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日月
29613200000331

第331章 群策

看着高起潜控背弯腰的倒退出去,一脸的喜色,杨嗣昌很快就搞清楚了缘由。

原来高起潜这货一接到内阁转到的文书,在一狗头军师的献策下,效仿古时曹操的故智,就是杀伐果断,马上就找了一个替罪羊,说声“借人头一用”,连给申辩的机会都不给,直接就斩了,并吩咐快马送人头到通州传看三军,以此安定军心。

然后他就跑到皇帝面前巴巴的哭诉,说什么自己被小人蒙蔽,罪不可赦,自请罪罚到凤阳看守皇家祖坟云云。

本来崇祯一肚子的火,看到高起潜“负荆请罪”,便是心有犹豫,后来却又接到了大捷的消息,龙心大悦之下,由此高起潜逃过一劫。

“奈何···,高起潜演的一手好戏,皇帝竟是轻轻放过了这惊天大事!”

杨嗣昌微微叹息,而薛国观一脸早知如此的表情。

看到高起潜的闹剧收场,杨嗣昌、薛国观人等不敢怠慢,赶紧伏地大呼:“赖圣上天威,三军用命,方有如此大捷,臣等谨为皇上贺,为大明贺!”

崇祯哈哈大笑,随即便是一阵心慌,因为如今的年头,明军动不动就大败,稀奇的是,在大败中还连连报捷,里面全是猫腻,就是他也是明白的紧了。

今天的他又是狂喜,又是惊疑,心中七上八下的,他既希望这个消息是真的,却又怕再次被胆大包天的臣工蒙蔽了。

“赐座,众位爱卿认为通州捷文可是属实?”

看到诸人落座停当,崇祯迫不及待的的出口相询。

薛国观人等听到皇帝发问,自然是入定的入定,垂首帖耳的垂首帖耳,看着他们恭恭敬敬,却并无一人出声。

因为这个话茬不好接啊,虽然他们认定这个大捷或许是有,可是谁能打包票?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搞不好就是引火烧身呢。

看着一众泥菩萨,崇祯早就习惯,幸好今天他的心情不错,于是拿眼睛看往杨嗣昌。

杨嗣昌不敢怠慢,恭敬的起身道:“既然圣上钦赐勇冠三军的于望也参加了作战,里面的战情或许是属实,不过捷报方至,军功未验,微臣以为,还需仔细核验再做定议。”

“唔···坐着说话,杨爱卿实乃老成谋国之言。”崇祯点头不已。

对于这个大捷,先前王承恩也是如此说,这么看来,大捷肯定是有的,里面的猫腻大概也就是军功被夸大了几分而已。

听着杨嗣昌的话和先前对证,崇祯又是欢喜又是怜惜,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精力焦悴,不知道什么时候满头已经爬上了白发。

说来,崇祯和杨嗣昌二人可谓是君臣相知,他对杨嗣昌的眷顾始终如一,在崇祯一朝流水般交替的五十辅臣中堪称独一无二。

崇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每当他看对眼了一个人,那他就是真诚的,无条件信任那一个人,就目前来说,崇祯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杨嗣昌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其实早年,他同样也信任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卢象升。

奈何卢象升和杨嗣昌不能相比,一个是亲自伺候于大内皇帝身边,一个是出镇于地方,单单就“三人成虎”的流言中伤,卢象升就不能第一时间辩白,而崇祯性格偏偏急躁,急于求成,所以···,卢公最后的结局大概也就是天注定。

“想不到周廷儒居然有大才!”崇祯皇帝非常满意,在一片乌鸦报丧的声音中,这次通州官军异军突起,杀的鞑子落花流水,可谓狠狠的给自己解了大恨。

听到皇帝在夸周廷儒,杨嗣昌不动声色,而薛国观等人却是坐的不安稳了,仔细观察下,他们的面皮无不是在微微抽搐。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是张子房,可不是周廷儒之辈。”蔡国用微微出声,脸色有点发黑。

说来去前线督师和鞑子作战,这些内阁大员没有一人肯的,可是眼下周廷儒居然捞到到天大的功劳,顿时就有人眼红嫉妒了,对于抢功劳,这些人可是个中老手。

可是既然眼下功劳没有自己的份,那么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必然了。

“蔡爱卿!你在说什么?”

“圣上!杜度蠢材,他也不看看我大明军备,如此重兵囤积京师,早先多尔衮二十万大军也就罢了,他率区区万余兵马敢攻我京师门户,是自寻死路。”听到皇帝问话,蔡国用心中一惊,连忙起身说道。

他说的话看起来是赞叹大明军备森严,兵甲众多,其实不动声色中却是抹杀了一笔周廷儒的功劳。

于是在轻描淡写中,他又是叹气,“毕竟在满洲贼酋里,像杜度这样的蠢人还是少了!不然多来一二人,可不是斩草除根?!”

