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钊评曾国藩之三
原文
余惟文正公盛烈伟绩冠一代,其讦谟名画①、高文典册②,天下既皆传诵而被服之矣;至其他播诸语言,形诸简牍③,虽单词常语,皆有味其言之,使人寻绎而不可穷④。盖道不足而强言,虽振厉其气⑤,雕绘其词,而卒无以厌乎人人之心⑥。深造道德,而自得于其心,则凡所言,而莫非至道之所寓。若此十六条者,虽曰浅语,然使一人循而行之,则足以为善人;合天下之人循而行之,则足以为善治;所谓‘言近而指远”者,天下之至言也。……抑又观世之长官大吏,亦时有条教号令,宣布远迩⑦。然在上者以文具施之,在下者亦以空言置之,相习为故事而已。若文正之在当时,则教出于上,而风偃于下矣余其诚足以动之故也。
——节录自《濂亭文集》
【注释】
①t于谟名画:指国家的重大决策。于谟,大的谋划。《诗大雅抑》:“讦谟定命,远犹辰告。”名画,指治理国家的得力措施。
②高文典册:指朝廷的重要文书、法令。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扬子云曰,‘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
③简牍: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
④寻绎:推求;探索。此处有品昧之意。
⑤振厉:振奋。
⑥厌:通“餍”,满足。
⑦远迩:远近。
⑧偃:倒伏。《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我想曾文正公的丰功伟绩举世无双,他为朝廷筹划的重大决策、文书法令,天下的人已传诵一时并亲身感受到了;至于其他流传于人民口头上的,书写于简牍上的,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是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而无穷尽。如果是对道的造诣不深而勉强言之,即使如何振奋精神,雕琢言词,也始终无法满足人们的心。与之相反,如果对道德修养有很深的造诣,自己又有很深的领悟,那么所说的话,都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像曾文正公所制订的十六条,虽说都是浅显的言辞,然而如使某一个人遵照他的话去做,那么足以使之成为一个善人;如使全天下的人都按照这十六条去做,那么将达到天下大治。所谓“言辞浅易而寓意深远”,是全天下的至理名言。……我还看到社会上的高官大吏,有时也用条曾国藩手札款的形式发号施令,到处颁布,可是在上者以文件的形式发下来,而在下者竟以空言置之不顾,这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了。像曾公在当时,教令、教化出之于上,那么就像风吹草伏一样行之于天下,这是因为他的至诚之心完全感动了他人的缘故。
【评析】
张裕钊在此篇中指出院别人筹划的,没有人看,没有人听,“卒无以厌乎人人之心”;曾国藩筹划的,则传诵一时,“使人寻绎而不可穷。”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曾国藩的道德超过了别人。张氏又指出:别的长官大吏发布什么条教号令,尽管到处颁布,可“在下者以空言置之”;曾国藩在当时,教出于上,而“风偃于下矣”。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曾国藩的至诚超过了别人。张氏对曾国藩的这种评述是可信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在当时,曾国藩的为人、处事,是一般腐朽官僚所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