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龙文化
2964300000015

第15章 龙之族(3)

在浙江,有《龙女和三郎》的传说。王三郎因穷困被逼退亲,用竹笛一吐幽怨。笛声晃动了水晶宫,折断了珊瑚柱。龙王派乌贼婆将三郎请来,做了三位公主的师傅。三位公主中,唯三公主用心学习,遂倾心于三郎。龙王震怒,拔须一根,让蟹将缝了三郎的嘴巴,将其放逐在西海小岛,然后将三公主许配给西海龙王的太子敖龙。就在敖龙迎亲时,三公主逃走,并在乌贼婆的帮助下,迷惑了敖龙的虾兵蟹将,将三郎背上了岸。这时,大公主二公主赶来,并带来许多珍宝和龙王的旨意:让三公主百年后返回大海,仍旧嫁给敖龙。三公主表示“天长地久,跟三郎在一起”。他们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来,三公主在乌贼婆的帮助下,把从三郎嘴上拔下来的龙须放入大缸,变作金鱼,遂靠养鱼卖鱼过起了快乐的日子。

这两个传说,都是“穷汉福从天降,龙女变作新娘,恶人遭到惩治,幸福地久天长”的模式,结局都是喜剧色彩的。同类传说还有许多,流传在云南、广西、宁夏、山东、吉林、江西等地。

流传于浙东一带的“龙王嫁女”的传说,因同历史上的“堕民”相关联而别有一番意味。

相传“堕民”的祖先原是当兵吃粮的,金兵来犯时,将官做主,全军投降。后来金兵北撤,宋王朝降罪,称他们为“堕民”,分散到绍兴宁波地界,“罚当牛做马”。不准他们上京赶考,也不准他们与平民通婚,不论是天上仙女还是官家小姐,如果给“堕民”做媳妇,就变成了下等人,养出来的后代,也是“堕民”。所以,当海龙王的小女儿看上一位吹唢呐的“堕民”后生后,后生虽钟情于龙女,却不敢应允——他不愿意让龙女随着他当“堕婢”。然而龙女却铁了心,情愿到世上去当“堕婢”,生生死死也要和后生在一起。逼得龙王只好为她准备嫁妆。这个传说,无疑是对龙女美好的精神境界的歌颂,也是对皇室立下的“混账规矩”的抗议,同时也反映了专制强权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6.龙子

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

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一下,可简析如下:

一;赑屃,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龟以长寿着称,于是便有了“触摸赑屃可得福”的说法,如“摸摸赑屃的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赑屃的背,长命到百岁”,等等。

二;鸱吻,也叫螭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三;蒲牢,又名徒劳。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四;狴犴,又名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五;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饕餮纹早在商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

六;睚眦,又称蜥蜴。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七;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就是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八;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均能见其风采。

九;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九位龙子的入选者和排列顺序并不严格。比如叫“霸下”的龙子,一说它喜文好负重,且力大无穷,似乎可以和赑屃(龟趺)合并;一说它喜欢喝水吐泡,因而常被雕饰在桥头、泉边。还有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性通灵不寝,故用做巡警的“金吾”、和螭吻接近的“鳌鱼”、似龙而小的“虭蛥”等,也进入了龙子的行列。

“九”只是个概称,龙子之多,并不局限于九位。

这些龙子的出现,当是龟、虎、狮、狼、豺、螺蚌、蜥蜴、壁虎,不知名的海兽、怪兽等,进入了龙的容合过程的结果,尽管进入的时间有早有晚,进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龙文化的多样性、变衍性、实用性和工具性由此可见。

关于龙生九子,民间还有一则与刘伯温有关的传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天神,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兵患四起,民不聊生。

玉帝便指令刘伯温下世辅佐明君,以安天下,并赐他斩仙剑,以号令四海龙王。龙王自知年老体衰,不能胜任,就派出了他的九个儿子。这九个龙子个个本领高强,他们跟随刘伯温南征北战,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们又帮助燕王朱棣夺得了皇位。当他们完成使命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却想让它们留下来,帮他安邦治国。于是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龙子,九龙子不听其令,以发雷掣电呼风唤雨反抗。朱棣见状,便另使一计,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是有名的大力士,驮万斤之物不在话下,如果你能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驮走,我便放走你们”。赑屃见此碑不大,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没想到那碑竟重得不得了,他再使劲都不能移动半步。八位龙子眼见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只好一起留在人间,而且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这则传说,宣扬的是皇权大于神龙,龙受制于皇权,为皇权服务的观念。

