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老年人的记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样可提高记忆力。老年人常常记不住人名、电话号码,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在口袋里备个小本子,随听随记,以便日后翻阅查对,谚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很有道理的,还可利用对往事记忆清楚的优势,在学习新东西时,多与过去记忆中的事物进行联系和比较;要注意少而精,“私少则得,多则惑”,千万不可赶速度。
记忆也有规律可循
1.明确的识记目标。心理学家的许多实验表明,不管是长时间记忆还是短时记忆,识记的持久性都依赖于人所确定的识记任务。目标确定为“记到明天”,同确定为“永远地”记住,其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老年人在识记有价值材料时要有决心和信心,强迫自己的脑神经长期记住它。
2.把需要识记的材料理解后进行分类、列提纲、画表格等帮助记忆。例如,周恩来同志为了使人便于记住当时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名称,曾编了一首七言“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有的还可编成顺口溜帮助记忆。
3.要调动各种感官一起来记,也就是利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几种感官并用。老师可采取“小表演”的方式教学,课下,学员们也可组织起来做“小表演”。这种表演不仅调动了学习者的各种感官,而且还能促进积极思维,效果比单纯讲解和背诵好得多。
4.及时复习。俗话说:“复习是学习之母”,“三天不念口生”。有一位教育学家打了个很好的比喻: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基本途径,要通过读、说、作、写、想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复习效果。
5.运用与实践。人们常说,要在游泳中学游泳,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只看、只听、而不动手,记忆效果是不会好的。
6.讲究记忆卫生。这是老年人保护记忆,增强记忆的重要条件。一要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二要适当地加强营养,要有计划,适量地吃点鱼、肉、核桃仁、蛋黄等。千万不要忌食早餐,否则上午容易处于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状态,使精力不足,记忆困难等。三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四要利用最佳记忆时间。据实验证实,人每天有4个记忆高潮:
清晨6~7点钟,头脑清醒,上午8~10点钟,效率高,记忆量大,傍晚6~8点钟,一天中记忆的最佳期。睡前1~2小时。
此外,还要戒烟戒酒,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用脑等。老年人通过有目的地加强记忆锻炼,勤于思考,讲究记忆卫生,是可以强化记忆,延缓记忆力衰退的。学习是脑细胞“体操”,爱学习和经常动脑筋的科学家、教育家、作家等的记忆力衰退是很慢的。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清代考古学家阎若璩,幼年读书千遍,尚不能背诵,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记忆力得到发展,终于完成了《古文尚书疏证》等巨著。
一般说来,即使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记忆力,也足以能应付他所从事的事业的需要。
怎样延缓智力的衰退
首先要善于科学用脑。“用进废退”是生物机体发展和抗衰老的一条普遍规律。凡是用脑早,肯用脑的人,大脑和智力的衰退都较慢。人的大脑皮层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一般只开发使用了10%,还有90%尚未工作。那些经常处于紧张工作的脑细胞营养好,寿命长,不工作或长期停止工作的脑细胞衰退快,死亡率高。在智力的各种因素中,语言文字方面的智力衰退得最慢,原因就在于语言文字在各个年龄阶段都经常地使用着。观察表明,法官、教授、科学家等,每天都要与各种难题打交道,为了寻求一个正确答案,昼思夜想,绞尽脑汁,这种经常自觉的科学用脑习惯往往推迟了他们智力衰退的时间。纽约大学的学者曾对15名20岁的青年和20名平均72岁的老人进行检查,发现他们脑部能量的利用并无差别。
其次是保持必要的社会交往,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生活活跃的老年人,往往可以长时间地提高自己的智力,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无所用心的人。特别是那些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事业,生活圈子历来狭小的老年寡居妇女,智力衰退很快。要想延缓智力的衰退,老年人应走出家庭的小天地,与社会接触,与人交往,及时地摄取新信息,给大脑补充提供新“营养”。
最后我们再谈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有所衰退,那么是不是就“老而无用”、“老而无为”了呢?较近期的研究指出,在弈棋过程中,年龄和棋艺并无关系。老年棋手和年轻人同样具有高超的棋艺。这表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偿因年老而引起的思维灵活性差的不足。各类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创造的高峰年龄大约在30~39岁之间,而可以进行创造的年龄的距离是从32岁到72岁。即使年过花甲,智力有所衰退,也仍然能做出惊人的成就。古今中外高龄人集其大成的比比皆是,如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81岁时完成了名著《浮士德》,恩格斯74岁时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81岁时还取得了他自己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达尔文70岁后才完成《植物运动能力》一书。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70岁时编写出《千金要方》,百岁高龄后完成了他的巨著《千金翼方》。齐白石先生90岁时还染纸丹青,作画不息。海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教授一生著作累累,耄耋之年仍创作不止。
