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
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
与孩子交流时,成人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
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内藤博士就会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一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
内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
内藤先生并不气馁。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内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先生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先生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先生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因为,今天的孩子多么渴望爱的目光!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眼神就是这扇窗里所展现的全部内容。
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让拙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大胆地举起手来,让退缩不前的学生勇敢地向前迈步;
一个赞扬的眼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被老师肯定的快乐,激励着他们向着那无限顶峰不断前进。
还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那年,朱丽·狄德罗24岁,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来到犹他顿州一所小学教五年级的语言课。
第一天上课时,她注意到台下的20个学生一个个眼睛里都带着一种不安又胆怯的神色,这让她感到很奇怪。
上课了,学生们大都表现得很安静,除了在她要求下站起来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名字“我叫理查德”,“我叫安迪”,“我叫凯莉,来自圣迭戈”……然后几乎就没什么动静了,就连她提问时,也没人主动举手回答。
朱丽奇怪地注视着全班学生:“孩子们,你们是不会还是不想回答啊?”
没有一个学生吱声。
朱丽更加奇怪。
下课后,朱丽设法和学生们一起玩,并顺便了解了他们的许多问题。
原来,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上个学期才转学过来的,他们的父母亲因为工作调动或者生活原因,经常搬家。结果,学生们刚刚熟悉了一个地方,环境又变了。加上学生们原有的基础不太扎实,来到新学校后,有点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大都处于年级末位,尤其是阅读能力很差。其他任课老师也不太喜欢他们,几乎每个来上课的老师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似乎自己正对着一群石头讲课。
想起课堂上学生们那怯怯不安的眼神,朱丽心里很难过,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第二天课上,学生们仍然低着头,一副副垂头丧气、心不在焉的样子。朱丽便叫道:“孩子们,挺起你们的胸膛,抬高你们的头,看着我!”声音不大,但语调的分量却很重。
学生们慢慢地抬起头,他们突然注意到朱丽的眼睛闪着一丝光芒,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鼓励的力量。
这是一种他们在别的老师身上没有见过的眼神,伴着朱丽的这种眼神,学生的心刹那间也变得晴朗起来。
看到学生们坐直了身子,朱丽露出欣喜的笑容:“很好,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哪位同学先来朗读一下课文呢?”
半晌,安迪慢慢举起手来,但他刚读了两句就卡壳了。
上帝才知道他读了些什么,不过也不能怪他,在这个班里几乎没几个学生能流利地把一篇课文读下来。
安迪有些发窘,他偷偷用眼睛瞄了一下老师,迎接他的却是朱丽那安静中透着温和的眼神,仿佛在对他说:“没关系,继续!”
安迪受到了鼓励,继续往下读,虽然中途又卡壳了,但他都坚持读下去了。
等到安迪读完,朱丽用一种热切的目光注视着他:“很好,安迪!你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少几个‘逗号’,我想会更完美!”
学生们都笑了,为朱丽老师那俏皮中略带批评的话。
渐渐地,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一天的阅读课上,朱丽用她那漂亮的蓝眼睛看着学生们,“孩子们,这节课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讲个故事,理查德,你来!好吗?”
理查德有些犹豫,“我……”,他想说什么,抬起头,看到朱丽那清澈的目光,信任中传递着爱意,身上突然多了几分勇气,跑到教室前边来开始给同学们讲“三只小猪”的故事。
刚开始,理查德讲得很慢,声音也不亮,不时还有停顿:“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猪妈妈和她的三只可爱的小猪。妈妈每天很辛苦,小猪们一天天长……应该独立生活了,等你们盖好自己的房后就搬出去住吧。……三只小猪谁也不想搬出去住,更不想自己动手盖房子……”,朱丽向理查德投去赞许的眼神说:“理查德讲得很好,大家来点掌声给他勇气!”
渐渐的理查德的声音变亮了,故事也连贯多了,讲到大野狼来了的时候,他还做出一副害怕的表情,最后,理查德眉飞色舞地来了句“大野狼嚎叫着夹着尾巴逃走了,再也不敢来找三只小猪的麻烦了”,接着,他长吁一口气,“上帝,我终于讲完这个故事了!”
