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建立后,曾任河南尹,后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以平定孙吴政权、完成统一大业有功,封为当阳侯。多谋略,明于兴废之道。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
1
司马氏夺了曹魏的江山之后,天下久分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司马师继承父亲司马懿的遗志,但只干了四年就去世了,其弟司马昭掌控了曹魏实权。司马昭执政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平灭蜀汉统一全国,二是选拔人才振兴国家。其中有一个人,姓杜名预,字元凯,在西晋初年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是个全才,对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历法、工程、经史都有极高造诣,被称为“杜武库”(意谓学问包罗万象,如同武库中的兵器一样无所不有)。
2
杜预出身世家,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公元222年出生。杜家是世族,祖上当大官的很多,但因其父杜恕曾上书提醒曹叡“司马懿连朋结党”,司马懿把杜恕逮捕入狱定为死罪。幸亏杜恕的父亲杜畿有大功于曹魏,又有亲朋好友位在中枢,加之司马氏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控军政,所以杜恕免于杀头,但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河北章武郡(今河北省黄骅西北)。杜恕成了布衣,仍然没有忘记著书立说,而且更加勤勉。不过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几年后郁郁而死。
杜恕死时,杜预已经三十岁。在古代,三十岁已是中年人了。在这个年纪还没有踏上仕途,基本没戏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杜家被司马集团视为政敌,杜预因受父亲牵连,只能闭门苦读。几百年来,杜氏家族的文化传承一直没有断裂,称得上是谋臣世家。杜预知道自己暂时无缘官场,但潜心学问以求有朝一日派上用场的信心没有变,渐渐成了一代名儒。他曾对好友羊祜说:立德我难以做到,但立功立言还是可以做到的。
人到中年的杜预很想出来做官,但父辈已被司马集团视作政敌,他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不过,杜预并没有听任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想办法。羊祜比杜预大一岁,杜预尊羊祜为兄。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自然能与司马家说得上话。然而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羊祜的岳父夏侯霸在司马氏掌权后投降蜀国,虽然羊祜没有被牵连进去,不过也受了不少影响,因此就算他有心帮杜预,也无能为力。
司马昭掌权后,对羊祜很重视,命为中书侍郎,掌典机要,不久又加给事中,为奏事近臣。杜预这时又请羊祜出面帮他求官。羊祜很为难。杜预便为他出了招:现在天下大权都在司马家族手里,但如果只任用司马家族的人或是攀附司马一门的人,司马昭只能巩固曹魏时期的地盘,无法统一天下。羊祜深知司马昭有统一天下之志,就问杜预:有何妙策。杜预说:大都督(时司马昭官职)要想取得大成功,必须与天下的世家望族联合,才能确保江山稳固。司马昭听了羊祜之言,把杜预提升为尚书郎(六品),还让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丰乐亭侯,食邑一百户。这一年,杜预三十六岁,一下子就当上了国家机关的处级干部。