国内外这些名人的事例说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等于成功。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基础相差不是很悬殊。但在情感、意志、兴趣、学习动机、目的、万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却相差甚远。关键在于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调整志向、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
总之,一个人只要具有远大理想,自信心强,勇于开拓,勤学不辍,有超人的意志,性格稳定,高风亮节,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就一定会做到“老有所为”的。
老年人的智力
所谓智力,也就是指人的聪明程度,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智力分为两类,液化智力和晶化智力。液化智力指比较直接依赖于生理结构,而不依赖于文化、知识的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如近事的记忆力、思维敏捷度、知觉操作技巧的智力机能等;晶化智力主要指积累知识和经验的后天习得的能力,如对常识、词汇的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的“液化智力”机能一般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以后随年老而减退;而“晶化智力”直到五六十岁也不减退,有时还有所改善,只有在七八十岁后才略有减退。因此,那种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断言“年老智必衰”,某些人甚至年未老便从心理上感到“智先衰”,不仅缺乏科学根据,而且也影响“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
人的智力发展和衰退的个体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和衰退的因素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下面主要介绍个体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与年龄因素。人的智力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能胜过一吨的教育。”根据标准的智力测验发现,就一般人而言(不包括科学家,发明家等智力优异者),人的智力在20岁以前是上升时期,以后便逐渐衰退。有人曾对7岁~92岁的832人进行智力测验,结果表明,18岁时智力达到最高点,50岁时智力下降到15岁时的程度,80岁以后智力便急速下降。
身体条件也包括在个人因素中。老年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智力衰退,有些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如身体器官的老化、疾病,身体虚弱等,特别是由于老年痴呆病及脑动脉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与健康老人相比,身体有障碍的老年人智力衰退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里重点谈一下脑和神经系统老化的问题。脑的老化及其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脑重量的减轻。据科学估计,20岁以后,人每天要死掉上万个脑神经细胞。70岁的人其脑重量只有其青年期的95%,80岁时减少到90%。有人估计,高龄者的脑重量如与脑重量最大的年龄层相比,大约减少50~150克。大脑皮层的萎缩和脑神经细胞的减少是导致老年大脑重量减轻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核糖核酸、蛋白质、脂肪质的含量和更新率都逐渐降低,再加上神经纤维的密度逐渐减小,神经传导速度减缓、通路逐渐失灵,从而导致脑神经机能的衰退。因此,老年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减弱,记忆力下降,思维的灵活性降低,对紧急状况的应变能力减弱。
关于性别因素,无论在各个年龄阶段。男女的智力都是有差异的。这一问题,尚待研究。
2.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学历、工作经验、配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人际关系都是影响智力的社会因素。
探求不同的学历究竟会给老年期智力带来何种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学历会造成职业、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不同。从整体来说,学历越高,也就是说,直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由于年龄增长所造成的智力衰退的速度就越缓慢,而且,学历所带来的影响,在老年妇女身上反映的要比老年男性强烈。
一般认为,能继续工作的,身心都很健康的老年人,也能维持较高的智力水平。另外,老年人过去从事何种工作,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智力。总的来看,未担任过管理职务的普通工人及过去从事体力劳动的老年人,智力衰退的幅度就比较大。
由于老年人身心机能的下降,活动范围往往变得狭小,与社会接触也逐渐减少,缺乏必要的交往及信息沟通,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孤立感、障碍感等,多数会成为维持智力水平的不利因素。人到了老年期,智力确实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部衰退。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生理变化,有哪些是病理变化,分晓尚待研究。
