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安住在折腾中
2771500000027

第27章 我的折腾经——折腾于各种讲座(1)

明一法师带禅修系列讲座第一讲——禅修的先决条件

参禅首先要有信心,信有生死这件事可了,信有这么一法可行,信佛佛祖祖已了,我们按照他们所走的路去禅修就能达到目的。这样方才有些样子,才有禅可参,才有生死可了。所以,元贤祖师说:“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这样功夫才能上路,否则不过是徘徊在门外之汉。

可是,很多人虽然兴趣很大,满腔热情,但是却修不了多久就因为种种的原因坐不下去,这就是因果、戒律等等问题在起作用。因为他们还没有修到足够的资粮,福报不够。所以,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一开始就是讲要如何地明因识果和守持戒律。

从因果和戒律来说,我有个简单的比喻,比如还欠着人家十块钱,如果你还没有把这十块钱还清,那么你上座后债主就会老在你身边索债,这样你是无法坐稳的。只有你把这十块钱还清了,你才能安下心来坐在那里。其它的情况也是这样,只有你把社会责任付完了,你才能安心修道。

我们参禅首先要先明白因果和守持戒律。千万不能错了因果,千万不要把开了悟的祖师的话拿来做理由,这不是我们的境界。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境界,我们还要受腿疼等这些苦干什么?干脆不要参禅了。在我们还没有悟道的时候,就要先明白因果,千万不要错了因果。

千万不要觉得戒律、因果完全是束缚我们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枷锁。认为因果是梦幻,戒律是绊脚石,这真是大错特错。应该知道,不明因果就是没有智慧,不守戒律就无法参禅,更无法悟道。越过因果的参禅,不但非常危险,而且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我们如果连因果的规律都不明白,想要明白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岂不是笑话!这样的禅修,费了半天的劲,不过是得到一点点的舒服而已。当然,这些舒服也是助道的因缘,因此而喜欢上禅修也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做得好,还有很多很多的好处。

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一开始参禅如果不明因果会有很多的干扰,尤其是戒律上的缺陷使得很多人根本就坐不住。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就见到很多。所以注重因果,守好戒律是我们参禅的先决条件。就像前面所说的比喻,还欠着人家十块钱是无法坐得稳的。

我们千万不要光看到开悟后的人自在,而把自己迷惑了,那就太可惜了。“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房,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等等潇洒不拘的情景,那是别人的境界,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做到那也不过是错觉,最终是会害死自己的。

下面我们看看蓉道楷禅师是怎么在修行中实践因果与戒律的:

夫出家者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岂可以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著屑。况从无始以来,不是不曾经历,又不是不知次第。不过翻头作尾,止于如此。何须苦苦贪恋?如今不歇,更待何时?所以先圣教人,只要尽却今时。能尽今时,更有何事?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你不见隐山至死不肯见人,赵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担拾橡栗为食,大梅以荷叶为衣,纸衣道者只披纸,玄泰上座只著布。石霜置枯木堂与人坐卧,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办米,同煮共餐,要得省取你事。且从上诸圣,有如此榜样,若无长处,如何某得?诸仁者,若也于斯体究,的(确实)不亏人。若也不肯承当,向后深恐费力。山僧行业无取,忝主山门,岂可坐费常住,顿忘先圣付嘱?今者辄古人为住持体例,与诸人议定,更不下山,不赴斋,不发化主。唯将本院庄课一岁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减。可以备饭则作饭,作饭不足则作粥,作粥不足则作米汤。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务要省缘,专一办道。又况活计具足,风景不疏。华解笑,鸟解啼,木马长鸣,石牛善走。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鸣泉无声。岭上猿啼,露湿中宵之月;林间鹤唳,风回清晓之松。春风起时,枯木龙吟,秋叶凋而寒林华散。玉阶铺苔藓之纹,人面带烟雾之色。音尘寂尔,消息宛然。一味萧条,无可趣向。山僧今日向诸人面前说家门,已是不著便,岂可更去升堂入室,拈槌竖拂,东喝西棒,张眉努目,如痫病发相似?不唯屈沈上座,况亦辜负先圣。你不见达磨西来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于立雪断臂,可谓受尽艰辛。然而达磨不曾措了一词,二祖不曾问著一句。还唤达磨作不为人,得么?二祖做不求师,得么?山僧每至说著古圣做处,便觉无地容身,惭愧后人软弱。又况百味珍羞,递相供养,道我四事具足,方可发心,只恐做手脚不迭,便是隔生隔世去也!时光似箭,深为可惜。虽然如是,更在他人从长相度,山僧也强教你不得。诸仁者还见古人偈么?山田脱粟饭,野菜淡黄虀,吃则从君吃,不吃任东西。伏惟同道,各自努力。珍重!

