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曾不止一次说:贞观前的功劳,首推房玄龄;贞观后,魏徵出力很大。这个评价是公允的。没有房玄龄全局性的谋划,李世民很难出头。及至后来李世民听从房玄龄的建议发动玄武门之变,朝野并没有发生大的动荡,主要是李世民的确有平定天下的大功,这一点是坐镇长安的李建成不能比的。
总之,李世民后来的行动正是按房玄龄这次私谈的方略进行的。他先率领房玄龄、侯君集等人平定了河西的薛家军,再东征王世充、北讨刘武周和窦建德,经过几年的鏖战,基本扫平了北方。由于他对李靖有知遇之恩,李靖没有在乎南征主帅的位置,甘做李孝恭的副手,用几年时间平定了岭南和江南地区,打下半壁江山。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基本统一了全国。房玄龄鞍前马后为李世民服务,立下了汗马功劳。加上他为人谨慎,从不多言多语,常把功劳让给别人,越发令李世民赏识器重,升任考功郎中(从五品上)。
由于房玄龄的谋划,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树立了威信,自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起便被任命为天策上将。这个职务很关键。别看李渊的儿子们都被封王,但天策上将是帝国最高军衔,是实职,有实权。
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的综合实力要比李世民强,但在谋略和军事上落了下风。李建成手下有魏徵、王珪、韦挺等杰出谋士,有裴寂、封德彝、萧瑀、陈叔达、裴矩(均为当时的常委)等五大老臣力挺,以及拉拢地方势力李艺(原名罗艺,燕王)、李瑗(庐江王)、李幼良(长乐王)、李孝常(义安王)等。然而李建成最终被杀,至少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首先,李建成把笼络前朝老臣作为巩固势力的主力军,不过这些老臣连前朝都保不住,又如何有能力在新朝发挥作用呢?李世民手下的智囊团,从武德四年就在房玄龄的建议下正式成立,当时为避嫌,叫“文学馆”(后来弘文馆的前身),设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排位最前。这十八学士看似舞文弄墨,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参谋团队,而且人人皆有真才实学,专门为李世民贡献才智。
其次,李建成手下的武将有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但并不出色。三将在“玄武门之变”中为保李建成殊死力战,后被李世民赦免继续当官,不过只有薛万彻还算是能征善战,但与李靖、李勣、侯君集、屈突通等第一流的将帅相比还不是一个档次。李世民麾下的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秦琼、段志玄、张公谨等将领,李建成的东宫找不出几个来。武将是巩固政权的基石。李建成认为自己是太子,只要拉拢朝中的重臣就没事了,哪知道文臣固然重要,但关键时刻下手最狠的还是武将。
第三,李建成太过厚道,没有听从魏徵的建议,政治斗争经验不足。魏徵早就劝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以绝后患,但李建成不听,怕父亲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当时以李建成的实力,把李世民诓到府中砍死是最好的办法,李渊就算怪罪,已成既定事实(后来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渊不也接受了吗),又能如何?在皇权之争上,自古以来没有兄弟,杨广干掉太子的事也不过发生在十几年前,李建成无视前车之鉴,实在是悲剧。房玄龄是十分清醒的:如果李建成得胜,那么他们就废了。就算为了自身利益着想,他也要极力促成兵变。
但兵变是有风险的。李建成是太子,掌控卫戍部队已经很可怕,如果再掌握外派大将,李世民就彻底没戏了。当时,拥有大军军权的外放将领主要是两个人:李靖和李勣。李靖平定半壁江山,部下将领遍及天下,又成功抗击北方强国突厥,当时调任灵州大都督(大将军),节制大唐北方诸路军马;李勣当时任并州都督,自瓦岗投奔大唐后,随李世民征讨,按说是有恩情的,不过历史上变节的将军有的是,更何况并州是李渊起兵之地呢!李孝恭当年还是李世民推荐到南方去的,后来在李建成强势的拉拢下也暗地与太子往来。李世民要把李建成彻底整没电,就不得不顾忌李靖和李勣。如果善于将兵的二李提兵到长安“勤王”,“勤”谁谁胜,打谁谁败。
李世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建成听从太子洗马魏徵的建议,派魏徵前去灵州和并州分别找李靖、李勣谈,虽然不知道谈了些什么,但肯定是拉拢二人。李世民得到线报,赶紧找房玄龄密议。