中老年人的性格和脾气调理
中老年人的性格类型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譬如,有人对工作赤胆忠心,一丝不苟,待人处事有高度的原则性,豪爽活泼,有礼貌,助人为乐,谦虚、自信等,所有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他的性格。
人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学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外倾型和中间型三种。所谓内倾型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这种人沉静、多思、反应缓慢,适应环境困难。所谓外倾型,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于外表,这种人活泼、开朗、善于交际。介于内倾型和外倾型之间的,称为中间型。
老年人由于见多识广,社会磨练多,性格也许会有所改变,但完全改变的现象是很少见的,年轻时属于何种类型,到老还基本属于哪种类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性格有一个由外倾向内倾转变的总趋向。这种内向性的表现是:越来越倾向于以我为中心、自我吸引、兴趣狭窄、社交退缩,小心谨慎、事无巨细都力求稳妥、保险,往往比较顽固、执拗,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习惯,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对一切变化和新鲜事物都深感不安,甚至连别人挪动一下他习惯放置的家具的位置也横加反对;喜欢回忆往事。在回忆中产生满足和悔恨,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往往唠叨不休,喜欢指手画脚,作权威性的指挥,好猜疑,特别注意自己的健康,往往草木皆兵,疑心自己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等等。
老年人性格转向内倾性和老年人的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
科学家认为,人的衰老包括神经细胞的控制能力的衰退。生命早期,神经细胞特别活跃,反复的激活使神经细胞具有延续的工作能力,这是心理活动外倾的生理基础,到了老年,神经细胞激活水平低,控制能力变小。变得不那么活跃了,人的整个活动水平因而下降,这是心理活动内倾的基础。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逐渐由外倾转向内倾。
老年期是个失意多,不安感强的时期。处在失意挫折中,就会使个人内部的不愉快情绪亢奋、纠纷增多。有些人无法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稍一遇到困难就会退避,喜欢闭门谢客,不愿与人接触,担心生病,疑心重重,牢骚满腹,情绪低落等。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陷入这种境地,有些人即使到了老年,也能应付自如。
按照对老年期的适应情况,有人把老年人的性格特征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有智慧,感到自己的一生收获不少,是有成就的一生,即使在离退休时也心安理得,毫无挂恋,理解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积极参加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对家庭及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感到满意,有充实感,关心面广,面向未来;对未来的生活并不感到苦恼。
2.安乐型。即隐居依赖型。看上去好像十分悠闲自得,而早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也十分适应,但实际上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在期待别人的援助。
3.装甲型。这是一种自我防御较强的类型。对恐怖、苦恼都用强烈的防御机制来对付,用不停的活动来抑制自己对衰老甲恐惧。不承认老年的现实,用不停的繁忙活动回避对老年期间展望和死亡的问题。由于对工作有过分的义务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因而嫉妒年轻人。
4.愤怒型。有些中老年人,对未能达到人生的目标产生怨恨和绝望情绪,并将其原因归罪于别人,非难别人,自寻苦恼,自我闭塞。对离退休和老龄化采取根本否定的态度。对死亡有强烈的恐怖感,怨恨和嫉妒年轻人,有时甚至表现出敌意。
5.自我谴责型。与愤怒型不同,这种类型的人的攻击性是深藏在内心的。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失败的一生。把自己度过绝望的一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责备自己。他们是被动的、悲观的,孤身孑然,把死亡看作是自己对悲惨现实的一种解脱,有时甚至会自杀。
在这五种类型中,前三种以各自的形式在适应衰老情况,后两者则是不适应的,需要自我控制和调节。
也有的人把老年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慈祥型、拘谨型、麻木型和跋扈型。无论何种分法,都说明老年人的性格特点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安静审慎,有的急躁马虎;有的热情坦率,有的冷淡沉默,有的坚决果断,有的优柔寡断!有的温和,有的粗暴,有的富于创新,有的墨守成规。我们希望老年人能有意识地克服和改变性格上的不良心理状态,要善于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持之以恒。
性格与疾病
公元1世纪,古罗马国王纳瓦在一次御前会议上因有人大胆顶撞和冒犯他,不禁大怒,拍案而起,瞬即倒地身亡。《三国演义》里,也有一段故事是:诸葛亮阵前痛斥王朗,王朗羞怒交加,大吼一声,坠马而亡。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到,有人遇事就火冒三丈,这一股都是火暴脾气。这不仅影响同志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致病,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