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平时的忏悔业障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在忏悔业障的功课上缺了太多的课程。所以现在要补上这些缺少的课程。多拜佛、多拜经、多拜忏是忏悔业障的最好方法。比如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拜经机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你忏悔业障的工具。
这个工具不但能够帮助你忏悔业障,还能训练你的专注。因为拜经机器能够起到帮助你达到反闻闻自性的效果,能够使得你专注起来。这就好比自己打坐是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而用拜经机器拜经就是在河上拉了一根绳子,让你沿着这个绳子渡河。
因为专注是一切修行法门的特点,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用功越专注的时候越感觉不到腿疼。包括现在也是这样,现在并不是腿不疼了,而是我知道如何应对,如何装死,如何放下,如何不理它,如何不对抗……其实,每一次长时间地打坐后下坐,腿也是疼得厉害,只是会忍耐了,所以表面上好像不疼。这个时候腿不是不疼了,而是一门心思专注在用功上了,心不跑了,所以腿才不疼了。
这在我自己身上是有过亲身体会的。刚出家的时候参加打七,疼死也不翻腿,结果疼死过两回。第一回在实在没有力气对抗之后,感觉脚上的血脉有所通畅,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舒服。第二回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一直趴在座上直到开静,基本上是爬着下的座。
隔年到云居山打七,有天也是疼得死去活来,再也没有力气抵抗。过了一会儿,两腿之间的血液突然像洪水一样地翻滚,热热的血液还从两肋往上窜,从两边的腋下直窜到头顶,体会到人生从未有过的痛快。后来再也没有这种体会,只是在腿很疼的时候,过一段时间会小通一下,也是非常的舒服。有段时间还爱上了腿疼,往往有意把腿盘得紧紧的,希望体验这种感觉。
所以,我们不要怕腿疼,不但要在家努力锻炼腿,还要积极参加禅七等集体共坐的机会。因为你一个人在家容易懈怠,只有参加集体的共坐,才能在严格环境里面,锻炼自己的身心。当然参加集体共坐会有很多的困难和不适,但这也是我们突破自己的最好机会。
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专注,只有专注了才能免掉腿疼或者说忘记腿疼。也只有专注了,才能有血脉通畅的机会,才能突破腿疼这一关。不要怕腿疼坏,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因为打坐而把腿搞坏的事例。何况突破腿疼后,用功是如此的舒服,能够全身心地专注于功夫上。
所以,不要怕腿疼。应该知道,发觉腿疼的时候正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候,这个时候说明离血脉通畅的时间不远了。更不要觉得因为腿疼要付出更大精力而痛苦,为分散自己的专注力而沮丧。应该知道,学会了在注意力被分散的情况下还能用功的时候,正是你入道并大步前进的好消息,说明你知道如何用功进步了!
所以,要积极参加大众的共坐活动。这样才能最快地促进自己突破腿疼的难关。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因为你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找到自己对付腿疼的办法,更能通过这样的机会,找到自己专注用功的方式。
明一法师带禅修系列讲座第五讲——忏悔铺平禅修路
忏悔业障是佛教所有修行法门的基础方式,不管是使用什么修行方式,都要先忏悔业障。只有把我们以前身心的业障消除了,我们才能够用某一法门用功,进行下一步的修行功夫。这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积累了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开始要修行的时候就会跑出来障碍我们的修行。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比我们原来是黑社会的成员(我们习惯了做贪、嗔、痴坏事)。现在我们想脱离黑社会(远离贪、嗔、痴),首先就要让大众对你有信心。如何能够让大众对你有信心呢?那就是向大众求忏悔!向大众发誓再不行恶法,向大众发誓改过修善,向大众发誓……
忏悔业障有理忏和事忏两种,这在我的早期日记《浅谈忏悔业障》里有很详细的解释,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看看。我们要进行禅修,首先也要忏悔业障,而且对于忏悔业障有更高的要求。因为禅修是佛教修行法门中最严酷或者说是最殊胜的方法。所以,对于用禅修这一种修行方式的人要求最高。
因为禅修是直接要你开悟成佛,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业障少),要想进行禅修是很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禅宗寺院对于禅修人员要求都很严格,要有很深的佛教修行基础才让你进行禅修。当然,这里面包含了严格地忏悔业障。
这在《忏悔业障作功夫》中有详细的解说。
另外,我们就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持戒、广修供养和忏悔了。这种说法在自己以前的日记《学佛应当先学戒》、《参禅先要明因果》、《供养禅修利益大》等等中有很多的描述与比喻。所以只有靠自己平时多忏悔来解决这个问题。忏悔的方法很多,拜佛、拜经、拜忏是最普遍的方式。
