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知道这位姑父并不是害怕,说的都是实情,就问:如何才能平定天下。杜预说:西北边患必须先要除去,然后再图平定东吴。他认为,对付马背民族,再多的军队如果按照中原地形实施阵战是不起作用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精于骑兵战的将领,再用能克制骑兵的方法才能取胜。最后,杜预提出,其实西北也好,江南也好,最关键不是谁能打,国力才是最终决胜的关键。天下经过多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时有灾情,老百姓已经负担不起税赋。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新的律令,能够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接下来就应该下大力气恢复生产,使府库钱粮充盈,才能有足够的国力平定四方。
司马炎对杜预的建议大为赞赏,认为他看到了根本,便起用他为度支尚书(三品)。西晋时的度支尚书是中央部门的长官之一,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权力甚大。杜预上任后,向司马炎提出了五十多项治国治军建议,特别对恢复生产力十分有益。他采用范蠡平抑粮价的办法,在全国推行了平仓制度,保护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又联合当时的天文学家李修、卜显共同编定了《二元乾度历》,纠正了前人的偏失,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针对晋国地方屡屡受灾的情况,杜预在充分调查研究后向司马炎上书,认为只是下令地方官员体恤百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提前兴修水利,洪灾之年疏导水流,旱灾之年储水灌溉,另外还需要大量养殖水产以解决口粮缺乏的问题,老百姓就不会因大灾而四处逃荒。对于一些地区缺乏耕牛的情况,杜预认为先前官方管理的耕牛不能用来套车耕田是没有实用价值的,白白浪费了人力和粮食,不如把这些官牛租赁给百姓,战时需要运粮时再征用。结果司马炎批准将三万头官牛作价贷给百姓耕种,使许多荒芜田地种上了庄稼。
杜预还有不少发明创造,如他对当时舂米用的水碓进行了改进,发明了连机水碓,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据说连机水碓成功运行后,洛阳米价大跌。此外,杜预还发明了农田灌溉工具“人排新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灌溉效率。杜预担任度支尚书七年间,恢复了战乱后的农业生产,为随后的“太康盛世”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杜预也参与了军事谋划,针对西北的战事,在提供钱粮的同时,为司马炎出谋划策。司马炎用杜预的策略,并没有穷兵黩武与少数民族拼人数,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用将军文鸯,收复诸胡二十多万人;再用猛将马隆以当时的最新军事发明“扁箱车”斩杀秃发树机能,平定凉、秦诸州,安定了西北。
6
随着西晋政权的巩固和国力的增强,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制订平定吴国的计划。但是,当时的朝臣中,包括司马炎倚重的权臣贾充,都极力反对征伐吴国,只有羊祜、杜预和黄门侍郎张华极力劝司马炎灭吴。在老友杜预升度支尚书之前,羊祜领卫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负责荆州防务,后来加封车骑将军(武职二品),享受“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开府仪同三司官位及荣誉称号自羊祜始,三司,即司空、司马、司徒)。羊祜在荆州十年,数度上书请求司马炎伐吴,但都没有得到批准。公元278年,羊祜病逝前,诚恳地向司马炎推荐杜预代替他,认为满朝文武中只有杜预才有把握平定吴国。司马炎十分怀念羊祜,对他的意见当然要采纳,于是,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武职二品),都督荆州诸军事,接替羊祜做伐吴的准备。
一生交一两位铁杆且有助益的朋友是必要的。没有羊祜的极力举荐,杜预就难以达至事业的巅峰。
杜预接手荆州后,首要任务就是夺取吴国所控的荆州部分地区,以控制长江上游。从战略形势来看,长江就是一条大蛇,荆州是蛇头。如果斩了蛇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都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就危险了。于是,杜预开始整饬军队,加紧训习,意在袭破吴国占据的要塞西陵(今湖北省宜昌东南)。只要破了西陵,巴蜀水军就能顺流直下,晋军即可水陆并进攻克江南之地。
夷陵之战时,吴国大将陆逊就指出西陵是吴国的西大门,若丢掉西陵则整个荆州不保,荆州不保则吴国屏障尽失,国家将陷入危亡之中。所以,从陆逊到他的儿子陆抗,都派精兵强将把守西陵,不敢有丝毫懈怠。陆抗死后,吴主孙皓派遣名将张政总督西陵。张政是极善守卫的将军,又占据险要,如果杜预率军硬拼,纵然取胜,也会损失极大。杜预决定用谋。