学生们都被逗乐了,朱丽微笑道:“孩子们,下周三我们五年级要举行一次故事比赛,你们谁报名参加?”
“朱丽小姐,我报名!”理查德说。
“我也报名!”安迪不甘示弱。
一时间,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去参加比赛,连最腼腆的琼斯也怯生生地问:“朱丽小姐,我可以报名参加吗?”
“当然可以,亲爱的,我真为你高兴。”,朱丽疼爱地看着这个小女孩。
比赛结果,朱丽所教的班级居然一举击败其他班级夺得第一名,让其他老师们大吃一惊:这些小家伙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胆?
校长的评价是:“你们有语言天赋,乐观积极,有创造性,我真诚的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
一年后,除了几个因搬家离开犹他顿州的学生,其他学生顺利毕业。
时间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朱丽突然收到来自纽约一家出版社寄来的包裹,里边是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侦探小说,书里有一封短信:“亲爱的朱丽小姐,我是理查德,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希望您能喜欢。您知道吗,我最怀念的就是当年您看我们的那种眼神,它是那样的温柔,就像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我们的心灵……”
朱丽心中有一种非常柔软的东西被触动了,她不仅想起了那堂课上理查德讲故事的样子……
眼神,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冷漠的眼神造就了惴惴不安的学生。当学生们从老师眼里看到了一种不屑,感受到了一种轻视时,他们就将变得更加胆小、懦弱。
温柔的眼神促成了积极活泼的学生。当学生们从朱丽眼里读出了一丝光明,体会到了一股暖流时,这种眼神就成了点化学生们心灵的金手指!
正如古人所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
面对这样一群有着特殊经历的学生,朱丽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抱之冷眼,而是用自己温柔的眼神一点点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朱丽的眼神中流动着鼓励和肯定,温暖着学生们自卑和沮丧的心。学生就是从她的眼神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学生从老师的眼神中感到了老师的关心、鼓励,体会到了被老师尊重的感觉,才能有胆量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对于眼神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说明眼睛是判断人心善恶的基准。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非焉。
事实上,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而来自教师那种富含感情色彩的眼神,对学生来说则有着更为特别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眼神,来表达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复杂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
美国新泽西洲一所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该校一位优秀教师休伊斯先生的80岁生日。休伊斯先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蜚声全美国的教授、学者。
是什么原因使休伊斯先生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在众多的学生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为了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问题很简单:你认为,休伊斯先生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
答案很快反馈了回来。出乎意料的是,收到的答案居然惊人的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休伊斯先生给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眼神,那种发自内心的温暖的眼神。
请教师们记住:
温暖的眼神能传递一种力量,一种上进心,而冷漠的眼神则犹如一把利箭,刺向人的心里。
有一位艾滋病患者在与大学生直面交流时,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冷漠的眼神比病毒更可怕。”
这位患者早在1987年就感染了艾滋病,1995年病发而亡。在这17年里,让他刻骨铭心的不仅仅是病魔的折磨还有来自亲人、朋友的那种冷漠的眼神:家人将他“礼送出门”,最铁的朋友再没和他来往,单位也是没法子再待下去了……“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比病毒更猛烈地伤害着我!”他说。
眼神,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有让人恐惧的,有让世间紧张的,有让人轻松的……各种各样的反应。
一束极为亲切的眼神可以激发学生无与伦比的热情,而一束阴沉的眼色则可以使多数学生的思维进入抑制状态!
这就是眼神的魔力。
美丽眼神的身后,必定有一份平和的心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这样的眼神,必定有一份深深的爱在支撑,必定有一份平和的心态做后垫。那么,让我们慢慢地让自己的心平和起来,让你自己发现,让你的学生体会到你的深深的爱吧。总有一天,这份感觉,这种眼神会水到渠成,丰润圆满的。
而很多的时候,我们一不小心火气就上来了。充满“火气”的眼睛会有这样的一份巨大的宁静感吗?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眼神中的自觉自愿的平静吗?不会!即使学生感受到你眼底的严肃和庄重,在他们心里有的只是恐惧和被动,而不会是由于你眼底的“平静”而感染他们!