杜预一脚跨进了朝堂,十分感谢羊祜。但是,他仍然担心与司马昭的关系不牢靠,就请羊祜为他提亲。原来,司马懿有个小女儿,是他快六十岁时才生的,非常疼爱;司马昭对这个小妹亦是极其喜欢。但很多人提亲,司马昭都不答应,原因是小妹对夫婿的要求太高,不仅长得帅,还要出身世家,文武兼备。羊祜当然乐意办这样的好事,就对司马昭说:杜预这样的人才难得,与之结亲可让其忠心不二。司马昭便将小妹(后被封为高陆公主)嫁给杜预。
姻亲是比较牢固的纽带。杜预为了修复家族与司马集团的关系,采用这种办法,既抱得美人归,又获得了司马昭的信任,可谓一举两得。现实生活中,亦有不少寒士通过婚姻“攀高枝”,确实立竿见影,效果明显。
四年后,司马昭认为妹夫应该补习一下行军打仗的功课,就调他到自己的丞相府做了一名参军(五品)。这时,司马昭与傀儡皇帝曹髦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就派中护军贾充(贾逵之子)率军杀了曹髦,改立曹操的另一孙子曹奂为帝。曹奂甘当傀儡皇帝,根本不敢与司马昭过招。曹魏至此已名存实亡。
3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当时魏国最厉害的两名大将邓艾和钟会攻打蜀国。邓艾这个人前文提过,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对司马家是感恩的;钟会是已故太傅、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才华卓绝,善于用兵,此次受封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司马昭吃不准钟会,就任命杜预为镇西将军府长史(四品,相当于大军区副司令员)。
当时,钟会大军在十万人以上,是攻打蜀国的主力部队。然而邓艾趁蜀军统帅姜维与钟会胶着之际,抄小道奇袭蜀中,刘禅投降。姜维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投降钟会。但钟会此时拥有姜维的降军和自己的兵马,野心膨胀,只是忌惮邓艾,未敢轻动。杜预洞若观火,深知邓、钟二人都想坐拥巴蜀,邓艾还只是居功自傲,钟会则有谋反的动向,就密派心腹送信给司马昭,建议先封官笼络二人,且在封赏时弄出差异,让邓、钟二将争功内斗,再伺机夺去兵权。司马昭接密信大惊,赶紧封邓艾为太尉,增食邑二万户;封钟会为司徒,增食邑一万户。
从邓、钟二位大将的封赏来看,邓艾要多一万户。这个落差,必然让钟会忌恨邓艾。对司马昭这种狠角而言,邓、钟二人用他的兵马平定了蜀国,却开始摆谱,断然是活不了的。杜预作为司马昭的妹夫,又跟了司马昭好几年,深知他的秉性为人,自然要设法让邓、钟二人火并,先整倒一个,再收拾另一个。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文斗”,武斗发生,自己的小命都难保。
这时候,杜预主动跑去找钟会,说:大将军是主力,邓艾不过是趁我们与姜维力拼时得了便宜,现在他却说平定蜀国的功劳全是他的,还对人说他的封邑比大将军多一万户。如果任由他这样下去,大将军的处境就不妙了。
钟会当然也防着杜预,但这番话让他胸中燃起怒火,问杜预:元凯有何妙策呢?杜预说:属下看邓艾不仅要把灭蜀的功劳独吞,还上书要平定吴国,他的野心太大了,必须阻止他才行。钟会说:怎么才能阻止他呢?杜预说:什么罪名可以让他翻不了身呢?钟会大笑:当然是谋反!不过,要告邓艾谋反,还得有你的联名才行。杜预说:属下作为大将军的长史,当然不能袖手。我看这样吧,大将军您搜罗邓艾谋反的证据,向相国(司马昭)密报邓艾谋反,我再写信给相国,请他委派大将军抓捕邓艾。这样两相用力,邓艾插翅难逃。
钟会大喜。他是个鬼主意特别多的人,对杜预的情况是知根知底的,在没有明确扯起反旗之前,不能杀杜预,先把邓艾收拾了再杀掉不服从他的魏将,掉转马头回攻中原,自己也弄个“相国”玩玩,岂能屈居司马昭之下?于是装作十分感激的样子,按杜预之计而行。
果然,司马昭接到两封密信后,被杜预汇报的紧急情况吓得浑身出汗,立即派心腹贾充率一万精锐悄悄入蜀把守要塞,自己亲引十万大军进驻长安,这才下令钟会把邓艾抓起来押回京师受审。
