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39

第39章 杜预,全才儒将的经略人生(3)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进军,平定吴国西、南;

第六路,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邺。

在指挥调度层面,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坐镇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从各军将领来看,有一半是贾充的人。作为统帅,贾充在安排人事上故意把接替羊祜、本应成为平吴军事统帅的杜预,安排为平定岭南的方面军司令,就是怕他抢到攻击吴都建邺的功劳,而让自己的亲信王浑成为东线大军的主将,都督扬州诸军事,密令他务必捉住孙皓。

但是,平吴的策略是杜预在羊祜策略的基础上制定的,司马炎也是同意的。如果贾充做得太明显,也不好交差,于是就命王濬的巴蜀军归杜预节制。当时,王濬有水陆大军七万,约占晋军的三分之一,加上杜预亲率的荆州军,超过了平吴大军的一半。因此,杜预在平吴的战争中仍然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杜预首先打响了灭吴之战,进兵江陵;又传令王濬水军从三峡出击。由于先前杜预已使西陵换将,王濬出三峡、俘留宪、夺城池,使吴国的荆州地区全线动摇。吴国赶紧将主力收缩在州治江陵城,准备与杜预决一死战。

但杜预的打法让吴军摸不着头脑:在迅速围困江陵城后,杜预立即调动兵力向西进攻,以配合王濬的川军,并迅速夺取了一些较小的城池,江陵以西的吴军据点接连告破。接下来,杜预瞄准了与江陵城隔江相望的乐乡城。乐乡西靠巴山,北临长江,是吴国花了很大的心血筑就的据点,与江陵城互为唇齿。为确保这个据点,孙皓派遣宗室猛将骠骑将军孙歆为都督镇守。王濬的巴蜀水军抵达后,从水面发兵攻打孙歆,孙歆写信给江陵都督伍延请求支援。杜预拿住通信兵后,让部下精壮八百人化装成江陵兵,埋伏在乐乡城外的茅草中。等到孙歆与晋军主力部队正面交锋失利、孙歆退入乐乡城中时,杜预手下的精勇乘乱与败军混入城中。孙歆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晋军俘虏。杜预使用计谋,让吴国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坚城险塞失陷,江陵城被完全孤立。

当时,王濬水军连克江陵以西的吴地后,着急表功,向司马炎上表称已将吴国都督孙歆砍了脑袋;不料不久,杜预的手下押着孙歆到了洛阳,一时传为笑谈。

拔掉了江陵外围的钉子,杜预开始调军围袭江陵城。伍延走投无路,玩起了阴谋:写信给杜预明确表示献城投降,请杜预入城安民;待使者出城后,伍延大开城门,却在内城埋伏精兵,只待杜预入城后闭门围歼。杜预是玩智谋出身,伍延的把戏岂能骗了得他?于是将计就计,趁着城门洞开,集中兵力拼死攻城。伍延这才真的投降。但杜预捉了他后,认为他反复无常,就地斩首。

吴国西部最重要的江陵被攻破,吴国震恐。这时,贾充害怕杜预独占了功劳,赶紧下令不得率军东下,而是南行平定岭南(今两湖、两广及闽、琼地区),而让王濬水军沿江东下。对于争功冒功称自己斩了孙歆的事,王濬非常惭愧,找到杜预说:末将归大将军节制,却想着邀功,实在惭愧。杜预安慰道:没有老将军的水军,孙歆这颗钉子拔不掉,江陵城也攻不下来。你我均受羊太傅之恩,何分彼此?只是,咱们这一分兵,老将军还得小心为上,以免功高震主,招来是非。

王濬毕竟没有在朝廷的大染缸里泡过,十分惶恐,请教杜预该怎么办。杜预说:别看咱们六路大军,没有老将军的水军是无法战胜吴国的。贾充命我南下深入千里作战,就是怕我抢功,因此我不能再挂着节制你的虚名,你要用好水军,建不世功勋。等到了长江下游,恐怕有人要与你争功,你要牢牢把握自己的七万水军。如今我将南下,为确保老将军的舟师能旗开得胜,我分一万人相助于你。

王濬没想到杜预以德报怨,感动得老泪纵横。杜预说:都是晋国的兵马,不是我个人的,为国家建功,不必分彼此,要谨记邓艾、钟会的教训。于是上表司马炎,请求交出节制王濬的兵权,并建议司马炎用王濬的八万水军作为进击吴都的主力部队,并赋予王濬相应的指挥权。司马炎原本担心杜预趁节制西线十余万大军重演灭蜀的动乱之事,接到表文才放下心,当即命王濬为平东将军(三品)、假节,全权负责晋国水军,督师沿江直下。

