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29

第29章 诸葛亮,创业大师的经纬之才(1)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通过“隆中对”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自此为辅佐刘备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充满智慧,为后世推崇为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1

诸葛亮既有圣人的才智,也有常人的缺点。由于他的故事太多,传说太多,这里只讲他智谋方面的事。

诸葛亮的祖上也有做过官的,父亲也当过泰山郡丞。诸葛亮八岁时父母就去世了,兄妹五人只好跟着叔叔诸葛玄过活,为避战乱逃到了荆州。诸葛亮十七岁那年,叔父去世,大哥诸葛瑾投奔东吴孙权,诸葛亮挑起家庭重担,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盖了几间草屋,用叔父剩下的家财请了几个长工耕种过活。应该说,当时诸葛亮算得上中产,后来他向“阿斗”上表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谦虚,因为他亲自下地干活不过是做做样子。一个成天修地球的人哪有时间读书、拜师、交友?

当时的荆州地控南北,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加上荆州的控制者刘表胆小怕事,不愿参与地方豪强争斗,相对中国其他地区还算安宁。因此,天下的名士都喜欢在这一地带扎堆。其中,有沔南名士黄承彦、颍川的庞德公和侄子庞统、颍川籍隐士司马徽、颍川人石广元和徐庶等。

由于诸葛亮长得帅,人又聪明,很快引起了庞德公的注意。庞德公经常让诸葛亮到家里来看看藏书,顺便也指点一下这个帅小伙的学问,所以诸葛亮也算庞德公的学生。庞家当时富有资财,与当地的黄承彦家族交厚。古代所谓的名士,都有识人之能。黄承彦见诸葛亮“高智帅”,有心把女儿嫁给他。由庞德公撮合,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随后,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由黄承彦做媒,娶了诸葛亮的姐姐为妻。

婚姻是一条纽带,将庞、黄、诸葛三家紧密相连。由于庞、黄两家都有钱财,所以诸葛亮就不必“躬耕”了,还可以跟着庞、黄二老读书学习。庞德公是一位大儒,所以他的侄子庞统得其真传后极善谋略,后来荆襄的才子们开始炒作诸葛亮和庞统,称之为“卧龙”“凤雏”,广告词是“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广告词的代言人是司马徽。

司马徽也是大儒,号“水镜先生”,曾遭迫害,后来被庞德公请到荆襄设馆收徒,庞统、诸葛亮、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青年学子都曾在司马徽那里学习过。在门人中,司马徽最喜欢诸葛亮和庞统。虽然他一生淡泊无意于功名,但对门下之人的出路却想尽了办法。

诸葛亮得了儒家真传后,庞德公和司马徽觉得还不够,就让他拜汝南宿老酆玖为师。酆玖是道家,学问偏重于谋略。应该说,诸葛亮最拿手的谋略出自酆玖那里。后来的戏剧中,诸葛亮的打扮像一个道士,与跟随酆玖学道有关。

诸葛亮潜心十余年,终于学成。但当时的天下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雄踞中原及北方七州,孙权占据江南六郡,整个天下就剩下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四川省)以及马腾的西凉(甘肃及河西走廊一带)了。诸葛亮相当着急。眼看自己已经是二十七岁的人了,还没有找到可以追随的明主。

2

从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来看,他谋求的职位是丞相,心气非常高。但丞相职位只有一个,曹操那么牛的人也只能让汉献帝封自己为丞相,诸葛亮要是投奔他而去,最多不过混一个待遇不错的文官,实际上还是干谋士的活儿。郭嘉那么牛的人,也不过是军师祭酒(相当于后世的正五品)。况且,曹操最困难的时期,诸葛亮还是个孩子,没机会也没本事帮他,现在曹操的集团公司办起来了,人才济济,去了也难免屈居人下。对于江东孙权,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那里,官职不过中司马,自己要是前去,还需要哥哥保荐才能混一个小官。

对于诸葛亮这样心高气傲的人来说,曹操、孙权那里没有发展空间,而自己一介布衣,除了胸中谋略,一无兵马,二无地位,根本没有什么筹码可言。

这时,他看中了刘备。

对于一个深研谋略的人而言,天下大势的变化,断然难逃他的法眼。后世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赞赏有加,殊不知要是没有前期的研究准备,神仙都不可能说得那么准。很显然,诸葛亮是学了姜太公的法子,想方设法钓刘备上钩。

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沦落为卖草席的平民。由于黄巾军叛乱,他才有机会站出来“保家卫国”,又结拜了关羽、张飞这样的勇猛兄弟,所以在江湖上杀出了一点名声。但是,他转战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割据势力,都没有真正建立革命根据地,手下的游击队只有几千泥腿子,要不是关、张、赵三个铁杆兄弟誓死追随,早就被消灭了。

刘备二十多年征战没有取得成功,关键有几条:

一是没有行动纲领。仅仅打着“皇叔”的旗号是没用的,因为天下像他这样远房的“皇叔”太多了,如果都能当皇帝,天下不知要分成多少国家。

二是没有智能之士襄助。孙乾、简雍、糜竺这些早期跟随刘备的谋士,治理郡县尚可,但没有谋划天下的才能,遇到曹操,本来还可以的谋划就变成了烂主意,所以总是节节败退。

三是既想“讲仁义”又想“闹革命”。刘备走到哪里都说为了老百姓,想复兴汉室,但战争是要拼实力的,况且汉献帝是正统,本来就在曹操的照料下活得好好的,曹操还不断向他“上表”嘛,你刘备复兴哪门子“汉室”?特别是后来,曹操大军打过来时,他居然让百姓跟着自己逃跑,造成百姓相互践踏,死在路上的百姓无数。《三国演义》特别把这一段吹捧成刘备讲“仁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塞道而死,还堂而皇之地冠以“仁义”之名,也只有刘备同志能想出来。

说到底,要闹革命,就得有高人指点,谋略是第一位的。诸葛亮一眼就看出刘备身边没有精通谋略的人。现在,刘备因与刘表同宗,在荆州管辖的新野县暂住,连刘表都不待见他,若不及时设法救助,这一小股武装势力随时都可能被消灭。

抱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诸葛亮开始打起了刘备的主意。说实在的,当时他的选择余地已经很小了:他已经二十七岁了,在古代的谋士行当已经是大龄“剩男”;他还在修炼的时候,天下格局基本已经定了,有名堂的曹、孙两家门槛已经很高,想一步登天难上加难;刘备虽然势单力薄,但多年来赔本赚了吆喝,至少刘协(汉献帝)当着大臣的面翻过皇家族谱,论辈分确是“皇叔”,将来干革命也有由头,而且手下的关、张、赵的确都是猛将,摊子虽小,但构架齐全,上马就可以用。不过,工于心计的诸葛亮要让刘备完全听他的,就必须设法让刘备来请他出山。

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3

在这个事件中,有心人都可看到诸葛亮精心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让刘备认识到自己奔波二十年无立锥之地的原因是没有高参,到荆襄地区寻访名士;第二步,动员荆襄名士“神秘地”推举“卧龙”,司马徽和徐庶不遗余力地向刘备推荐了“神一样的人物”诸葛亮;第三步,刘备到隆中山来请,但连续两次都见不着。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很会为自己造势。聪明的人求职,都会设法让有话语权的人(如司马徽、徐庶等名士)背后说他的好话,引起老板的注意。老板来请,他又故意“不在家”,吊老板的胃口,让老板知道要请贤才出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事实上,当时的诸葛亮只是在荆襄士林中小有名气,出了这个地区根本没人知道他是谁,他哪会那么忙?但他深深懂得人性中“只有辛苦得到的东西才会倍加珍惜”的道理,就安排学友、丈人、弟弟等人,在刘备前两次拜访中观察刘备的反应,以确认刘老板是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不然,如何会在第三次光顾时就拿出了“商业计划书”《隆中对》?

当然,这个“圈套”是善意的,因为只有如此才会让刘备高看他,信任他,珍惜他,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才好施展拳脚。别人都无所谓,关键是关、张、赵三将是刘氏企业的元老,又都在江湖上闯出了万儿,怎么可能见面就服他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后生?

第三次刘备来访,诸葛亮已经做完了功课,迎接老板的到来。刘备虽然没有韬略,但他久历江湖,看人很有一套,见诸葛亮体貌俊伟,神清气爽,心头欢喜,当下把多年来的苦水倒了出来。诸葛亮问他的目标是什么?刘备说,天下纷乱,自己是汉室宗亲,有责任和义务复兴汉室,但年近半百,一事无成,想请孔明先生出山襄助。

诸葛亮见刘备诚恳,就把想法和盘托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曹操现在已平定中原和北方,拥有百万人马,又控制着皇帝,占据了天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与他争锋;孙权控制江东六郡,已经有三代传承,百姓也都服从,凭借长江之险,占据了地利,也不能与他争夺。刘备一听,心头慌了,说南北都被人占了,我该向何处去呢?

