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25400000032

第32章 中老年人心里防病(2)

对已患病的老人来说,在对待疾病和治疗方面,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药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减轻,使绝症得到缓解。因此,必须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

中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乐观地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

人进入中老年以后,情绪也会发生变化。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知识修养,经济生活较富裕,获得了自己喜欢的学习、工作或研究机会的老年人,会产生积极情绪,而一些随着躯体机能的下降,自认为已经衰老,特别是丧失了生存目的的老年人,兴趣索然,感情平淡,性情固执和情绪抑郁,面临死亡而产生畏惧和消极悲观情绪,加上经济收入相应减少,自认才能得不到发挥,就会产生寂寞、不安、无聊等情绪;子女成家独居或在外地,或者由于住房拥挤不能与儿孙同居一处而产生孤独情绪。如果老两口关系不好。或因子女、婆媳不和,或丧偶、失子,情绪就更加低沉。一般认为,老年人离退休前后是情绪变化的转折点,65岁左右时情绪处于最低潮,因为长期形成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及本人在社会中的角色都起了变化,要经历几年烦躁不安、孤僻、易怒、怀疑等消极情绪的纠缠。到70岁之后,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又会逐渐增加,情绪自然也就会变好。

中老年人如何保持积极的乐观情绪呢?

1.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条件的应继续服务于社会,如有工作机会或能到街道工作,应合理安排,兴致勃勃地踊跃参加。

2.加强艺术修养和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可适当学些绘画、书法、音乐、诗词等,特别是多听音乐。意大利有一位神经衰弱患者,久治无效。一次,医生给他开了三张轻音乐唱片,叫他一日二次在家播放,连放一周。一周后,病人感谢这位医生治好了他的病。

另外,种菜、种花、养鱼、钓鱼、养鸟、下棋等,不但可以增进生活情趣,而且还能治病。如瑞典在波的尼亚海滨地区创办一家举世无双的钓鱼诊所,专门对神经衰弱者和形形色色的心理症患者开放。据主办者介绍,钓鱼是集“放松心弦”和“集中精神”于一身的体育运动,两者既对抗又相辅相成,因而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健康大有裨益。英、法、美等国的健康学家都准备仿而效之,在湖滨海边建立钓鱼诊所。

3.旅游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因为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能启发人们的心灵。如果能和青年人一起旅游或搞些娱乐活动就更理想。如上海等地举办了“忘年交”活动,老年人通过同青年人书信对话、恳谈会和联欢会等多种形式交流思想,丰富生活可使情绪保持平衡。

4.参加学习。学习不但能扩大视野。而且能推迟大脑的衰老。

5.要坚持健身活动,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一些人离退休后,完全打乱生活规律,认为坐着不动就是享清福。饮食有节、起居正常、生理活动有节奏,对老年人的情绪很有影响。

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具有一定医疗作用,是良好情绪的反应,是一种很好的体操。它可以使肺部扩张,促进呼吸。笑还可消除精神和神经紧张,使肌肉放松等等。平时多看喜剧片,在轻快的笑声中不但可以解除紧张的综合症,而且还可以治好很多身体不适,如头痛,皮肤痒,肚子难受等。老年人要具有幽默感。富于机智和幽默的人要比看什么都不太感兴趣的人,在情绪上要安定得多。

会不会笑,能不能使人发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尺度,每个人都要在身边寻找欢乐。峨眉山有这么一副对联,希望读后对您能有所启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心老十八变

心理衰老的表现千变万化。一些老年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条较为明显的特征:

①感觉、知觉衰退,视力减退,听力不如从前,味觉迟钝,以前觉得很好吃的东西现在感到淡而无味。

②记忆力衰退。熟人的名字老是记不起来,读书前看后忘,常常记不’起随手放的东西。

③想像力衰退。幻想越来越少,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

④言语能力衰退。讲话变得缓慢哕嗦。

⑤思维能力衰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学习新知识感到吃力。

⑥情感不稳定。较易动感情和在感情上被人同化,还常常流泪。遇到困难。不像以前那样镇定自如,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感。

