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28

第28章 郭嘉,旷世奇才神机独运(2)

但曹操与吕布的战争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曹操攻下徐州后,吕布退守下邳。由于吕布勇猛,小小的下邳竟然攻了两个月也没攻下,曹操见将士疲惫且都害怕吕布之勇,想班师回许都,不少谋士都赞成,只有荀攸(荀彧之侄)和郭嘉坚持继续攻打。郭嘉说:吕布再厉害有项羽厉害吗?项羽大小七十余战都胜利了,但一朝失势于垓下,身死国亡,原因就是项羽多勇而少谋。曹操听从了二人的意见,私下问计于郭嘉。郭嘉亲自察看了下邳城的形势,向曹操献计挖开泗水、沂水灌淹下邳。于是,勇猛的吕布坐视下邳城被大水淹没,部下为了活命,趁吕布不防,绑了他向曹操请降。曹操把不可一世的吕布斩于白门楼,由此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

4

之后,曹操在陆续收拾了张绣、袁术、眭固等割据势力,解除了后顾之忧。其间,郭嘉一直跟随曹操出谋划策。曹操认为郭嘉可堪大用,上表封郭嘉为军师祭酒(高级参谋官)。

接下来,曹操不可避免地要与袁绍争雄。后世认为曹操与袁绍的军力相比大概是1∶10,其实有吹嘘之嫌,因为袁绍当时拥有青、并、幽、冀四州,手下全部兵力有几十万,但仅官渡之战来讲,曹操至少有五六万人,而袁绍的数十万人并没有全部集中起来。总体来说,当时的确是曹弱袁强,无论兵力和后勤补给都是如此。

打还是不打?曹操召集手下的谋士开会。荀彧叔侄是坚持打的,认为不灭袁绍无法打开局面,但更多的谋士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大致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袁军势力比我军强,手下谋士、武将如云,粮草充足,占据有利地势,而且拉拢了不少地方军阀,真打起来不仅不能取胜,还可能陷入灭亡的危险。

二是刘备逃脱后依附袁绍,虽然刘备本身没有什么战斗力,但他喜欢拿自己“皇叔”的身份说事儿,一些不明就里的民间武装力量会跟着他一起闹事反抗我军,也是一个威胁。

三是刘表据有荆州,兵马钱粮充足,如果我军与袁绍决战,刘表若派兵来犯,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抵挡。

四是孙策继承了父亲孙坚好斗的基因,已经用武力平定了江东富庶之地,一直有争霸中原的志向,若在曹袁两军胶着时偷袭许都,根本无法求援。

五是西凉马腾、韩遂骁勇善战,随时都有可能进军中原。

这个会议开了很长时间,争论很激烈。曹操是一代枭雄,他的心腹细作早已查明,不少手下已经悄悄向袁绍递送书信献媚,想为自己留条后路。三国时期,与春秋战国有相似之处,就是有才能的人可以随时跳槽,因为诸侯多、“国家”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像后世天下较为统一,只有一个国家,除非投奔外番,否则只能向一位老板效力。曹操心知肚明,他想打袁绍,不仅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更因为内部建设出现了危机,如果处理不好,队伍就会从内部分崩离析。

那么,曹操当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出来力挺他。挺他,并不是言行上的恭敬顺从,而是统一全军的思想,特别需要有说服力的观点来整合高级管理层,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为曹军树立打败袁绍的信心。

在关键时刻,郭嘉站出来了。他非常明白曹老板的用意,以“十败十胜”为题作了演说,将袁绍必败和曹操必胜作了强烈的对比。这篇演说稿,成为曹操攻伐袁绍的纲领性文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使郭嘉在谋略行当的地位得以树立。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是道胜。袁绍是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形式所羁;明公赏罚分明,因时因地因人而施展相应的策略,所以与时俱进,遵循了自然之道,非袁绍可比。

第二是义胜。袁绍虽然兵多,但师出无名,所有的行动都是“逆天”而行;明公拥立天子,是汉室正统,率兵平定天下合乎道义,袁绍出兵就是犯上作乱。

第三是治胜。先前宦官当道、董卓为乱,主要是政令太过宽松,而袁绍仍然任由世家望族欺压百姓;明公着重打击豪强,所到之地推行吏治,百姓十分拥戴。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明公以大海般的心胸广纳天下贤才,任人唯贤,且量才任用,在气度胸襟上远胜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表面上亲近谋士,但事到临头却优柔寡断,不用谋士之言;明公有识人之能,听得进意见,处理军机非常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袁绍望尘莫及。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受到吹捧,所以跟随他的人没有几个有真本事;明公以诚待士,尊敬贤才,疏远小人,严谨俭朴,特别务实,所以身边都是能人。