五祖弘忍祖师出家后,住在双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

明一法师带禅修系列讲座第二讲——禅修入门调五事

禅修需调五事:第一,调饮食;第二,调睡眠;第三,调心;第四,调身;第五,调呼吸。

第一,调饮食。在我们初学打坐的时候,尽量吃得清淡一些,少量多餐。我们寺院里打禅七的时候,总要准备点心、茶水,就是不让你吃得太多,因为吃得太多,容易昏沉,也容易使你妄想多(也叫掉举)。因为初期打坐就是调伏两种状态,一个是昏沉状态,一个是掉举状态。我们通常一打坐的时候,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掉举(打妄想),在那里胡思乱想。如果这两种状态基本上没有问题的话,你打坐就上路了。饮食清淡些、少一些,能够使你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做到身体的意识最清明的状态,避免昏沉。吃得清淡一些,少一些,也就是七分饱或者是随饥随食,如果是太饿,饿得发慌,那么肯定是妄想纷飞。如果吃得太多很容易发困。调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状态,一般的就是清淡不要吃辛辣,这是调饮食的重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基本方式,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处理就行了。

第二,调睡眠。睡眠好是让我们能够在坐上清醒。昏沉最少,妄想最少,使你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调睡眠。睡眠不足上座发困,这是必然的,谁都会这样。有的时候,睡眠太多反而发困。所以睡眠也是不能多也不能少。有些用功的人,总觉得我要少睡觉多用功,这样以来,你一上座就发困,与其这样,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睡个痛快,然后再上座。所以调睡眠也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

第三,调心。调心就很难讲了,因为整个佛教就是教你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你如何安心。安心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这几分钟时间肯定是讲不出来的,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调心就只是给大家说一下在我们打坐的时候如何用心,以什么的心态来禅修?这是佛教里的禅修和其他气功、其他的宗教里的打坐所不同的,因为修定,也就是修四禅八定的法门不是佛教独有的,是所有的修身养性所共用的方式。那么佛教与其他的打坐的这些其他教派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于心态,是修定去到的方向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会说那个打坐会走火入魔?这是心态的问题。那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打坐呢?佛教的禅修最关键。你们来打坐就要以无为的心态,应无所住,以解脱。以无所得为方向,而不是以有所欲求,有所得为目标。只管坐,结果不要在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管坐。不要想着我今天通过一定的打坐的努力,然后能够四大腾空,飞起来了,那个能够不治之症没了,或者是眼前的这个毛病没了……不要以实现某种目的的或者求取某种境界的有为心态来禅修,因为这样修法,就不是禅修。这样一来最后的结果很容易让你出现偏差,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因为道理很简单,假设我有胃病,那么有的人教你让意念搁在胃里,那么胃的病灶这个地方新陈代谢就会加快,因为新陈代谢快,对那个病灶就有治疗的效果,他的的确确就是很快把你给治好了。但是因此你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你以后一打坐就把意念放这个地方。那么你想想,以后那个地方就一直在新陈代谢,一直在加快,那个地方将来就长一个东西了,就会扩散出来了。这是关于我们说的色壳子上的事情,也就是说随着你的意念老放在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畸形的发育,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我们以无所住心禅修呢?不把意念集中在某些点上,就是安全的修行方式。所以佛教的打坐跟其他的宗教和其他的打坐方式的区别,是它的安全性,是完全体验,只要你是按照这种无为的心态去打坐,那么就是安全的,不会产生走火入魔这类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态调整好。你说四大腾空或者疾病的治疗,这些实际上对打坐来说是副产品,你不去关注这些的时候,它可能一天功到,水到渠成,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就会成。