现在有了拜经机器的帮助,通过拜经的方式来忏悔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如果花三个月的时间拜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是两个月的时间拜一部《楞严经》之后,人的筋骨基本全软了。这样的情况下,腿基本上就不会疼了,算是过了腿关。如果能够常年坚持拜下去的话,烦恼妄想就会减少,禅修打坐用功就会很顺利了。
对于我们业障很大的末法众生来说,尤其是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自己补上忏悔的课程是很重要的。这个方面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比如祖师留下的《易筋经》,就是专门为缺少忏悔身体筋骨很硬的人设计的一个课程,如此等等有很多很多的办法。当然对于目前的人来说,拜忏和拜经是最佳选择,尤其是拜《楞严经》将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没有补上忏悔课程来参加禅修的在家居士障碍很多,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常能看见的。比如很多功夫不错的居士业障很重(自然在之前的参禅用功中吃尽了苦头),表现在做功夫的时候很难深入;稍微有点成绩被人议论是非……更不要说绝大部分人连进禅堂的机会都有限,不得不走在生活中修行这条极其艰苦的道路上。
功夫比较好的人很难找到同参道友,进行深入的禅修。功夫差点的人,往往找不到好的指导老师,而且常常被神通、鬼神等等现象迷惑。最最困难的是,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禅修。他们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求上。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功夫难以深入。因为生活中的干扰太大,需求太多,根本无法安静下来禅修。所以,我总是建议他们知道了这个法门之后,学会禅修中专注的方式。然后在生活中努力形成专注的习惯,如果将来有机会就深入下去,即使没有机会,将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时候会容易一些。
因为在家人不管是在广修供养,还是忏悔业障上都显得资粮不足。所以,要深入下去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而且这些问题绝大部分是很严重的。与其这样不如随顺世缘,应用好基本的专注这一法门,有机会就多多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不要贪功激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就要在不足之处好好做功夫。在广修供养上面多做功夫,在忏悔业障上面多做功夫,期望以后的禅修之路可以好走一些。虽然今生的机会好像渺茫,但是为我们以后的日子积累福德资粮,同样是功不唐捐的事情,不要因此而断掉我们的累劫以来辛苦所成。
今天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我们累劫以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我们不能把这种辛苦付之一炬。我们只要努力下去,不断地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我们总有一天能够成就,因为我们最终都要成佛做祖的。所以,我们要不停止地广修供养与忏悔业障下去,所谓虚空有尽,我此供养与忏悔无有穷尽。
明一法师带禅修系列讲座第六讲——《易筋经》指导禅修
我们先看《易筋经》的正文部分:
如是我闻,佛将涅盘,阿难问佛,以何为师。
佛告阿难,以戒为师,人有十恶,应当戒之。
杀盗邪淫,两舌恶骂,妄言绮语,贪嗔愚痴。
金刚能断,无住生心,般若心经,自在菩提。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航海西来,为传佛旨。
二入四行,传法慧可,凝住壁观,无他无自。
三祖僧璨,白衣谒祖,著信心铭,道破天机。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只管打坐。
初基新学,筋骨僵硬,难以久坐,先习易筋。
舌抵上腭,闭唇合齿,鼻息调匀,凝神一志。
呼气转势,尽力拉伸,势定之后,吸呼三次。
从第二势,到十一势,十八十九,脚跟提起。
男女老幼,日行两次,孕妇产后,月半再习。
坚持不懈,柔韧筋骨,祛病延年,开悟有期。
此易筋经,三十六势,名称如下,如图所示。
托钵化缘,合掌感谢,伸手接物,捧回胸前,
荷担西行,托杵打妖,两腋夹枪,右手左探,
横肱一击,左手右探,横肱一击,右求观音,
右手拔箭,向左开弓,左求观音,左手拔箭,
向右开弓,展翅回宫,托塔镇魔,左旋探路,
伏地昂头,回抱还左,右旋探路,伏地昂头,
回抱还右,握拳左奔,握拳右奔,伏耳入门,
稽首拜佛,聆听佛旨,昂头接经,感谢佛祖,
感谢苍天,道别佛祖,托钵回国,跏趺坐禅。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
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放舍诸缘,休息万念。
厚敷坐物,臀部垫高,宽衣周正,包裹两膝。
先抬右脚,至左大腿,再抬左脚,至右大腿。
两手相叠,拇指相拄,右手在下,顿置左脚。
若半跏趺,但左压右,若脚相反,手亦相反。
上身前躬,慢慢直起,左右摇振,正身端坐。
耳与肩对,鼻与脐对,勿曲勿耸,自然竖直。
口吐浊气,闭口纳气,舌抵上腭,闭唇合齿。
目须常开,鼻息微通,宽放脐腹,绵绵呼吸。
自然无为,如如不动,兀兀而坐,犹如磐石。
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一切境界,皆不理会。
坐禅之要,非思量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如若昏沉,轻转上身,若多散乱,数出入息。