和上述龙子不同,龙的家族中,还有另一类龙子,即龙王、龙母的儿子。这类龙子有浓郁的人情味,性格也特别鲜明。

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就有这样的龙子形象。如《封神演义》中被哪吒打死的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西游记》中化作“白龙马”的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等。这后一位龙子不但驮了唐三藏一路,还常常在关键时刻“作人言”,甚至直接参与和妖魔鬼怪的搏斗。如在《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一回里,玉龙三太子就挺身而出,和施魔法将师傅劫去的老虎精恶战了一场。负伤后口吐人言,洒泪敦促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回孙悟空,以营救师傅唐三藏。

河南开封有一座繁(po)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距今一千多年,是开封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原塔六角九层,如今只剩三层。相传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叫“老苍”,这老苍贪玩触犯了天条,被贬到山西地面。下凡后,老苍勤劳为民,使山西风调雨顺。玉皇大帝闻报很高兴,就恩准老苍可在七月十五回东海探亲。不想这位龙子欣喜若狂,路过开封时,尾巴缠到了繁塔上。扯了几下没扯开,性急的它便使劲一甩,结果,将繁塔的上半截连同尾巴一同甩到东海去了。

上述故事中,东海龙王的幼子叫“老苍”,到了泰山白龙池,东海龙王的幼子变成了“小白龙”。据说此池是小白龙管理泰山雨水之事的“公府衙门”,因此汉唐至宋历代帝王都要派重臣来这里焚香投简以祷龙祈雨。相传这位龙子曾变作一个英俊少年到泰山南面的田家打工,田父见其勤劳忠厚,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小白龙每夜灌田,却从无辘辘声。乡邻疑惑,便在夜里偷偷地窥视,只见白光数丈,银鳞万点,井里吸水,田间喷吐,乡邻惊骇不已。小白龙见事已泄露,只好告别贤妻老父,飞回傲徕峰下白龙池居住。

然而,龙子的形象也不全是好的。

广西兴安县的古灵渠边上,一块巨石拔地而起,这便是有名的“飞来石”。据传这飞来石就和龙子有关。因为灵渠要沟通湘江和漓江,湘江水有三分要流到漓江里。相传看守湘江的是东海龙王的独角太子,它不满这种安排,便在灵渠竣工时用尖利的独角将堤基撞崩。为此先后有两个主管工程的将军被杀了头。第三位将军得到了一位老人的帮助,因这位老人是白鹤大仙变的,他给将军一炷香,嘱他危急时点起。堤成放水那天,独角龙子果然化成一个怪兽,凶猛地向堤坝撞来,将军赶忙将香点燃。于是,在怪兽撞及堤坝的刹那间,从天外飞来了一块巨石,将其牢牢地镇压在那里。

湖南桃源县的“楚山春晓”是很有名的。每年冬末,其他地方还未从隆冬中苏醒的时候,这里已花木发芽,蓓蕾初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桃花村的春天,每年都是由一位叫春姑的俊姑娘,在立春这天前来报告的。春姑一来,百花盛开,冬意尽除。可是这一年,立春过了好久,这一带还是冰封世界。原来是一位冰龙太子向春姑求婚,春姑没有答应,冰龙太子便将春姑锁在了遥远的山洞里。村里有位楚哥,发誓要把春姑接回。他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冰龙太子居住的山洞,用酒灌醉了这位龙子,救出了春姑。他背着春姑朝回赶,刚到桃花村就累死了。人们感念楚哥,为他垒起了高高的坟冢,起名楚山。从此以后,每年春天到来之前,春姑都要先来这里看望楚哥,哭祭一番,于是楚山一带就春来早了。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龙子表现也不怎么好。

龙的取材对象也常常被称以“龙子”。如史籍中讲的,“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琴高入涿水中取龙子”,“骑龙鸣求得龙子,状如守宫者十余头,养而守之”等。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士子在山涧拾得一枚鸡蛋大小的石子,色彩青赤斑斓,觉得很奇异,就带回家中。后来小孩拿出来玩,不慎丢失。于是,接连数日风雨晦暝,庭前树下,水垂如瀑。风雨过后,在树下见到那枚石子,已像鸡卵出壳,乃知为龙子。这些所谓的“龙子”,显然都是龙的模糊容合对象:蜥蜴、幼鳄、小蛇、鱼等。

马也是龙的模糊容合对象,因而骏马良驹有时也被称为龙子或龙孙。

据说汉文帝有九匹良马,其中一匹就叫“龙子”;唐诗中有“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别是古龙孙”的句子,指的也都是马。

7.麒麟

麒麟是古人对鹿、马、牛、羊、狼等长毛动物多元容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其形象大体上是羊头、鹿身、马足、狼蹄、牛尾,头上耸一只或一对肉角。在古人心目中,麒麟属于仁瑞之兽,“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