杜预认为,行军打仗,最主要的是了解敌人的性情,然后根据不同的性格作不同的部署。吴主孙皓多疑,张政自负,杜预掐准了孙、张君臣的弱点,精选了一批敢战之士,突然偷袭张政。张政没料到杜预刚上任就来进攻,当下紧守关隘,并不出战。然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偷袭,杜预并不攻寨闯关,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了几十个吴军官兵,带回营中。张政认为自己是虚惊一场。由于他害怕受到惩罚,不愿把这次小小的失利向孙皓汇报。
待此事过去一段时间,杜预才派使者把这几十个俘虏送到吴都,并写信给孙皓说:我们晋军是仁义之师,虽然抓了你们的降兵,但不杀他们,希望贵国不要追究他们的责任,让他们回家侍奉双亲。孙皓大怒,追查下来,才知道是张政的部下被杜预抓了,心头更是冒火:你张政想干什么?打了败仗还不如实汇报!于是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留宪接替他的职务。大战前换将是兵家大忌,必引军心动荡,杜预用谋削弱了吴国西线的守卫,为晋朝平定吴国创造了条件。
于是杜预向司马炎上表请求伐吴。司马炎接表后敷衍了几句,等明年再说吧。杜预又写了一份报告,分析了战略态势,认为可按“随界分进”的策略,分兵数路从西线直贯东线,把吴军的防守斩成数截。具体方案是,西线的巴蜀水军已经练成,可出峡江扫平吴国水军,再沿水路攻击建邺;荆州军马出襄阳下江陵,扫平岭南之地;宛城军队出夏口击破吴军要塞;豫州军队直取武昌;扬州军队向横江渡口进军,直击吴都咽喉;徐州军队出下邳进击涂中。这是羊祜死前制定的方案,杜预稍作调整再向司马炎力陈灭吴的战机不可拖延,希望尽快决策。
但是,两次上书均如泥牛入海。其时已备好战船的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濬抄小道来找杜预,问自己也是数度上书就是不见理会是怎么回事?杜预私下对老将军说:陛下不是顾虑吴国,而是顾虑某些人啊。王濬知道是太尉贾充在捣鬼。
贾充的父亲贾逵是司马懿的心腹。贾充在司马昭时代就是出色的打手,亲自引兵杀了魏帝曹髦,司马昭特别亲重。后来,司马昭准备立自己喜欢的二儿子司马攸。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后曾统领全国军队,人缘要比司马炎好,大臣们都喜欢司马攸,不少人劝司马昭立司马攸为储君。只有贾充始终力挺司马炎,不断在司马昭面前说司马炎的好话,又说废长立幼对社稷不利。最终,司马昭同意立司马炎,临终前嘱托司马炎但凡大事一定要与贾充商量,有点“托孤”的意思。因此,司马炎是感激贾充的,对他的封赏从不吝惜,官位更是封侯拜相,几乎言听计从。贾充培植了大量党徒,朝中大臣多半是他的亲信,因此司马炎虽是皇帝,也不能无视贾充集团的意见。
贾充,杜预最清楚了。当初修订《晋律》时,杜预就领教过,因此几乎把功劳全都让给了他。现在,他与党徒以晋、吴两国军力相当(均在二十万以上)为由阻止伐吴,表面上为国家着想,实际上是怕别人捞了平吴的功劳。杜预把这一层说破后,王濬直骂娘,但也束手无策。最后,杜预说:老将军,要陛下下诏伐吴,咱俩还得分别给陛下写个条陈,请陛下委任贾太尉为征吴统帅。
王濬征战沙场多年,是个火爆脾气,一听就跳了起来:凭什么让他占便宜?我宁可不干了!
当时王濬已七十开外,当年亦是受羊祜提携,才镇守益州成为封疆大吏。也因杜预与羊祜的关系,所以才与杜预推心置腹。王濬生完气后说:羊太傅(羊祜死后追封太傅)把荆州交给大将军,就是有意让大将军成为征吴统帅。如今大将军却想让贾充这阴人出来统帅大军,还让老夫写信给陛下,真是岂有此理!
杜预耐心地说:老将军与我都累受羊太傅大恩,他的遗愿不能不完成,官位算得了什么呢?老将军还记得邓、钟两位大将军平定巴蜀后的事吗?灭一个国家,功劳太大,谁要是太冒尖谁就会招来祸患。我们作为皇帝的外派将领,只要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是非曲直,自有后人评说,何必在这上头扯不清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皇帝得下决心,而没有贾太尉出马是搞不成的。不仅是咱们俩,还需要联合中书令张华一起劝说陛下,才有把握。
王濬深深叹了口气,只得速回营地,咬牙按杜预的意思写了推荐信。司马炎接到杜、王的密信,又有张华在,就对贾充说:看来太尉深得军心,将军们都希望你能统帅二十万大军伐吴。贾充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但对杜预的战略设想做了调整,次序完全倒过来了:
第一路,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出兵涂中;
第二路,安东将军、扬州都督王浑(贾充的人)出扬州进横江;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与贾充通亲)自豫州向武昌方向进军;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胡遵的儿子)自荆州向夏口方向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