房玄龄也认为事态严峻。他分析了二李的性情,认为李靖虽然给李孝恭当过二把手,但本质是不一样的,并没有暗通太子的证据;李勣这个人有英雄气,后来与李靖是半师半友关系,只要稳住李靖,李勣就不会乱动。
李世民是带兵打仗出身,深知此间利害。他问房玄龄:可有什么挽回的余地?房玄龄说:太子派魏徵去见大将军和李勣,殿下也可以派人去摸摸底,得个实话。只要他俩不帮太子,事情就好办。李世民问:谁去好?房玄龄说:大将军的弟弟李客师现为秦王府右内副率,可让他去,先见其兄,再见李勣,大事可定。
李世民会心地笑了。此事由李靖的弟弟去办,李靖不可能不重视,因为其弟李客师是秦王府的内卫副大队长,负有保卫李世民的责任,由他去探兄长的口风最好。
果然,李客师见到李靖后,李靖明确表态:作为朝廷大将,其职责是守卫国土、抵御强虏,绝不干预皇室的事情。问李勣,也是这个意思。李客师回报后,李世民不满意,认为二李应该誓死效忠他才对。房玄龄劝他说:大将军和李勣明显是商量过了,二人这样表态,就是决不帮太子,那么太子就没有外援,只要设计好步骤,完全可以在长安城内一举剪除太子及其余党。
李世民虽然下决心干,仍然担心没有胜算。房玄龄早已想好了计划,现在全盘拿出来奉献给李世民:
一是太子警卫森严,有东宫警卫团(太子卫率府)的人,还能随时调动十六卫的人,以当时李世民的兵力包围东宫取李建成的性命完全不可能,弄不好还会被当场击杀,所以只能设法将李建成引出来,再设伏痛击,方可得手(这一招与陈平诓韩信出,实施抓捕有相似之处)。
二是当时李建成对李世民产生了高度警惕,李世民约他到城外是绝无可能的,只有在城内,地点最好在东宫与内宫之间的玄武门。玄武门看守城门的偏将常何是太子的部下,可以用重金收买,再许以官职,待李建成入玄武门后立即关上城门,秦王府将领立即围攻李建成。
三是玄武门屯营将军敬君弘是自己人,让他率兵阻止东宫的兵马来救,确保李建成被完全孤立。已经训练好的八百死士由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九个秦府将领率领,以最快的速度斩杀李建成。
但如何才能让李建成毫无疑心并不带兵马来到玄武门是个问题。
李世民也在想这个问题。房玄龄随即给他支了招——让李建成只身前往玄武门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亲自召见。这样,李建成必须进宫见驾,而且绝对没有心理防备,也不会带警卫人员(入宫见驾,就算是亲儿子也不准带兵将的,这是历代铁律,不然不知要发生多少夺位事件)。
李世民连声叫好。不过他又问:有什么办法让父皇召见大哥呢?还有,老四元吉与大哥一个鼻孔出气,这次干脆连老四也一并收拾了。房玄龄出了个主意:让李世民先到李渊那里去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经常勾结内宫嫔妃,淫乱后宫。皇帝知道后一定很生气,但也会怀疑秦王告黑状。到了那时,李世民就说,如果父皇认为儿臣所言不实,您可以叫太子、齐王(李元吉)进宫问个究竟。
李世民当即站起身来,叹道:玄龄的策划真是天衣无缝!好,就这么办!我先进宫面见父皇,你和辅机(李世民大舅子长孙无忌的字)、克明(杜如晦的字)、敬德(尉迟恭的字)等人负责安排玄武门的事。
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建成、李元吉骑马入宫,刚过玄武门,常何就关了城门,敬君弘引兵隔离了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玄武门九将”对太子、齐王实施合围。李建成在惊慌之中,被李世民一箭射穿喉咙,当场毙命(看来李世民的箭术和心理素质超强);李元吉扑上来揪住二哥想勒死他,被尉迟恭当场砍了脑袋;敬君弘力敌闻讯赶来的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战死。很快,李世民就控制了局面,因为太子、齐王已死,手下除了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引兵逃跑,其余的都作鸟兽散。正在内宫太液池划船的李渊得知消息,差点心肌梗死。李渊并不像后世所传的那样昏庸,对照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老二想坐江山。老大、老四已死,如果杀老二的话,会引起更大的兵变,自己的性命都难保。在这种“逼宫”的严峻情势下,李渊干脆明着跟老二说:先立你为皇太子,再传位给你,我退休,你少杀些人,老臣还得用,不要因为我们家的事让大唐受损。但李世民还是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后代斩草除根了。
于是李世民顺利当上皇太子,国家大小事务任由他处理。到这个时候,房玄龄力劝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无非也是忠于职守,最好能及时免除他们的罪过,这样天下人就会认为皇太子有心胸,也不会因玄武门之变闹得人心惶惶。另外,为稳定朝局,老臣们还得用,以后根据政绩再进行调整,不宜一下子全部撤换。