⑦意志衰退,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老经验办事,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强烈的探索精神。

⑧反应能力下降。动作不如从前灵活,对事物不如以前敏感。

⑨兴趣爱好减少。

⑩产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比青年人更容易受疾病、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低落、忧郁、焦虑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容易焦虑不安。很多人在更年期后情绪逐渐稳定,但是焦虑不安常常难以消失。

情绪容易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对一般刺激趋向冷漠,喜怒哀乐不易表露,或反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在遇到重大刺激时,情绪的反应特别强烈。难以抑制。

敏感多疑。常把听错、看错的事当作对自己的伤害而伤心不已。

易产生孤独感。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深居简出,懒得交际。

容易自卑。主要是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自卑情绪也就随之而来。

习惯心理顽固。老年人不容易改变长年累月形成的习惯。

个性心理特点明显。老年人比青年人、中年人更易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减去10岁”健康法

科学实验证明,乐观可以长寿,情绪抑郁有损健康。老年人应力求乐观开朗,心理平衡。“减去10岁”之法,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减去10岁”法,就是使您的爱好、兴趣、追求及整个心理环境都保持在10年前的水平上。从精神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人能使自己的心理环境保持在10年前的水平,那么良好的精神素质必然会对身体素质起到良好的反馈作用。研究表明,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直接依赖大脑,“年轻化”的精神心理环境必然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年轻化”,这就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可见,主动创造“年轻化”的心态环境,对提高健康水平、延缓衰老是大为有益的。

情绪、情感与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其根源就是需要和动机。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不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都会引起心理紧张,但并非任何心理紧张都能致病。如人们对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责任心就是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它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又如,日本东京有一位老人,1965年妻子病故后与女儿相依为命。但流氓集团勾引其女儿,乘老人不在家时,把财物洗劫一空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这场浩劫使老人一贫如洗,从此一蹶不振,只有好心的邻居为老人安排一日三餐。1972年冬天,邻居见他一人坐在冰冷的房间,脚上裹着破布片。在他的心中,对抛弃他的女儿怀有强烈的仇恨。愤怒和仇恨支持着他,使他得以顽强地活下去。上述情况屡见不鲜。为了某一目标、信念,机体一直维持着紧张状态,身体尚很健康,一旦任务完成,问题解决,身心一松,倒会生起病来。

消极情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活动,不一定能成为致病的因素。如,愤怒这种情绪总是伴随着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素分泌的增加,因而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胃肠蠕动减慢、新陈代谢率增高等。这一切反应都在于动员全身的潜在力量来对付面临的遭遇,人若没有这种情绪反应,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也就达不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此,“喜怒不形于色”也未必值得提倡。人遇到悲伤时,大哭一场会感到更痛快些。因为人们可以抑制声、泪、表情、动作等,却不能控制生理活动,如血管、汗腺等。表面上看来消极情绪得到了控制,实际上它会转人体内,人们称之为“体内的定时炸弹”。因此,强行关闭感情的闸门,不让其发泄将是灾难性的。

情绪是要发泄的。但要知道如何发泄。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诗泄怒。李白对当时朝廷里奸佞得意,贤才落魄的局面,气愤填膺,怒气难消。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但也有人在愤怒时大发雷霆。其实,大发雷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有伤身体。心理学家认为,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的人只会越来越易于发怒,而过度发怒,不管气泄了没有,都会增加患病的危险。那些爱发怒的人患心脏病和死亡率都比少发怒的人高五倍。另外,亲人惨死,骤然惊吓等都会导致焦虑、头痛、血压升高,进而会出现抑郁及严重的神经症、精神病和躯体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消极情绪并不是对健康无害。因为事物都是有限度的,如果消极情绪反应过于强烈,超过自我调节的功能,也会使人致病。

消极情绪能致病,而积极情绪却可以防病治病,有51%的患者可以通过自体机能调节而获痊愈。

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两大类:一是愉快的情绪、或称积极的情绪,包括希望、快乐、勇敢、和悦等等,二是不愉快的情绪,或称消极情绪,包括愤怒、焦急、沮丧、不满等等。心理学家认为,消极因素往往会过分刺激人体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容易诱发多种疾病。积极因素则给人体以适度的刺激,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呢?