(《说苑》),文质彬彬,品行高雅。喜欢有德行的君王,“王者至,仁则出”。

之所以将麒麟归入龙属神物,是因为无论从取材对象上,还是神性上,龙都可以兼容、统摄麒麟。从取材对象上看,鹿、马、牛、羊、狼等也都进入了龙的容合;从神性上看,麒麟所具备的兆瑞、显灵、示贵等神性,龙都具备。民间常将麒麟视作龙的亲族、化身和变体,如湖南、湖北一些地方逢年过节表演的“麒麟送子舞”,就多用龙灯舞来代替。所谓“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中华全国风俗志·湖南·长沙新年纪俗诗》)。

明代有一个人叫沈德符,他提出了一种“龙淫说”,认为,“龙极淫,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最为大地灾害”(《万历野获编》)。学界普遍认为此说是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胡说八道,但我却觉得它还有点可取之处。用多元容合的观点来看,龙,麒麟,还有凤,都是各种动物“容合”的产物,将这样“容合”称为“杂交”,也似乎能说得过去。说龙与牛交而生麟,片面是片面,但也透示出麒麟与龙、与牛的亲密关系。我们看到的麒麟纹图,其身子是有些像牛的,而头和尾,则像龙。

麒麟和凤、龟、龙一起,组成古人眼中的“四灵”。为什么称“四灵”呢?

因为“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礼记·礼运》)。古人还认为,以龙为畜(即将龙养起来,——作为神物的龙、凤、麟当然都不能养,养的只是它们的容合对象),鱼类在水中不会惊走;以凤为畜,树上的鸟儿不会惊飞;以麟为畜,地上的野兽不会惊跑;以龟为畜,人间的情义就不会丧失。

总体来说,麒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麒麟崇拜和龙凤崇拜一样,也是古人对身外世界,尤其是对动物界疑惑、敬畏、理解、崇拜的产物,也总是寄托着、体现着古人对仁道德政、对贤明君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赞美。今天,作为吉祥物,麒麟的形象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硬要排个位次的话,龙当坐第一把交椅,凤列第二,麒麟为老三。

广东、广西、云南、江苏、河南、河北、山西、青海、香港、澳门等地区,都有舞麒麟的习俗,其主旨是无外乎求吉祥、祈幸福。舞麒麟分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头套一般由一男青年舞,尾套一般由一男少年舞。在打击乐的伴奏下,模演麒麟出洞、绕头、耍尾、舔足、寻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纱、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情景。浙江省龙游县的麒麟舞别具特色,舞至高潮时,麒麟会张口喷火,场面颇为壮观。

在港、台、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麒麟常被用作风水瑞兽,据说能避邪化煞、纳财招福,且不伤好人。

8.貔貅

貔貅是中国古人通过多元容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其容合对象有豹、熊、虎、鹿、犬、熊猫、鸟等动物。貔貅有雄、雌之分,也有独角、双角之分。雄者;貔,雌者;貅;独角称天禄,双角称辟邪(一说独角称辟邪,双角称天禄)。其造型特点是角弯翘、嘴大张、眼凸睁、颈高昂、腹圆鼓、尾长卷、身无鳞、脚无毛,有些还生有双翼,但比较短。

貔貅可列入龙族或亚龙族,理由是其容合对象与龙有相同之处:熊、虎、鸟都在龙的容合对象之列,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圈出土有熊型原龙、鸟形原龙,良渚文化圈、龙山文化圈出土有虎型原龙,而且都被赋予吉祥嘉瑞的神性和辟邪、佳运、镇宅等功用。据此,有人将貔貅说成是龙的后代,是“龙生九子”中二子螭吻的儿子,也有将貔貅直接说成龙的第几子的——龙文化的容合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词源角度考察,貔起初多半指的是豹子。《说文》言“貔,豹属”,《周书》云“如虎如貔”,《后汉书·光武纪》讲“寻邑百万,貔虎为群”,《北史·隋本纪》谓“莫非如豺如貔之勇”。e按语言习惯,与虎、豺并称者,非狼即豹,所谓“虎豹豺狼”,由此可推貔为豹之一种。貅有两解,一为不知名的猛兽,一为貔之牝者,即雌豹、母豹。古人多将貔貅连举,以喻勇猛威武之士、威武之军。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曾“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晋书·熊远传》讲“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唐刘禹锡诗云:“暂辞鸳鹭出蓬瀛,忽拥貔貅镇粤城”。宋杨景诗云:“天兵十万拥貔貅,紫塞今年大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