钟会得到这个差使,欢喜得睡不着,连夜起兵抵达成都,宣读了司马昭手谕,把邓艾收押送往洛阳。收拾了邓艾,钟会掌握了魏、蜀军队二十余万。这支军队是当时天下最强盛的,足以左右局势,战事一触即发。
杜预洞若观火,深知稍有闪失,天下必陷入大乱之中,但他一时又想不出好招儿来。正在这时,钟会以召集各营将领议事之机,以雷霆之势让亲信部将丘建把所有将领全部关进禁闭室。杜预没料到钟会下此狠手,也被囚禁在内。
囚禁了诸将,钟会只留亲信将领协助自己指挥军队,随即拿出“太后遗诏”,称太后死前曾单独召见他,要他匡扶魏室,把司马昭一党诛灭,还天下太平。自然,这份“遗诏”是钟会伪造的,但谁又会去追究呢?于是钟会命姜维率蜀军出斜谷占领长安,自己再率水、陆两军攻取天下。
杜预和诸将被关进牢里,动弹不得。杜预发现身旁是将军胡烈,心头稍安。这胡烈是胡遵的儿子。前文讲过,胡遵是司马懿的部将。杜预见他长吁短叹,就悄悄说道:钟会虽然关押了我们,但他不敢把我们都杀了,因为他虽然控制了二十余万大军,但军心不稳,我们可以想办法除掉钟会,以报相国大恩。
胡烈不相信,说:现在我们被关在这里,有什么办法呢?杜预说:现在外面看似平静,实则人心惶惶。二十多万人中,主要分成三股力量:一是姜维的降军,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不愿意再去攻打魏国,况且姜维是被迫投降的,并不甘心为钟会卖命;二是邓艾的军队,邓艾被押解回朝,手下的将士都很惶恐,不知何去何从,很多跟着邓艾出生入死的人都恨钟会;三是钟会所辖的军队,多数是忠于相国的,只是迫于情势暂时隐忍以待时变罢了。因此,别看钟会现在得意扬扬,实际上他已处于最危险的境地,全军上下就像一堆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胡烈当然相信司马昭的妹夫,就问怎么办才好。杜预说:以乱制乱,方为上策。胡烈问如何以乱制乱?杜预说,趁现在军心混乱,将军应当告知全军,钟会已经挖好了大坑,要把我们这些将领全部坑杀,各营将士定然会痛恨钟会太过残忍,军中必然骚动,只要有人领着你的旧部乘乱杀进钟会的指挥部,宰了钟会和姜维,就好办了。胡烈说:你这个办法倒是好,不过我们被关在这里,根本与部下联系不上。杜预悄悄在他耳边说:钟会把看守我们的任务交给他的心腹部将丘建。丘建曾是将军的部下,受过将军的恩惠,你只要让他带信出去,我就可以保他的官。
胡烈依言,秘密与丘建接上了头。丘建害怕钟会,不敢办。胡烈就把杜预的承诺说了。丘建最后只答应把胡烈咬破手指写的血书交给他的儿子胡渊,其他的事一概不管。
胡渊天生神力,当时才十八岁。接到父亲的血书,这个愣头小子立刻召集父亲的旧部,并向各营扩散消息。各营官兵风闻钟会扣押他们的领导并要全部坑杀,顿时义愤填膺,纷纷响应胡渊。于是,各营兵士铺天盖地杀入城中,钟会派出的心腹根本无法管束,多数死于乱军之中。
这些无人管束的乱军见人就杀,见财就抢,根本没办法阻挡。钟会、姜维还在各自打着算盘,不料乱军像洪水一样攻了进来。可怜钟、姜二位威震天下的大将根本无法抵挡,被乱军捅死,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邓艾也被监军卫瓘半路击杀。
平灭蜀国的高级将领中,很多人在这次动乱中死于非命,好一个“乱”字了得!而杜预正是这次变乱的幕后策划人,成功让各方力量相互攻杀,以乱制乱,为司马昭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蜀中之乱平息后,杜预得以全身而退,回到洛阳。由于他的谋略过于阴损,司马昭不便公开,只是以他身为方面军的代表,增加他的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从此,司马昭对这个妹夫更加看重,认为他沉稳干练,可担重任,擢升他为守河南尹(代理河南尹,河南尹是三品大员,守河南尹相当于从三品)。河南尹是河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当时的都城洛阳在河南郡内,河南尹兼有京师行政长官和中央高级官员的双重职能。如果杜预在平定蜀国和用计制止巴蜀动乱中没有功劳,司马昭如何会如此厚封重赏?