1.热爱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就会觉得生命的可贵,会自觉地要求自己锻炼好身体,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拼搏、献身。老年人一般来说已离开了第一线,但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奋斗的精神却仍似在第一线上。当想到还有事情可做时,你就会积极起来。

2.要心底无私,甘做铺路石。陶铸同志曾说过:“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老年人们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如同吴运铎同志说的那样:“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摄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儿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3.要尊重事实,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环境相适应。这样你就不会觉得总没事干,碌碌无为了。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用不着焦躁,暴怒或忧心忡忡。同时,还要善于自制,巧妙地摆脱不良情绪。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这样劝告人们:“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这样,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发脾气或钻牛角尖了。有的老年人采取熟记一些格言的方式来转变不良情绪,也是一个好办法。比如,暴怒时想想达尔文的这句话:“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也许就能好一些吧。“发怒是用人家的错误惩罚自己。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这句格言,你不认为也是很有道理的吗?忧郁时怎么办?想起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的话,也许能帮助你摆脱忧郁。

例子似乎太多了,还是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采撷吧。只要你能想办法摆脱不良的刺激,就能把消极情绪变为积极情绪。

总之,对于中老年朋友们来说,保持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是青春常驻,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保证!

中老年人的脑力保健

中老年人的记忆特征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等过程。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等。根据材料在脑子里保存时间的久暂又可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为0.25~2秒,呈鲜明印象,但很快就消失)、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3~47秒)和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终生不忘)。

记忆是老年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多数的老年人感到最苦恼的是记忆力衰退,往往是随记随忘,对昨天学过的诗词或新介绍的朋友的名字,今天就记不清了,有时话到嘴边,竟遗忘了。对这种记忆力的变化是不足为怪的。况且这是属于临时遗忘,与永久遗忘不同,有时经过追忆或休息片刻又想起来了。当然,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遗忘症,它是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记忆衰退,遗忘率高,这是自然规律。其原因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记忆也随之发生变化的关系。但是变化的情况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可怕。有人经过调查后假设:如果18~36岁的人记忆能力为100%,那么37~60岁的人的记忆力为90%,60~85岁为85%。可见,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程度并不大,为此而引起的担心和苦恼也是没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瞬时记忆和年轻人相差不大,短时记忆明显比年轻人差,那种放下东西就忘的现象往往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至于长时记忆,老年人往往对未衰退前接触过的事物,长时记忆保持完好,而对衰退后接触到的事物,长时记忆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70岁,他的记忆是大约50岁时衰退的,那么50岁就是长时记忆好坏的一个分界线。例如,有的老年人能把童年时读过的《千家诗》背诵如流,有的同志能把他小时候当儿童团员时,手拿红缨枪、臂戴红袖章,在村口站岗放哨,抓特务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还有的同志能复述几十年前与别人争论时所坚持的思维逻辑顺序及争辩中说过的话,等等。而对50岁以后发生的事,则记忆没那么清楚了。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是老年人的记忆特征之一。

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好,机械识记不如从前。机械识记是靠机械重复方法的识记。例如记数字、牌号、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等。而意义识记是依靠理解的一种识记,亦即通过领会精神、融会贯通其内在的联系来识记。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意义识记没有多少区别,而机械识记老年人明显不如年轻人。

规定时间的速度记忆衰退。老年人如果自由掌握记忆速度,那么老年人的记忆效果和年轻人差不多。一旦要求老年人同年轻人一样,在同一规定的短时间内记住某些内容,那么,老年人的记忆效果就不如年轻人。

再认保持完好。再认是指一件事出现在眼前,判断它是否感知过的过程。心理学上把能够再认识的过程叫认知。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再认保持完好。例如,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久别重逢,一眼便可确认对方是自己的童年好友。再如。有的老年人虽然背不出一些外语单词或古诗的句子,但是当它们出现在眼前时却可以认识,指出这些外语单词和古诗的意思。

如何提高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