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2896100000021

第21章 办理洋务谋策深远老成

——吴汝纶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安霉桐城人。清同治年间进士。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合称“曾门四弟子”。与李鸿章关系也很密切。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过学制。文宗法桐城派,气势较为纵肆,曾为严复所译《天演论》作序,备受称道。着有叶桐城吴先生全书》。

初,咸丰三年,金陵始陷①,美利坚人尝谒江南帅②,愿以夷兵助战。十一年,和议既成③,俄罗斯、美利坚皆请以兵来助④。公议以为宜喜其效顺,而缓其师期⑤。

及同治元年,英吉利、法兰西又以为请。公又议以为宜申大义以谢之,陈利害以劝之。皆报可。廷议购夷船,公力赞之。比船至⑥,欲用夷将,则议寝其事⑦。其后自募工,写夷船之制⑧,近似之,遂议开局制造。自是外洋机器轮船夷炮,中国颇得其要领矣。

六年,诏中外大臣⑨,筹和议利害,可许不可许?公议以为其争彼我之虚仪者许之逾其夺吾民之生计者,勿许也。移直隶总督,天津民有击杀法兰西领事官者,法人讼之朝,天子慰解之。法人固争,有诏备兵以待。公曰:百姓小忿,不足肇边衅”,从之。而密议储将练兵,设方略甚备。先是公已积劳成疾,至是疾益剧。会江南阙帅,上念南洋驭夷,事任绝重,非公不可,遂命还江南卧治之。至则经营远略益勤。

——节录自《桐城吴先生全书》

【注释】

①金陵: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

②尝谒:曾经拜谒。

③和议: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签订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而告结束。

④以兵来助:指西方列强请求由其拨军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

⑤师期:军队来到的时间。

⑥比及;等到。

⑦寝停止;平自心、

⑧写描摹。

⑨沼告诉;沼书。

⑩仪礼节;仪式。

移直隶总督:曾国藩于

击杀法兰西领事官: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袒护传教士为非作歹,被天津民众击杀,天理。

津教;议发。

讼::丁官司;争辩是。

天子指同治皇帝。

固争坚决地力争;强词夺

⑩边衅边界争立。

阙:司“缺冶。

⑩驭事驾驭洋人。

臣卜台不劳而:1台;无为而:1台

【译文】

一开始,即咸丰三年(1853年冤,南京刚刚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所占领,美国人就曾拜访江浙等地清军统帅,表示愿意以洋人军队帮助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十一年(1861年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西方和局已经形成,俄国、美国都请求以他们的军队来帮助清军。曾文正公发表意见认为应当谢谢他们的好意,而暂时不要让他们的军队到中国来。

到了同治元年(1826年冤,英国、法国又提出派兵攻打太平军的请求。曾文正公又发表意见认为应重申大义来谢绝洋人的好意,力陈利害来劝导洋人评不要把军队调来中国。这些意见都得到朝廷的认可。朝廷讨论购买洋人轮船曾的问题,曾公极力表示赞成。等到购买的外国轮船开到中国,外国人主张以国洋将为统领,曾文正公又发表意见主张停止这件事。其后他自募工匠,描摹国外国轮船的制造原理,有了基本把握之后,立即筹议开办工厂制造轮船。从藩此之后,外洋机器轮船和洋枪洋炮,中国人基本上懂得了制造的要领。

同治六年(1867年冤,清廷颁旨给中央与地方的大臣,筹商与西方列强和议的利和弊,询问与列强和议行还是不行?曾文正公发表意见认为,如果洋人是为了争得中西方所持的礼节、仪式方面的权益,那么就可以允许和议;

如果是为剥夺中国人的生计方面的利益,就不应当允许和议。在曾公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之后不久,发生了天津老百姓击杀法国领事官丰大业的事件,法国人状告于清朝政府,皇帝对他们加以劝慰解释,但法国人强词夺理,气焰嚣张,于是朝廷颁旨令各地加强防备,陈兵以待。曾文正公说:“百姓对洋人有一点不满,不足以开启中外争端。”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同时,曾公又密陈储将练兵,谋划的方略很是周到完备。原先,曾公就已积劳成疾,到这时病得更加厉害。恰逢江浙一带缺乏统帅,朝廷想到于南洋驾驭洋人的事务很重要,责任特别重大,没有曾文正公出面主持是不行的,于是命他返回江南任两江总督,一边养病一边治事。他在返回江南之后,筹划处理洋务方面的事情深谋远策,日加勤慎,没有一点松劲。

【评析】

吴汝纶在篇中独具见识地评述了曾国藩洋务思想和实践的基本点,就是:

用洋人而不依赖洋人,中国主权不可抛弃,大事大非不能含糊,立足于自立自强。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