因为四禅八定,从欲界来说,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未到地定。那么从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你功夫到了那一层,自然而然就有相应的禅定发生。比如,你达到了未到地定马上要出欲界的时候,欲界所带来的困惑这些毛病就不可能带到色界去,所以欲界的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能够解决了。当你修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达到四禅的时候,物质就不会成为障碍,你穿墙而过没什么好稀奇的,四大腾空没什么好稀奇的。我们只管坐,不要去想着我们去怎么样怎么样,功夫到了它自然而然都会出现。所以,我们调整好心态,不要急功近利。以这种心态来打坐,不光是安全的也是一切事都是可能实现的,打坐的心态就是一定要以无为的心态。我们出家人行的就是无为法,生活也是按照这个无为法来做。我们现实生活中行无为法者也非常非常多的。你看毛泽东思想的战略战术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就是说在结果上不要太在乎,战术上重视敌人一点都不放松——这就是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心态稳定下来了,安全肯定就有保障了。

第四,调身。首先,我们打坐的时候,有三种状态,可以是散盘,就是两只脚都在下面。散盘的时候,左脚在前面,还是右脚在前面,没有关系。还可以单跏趺或者叫单盘,一只脚在上面一只脚在下面,至于右脚在上面还是左脚在上面,都没关系。这叫单跏趺。第三种,双盘也叫双跏趺。两只脚掌都在上面。实在坐不住,我们的身体就是有疾病。我们坐在凳子上,手扶膝盖,叫正襟危坐,实在坚持不了的话,就是像这样正襟危坐,是万不得已用这种方式。

一般的话不管是散盘还是单盘、双盘,好处就是使我们的血液全部压到上半身来,这样的话你整个身体的上半身,整个身体的那个不管是脚还是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要比平常要快一些,按我们的土话经常叫做“憋下来了,憋上来了”。这样人自然脸色会红润,健康的状态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腿盘上以后,用一个包腿布包起来,包的方式,有一个复杂的也可以是坐一部分在这个包腿布上,然后就是左边叠上来右边也叠上来,最后再把前面这块叠上来,这种包腿的方式,你打开很难,因为手压在上面,你要想打开,动作很大,那么在静中你要是动作很大会影响别人,这个好处就是你不会因为腿难受而在静中随便地把这个腿放下来——因为打坐时间长以后腿痛这第一关是必然的。如何度过第一关的困难呢?用包腿布包得紧紧的很难打开布,这也是一种助缘的方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各种不同的包腿的方式,这是自由的。然后,两手就结禅定印,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就像这样两个大拇指头对接,放在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状态,不要求你非得贴在小肚子上,也不要放得太靠外,放在你自己感觉前后最舒服的地方,这样的话能够让你坐的时候最长最安稳。

因为我们打坐一坐坐很长时间,要尽最少地把我们的精力和体力放到摆姿势上。姿势摆得再好,到一定时候,你一累自然松懈。所以,怎么舒服怎么来,花最少的意识来控制你的手掌。这样坐好以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坐垫的后面都会有一个垫子,一个似枕头一样的垫子,这个垫子的作用就是让你的尾闾穴和你的大腿处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我们就能够坐得最稳。如果是自己在家,可以把这个垫子调整到最佳位置。如果是共修或者是陌生的场所,一般我们建议这种垫子处在三角坡段的状态,这样的好处就是你坐在前面一些这个垫子就矮一些,坐在后面一些垫子就显得高一些,这样就能适合每一个人。你自己觉得不够高就往后坐,觉得太高了就往前坐些。这样就能够最快地使你坐的保持你的身体姿态处在一个水平面上。大家体验一下,这时候呢,后面的脊椎骨自然而然就是处在一个我们叫做叠铜钱一样一节一节往上叠自然地伸直。这样伸直以后,我们既不要往后仰去挺这个脊椎骨也不要佝偻头。因为这样挺的话,很累,一会就坚持不住了,佝偻头好像容易安静,但是时间一长胸口会发闷,严重的会疼痛。让脊椎自然挺直,既不要刻意地去挺,更不要佝偻头。所以,自然的挺直,稍稍有一点点的含胸,就是平常我们听说的,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状态。如果是很困的时候,可以把眼睛张开一些,平视,如果不是很困的话,我们一般都是建议把眼帘基本上合上。

这些完成以后呢,舌尖抵上颚,舌尖顶上颚能够使你的口腔里分泌一点点的口水,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口腔的太干燥而咳嗽。甚至,当你想咳嗽喉咙很痒的时候,你还可以使劲的顶上颚,这样就会分泌出更多的口水,你把这个口水咽下去,使得你不会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