第七是仁胜。袁绍有妇人之仁,见到饥饿的人就表现出怜悯,但看不到就不管了;明公则重视发展生产,安定百姓,让治下百姓得到实惠,远胜袁绍假仁假义。

第八是明胜。袁绍喜欢听小道消息,偏听偏信,手下人喜欢窝里斗;明公则明辨是非,用法纪制约全军,有意见说在明处,所以志能之士都愿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九是文胜。袁绍不辨是非,驭军没有法纪,对部下没有感情,愿意为他卖命的不多;明公体恤士卒,将士们都遵守纪律,愿意追随明公平定天下解救百姓,不怕牺牲。

第十是武胜。袁绍根本不懂用兵之道,喜欢虚张声势,以为人多就可以取胜;明公深通兵法,善用精兵而不用散兵,所以往往以少胜多,敌人无不闻风丧胆。

郭嘉不愧是心理学大师。他从两军主帅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袁、曹两军的状况,巧妙回应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兵力的问题。曹操本来是想让他出来给大伙儿打打气,未料他竟然整出了“十条”,自己信心也大增。但他还是问:如果孙策、刘表、马腾、刘备这些人趁机捣乱怎么办?郭嘉的回答很简单:他们都在观望二虎相斗,只要全力战胜袁绍,这些都不是问题。天下的局势处在变化当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策略,而不是用防守的方式等待别人进攻。

在这种情势下,曹操决心平灭袁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两军在官渡对峙,一场生死之战就要打响。不出谋士们所料,勇猛的孙策在这个当口制订了偷袭许都、把小皇帝抢过来号令天下的计划。情报传到曹操帐中,曹操跳起来直骂娘。现在袁绍逼得他毫无还手之力,孙策这一刀捅得他直翻白眼,一干谋士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就在这个时刻,郭嘉站出来说:明公不要分心,我料孙策此举只能半途而废,根本构不成威胁。

此言一出,别说那些同僚觉得匪夷所思,就是曹操也不相信。曹大老板问郭嘉:奉孝怎么如此肯定?郭嘉说:我是从孙策的为人和秉性得出结论的。孙策这个人狂妄自大,下手狠毒,在引兵征服江东时,杀了很多英雄,这些英雄的亲信深恨孙策不行仁义、赶尽杀绝,念念不忘要为主人报仇。如果孙策是个为人谨慎的人倒也罢了,偏偏他自认为天下无敌,经常带几个随从就去山中打猎。他这样疏于防备,与一个人只身独行有什么区别?我观他必死于刺客之手。

曹操听了,将信将疑。但就在当年四月,孙策在出外狩猎时遭遇刺客围击,身中毒箭而亡。曹操与众谋士大为惊诧,深服郭嘉所论。

由于袁绍不听谋士田丰之言,加上许攸投诚曹操,当了“带路的汉奸”,袁绍在官渡一败涂地。

5

实际上,官渡之败后袁氏还有很强的力量,但袁绍心胸狭窄,输不起,不久就吐血身亡了。袁绍的小儿子袁尚继承了父亲的基业,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仍然控制着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曹操得胜,想乘胜追击,郭嘉劝曹操先养精蓄锐。曹操认为机不可失,何必要等?郭嘉说,我的好友郭图、辛评等人在袁氏那头任职,我非常清楚袁氏兄弟面和心不和,特别是袁尚是小儿子却继承了基业,兄弟之间出现了裂痕。如果现在我们去打他们,他们就会团结起来对付我们;如果我们不打,他们就会互相残杀。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攻打刘表,腾出时间让袁氏兄弟窝里斗,等斗得差不多了再回头收拾他们。

曹操采用了郭嘉的计谋。袁氏兄弟见曹军走了,果然开始火并,争夺冀州,双方兵马都有大量损伤。袁谭兵败向曹操投降寻求保护,曹操大喜,先答应条件,再集中兵力攻打袁尚,袁尚兵败只好投驻守幽州的次兄袁熙。收拾了袁尚,曹操立刻翻脸,开始收拾袁谭并将其处死,尽收河北之地。接下来,袁熙、袁尚兄弟在幽州也待不住了,只得逃奔辽西乌桓(今辽宁省锦州一带)。