听着蔡国用夸夸其谈,薛国观人等齐齐点头,只有杨嗣昌脸有异色。

“嗯,既如此,东虏兵锋已折,值此胜负转折关头,我朝廷大军当如何?”听着蔡国用把清兵说的一文不值,崇祯也不由心动起来。

杨嗣昌看着蔡国用表演,听到皇帝问,连忙出声道:“总督天下兵马的差事已经交托给周廷儒了,得看他怎么安排。”

蔡国用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八度:“周廷儒此次大捷不过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也···,这打仗就是需要群策群力!”

在蔡国用心里,接下来的战争,只要是群策群力,那么如果有了战功,周廷儒这老小子就别想独吞功劳。

“此次清兵大败,锐气大折,听说他们聚集在天津一带,直欲北归,兵无战心,此乃天赐良机也!”

蔡国用越说越是大声,一脸的“胸有成竹”:“此乃国战,万万没有放跑了鞑虏的道理,如此我大明国威何在?尊严何在?”

“那依蔡阁老的意思是···。”杨嗣昌一脸冷笑,这些王八蛋,一开始听到清兵进犯就是吓得双股战栗,脸色如土,唯恐自己被派到前线。

如今看到于望参战,国朝又次取得空前大捷,这些人又急的坐不住了,个个显得都是刘伯温再世。

“一定要在天津地带和鞑子决战,不如令天津守军作势出击牵制即可。我朝廷大军甚至可以一边组织山东兵马大张声势北进,京师重兵出征,另外拈选国朝精锐,自蓟州南下堵截。”

蔡国用越说越是兴奋,说得极为流畅,“如此,大军四面合围,夹击鞑虏,决战可成,天津地带定然为鞑虏的葬身之地!!”

杨嗣昌不住摇头,这个蔡国用纸上谈兵倒是头头是道,可惜就像是对着地图来定路线,看着就纸上就几指头的距离,可天知道调动如此大军,要废靡多少钱粮,大军要长途跋涉,要过几重山?又是否能及时到达指定战场?

而鞑子的战力凶狠,机动超强,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他都是不顾实际的一厢情愿。

要说鞑子又不是傻子,不等你大军合围,或许早就精兵出击,各个击破了。

更何况,所谓的决战,一直是清兵所求,奈何在早先的战争中,明军太“长腿”,太能逃跑了而已,清兵对此也是瞠目结舌。

所谓的决战,天知道是对了谁的胃口!

对于蔡国用这样的纸上谈兵,其实杨嗣昌早先也是如此。

时清军攻破济南,杨嗣昌一班人在朝中遥控的战略指挥有失误之处。

当时,他判断德州为清军南下必经之路,于是便传拨山东巡抚颜继祖率兵抚守,结果清军绕开德州,从临清渡会通河直插济南城下。

济南城池很快陷落,被清兵屠杀,死难者甚众,最后德王被俘。

不过就算如此,崇祯皇帝对杨嗣昌恩宠信任没有丝毫改变,这让杨嗣昌感激涕零。

和蔡国用人等不同的是,杨嗣昌会吃一堑长一智。

当蔡国用口沫横飞,薛国观等人连连点头,拿着清兵为穷寇做理由,虽然他本人同样是不愿意看到周廷儒立下太大的功劳。

但是清兵的强横战力,他心知肚明。

满洲精锐部队入关,如同重锤悬于大明头顶,杨嗣昌确信,大明所有武将之中,对于是否在决战中能取胜,感到悲观的人绝非少数。

归根到底,杨嗣昌也没打过仗,唯一一次的“运筹帷幄”,清兵就毫不客气的给他当面一耳光。

说实在的,虽然清兵已经入关半年,但是朝廷上下,就根本就没准备与满清全面决战,只是摆出一幅不惜一战的架势而已。

就像街头两个帮派争地盘,把手底下的青皮、泼棍都拉出来摆下阵势,大明这一边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一次不过是划道道讲规矩,彼此恐吓,以人多欺负人少,最好是谈好条件,彼此让步,敌人就会不战而归。哪里想到蛮横的清兵拔出刀就砍,由此,国朝的乌合之众是屡屡大败。

由此,杨嗣昌忽然想起了早先于望一直对自己屡屡抗命的事情。

就算是这次通州大捷,于望拉着部队又次从开平杀到通州,自己居然是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晓。

然而正是于望这种“目无上官”,“不守军令”的跋扈行事,大明有限的几次大捷都是在他手中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