若从坐起,徐徐动身,行住坐卧,正念不失。
忽有一日,释然开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分别执著,无明愚痴,颠倒造业,永无出期。
过去未来,不止现在,纵千百劫,业不消失。
善恶历然,因果分明,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缘起性空,五蕴无我,梦醒幻灭,佛在哪里。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
见亦无心,闻亦无心,觉亦无心,知亦无心。
说是经已,天人修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从文字上来看《易筋经》就是指导我们参禅打坐成道的经典。当然从字面上来看,这个经典不是佛说的。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后人拼凑出来的经文,是修练身心的一套运动教材。但是,我看了以后很感兴趣,因为这即使不是佛陀亲口所宣,但是对于修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为从这些指导你修行的文字来看,属于正法的范围。但是从文字来看,应该还有一些教导你体位姿势的插图,他没有发给我。但是我也差不多能够了解这些姿势的用途。其实这些姿势,无非是帮助你活动身体,或者是让你能够更快地把心安静下来。
很明显这篇文字的粗略意思是我们要想成佛作祖,需要参禅打坐。但是我们众生的筋骨僵硬不能适应参禅打坐的需要。所以先要换一套(易筋)筋骨之后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的文字就先教我们如何来更换筋骨,然后教我们如何端身正坐参禅成佛作祖。
我自己禅修多年之后,身体有所变化,真的就有点像自己的筋骨被改变过了一样。因为禅修以前身体非常僵硬,和平常人一样,常有一些病痛。经过近十年的禅修,不但身体变得柔软,连心态也柔软许多,连病痛也少了,甚至一些小病痛坐一两个小时就好了。
同时,适应了一些刚开始禅修的时候无法接受的方法,比如说,刚吃饱不能上座,上座前最好要行行香,下座的时候要轻轻或者说是慢慢地活动开之后再下来等等。我现在可以不受这些约束,什么时候都可以上座。下座的时候,不管在座上如何难受或者是不管多久,也不管身体是否感觉像木头一样(因为自己常常在坐了三五个小时后下座时,整个身体像灌了铅一样,甚至连嘴巴都不能说话了,要活动几下才能说得出话),或者是脚痛得难以活动。只要想下座,一动身体就下座。身体再不舒服也能无所谓,直接去做想做的事情。
这些变化,实际上就跟《易筋经》描述的情景很类似。比如《易筋经》上来就说我们初学的人身体僵硬,难以久坐。要求我们守戒,然后再学禅修。说我们要学禅修的话,就要先学易筋——柔软筋骨。我自己近十年的禅修体会过程,还真有点像这经中描述的过程。
《易筋经》中说:“舌抵上腭,闭唇合齿,鼻息调匀,凝神一志。”这就是我常常教人调五事的过程。《易筋经》接着说的姿势,实际上就是我们调身的过程。只是他的调身是给了几个姿势让我们去练习,而不像我们教人调身是直接教你调身上座。
《易筋经》中的“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放舍诸缘,休息万念。厚敷坐物,臀部垫高,宽衣周正,包裹两膝。先抬右脚,至左大腿,再抬左脚,至右大腿。两手相叠,拇指相拄,右手在下,顿置左脚。若半跏趺,但左压右,若脚相反,手亦相反。上身前躬,慢慢直起,左右摇振,正身端坐。耳与肩对,鼻与脐对,勿曲勿耸,自然竖直。口吐浊气,闭口纳气,舌抵上腭,闭唇合齿。目须常开,鼻息微通,宽放脐腹,绵绵呼吸。自然无为,如如不动,兀兀而坐,犹如磐石。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一切境界,皆不理会。坐禅之要,非思量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如若昏沉,轻转上身,若多散乱,数出入息。若从坐起,徐徐动身,行住坐卧,正念不失。”这完全就是我们教的如何禅修的方法了。
整部的《易筋经》实际上就是指导禅修的教科书。从要求我们持戒开始,教我们习定(也就是禅修),然后开慧。这是佛教的一个戒、定、慧的修行过程。可以这样说,我们教人禅修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过程,而《易筋经》中教的是比较精细的过程。
所以,我看后感觉《易筋经》虽然不是佛陀亲口所宣,但完全是一部正法的禅修教科书。《易筋经》是按照佛陀教导的戒、定、慧的修行过程来指导我们修行的。不管是从开始的情况描述,还是结果上的情景描述,都是非常正确的。尤其是《易筋经》对于禅修部分的教导,可以说是非常的精细,是一部难得的禅修教科书。
明一法师带禅修系列讲座第七讲——用功方式的技巧
佛教的精髓在于禅修,因为一切功德皆由禅定出。而禅修的用功方式实在太多了,真是举不胜举。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用功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刚开始禅修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体会,那就是入门好难,腿疼关很难过,用不上功更难过。这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到这里就缴械投降了,认为自己根性不好,认为自己不行等等,从而放弃了修禅这一法门,真的是很可惜。我早说过了:“不要老是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节,那是因为你跪着,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或者有人,稀里糊涂,东听一嘴,西学一招,结果是几十年也难以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