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43

第43章 房玄龄,无形宰相奠定大唐底色(1)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才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1

历史进入唐朝,局面焕然一新。唐朝开疆拓土,兼收并蓄,各民族融洽相处,文化科技极其繁盛,农业商贸空前发展,很有国际范儿,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初唐的精英们奠定了王朝的底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房玄龄。历代智谋家中,只有房玄龄功成身不退、大道而无形!

房玄龄生于公元579年,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其父房彦谦幼年丧父,过继给叔父。房彦谦七岁就能读万言书,十五岁能做一手好文章,字也写得漂亮。房玄龄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到了京师长安。当时,隋文帝杨坚平定天下,开创了有名的“开皇之治”,京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上至王公下至百姓都认为国运会很长久。房彦谦带儿子到京城体验生活后,问儿子对天下时局的看法。房玄龄说:依孩儿看来,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不过是虚假繁荣罢了。房彦谦有些惊诧,问儿子为何这样说?房玄龄说:当今天子虽然雄才大略,但喜怒无常。天子的职责是教化臣民、任用合适的人才,怎么可以事必躬亲插手臣下的事务呢?国家既然有律令,必须按律令各司其职才能治理好天下,这是其一;其二,圣上本来没有功业德行,只是欺骗迷惑百姓,不替后代做长远打算,混淆了嫡庶子的亲疏尊卑关系,致使嫡庶互相倾轧争夺,王公贵戚骄奢淫逸,最后必然自相残杀,使这个国家处于动乱之中。眼下虽然太平,但祸患的种子已经埋下,隋朝的灭亡可以翘首等到。房彦谦听了,害怕地说:我儿莫要乱说,小心隔墙有耳,咱们父子性命难保!

后来,隋文帝的长子杨勇与次子杨广争位,朝中充满血腥,最终杨广假拟隋文帝诏书,干掉杨勇,登上帝位,是为隋炀帝。杨广虽也是雄才大略,但好大喜功,征高丽,修运河,骄奢淫逸,导致天下大乱。

房玄龄十六岁时虽看出天下会发生动荡,但谋个出身还是有必要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房玄龄通过层层考试,被州里举荐为羽骑尉。隋朝时的羽骑尉为从九品武散官,没有什么职权,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干部。由于房彦谦曾与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有交情,就任命房玄龄出任隰城(当时属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尉(从九品,相当于今天的县级市治安大队队长)。不过,相比羽骑尉,这个官职是实职。当时与房玄龄同科的还有杜如晦,补为滏阳(今河北省磁县)县尉。

房玄龄在九品芝麻官的位置上原地踏步十多年,一直对他精心照料的夫人卢氏说:夫君这些年兢兢业业,可是没有得到提拔,主要还是没有向上级打点,难道夫君不想当更大的官吗?房玄龄对夫人说:当今天下纷乱,各路豪强都想称王称霸,求得大官反而是祸害,且静观其变吧。古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我是在等明君出现。

卢氏问:夫君认为天下豪强中,谁可以力挽狂澜呢?房玄龄说:目前还看不出来。但是,无论是谁,只有将百姓装在心中,才可能夺取天下。

2

公元617年,唐公李渊起兵太原,年仅十九岁的李世民率军向长安进攻,一路势如破竹。6月,大军攻克西河郡,继续向长安推进。房玄龄让卢夫人把自己最好的衣服拿来,着急忙慌地要去见李世民。卢夫人说:我听说这李家二公子年不及弱冠,比你还小二十岁,你为何要去见他?房玄龄说:夫人有所不知,这李二公子十六岁就曾单骑到雁门救驾,是人中龙凤。再说,苻坚也是这个年纪成了大事,怎么能因年龄而错失良机呢?卢夫人说:现在李渊的军队所向披靡,达官贵人争相投奔,你现在不过一县尉,能获重用吗?房玄龄笑道:夫人莫要担心,我这是去瞧瞧这位少年英雄到底有没有平定天下的才能。如果没有,我就回家与你继续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卢夫人说:现在唐公的军队虽然节节胜利,但天下豪强很多,唐公不是最强的,夫君还是先静观其变,等大局初定时再寻求官职吧。房玄龄说:夫人这是短识啊。如果大局定了,哪会有什么位置等着我呢?大丈夫于乱世中建功立业,方显本色,真正的功名哪有巧取的呢?于是整装前去渭北李世民的营地。

当时,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各掌一支军马。由于唐史依照合并篡改过的“实录”撰写而成,后因李建成一脉尽绝,所以赢家李世民及其子孙“理所当然”地把李建成描绘成一个骄奢淫逸的无能之辈,事实并非如此。李建成在李渊起兵后相当能干,并不在二弟李世民之下。只是在谋略上,李建成集团不如李世民集团。所以兄弟之争,主要还是谋略上的较量。当然,在起兵时只顾打仗,能否成功尚属未知,还没有兄弟相争的迹象。