美丽的眼神是一门绝技,它绝不会是强忍下的产物。
学生读懂了老师的眼神,才能靠近老师的心。
老师的眼神能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某种能力。
也因此,作为一名老师,除了应该具备读懂学生眼神的能力,更应该将自己温柔的、充满爱的眼光洒向学生!
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
走进学生中间,常常听到一个奇怪的问题:“老师怎么不会笑?”
假如我带着这样的问题问老师,他们恐怕会误认为我是精神病人。可这是事实。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女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我去长春市一所实验小学与孩子们见面,一个高个儿女孩气喘吁吁地跑上台来,她的直爽让师生们都愣住了:“知心姐姐,我们的老师不会笑怎么办?”
为了缓和气氛,我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经到北京宣武区一所小学采访。在一本中队日记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篇文章《老师的笑脸哪儿去了》。
文章说,所有的老师都是绷着脸来上课的,只有美术老师笑眯眯地。结果,课堂上有高声讲话的,有下位子借东西的……美术课成了乱糟糟的自由市场,后来逼得美术老师不得不收起笑脸,也绷着脸来上课。这叫“给脸不要脸”。
同学们听了,开心地大笑起来。
笑声过后,我问这个提问的女孩:“你们有没有过‘给脸不要脸’的时候呢?”
“有,”女孩坦白地说,“只要老师给点儿好脸,有的同学就开始折腾。”
台下又是一片笑声。显然,他们经历过。
“那你想没想过去调查一下,老师为什么不爱笑?除了你们的表现,老师家里会不会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丈夫和她闹别扭……”
“没有。”
最后,我向同学们提出建议:去调查一下“老师的笑脸哪儿去了”。
几天之后,我收到几个同学写来的“调查报告”。
一份“报告”说,他们“跟踪”老师上下班,才发现老师的孩子有残疾,她每天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十分辛苦……
另一份“报告”说,老师跟她丈夫正闹离婚呢!
还有一份“报告”写道:“下课后,我‘跟踪’老师去了办公室。在门口就听到里面传出爽朗的笑声,一听声音就知道是我们班主任在笑。我立刻跑进去,想看看老师笑起来什么样子。可是,当我叫了一声‘老师’,老师转过头来时,脸马上变得冷冰冰的,一点儿笑容都没有了:‘你来干什么?’老师甩给我一句冷冷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师不是不会笑,而是不朝我们笑。”
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一直忘不掉。孩子们多么渴望得到爱的微笑啊!
与此相关的报道是,在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我眼中的老师”绘画比赛中,绝大多数孩子笔下的老师都是绷着脸的。好容易找到一张“笑脸老师”,画画的孩子还在旁边注上:“老师终于笑了!”
今天的学生们确实太需要教师的微笑了。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
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径,微笑还具有感染性。在班上做个实验,站在学生面前,向他们笑一下——露出牙齿,满面微笑,一句话也不用说,看看会发生什么。他们一定会马上还你一个微笑,没错,他们也会纳闷你到底怎么了。但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还是请你试一试。有些人天生比别人爱笑。如果你不是一个天生的“微笑者”,那你不妨试试这个:在讲桌上贴一个小笑脸,让它来提醒你天天都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笑容。
我曾经和一位新老师做过一个实验,她正在为学生的调皮捣蛋而头疼。听了她的课,我一下子就发现,一节课都上完了,她也没笑过一次。讲课的时候,她总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我们商定,明天一整天她都要尽量带着愉快的神情和笑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我把家里的电话给了她,请她第二天晚上告诉我实验的结果。第二天,电话铃响了,从她欢快的声音里,我就能听出实验成功了!“孩子们今天听话多了,”她说,“他们甚至还问我今天为什么那么高兴,这就等于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努力,让他们看到更多的笑容。”
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是春光满面、笑容可掬,那你的微笑一定会牵动、牵引许多学生,成为学生提问、倾诉、聊天、交流、求助的“亲人”,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