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2896100000028

第28章 “寸符尺籍,皆公手定”

——俞樾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庚戌年进士。改庶吉士。因复试时所作诗中有“落花春仍在”这一隹句,得曾国藩赏识,散馆授编修。咸丰五年(1邪5年)外放河南学政,历两年罢职。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时,对罢官客居在江苏的俞樾很是看重,与其往来密切。俞樾学问精深,曾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主持杭州诂经精舍达三十一年。一生着述甚丰,着作五百余卷,总名《春在堂全书曳,包括《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

《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第一楼丛书》百卷,等等。晚年,其学术声望甚高,誉满海内外。

原文

樾尝从公游与闻绪论,以为三代以下气魁士名人,指不胜屈;然以德行而兼政事,可以副古大臣之称者,四人而已:曰诸葛孔明曰陆敬舆,曰范希文,曰司马君实。此四贤者,公平日所向往者也。窃以四贤之行事而考之,今公殆兼其长而去其短者乎!

诸葛孔明治国之才,管仲、子产之流亚,乃得荆州形胜之地而不能用,终为吴有,徘徊散关斜谷之间,为司马宣王所拒,逡循而坐困岂天之弃汉乎抑将略果非所长乎?公当咸丰初,以侍郎家居。时粤贼为封狐雄虺,荐食东南,爰奋于墨绖之中,躬秉铁钺,狻威首途,楼船万艘,千里相望。既克武汉,顺流而东,隆冲以攻,渠蟾以守,批亢捣虚,多垒云彻气曾不数年间,向之飑飑纷纷争为雄长者,咸禽僵而兽毙。金陵为贼增巢蹙穴之所,一举而空之……是公陆宣公仕德宗朝,多所匡赞。

读其奏议,曲而中,微而达,所论边事,动合机宜,然德宗不能尽用,故托之空言而已。公则不然,文庙之始御极也,锐意求治。公已由翰林跻卿贰,屡奏封事,言朝政得失,天下传诵,有宣公之风,文庙皆虚己听之。及至躬履行间,英风外发,景思内昭,千绪万端,无有遗漏。自中兴以来,言节制之师,首推楚军,寸符尺籍,皆公手定,萧规曹随,至今遵守。若汉人用马将军故事,唐人用吴公法也。宣公坐论于庙堂,而公折冲于疆场,是公之谋略过于宣公也。

范希文司马君实皆宋贤相,然有宋一代士大夫好以议论相高,故希文任西事与韩魏公龃龉;而司马公论役法,亦与诸贤不合,卒为小人所乘。公豁达大度,含囊万物,天下之士有一艺者,云集而景附。公量能而使之,取节而用之,履屐之间,多得其任。故能动如雷电,发如风雨,桑荫不徙而大功立。廓清江左,爰至于河朔。朝廷倚公重,凡有大议,辄就幕府取决焉,赞云雷之业,佐密勿之谋。异日处中当轴,秉国之钧,旋乾转坤,光融天下,珍祎懿铄,与宏夭、散宜生比烈矣。是公之相业过于范文正司马文正也。

——节录自《春在堂杂文》

【注释】

①公:敬称,指曾国藩。

②三代:有多种说法,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③诸葛孔明:即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代蜀国丞相,字孔明。

④陆敬舆:即陆贽(754-805年),唐德宗时名臣,字敬舆。

⑤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⑥司马君实: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

⑦司马宣王:即司马懿(179-251年),三国时魏国重臣,其孙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他为宣帝。

⑧逡(qfln)循: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⑨汉:即“蜀汉”,指蜀国。

⑩咸丰:清代咸丰皇帝年号。

虺(hul):毒蛇。

隆冲:隆,山中央高起的地方;冲,交通要道。

渠蟾(chan):渠,沟;蟾,指弓箭。

批亢:批,冲击;亢,即“吭”,咽喉,指要害之处。

彻:通“撤”。

⑩飑(pi)飑:众多的样子。

增巢:即“筑巢”,指聚柴木以为巢。

⑩武侯:指诸葛亮。谥忠武侯。

文庙:清文宗(即咸丰帝)。因作者撰写此文时,咸丰帝已死,故称“文庙”。景:通“影”。

江左:清代指江南。

珍祎懿铄:美好聚于一身。“珍”、“祎”、“懿”均喻“美好”。

闳夭、散宜生:均为西周大臣,与太颠等共辅周文王。

【译文】

我俞樾曾经跟着曾文正公学习,得以听到其重要的言论。他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着名士人、着名人物数不胜数,然而,德行和政事兼于一身的,能够符合古代名大臣之称的人,仅仅四人罢了:一是诸葛亮,二是陆贽,三是范仲淹,四是司马光。这四位贤人,正是曾文正公平日所向往的人。我私下里拿这四位贤人平生的事业来比较,当今的曾公乃兼备了他们的长处而克服了他们的短处呢!