4
公元264年,司马昭感觉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怕死前不能为儿子司马炎铺平称帝的道路,就强迫曹奂封自己为晋王。随即,司马昭开始修订律法,为建立新的王朝做准备,让杜预主要参与起草、修订和注解工作,历时三年才完成。这期间,发生了改朝换代的事。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中风猝死,享年五十五岁,其子司马炎继位,并于公元266年2月逼迫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史称晋武帝),改国号为晋。杜预因功被任命为河南尹。司马炎以请教的口吻问杜预:律令古已有之,我朝修律,与前朝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杜预回答说:陛下要大治,必须以律令为准绳。按臣的理解,律是用于刑法定罪的,令是确定行政制度的,而以前的律令混为一谈。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刑法与行政的分水岭,载入法制史。
杜预一心推行法治,然而推行法治必然要伤及权贵的利益。杜预曾弹劾司隶校尉石鉴监察京师和地方官员不力,石鉴怀恨在心。曹魏及西晋时代的司隶校尉与各中央部门的首长同级(三品),但在朝会时坐在各部首长的上首。不过,既然司马炎要以律令治天下,就得按律令行事,石鉴受罚是难免的,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整杜预。
正巧,西北发生的少数民族动乱给石鉴提供了机会。
魏末晋初,游牧民族鲜卑族秃发部在陇右地区的势力壮大起来,秃发部族首领秃发树机能屡屡引兵侵犯边境。司马炎问杜预:怎么办。杜预建议把陇右五郡陇西、天水、南安、略阳、武都以及凉州的金城郡和梁州的阴平郡划分出来,重新设立秦州,以防备秃发部。公元269年,司马炎批准设立秦州,杜预推荐当年与他一起消灭钟会的胡烈为秦州刺史。
然而第二年,秃发树机能引大军击杀了胡烈,晋朝西北全线动摇。这时,石鉴请命出兵进剿。司马炎命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石鉴到任后,上书司马炎,说杜预有大才,请陛下派杜大人前来一起御敌。司马炎便命杜预为秦州刺史,让他火速到秦州协助石鉴收复河西失地。
杜预到达秦州后,石鉴拿出都督的令牌,强令杜预引三百步兵、百名骑兵进攻。这明显是让杜预去送死。杜预岂能不知是石鉴的阴谋?当下说:现下正是水草肥美的季节,鲜卑人兵强马壮,兵锋正盛;而我军远道而来,粮草供给不上,如果贸然出击会劳而无功。末将请求回去押送粮草或习练精兵,等明年开春再战。石鉴大怒,就以杜预慢军、不听调遣、扰乱军心等罪名把杜预抓了起来,押回京师受审。
杜预虽然被押回洛阳,但一路上他心头是平静的。律令是他编写的,自然知道他的罪能用爵位冲抵。比起白白送死,当然先保住性命最要紧。果然,司马炎按律免去了杜预的官,但仍以散侯的身份上朝,以昭示他是一位毫不偏袒的君主。不过,石鉴由于不听杜预的劝告,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溃不成军,但他回洛阳后谎称自己打了胜仗,被杜预揭穿,亦被免官。
5
随后,南匈奴也举兵反晋,山西、甘肃一带铁骑数十万,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晋朝,司马炎食不甘味。他找来杜预,说道:爱卿极擅谋略,如今吴国未定,西北又在敌军铁蹄之下,如何是好?杜预说:西北边患较之东吴更为迫切,臣有心为陛下分忧,可是说老实话,臣连骑马都不会,射箭更是连普通的弓都拉不开,因此对付西北的骑兵,臣是无法身先士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