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龙文化
2964300000020

第20章 龙之族(8)

土家族的龙灯有多种。一是灯笼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有烛灯,似一串灯笼而得名。舞时以二至四对排灯开道,排灯上写有村寨或街道的名称。舞蹈套路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等。此龙舞以锣鼓、号角伴奏,以鞭炮、焰花等烘托气氛。

有迎龙进屋、龙口喷水、为龙披红、佳肴款待等讲究。灯笼龙从春节期间玩起,至正月十五结束。结束时要“烧龙”,即将龙舞至溪沟河潭边,以花炮、烟火喷龙,待龙燃烧完后,将残骸送入水中,称其为“送龙归海”。

二是草把龙,因用稻草扎制而得名。亦为九节,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舞草把龙有“驱瘟”的功用,故多在农历五六月稻田多发生病虫害时举行。一般是从村寨出发,舞至每片稻田。套路与灯笼龙基本相同。结束时依然要“烧龙”,并“送龙归海”。舞草把龙还有“迁火焰”(意为将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除火灾隐患)的习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准备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舞龙队伍中除了草把龙外,还有一盆炭火,放在约有4米长的船形竹片中间,由二人抬着。舞龙队在土老司率领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舞进各家堂屋,龙头先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随队的射水人用射水筒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撒一把。撒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盆抬到溪沟边烧掉,即“送龙归海”(据《草把龙》,《恩施新闻网》2006年12月8日)。

三是板凳龙。板凳龙全国各地都有,土家族的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比较简易,即由三人抬着普通的长条高凳舞耍;一种比较复杂,先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龙尾等,并饰以鳞片,然后置绑在板凳上,抬起来舞耍,板凳的四条腿正好成为龙的足爪。板凳龙的舞蹈形式也有独凳和多凳之分。独凳龙是两前一后的三人舞,多凳龙由九条,甚至更多的长凳组成,第一凳为龙头,最后一凳为龙尾,其余皆为龙身。舞动时,耍宝人在龙头前带领,节节龙身相随,表演“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黄龙盘身”等,场面无比壮观。

四是泼水龙,也叫湿龙,即在舞耍的过程中,可以被人们用水泼湿的龙。泼水龙一般用柳树条或稻草扎成,龙身一般为十二节,象征一年十二个月,遇闰年则为十三节。土家族常在农历六七月的某一个龙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早早地就将装满水的桶、盆和泼水的工具如水瓢、水枪之类放在门前,当泼水龙随着锣鼓声到来时,全家老少齐上阵,将水不停地泼向龙头龙身以及舞龙人的身上,谁家的水泼得越多,谁家的好运就越多。

泼水龙将水与龙相结合,即符合龙的“水神”身份,也因有很强的参与性使场面热烈欢快,因而为土家族群众所喜爱。

土家族的赛龙舟也称“划龙舟”或“拨龙船”——因用划桨拨着船行动而得名。有“拨水龙船”、“拨彩龙船”、“扛旱龙船”几种形式。拨水龙船一般在农历的五六月举行,分“对河拨”和“顺水拨”

两种,前者以哪艘龙船先到岸、拨船手抢得红旗为胜;后者以哪艘船先抵达终点为胜。拨彩龙船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彩龙船是用竹竿、竹篾条扎成,饰以绿布(喻河水)彩纸的不能下水的船。表演时,由一少女饰采莲女,由几位男青年饰纤夫、艄公、桨手等,在锣鼓、唢呐和众人的伴唱声中,模拟行船、拉纤、划桨等。其拉纤者兼歌手,常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唱的即兴创作。扛旱龙船是由头脑灵活,擅长歌唱的男子扛着走村窜寨、唱祖先故事和祝福歌谣的船。此船用薄杉木板做成,规模较小,船篷下供着“罗公罗娘”(即伏羲女娲兄妹)的塑像。

上述之外,土家族还过“六月初六晒龙袍节”——相传此日为土司王遇难血染龙袍之日。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衣料拿出来晒,还要杀牛宰猪蒸糯米饭,到摆手堂参加祭祀土王菩萨的仪式,结束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吃饭。

19.哈尼族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云南省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或属虎日)为初一,节期历时十三天。期间的“簸箕宴”因盛着佳肴的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设,长达数十米而有“长龙宴”之称,此宴有昭示和睦、凝聚族众的作用。

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农历二月二日过“祭龙节”。这天,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龙游寨仪式,彩纸糊的龙头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居住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哈尼族群众,要在农历二月龙日过名为“阿玛突”(又称“二月节”)的节日。届时,要祭山、祭祖、祭社林。祭山也称“祭龙”——此地的哈尼族群众认为,山与龙同一,有龙于山,则水清林茂。农历八月第一二个龙日,是红河一带哈尼族的“新米节”。此节之所以选在龙日举行,是因为“龙”这个音,在哈尼语中有“多起来”、“增添”的意思。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都要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