诸葛亮治国的才能,比管仲、子产之辈要稍弱。拥有了荆州这样的形势险要之地却不能够充分将其利用起来,最终被吴国占去了,自己只好在散关、斜谷之间徘徊而不能前进,继而又被司马懿阻住了去路,目詹前顾后,终于陷入困境。难道说这是上天真要抛弃蜀汉吗?或许在领兵打仗的谋略方面确实还不是他的长处呢!曾文正公在咸丰初年以侍郎的身份居家守母丧。当时,太平军如毒蛇困兽,占据了东南地区,于是,他在重孝中奋起,亲自带兵,楼船万艘,首尾千里,威风八面开赴前线。攻克武汉以后,便顺流东下,时而依靠山峦和冲要之地进攻敌人,时而依靠战壕和弓箭坚守阵地,攻进敌人的咽喉之地,直捣空虚之处,敌方众多的堡垒烟消云散。不到数年,以前那些纷纷争做豪杰之士的,都像家禽得病一样僵死,都像野兽一样被击毙了。金陵是太平军根据地之所在,也被一举荡平了……这是曾文正公比诸葛亮要英武得多的地方。

陆贽在唐德宗时期为官,对国事出力甚多。读他的奏议,可知它既旁敲侧击而又切中要害,既微言大义而又论点明确,所论述的有关边防之事,常常符合机变与时宜。不过唐德宗并没有重用他,所以依靠他仅仅是一句空话罢了。曾文正公却不是这种情况。咸丰帝继位后,锐意求治。曾公由翰林跻身于刑部左侍郎之位后,屡屡上奏,议论朝政的得失,其奏议被天下士人竞相传诵,称赞它有陆贽之遗风。对此,咸丰帝都虚心听取了。到了曾文正公亲自参与行伍之事,更是英风焕发而轩昂,构思宏大而明白,千头万绪,都能考虑周到。自从咸同中兴以来,谈论起有节度法制的军队,首先被称赞的便是湘军。湘军的所有大小文书,都经曾公之手匡定,各种规章制度,到今天仍为军队所遵守。这就像汉代任用马将军的故事,唐代任用吴公之方法一样。陆贽只能在朝内坐而论道,而曾公却能在疆场上击退强大的敌军,这正是曾公的谋略超过陆贽的地方。

范仲淹和司马光都是北宋贤相,但宋朝整个朝代,士大夫们喜好高谈阔论出风头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范仲淹主管西部边防之事时与韩琦不和,而司马光议论役法也与各位贤者意见不一致,终于被小人乘虚而入。曾文正公豁达大度,能够容得下任何事,天下读书人有一技之长的,都像云一样聚拢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与他形影相随。曾公对他们都能量才录用,取其长处而用。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得到其相应的职位。因此,曾公能够动如雷电,发如风雨,像桑树的影子没有移动而大功已立,扫清了江南,以至于河朔。于是,朝廷倚重于曾公,凡是有大事要议定的,就由曾公的幕府议决,帮助其成就云雷之大业,辅佐其献出机密谋略。不久,曾公便在朝廷居于要职,担当国家重任,足可以旋转乾坤。其光辉照耀普天之下,各种美好的赞词集中于一身,称得上与闳夭、散宜生一样轰轰烈烈。这就是曾文正公的相业超过范仲淹、司马光的地方了。

【评析】

俞樾学问精深,很得曾国藩的赏识,同曾氏过从甚密,因而,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曾氏一味赞美,尽情讴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他称颂曾国藩“英武过于武侯”、“谋略过于宣公”、“相业过于范文正司马文正”,并“兼四贤之长而去其短”,对这种赞美之词,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

但是,俞樾毕竟是一位富有务实精神的学术大师,加之又十分熟悉曾国藩,所以他的评述与结论仍有其可信与可取之处。比如在评述曾国藩经历艰苦战事时说“隆冲以攻,渠幢以守,批亢捣虚,多垒云彻”,符合历史事实;在评述曾国藩的工作作风时说“千绪万端,无有遗漏”,“寸符尺籍,皆公手定”,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评述曾国藩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时说“天下之士有一艺者,云集而景附”,“公量能而使之,取节而用之”,符合曾国藩的用人特点。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