好吃且有营养,可以放开肚皮吃,吃得越多越好。吃此饭的目的除了慰劳划龙舟的健儿、款待各方来客、寓意团结奋进外,还有借龙舟竞渡的机会,邀朋请友,举箸把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一家平平安安的用意。
每逢龙年,各地的饭店酒家就要推出一批冠以“龙”名的菜点、宴席,这些以蛇、鱼、海参、大虾、蛋片等为原料的“龙菜”、“龙食”,取的、图的都是龙的吉祥福瑞之意。而这样的意思,从菜点的名称上就一目了然。如蟠龙迎春、龙凤争春、乌龙贺新岁、巨龙吐焰、龙马精神、乌龙赏月、黄龙戏宝、群龙戏海、龙王戏珠、双龙出海、龙舟载宝、龙盘玉柱、龙筋凤腿、龙眼雪耳等。
庚辰龙年是世纪龙年,位于北京龙潭湖公园内的京华食苑就推出了30余套、260多种菜点的“世纪龙宴”和“中华龙宴”。据《中国商报》报道,其冷菜有莲花龙卷、黄金龙片、龙凤庆喜、龙子芹菜、辣油龙豆、扇面龙须等;热菜有虾子烧龙衣、金丝海龙蟹、龙凤迎世纪、酸辣龙凤汤等;面点有龙须面、龙凤喜饼、四喜龙饺、咖喱龙凤酥等;还有一个龙眼什锦水果拼盘。
四是科技龙兴。龙文化是全时态的文化,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从古到今,龙文化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当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龙”便应时而生。
河北省华龙集团生产的“华龙面”,便可视作饮食文化上的“科技龙”。华龙集团是以生产方便面为主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该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都比较高,且重视广告宣传,所谓“华龙面,天天见”。还借助互联网,成功地开辟了全新的销售模式,使网络经营成为企业的一个效益增长点。
还有近年上市的“龙嫂米线”——一种和方便面的吃法类似的方便米线。这也是龙的饮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龙眼是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的四大名果之一。为何称“龙眼”呢?相传古时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摧田毁屋,危害一方。有英武少年名叫桂圆,决心为民除害。他只身与恶龙搏斗,用钢刀先刺中恶龙的左眼,在恶龙反扑时,又挖出其右眼,恶龙因流血过多而死,桂圆也因伤势过重去世。乡亲们将龙眼和桂圆埋在一起,第二年便长出两棵大树,树上结果,果核圆亮,极似龙眼。于是,称树为龙眼树,称果为龙眼,又名桂圆。
龙眼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有一个人,结识了一条善龙。后来街上贴出皇榜,招寻龙眼为皇后治疗眼病。此人去找善龙,善龙就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下来给他。此人把龙眼献给皇帝,皇帝大喜,赏其金银若干,说你若能把另一只龙眼也献来,我就让你做大官。于是此人又去找善龙。善龙说不行,一只眼可以给你,两只眼都没了,我怎么行云布雨?此人便趁善龙不注意,掏出刀子就朝龙眼上猛刺。善龙疼而大怒,张口将此人叼起,摔了个一命呜呼。那只龙眼也掉到地上,变成了龙眼树。
传说多为附会,龙眼之得名,大概是因为此果凸圆晶亮,恰似龙的眼睛而已。然而这两则关于龙眼的传说,读来颇有意味,尤其是后者。重庆铜梁举办龙灯艺术节,有一龙灯造型就以此为题材——贪得无厌者当戒!
3.恶俗
龙菜中的所谓“龙”,都属龙的取材对象,多为蛇类和鱼类,因此,我们在讨论龙的饮食民俗时,就不能不谈及动物保护问题。
“龙虎斗”是粤菜中的名菜。此菜相传由清代同治年间的翰林学士江孔殷创制。江氏是广东韶关人,平日颇爱烹饪,每遇自己寿诞之日,都要亲自下厨,做一款新菜招待前来贺寿的亲友。某年寿诞之日,因其年近古稀,贺客颇多。江氏正想着今番出何新菜,忽闻声声猫叫,但见家中猫咪正对着蛇笼呲牙舞爪,笼中花蛇亦首高昂,信频吐,似欲与挑衅者一搏。江氏见状受到启示,想到何不以蛇、猫之肉制一新菜呢?于是便杀蛇宰猫,加入辅菜、佐料精心烹烩成羹,再配以柠檬汁和薄脆上席。贺客们食之一致称鲜叫绝。因蛇有龙形,猫有虎象,故将此菜取名“龙虎斗”,亦称“龙虎大菜”。
此菜不但味美,还对风湿关节炎、气血亏弱者有疗治作用,遂成为一方名菜,流传不衰。
相近的菜肴还有“菊花龙虎凤”(其中“凤”为竹丝鸡)、“龙虎凤汤”等。
现今的“龙虎大菜”,其“龙”多为眼镜蛇或金环蛇。而眼镜蛇则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近年来,云南、陕西等地的公安人员多次查破特大走私野生保护蛇类的案件,查获的野生眼镜蛇动辄数百公斤甚至过吨。令人惊叹!
对愈演愈烈的食蛇风,有关专家忧心忡忡。指出:目前人工养殖蛇的技术难关还没有攻破,蛇源大部分都来自野外捕捉。而我们的蛇资源是很有限的,以现在这样的速度消耗下去,生态环境将会遭到极大的破坏。因为蛇类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是鼠类的天敌。蛇的数量减少,势必导致鼠的数量增多,发生鼠害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最终将影响人类的生存。
“龙虎大菜”中的“虎”则为豹狸、豹貂或田鸡,当然也还有继续以家猫为“虎”者。《今晚报》曾报道,在千禧龙年到来之际,天津市就发现了一个专门逮猫收猫的黑窝点。窝点的主人为猫贩子们提供一种名叫“气死猫”
的偷捕工具,并将全市偷来逮来的猫集中起来,作为“龙虎大菜”的原料,发往各地。这些家猫一旦被偷逮,就很难逃脱成为饕餮者口中之物的悲惨命运。
如果说龙是古人对自然界畏惧、疑惑、崇拜的产物,没有错;如果说,龙是古人对自然界,尤其是动物界理解、尊重和审美的产物,也没有错。
龙,几乎就是动物界的象征、代表和领袖。作为神物的龙,差不多一直是人们崇拜、敬祀的对象,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龙已成为民族的图徽和象征,大家也都以“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自居、而自豪。那么,龙的传人该不该保护龙的模特儿?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一种习俗违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那么这种习俗就成了“恶俗”或“陋俗”,对恶俗和陋俗,是没有必要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