哈尼族人将属于落《乔木的大《万年青称为“龙树”,几乎每个哈尼山寨都有这样的龙树。哈尼人年年“祭龙”,定期“祭龙”,遇到重大事件,也都要“祭龙”,而“祭龙”多在各村的龙树林中举行。

20.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

傣族相传自己的祖先是龙变的,因而有在身上文龙的习俗。不过,受等级观念的影响,龙、虎、狮等纹饰,一般只出现在家世显贵者身上。在傣族的历史长诗《召树屯》中,王子是在龙的帮助下,才得到孔雀公主喃吾诺娜的。在傣族居住区内的佛寺庭院或大门两旁,也能看到龙的雕塑。

生活在元江上游低热河谷地带的傣族支系傣雅(花腰傣)人普遍崇拜“龙神”和“龙树”,他们见到大蛇也要叩头,认为大蛇会变成龙。祭祀“龙神”和“龙树”的活动一般在每年夏历二月栽秧前举行。“在新平县的漠沙坝,巫师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祭龙’。在那里,几乎每一个寨子都有一丛浓荫蔽日的‘龙树’。树无定数,凡生长在自古相袭的‘龙树’地的树木都是‘龙树’。每年春节过后,全寨择一理想的夜晚杀猪宰鸡,请一女巫来作法,呢呢喃喃口念咒语至天明,随即祭祀‘龙树’。在漠沙,‘祭龙’实际就是‘祭神’,这个‘神’为寨子的保护神。”“元江县甘庄坝傣族居住的坝老寨,每年夏历正月祭寨神之后,又要在二月属牛日‘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由寨里八九岁的一群男孩子,人人平捧着盛有咸猪肉和烂饭的葫芦瓢,巫师召曼不停地向男孩们泼水。待孩子们绕着‘龙树’跑完三圈,吃完葫芦瓢中的咸猪肉和烂饭之后,巫师便向天空抛撒爆米花,边撒边高声呼喊:‘龙上天啰!龙上天啰!’在场者用帽子、衣兜去接那些纷纷扬扬散落的爆米花,以接多者为吉祥有福”(毛佑全《新平、元江傣族的原始崇拜》,花腰傣网2006年11月18日)。

傣族也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一般在农历的四月中旬的泼水节期间举行。傣族艺人常把木刻的龙头竖在龙船的前面,并在船身上绘以龙鳞。在云南省陇川县,青年男女在泼水节期间,要结伴上山采“泼水花”,以装扮水龙亭。水龙亭中供着木雕龙神,龙头高昂,龙身龙尾翘出亭外。第二天,当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泼水节仪式时,要先汲提一桶桶清水,沿着龙身两侧的木梯而上,将水倒入龙腹槽内,让晶莹的水花从龙口喷溅出来,然后才在鼓乐声中,相互开始泼水。

21.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中南部各县。

黎族对龙的崇拜可以从其工艺难度大、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都很高的织锦工艺美术品——龙被上看出来。

龙被采用有棉、木棉、麻三种布料,分为单幅、双联幅、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五种,色彩以深蓝色、黑色和红色为多。黎族人过红事,如结婚、祝寿、上屋梁等,用红色龙被;过盖棺、丧葬类白事,用黑色龙被。龙被上的图案,以龙纹为主,也有人、马、鹿、鸠、蛙、蛇、花草等。黎族人先用踞腰织机或脚踏织机将布料织出来,然后才在布料上刺绣图案花纹。这最后的工序最讲技术,也是文化价值之所在。

龙被是工艺品,不是用来取暖的。过去黎族向皇朝进贡,龙被是珍品首选。

22.佤族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佤族崇拜龙,认为龙是佤族人的母亲,有“天父龙母”之说。佤族民间还有龙公主安荣的传说,言其是掌管雨水的天神,大地、山林和人类所需要的雨水,都是由龙公主提供的。为了报答龙公主的恩情,佤族每年都要举办迎水节。佤族人还多穿饰有双龙图的内衣,表示与龙母和龙公主的亲近,并得其福佑。

西盟佤族自治县境内有一个水面达750亩的龙潭,周围山青林茂,风景优美。相传很久以前,龙潭所在地是一个村寨。有一天,一个青年捕到一条大白鱼,煮熟后请全寨的人都来吃,只有住在寨边的一个孤独老妇没有吃。夜半时分,突降大雨,山洪暴发,全寨人都被淹死,唯有未吃鱼的老妇活了下来。原来大白鱼是龙宫太子,村人煮吃了龙子,引得龙王发怒,才降雨发洪以报复村人。洪水久聚不退,遂成一湖,谓之龙潭。潭深处有一个大岩洞,传说即是龙宫宝地。每年泼水节前后,当地群众都要带着食品前往龙潭,祭拜龙神,求吉祈福。

23.畲族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