杜预解除了老板和上司的疑心,才安心率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达一百二十人。

王濬率水师东下后,贾充担心王濬独占功劳,下令王濬八万人归王浑节制。王濬心想,我与你平级,资历比你老,兵也比你多,凭什么要归你节制?但他没有朝廷斗争经验,又怕出了差池,就派心腹星夜飞马求教杜预。杜预分析了战况,认为其余诸路军马已在陆上拖住了吴军主力,水上防御减弱,吴都建邺空虚,当奋力直进,不能错过战机。灭吴之后,老将军可率领军队从长江经运河进入淮河,然后再通过泗水和汴水,最后溯黄河而上,凯旋京师洛阳,早晚侍奉陛下。杜预把上述主要意思写了一封信,让信使带回交给王濬,并叮嘱说:让老将军看信后派密使火速送给圣上,老将军不用管他人,率军直接捉拿孙皓便是。

王濬毕竟久战疆场,一看就知道杜预的用意:一是这封信明确向晋武帝表忠,灭了孙皓后我带领水军慢慢悠悠地回洛阳,兵给您带回来,绝不闹事,请陛下放心;二是这不是我的想法,是您相信的杜大将军的计谋,陛下平东吴的大谋都用杜大人的,这个小谋还请通过;三是战机稍纵即逝,陛下是要平定吴国,谁平定都是为国家建功,请陛下体谅臣的苦心。

当然,这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道理,杜预没有说破,王濬更是直接转发书信了事。

转交了这封信,王濬立即催动数千战舰,直扑建邺。快到建邺时,坐镇江北、正与吴军陆上部队战斗的王浑生怕王濬抢了自己的功劳,就以节制王濬的名义下达指令,强令王濬立即靠岸停船。依照王濬过去的脾气,根本就不理他,但他想起杜预的劝告,就借口江上风大浪急不能停船,继续催军猛进。结果,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王濬统帅的八万水军攻克吴都建邺,吴帝孙皓投降。至此,杜预精心安排的灭吴大业终告完成。

7

果然不出所料,王浑罗织罪名,诬告王濬违抗诏令、不听节制、拥兵自重、焚毁吴宫、纵兵掠宝等多项罪名,请司马炎将王濬押送回京严审。王濬没有野心,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当下一一反驳王浑。他在给司马炎的上表中特别指出,臣收到的诏书,是太尉贾充节度诸路军马,而自镇东大将军司马伷、镇南大将军杜预、安东将军王浑、臣王濬等皆受太尉节度,并没有收到陛下另外要臣受王浑节度的诏文。

司马炎非常清楚,这是贾充害怕他的党羽不能抢到功劳,才私下命王浑节度王濬的。贾充本来就是统帅,这样安排也没过错。不过,确实没有明诏让王浑节度王濬,王濬灭了吴国实在有大功,说是“违抗诏令”有些扯淡。至于其他那些事,王濬是不敢做的,况且王濬是羊祜当年举荐的忠勇之将,要办他,会伤了征吴将士的心。但是,司马炎也深知要是没有王浑、司马伷、胡奋、王戎他们与吴军陆上主力血战,王濬也没那么容易成功。总而言之,他只能当和事佬,把事情压下来,就解了王濬的兵权,让他回京封个“辅国大将军”(虚职),再加封襄阳县侯了事。

而杜预因没有“抢功”,反而没什么争议。灭吴的过程,司马炎心头最清楚,杜预虽没有攻入吴都,但吴国大半土地都是他打下的,功不可没。于是封杜预为当阳县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又封儿子杜耽为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八千匹,令其以原职继续镇守襄阳。

王濬一直心情郁郁,虽得了封邑,但解了兵权后只有虚职,很多人都为他鸣不平,认为功高赏薄,当年邓艾的功劳与他相当,人家可是上手就是封太尉、增邑二万户!他无人可以倾诉,就秘密给杜预写信。杜预回信说,老将军只看到邓艾当时风光的一面,不知灭门的凶险。人要知足,建议老将军不要再提平吴之事,而且要一改过去俭朴的生活方式,越奢侈越能让政敌和圣上放心,待此事冷下来了,我会择机向圣上进言的。

果然,王濬一改过去的生活方式,锦衣玉食,而且大量推荐蜀人做官。由于杜预等人上书,司马炎授予王濬镇军大将军的实职,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又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可以说,没有杜预的帮助,就没有王濬平吴的盖世之功,纵使有,也极有可能不得善终。王濬活到八十岁,善终,是平定他国的将领中为数不多得到如此结局的人。

8

平定吴国后,杜预不愿在朝中为官,因为朝局错综复杂,防不胜防,他更愿意治理地方,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回到荆州担任刺史之职。此外,杜预在荆州安心著书,其中为《左传》作的注释被公认为史上最好的注本。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

公元284年,“太康盛世”正在统一的中国呈现。司马炎感念杜预的功绩,任命杜预为司隶校尉,加特进,但杜预在回京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司马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由于家学渊源,杜预的后人中名人辈出,其中有唐代名相杜如晦、诗圣杜甫、史学家杜佑以及诗人杜牧等。由此可见,具有深厚传承的家风是可以逾越时代而源远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