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对薛万彻、冯立等不予追究;对李建成的高参魏徵予以释放,拜谏议大夫,令其安抚山东;把流配的太子旧属王珪召回,亦为谏议大夫。太子党羽,纷纷倒向李世民,唯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起兵谋反,事泄被杀。
玄武门之变,总策划是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协助,尉迟恭、张公谨、侯君集等将领负责执行。一个月后,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省行政长官,宰相)。
当年八月八日,李渊退位,李世民“再三辞谢”后当了皇帝,是为唐太宗。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的权力过渡期,李渊就不管事了,大唐的事务全由李世民处理。
4
然而李世民只集中精力清除异己,忽略了大唐外部最强大的敌人突厥汗国。突厥颉利可汗趁唐朝内乱之际,提兵十几万骤然逼近长安,让刚刚继位的李世民措手不及。
要论兵力,长安只有数万卫戍部队;突厥方面,除了颉利可汗的十几万人,还有突厥东部突利小可汗的几万人,共二十万人。前文讲过,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马背民族,特别能战,唐朝以前与突厥打仗,十战九败。如今大军直逼都城,稍有不慎,就有灭国之危。
李世民急召大臣商议,但都没有什么好的对策。李世民私下问中书令房玄龄和兵部尚书杜如晦的意见。房玄龄认为突厥人突然到长安,就是乘陛下登基之际来占便宜。突厥人连年犯边,烧杀抢掠,但又不派兵守卫攻下的城池,其目的就是抢夺粮食、钱帛、用具和奴隶。这次犯长安,如果硬拼,大唐是打不赢的,很可能会被灭国,不如把府库钱粮全都拿出来给突厥人。因为突厥军队由各部落组成,各部首领虽然名义上归颉利可汗统治,但各自都有小算盘,只要拿到好处,还不损伤部落的实力,就会退兵。
杜如晦很认同房玄龄的建议。他补充说,如果仅仅是给突厥人钱粮恐怕不行,因为突厥人要是打下长安,不仅国库里的东西全部都要顺走,连官员和百姓的财物也一并要了,所以还得从军事上施压。当前来看,可命尉迟恭引兵从泾阳骚扰敌人后方,让敌人感觉到长安并非孤城;急令李靖率大军出灵州,截断颉利北归之路;急令李勣起并州军过黄河拱卫京师。此外,还要动员长安城内百姓筑城护守家园。
李世民对房、杜二位心腹谋臣的建议是认可的,但他舍不得拿出府库钱粮。大唐立朝九年,连年征战,国库还比较空虚,把老底全部交给敌人,以后怎么过日子?他问房玄龄: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房玄龄说:克明讲的军略是对的,臣再加上一条:派人去说服突利,从而达到牵制颉利的目的。
突利小可汗是始毕可汗嫡子、颉利可汗之侄,本来是汗位的法定继承人,但因年纪太小,先由始毕可汗之弟处罗可汗代为执政。处罗死后,颉利占据汗位,只让突利在突厥汗国的东部当小可汗。突利长大后对颉利是有怨恨的。以前,颉利大军攻打唐朝时,李世民曾与突利义结金兰,有感情基础。但突利胆小,性格也比较柔弱,非常害怕颉利灭了他以除后患,所以表面上对篡位的叔叔无条件服从。
房玄龄与李世民、杜如晦分析了这个情况,认为现在突利并没有与颉利合兵一处,而是缓慢地跟在后面,就是担心颉利攻下长安后再回头打他,他那几万人是无法战胜颉利的,恐怕连草原都回不去了。在这种情势下,不如暗结突利,承诺与他永结盟好,将来在适当时机帮助他复国,让他按兵不动。
这是一着高棋。颉利这个草原上的枭雄,疑心很重。他见突利不疾不徐,始终不往前冲,就认为侄儿是故意慢军,等他与李世民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所以他也放慢了进攻的脚步,在渭水边扎营。
这时,李世民收到了李靖的来信。原来李靖探得颉利绕过他的关卡直下关中后,在未得到朝廷命令的情况下率大军星夜出灵州前住长安救援。灵州离长安有一千里,等李世民派长孙无忌去传令时,李靖的大军已经进入关中。李靖先派人来送信,说现在大唐的军力还不能彻底打败颉利,必须训习精锐、购买良马,才能与之决战,所以现在只有拿出府库的钱粮让颉利退兵。这个主张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李世民虽然暗怪李靖无令出兵,但情势紧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割肉退敌。
于是就有了渭水之盟,就是李世民与颉利两位国君杀白马为誓,缔结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