当房玄龄出现在营门外时,李世民没有意识到这个人将成为他一生中最为倚仗的人。当时,李世民正在帐中聚将议事,营门警卫来报:外头有一位中年文士模样的人来投。李世民正为如何攻城略地恼火,哪有时间接见一个文士?当时来投军的人很多,如果都要主帅亲自接见,也忙不过来。于是对手下人说:来投军欢迎,你们去登记安排一下。

李世民开会开到黄昏,那警卫又来报:那个中年文士还在营门站着。李世民说:事已议完,请他进来吧。警卫说:那文士说了,先前他求见,将军不接待,现在将军要到营门去见他。李世民一听就火了,心想这人好大的架子。然而,他毕竟天资非凡,又处于用人之际,就问:他报了姓名没有?警卫说:他自称是隰城县尉房玄龄。

李世民一下站了起来。房玄龄虽职位低微,但为官二十年颇有贤名,注意搜罗人才的李世民当然听说过。当即整衣出门,老远就向房玄龄施礼道:在下李世民,刚才有军务在身未能及时出迎,还请先生恕罪。房玄龄见李世民英武,心头暗自庆幸找对了人,但还是端着架子说:将军身为一军主帅,繁忙当为常务。但在下听说,周公闻听有人来投,握发吐哺;曹公得知许攸献策,赤足相迎。可见,天下最繁之事莫过于察人,天下最忙之事莫过于待人。如今将军举义旗兴义师,却轻慢归投之人,想取天下,岂非大谬?

李世民听了,敛容行礼道:先生所言甚是!世民知错了。世民听闻先生十八岁举进士,以孝贤闻名,只因隋室无道,先生一直屈就。如今天下大乱,黎民百姓渴盼太平,还望先生到营中帮我出谋划策。他日若有成就,定不忘先生之功。

房玄龄见李世民说得诚恳,就答应入营辅助他。李世民当即命为记室参军(从六品),主要工作是为李世民谋划。

李渊父子从太原直下长安,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长安虽为国都,但其时杨广在江都玩儿,守将阴世师哪里抵挡得住?当年就被攻破。第二年,李渊正式建立了唐朝,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

在随李世民一路征战的过程中,房玄龄出色的表现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每次战斗取得胜利之时,众人都争抢金银财宝,只有房玄龄视钱财如粪土,而是潜心观察、发现人才,然后推荐给李世民。李世民不止一次与房玄龄对谈:取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房玄龄说:取天下看似拼兵马,实际上是拼人才。

房玄龄推荐和拉拢的人才很多,最突出的当数李靖和杜如晦。

李靖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当郡丞时察觉李渊有造反迹象,就故意犯错,让官差押着自己到江都面见杨广受审,结果天下已经乱得不能在大道上通行,只得回长安。李渊攻下长安后,深恨李靖告他的黑状,抓住李靖要砍他的脑袋。房玄龄听到风声,赶紧向李世民汇报:李靖是用兵方面的大才,杀了太可惜,现在只有主公能救他。李世民问:李靖的确告发我们谋反,父亲要杀他也在情理之中,况且此人虽与我有旧,但他忠于隋朝,是敌人。房玄龄说:李靖忠于隋朝是因为当年杨广提拔他当了郡丞,如今命在旦夕,只要主公救了他,将来再委以重任,他照样会忠于你。李世民不再犹豫,飞马跑去求父亲放了李靖,把李靖收归麾下。

收了李靖之后,李世民很高兴,问房玄龄:还有什么人才可以推荐?房玄龄说:要论率兵打仗,恐怕没有人能超过李靖;但若论谋划决断,恐怕没有人能超过杜如晦。李世民早就听说过杜如晦,就问:杜如晦之才究竟如何?房玄龄说:杜如晦聪明且有胆识,其才在我之上。主公想平定天下,必须有此人辅佐。于是李世民隆重聘请赋闲在家的杜如晦,授予秦王府兵曹参军(七品)之职。

3

李渊虽然建立了唐朝,但新唐的国土面积只是山西和陕西的一部分,也就是比长安城大一些的地盘,处于四面受敌的危险境地,还不如前秦时期苻坚草创时的地盘大。刘武周据山西,河西有薛举父子,河北有窦建德,河南有王世充,萧铣据岭南,杜伏威据江淮。此外,还有李密的瓦岗军、梁师都的朔方军、朱粲的山南军等。各路军阀纷纷割地自据、称王称帝,谁也不买谁的账,相互攻击,民众死伤无数,人口剧减。李唐要么被歼灭,要么灭了各路豪强,没有其他选择。

对李世民而言,这是外部的威胁。内部的挑战,自李渊称帝时就开始了。

李建成并不是草包,也挺能干的。当初李渊在起兵前还是很犹豫的,是李世民极力怂恿才决定造反。李渊心胸宽广,博爱仁义,就是有一个缺点:激动时随意许诺。在起兵前,谁也不知道将来的情况会怎么样,李渊见老二年纪虽轻但能征善战,就说:二娃啊,如果能攻下长安建立新朝,爹就立你为太子。等建了新朝,大臣们都赞成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加上李建成也很有功劳,就立李建成为太子。如果李世民是一个没什么大志的人也就算了,偏偏他有帝王之志,十六岁在雁门救杨广时就有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因此不甘在兄长之下。但这种事哪能明说?心头自然有碗大个包。李建成被立为储君之后,先朝的老臣、新加入的文武群臣都拥戴李建成,连李家老四——李元吉以及众兄弟都站在李建成一边,以图将来有个前程,反而是秦王府显得清冷。

房玄龄当时年届四旬,啥事情看不透,他主动找到李世民,二人在密室里喝酒唠嗑。在此之前,房玄龄早就打好了腹稿,因此酒至半酣时,房玄龄直接谈到了李世民最头疼的问题。

房玄龄:臣最近见殿下闷闷不乐,是忧内还是忧外呢?