如果袁氏三兄弟团结协作,曹操纵使能拿下青、冀、幽、并四州,也会损兵折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曹操采用了郭嘉的计谋,让袁氏兄弟相互消耗了战力,故而分化瓦解其战力,以最小的代价平定了北方大片土地,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的割据势力。郭嘉因屡出奇谋,被封为洧阳亭侯。

对于潜逃关外的袁尚、袁熙,曹操手下多数人认为没必要再出关远征,原因有二:一是当时乌桓首领蹋顿单于兵强马壮,深入东北恐有不测;二是劳师远征,又聚了不少兵马的刘备极有可能联合刘表袭击许都。曹操拿不定主意,又向郭嘉问计。郭嘉力排众议,认为必须远征乌桓,理由如下:

一是青、冀、幽、并四州虽然归附,但只是迫于武力,明公并没有给他们什么恩惠,如果现在掉头南征,尚未稳定的四州必然会引袁尚联合蹋顿单于来“收复失地”,袁家在四州根深叶茂,如不斩草除根,四州就会得而复失。

二是北方胡人一直不服中原,历来都对中原形成巨大威胁,又与袁家交往深厚,如果不能压服他们,北方就永远不得安宁,那么将来南征就有后顾之忧,必须趁现在兵锋正盛彻底解决北方的问题。

三是刘备虽然又在招兵买马,表面也与“同宗”刘表有联络,但刘表是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胆子又小,自知才能不如刘备,最怕的是刘备抢他的地盘,哪里还会与刘备联合偷袭许都?明公完全不必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

曹操听了大喜,坚定了平定北方以固根本的决心。

大军行至易县(今河北省雄县西北),郭嘉觉得曹军行动过于迟缓,就对曹操进言道:当年王翦攻赵地,选出军中精锐,一举而下数城。兵贵神速。如今我军千里袭击,军队辎重过多,不利长途奔袭,不如挑选精锐,乘敌人不备而长驱直入。曹操当即采纳,选出军中能战之士,组成骑兵部队,马不停蹄直奔蹋顿老巢,令大将张辽为先锋,在白狼山与蹋顿单于交战。蹋顿单于不敌被斩,乌桓及汉人投降二十万人。袁尚、袁熙兄弟仓皇逃走,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曹操正要起兵再追,突然接到郭嘉送来的书信,就勒兵不进。原来,郭嘉在进军乌桓的途中因水土不服,再加上多年来身体不好,竟一病不起。他担心曹操战胜蹋顿单于后仍要进兵辽东,就来信对曹操说:公孙康的父亲公孙度是一位忠于朝廷的太守,公孙康子承父业后仍忠于汉朝,但袁绍一直想吞并公孙康,所以公孙康是怀恨袁氏家族的。如今二袁投公孙康,如果明公起兵强攻,公孙康必然奋起反抗,辽东地大物博,极难取胜,不如按兵不动,派使者封公孙康官职,一者可让公孙康安心为明公守卫北边之地,二来也让二袁有去无回。

曹操按计行事。果然,公孙康得到曹操的书信后,当即把袁尚、袁熙斩首,向曹操献上人头。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收服公孙康,平定辽东。随即上表封公孙康为康襄平侯,把守东北大门。

6

但就在这时,郭嘉未能扛过疾病,病逝在征途之中,终年三十八岁。曹操闻听,大放悲声,对荀攸、张辽等人说:诸君年龄和我差不多,唯奉孝最小。我本想等战乱平定之后,把身后的事业托付给奉孝,不料他竟英年早逝!他当即向汉献帝上书,请给郭嘉追增封赏。表文中说:已故军师祭酒洧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纭,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臣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吕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越险塞,扫荡乌桓,威震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汉献帝哪敢对曹操说半个不字?于是封给郭嘉后人食邑一千户,追谥郭嘉为贞侯。后来,郭嘉因与曹操知遇,其灵位伴随曹操,在庙庭中同享人间香火。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郭嘉最了解曹操,二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在枭雄曹操手下能获得如此信任,在纷乱的东汉末年能每计必胜,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