诸葛亮继续分析:现在只有两块地盘可以立足,一是荆州,二是益州。荆州是天下要枢,北依汉水,南临五岭,东接吴会,西通巴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汉高祖当年就是凭借这块地方厉兵秣马,出三秦而成就了帝业。如果据有这两大州,与东吴建立联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好,建立强大的军队,待天下有变时,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出南阳、进洛阳,您再亲率益州的军队沿着汉高祖当年的路线出汉中,攻长安,两路军马夹击,使曹操腹背受敌,就可以灭曹兴汉,统一天下。

刘备听了,大为兴奋。但他认为荆州之主刘表、益州之主刘璋与自己同宗,现在还借荆州新野小县容身,抢同宗的地盘不太好吧?其实,刘备这种优柔寡断正是打天下的大忌,诸葛亮刚与刘备结识,不愿挑破,就委婉地说:将军仁义著于四海,占有人和,但也要据实而论。刘表外宽内忌,占有要冲之地却没有作为,必处于挨打的境地,将军不取,曹操、孙权却想得要命;刘璋昏庸无能,得了天府之国却不知怎么治理,手下有贤才不知怎么用,将军不取,刘璋北面的汉中之主张鲁早晚必取。刘备就说,一切听先生的,请先生一起创业吧。诸葛亮“推辞”了一番,就随刘备出山。

其时刘备军马只有几千人,所以诸葛亮用“将军”称呼他。庙太小,因此诸葛亮出山时没有任何官职。但刘备表态一切都听他的,就是最大的封赏。智谋之士,最怕自己的计策得不到实施。

4

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讲的方略是着眼当时情势做出的战略部署,其后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这个计划进行的。只是后来关羽失掉荆州,刘备与东吴血拼伤了元气,导致“两面夹击”的计划落空。再者说,当时诸葛亮只考虑如何应对曹操,以为只要与东吴结盟就可以了,实际上,就算关羽不死,东吴也不会坐视刘备、关羽率军合击曹操,因为一旦灭了曹操,坐大了的刘备会借“统一天下”之名灭掉东吴。再说,打仗这玩意总归还是拼实力,三国的实力排名是曹、孙、刘,只有孙刘联合才能抗曹。从这一点上说,刘备、关羽都没有很好地执行既定的战略,也不能全怪诸葛亮。

诸葛亮跟随刘备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军队。没有能战的军队,光讲“仁义”是没有用的。诸葛亮深知,虽然刘备信任自己,不过要让他完全改变以前的观念,短期是行不通的,于是就采取了曲线政策。他本来就在荆襄地盘活动多年,深知此地有很多躲避战乱的外地人,就如同当今的“黑户”,自黄巾动乱以来已有两代。由于刘表不精政务,对这些流民并没有进行户口登记。诸葛亮先让刘备向刘表要兵马钱粮,刘备为难地说:刘表是我大哥,我怎么好意思呢?诸葛亮说:那征调荆州游民扩充军队总可以吧?刘备大喜,认为这个办法可行,既不占刘表的户口,又能扩张自己的实力,于是下令征游民青壮,几个月就征了上万人。这支人马成为后来刘备转战各地的基本力量。

在招兵买马的同时,诸葛亮设法亲近刘表集团,很快取得了刘表的长子刘琦的信任。刘表那时老弱多病,随时都可能死去,于是家族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争位的事情,主要是长子刘琦和幼子刘琮争位。按理,古代有立长子的传统,刘琦应该是继承人。但一来刘表更喜欢小儿子,二来刘琮的母亲蔡氏厉害(主要有蔡瑁、张允等娘家将领帮忙),所以刘琦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被蔡氏暗算。刘琦听说诸葛亮很有谋略,就请他帮忙想招儿。

诸葛亮总是以“疏不间亲”的理由推托。实际上,刘表内部分裂,刘备才有机可乘。因为以当时刘备的力量,要拿下荆州也是不可能的,况且刘备还怕背上“盗夺宗族地盘”的恶名呢!诸葛亮虽然不出主意,但仍然与刘琦交往。越是这样,刘琦越着急,终于想了个法子,请诸葛亮到楼上喝酒,命人把梯子抽了,说现在只有我俩,先生可以讲计策了吧?诸葛亮说,公子难道不知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吗?刘琦受到点化,明白自己只有离开襄阳到荆州下面的城池守卫,才能保住势力。正好,东吴攻打夏口,刘琦趁机向父亲请命去守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刘表便批准刘琦为江夏太守,让他引兵前去守卫。诸葛亮结交刘琦,为刘备做了一个“兔子洞”。

平定北方后,曹操一直想南下荡平天下,荆州就成了他眼中的肥肉。于是亲率文官武将,领二十万大军向荆州杀来。这个当口,刘表病逝,刘琮害怕曹操,举州而降,并传令刘备降曹。刘备气得差点吐血。诸葛亮趁机劝刘备,趁曹操大军未到,赶紧突袭刘琮,取荆州为本。刘备认为刘表生前对他很好,这样干有失道义,没有听从。待到曹军先锋杀到,刘备只能撤退。撤退就撤退吧,偏偏刘备为了虚名,要带十数万百姓一起走,光车辆就有几千,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诸葛亮心头着急,劝刘备说:主公要想保存实力,必须丢下这些百姓,不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刘备坚持认为百姓是根本,既然愿意跟着我,就不能抛弃他们。诸葛亮只能暗自叹息,但他也深知即使现在占据襄阳,也无法对抗曹操大军,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