李世民:内外兼忧。

房玄龄:如果殿下信任臣,还请直言。

李世民:如果不信任你,天下还有谁可以相信呢?内部,现在父皇立大哥为太子,让他守长安,兼理政务。新朝除了长安就是一些州郡,大哥都安插了人,对我的部下实行调遣和排挤,像防贼一样防着我,权力被挤压了。而外患更为严峻,各路兵马都在抢占地盘,我朝兵力十分有限,如果局势发生变化,我担心新唐会被人吃掉。

房玄龄:依臣看,这内忧外患,实际上是一回事。

李世民:怎么讲?

房玄龄:对于百姓而言,最渴望的是能过上太平日子;对于文武百官而言,谁能保住他们的官位,他们就投向谁。当今天下大乱,百姓尸骨暴露在外没人掩埋,所以谁能给百姓太平,百姓就支持谁。文官武将也是一样,谁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就拥戴谁。现在,虽然陛下已立了太子,但只要殿下能够建立伟大的功勋,就得获得民心,也会得到文武大臣的支持。那个时候,就算陛下仍然坚持现在的决定,恐怕也于事无补。

李世民:玄龄(称呼亲近了)说得好!请继续!

房玄龄:就现在来看,太子和殿下都有功劳,你们兄弟间的差距没有体现出来。古来太子留守京师监国是常情,殿下若久驻长安反而无法施展才能,而且外面的各种势力交错在一起,若不想办法各个击破,新唐连保住都难,一切都不用谈了。

李世民: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房玄龄:只有一条路,就是率军平定四方。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是只要走通了,天下就是殿下的!

李世民顿时热血沸腾。打仗,他不怕;兄弟间的斗争,他有些怵。毕竟自己从娘胎里爬出来晚了几年。就算自己耗在长安伺机争位,目前来看根本没有胜算。房玄龄一语点醒了他:只要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内忧外患就一并解除了。

于是他说:玄龄这个办法一箭双雕,挺好!不过,父皇会把兵权交给我吗?

房玄龄说:臣觉得当前的情势不容多虑,而且就算把长安能用的十几万兵马全部交给殿下,殿下要征讨天下还是远远不够。岭南的萧铣,拥有数十万兵马,而且据有长江天险,劳师远征,胜负难料;河西的薛举父子,也有十几万能征善战的兵马,直接威胁到关中;刘武周也有几万兵马,而且勾结强国突厥,直接威胁我朝的根本——河东。其他诸路兵马,其战力都不在我们之下。所以以兵马多少而论,我朝没有胜算。

李世民叹息道:是啊,我朝新立,处于四面围困的境地,区区十几万兵马,还要留几万人守卫京城,有些捉襟见肘。况且,就算我率军各个击破,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

房玄龄说:各个击破是对的,但并不是需要殿下应对每一股力量。天下虽大,自古以来以南北划分。南,主要是江南、岭南、巴蜀地区;北,主要是中原、北方及西北地区。殿下可亲自引军先消灭西边的威胁薛家军,继而东征洛阳,解除来自东边的威胁,再命一大将远征南方,殿下亲自平定北方,两相用力,天下就平定了。至于兵员,可以边打边招募,如现今的瓦岗军受到王世充的打击,可招抚过来为殿下所用;南方路远,可派人出山南,招巴蜀之兵攻取岭南,再招抚江南的杜伏威。这样一来,天下就尽在殿下的掌握之中了。

李世民大喜,认为“分击南北”的策略非常好。他立即想到了精通兵法的李靖,就对房玄龄说了。房玄龄当即赞成。不过,李世民认为父亲对李靖的成见太深,不会将平定半壁江山的重任交给李靖,问房玄龄:怎么办?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当时李靖虽在秦府,不过由于李渊深恨他告密,什么职务都没给。有什么办法既能让李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让李渊放心呢?房玄龄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李孝恭。

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兄,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为人倒还算忠厚,深得李渊信任。于是房玄龄给李世民出了个主意:先让李孝恭出山南安抚巴蜀,为攻打萧铣筹措兵马钱粮,再择机让李靖出马协助李孝恭,实际负责前线指挥。由于李孝恭和李靖都是李世民推荐的,当然会听李世民的招呼。私底下,李世民还要对李靖说明,只有立了功才能消除天子对他的成见。

李世民大喜,当即说:玄龄不愧善谋!你就跟着我出征吧,也好随时听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