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665100000006

第6章 让人格充满魅力(1)

人格就是影响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时间老人向走过来的很要好的三个兄弟发问:“我有三样东西,你们一人只能取一样,但必须挑你自己所喜欢的。”说完,时间老人就把名利、金钱和人格三样东西拿出来,老大抢先说:“我要金钱。”老二说:“我要名利。”最后老三说:“就把人格给我吧。”时间老人一一分给他们,三个兄弟高高兴兴地得到了自己的最爱。

一年过后,时间老人就问这兄弟三人:“你们得到了各自的需要,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大愁眉苦脸地说:“你给我的钱花光了,能不能再给一些。”

老二心事重重地说:“我是有名望的人,可我的朋友为什么离我却越来越远了?”只有老三微笑着说:“我的事情越做越好,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得感谢你时间老人。”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格是每个人最好的一张赢牌,一旦失去了这个资本,损失无穷,亮出你的人格,掌握你最好的资本,你就能走好一生。做人如此,做教师同样如此。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教师人格至善至美,恐怕不那么现实,也不能如此苛求。然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就必须深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并把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作为人生不懈的追求。

教书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现代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形的感召、无穷的动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烈的辐射力、震撼力和同化力,因此,发挥着感染、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伟大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人格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其人格特征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师魂,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师德,“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的师观,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师能和严于律己、严谨求实的师风。这也恰是我们教师人格自塑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为师就要有知识,为表就应有美德。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首先要成为具有崇高人格的人,并以此取信于学生,熏陶学生。教师课外、校外的道德失范,将是对其课内、校内施教时的宣言的自我否定,势必会在学生心里失去人格的影响力。可见,教育的成败与教师人格的信度与力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有志于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清楚:侧身教育、忝为师表,必须诚惶诚恐,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勤于学习,严于自律。做一天教师,为一天师表,这便是向理想人格迈进一步。

教师塑造自身完美人格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修炼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的过程。它需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并在深化改革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不断磨炼,严格自律,逐步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为此,教师必须增强人格自塑意识,其中包括自尊自爱意识、自警自省意识和自控自律意识。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别林斯基语)教师的自尊自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克服自身的缺点,促进人格的完善。另外,教师还要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保持自警自省,要提高自我认识,坚持自我警醒,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以便时时、处处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自警自省意识越强,越能自觉做到“慎独”,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水平。要想使自己的人格逐步完善,还必须做到严格自律,提高自控能力。具有完善人格的教师,都是自控最强、自律最严的人。自我控制的前提是对理智与情感关系的正确把握和对行为后果的深刻认识。自律严的教师善于解剖自己,勇于去“恶”扬“善”,在自己教书育人实践中能够主动把一切不利于人格提升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教师总是处于学生最广泛最严格的监督之中,承担着独特的人格责任。因此,教师必须“以人为镜”,坚持严格自律,不断修炼自己完善的人格,真正承担起“以素质培养素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历史重任。

心中自有一杆秤

生活中,人们往往把那些缺德的人称为小人。人人都看不起小人,痛恨小人。然而,令人伤悲的是,在我们纯洁的校园里,有些教师却以自己的“小人行径”为未来培养着小人。

我的一位作教师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件发生在他们学校里的事:

和我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现在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因为她是头一次带班,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上学期班里弄得很糟,各项评比成绩都落后于其他班级。这位老师很着急,于是这个学期想了一个办法,在班里安设“探头”——秘密指定了3个她信得过的孩子当起了“眼线”,随时向她报告班中的情况。最初的两个月确实是很见成效,因为通过“探头”们的来自于内部的报告,这个班主任能很准确地发现班里的非正常因素,并立刻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班里一时间风平浪静。

正在班主任为自己的举措所陶醉时,该班的语文老师拿着一篇学生作文来到了她的身旁。文章记述了这个孩子发现了班里的“探头”以及之后的所思所想,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我原来只是怀疑我们班有内奸,没想到今天居然真的让我给逮住了,原来就是×××!下午的自习课上,他在秘密地写一个纸条,后来这张纸条被我看到了,原来是一些我们班来往比较多的男生和女生的名单。我同桌当时就想揍他,可是数学老师进来了,并且辅导了很久,这场战斗就这样没能打起来。太悲伤了,我想一定是我们班主任要他这么做的,她怎么能这样!

可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给这位班主任带来任何的触动,她依然我行我素地听着来自“探头”们的汇报,根据这些汇报摆平班里的大小事务。“探头”们开始也很热衷于“帮助”老师做事情,但一段时间后,有两个“探头”就开始向班主任倾诉自己的心声,表示苦衷,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心里藏不住事儿。慢慢地,班里其他的孩子就开始怀疑,进而孤立甚至痛恨他们,可这位班主任总是一句“管他们呢,你们干好你们该干的就好了!”打发了这些孩子们。终于发展到有一天,一个“探头”被班里十几个男生一起打了,原因就是因为他奉老师之命揭发了所有班里经常上网的同学,被大家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这件事情过后,这位班主任的威信彻底扫地,有几个孩子居然对她的教育提出公然的反抗,师生矛盾空前加大,稳定了两个多月的班里更加混乱,简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前不久,另一位“探头”的妈妈来了,强烈要求转班,说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班呆不下去了,心理压力很重。

听了他的叙说,我毛骨悚然!

当然,我绝对相信,像以上这位班主任安插“间谍”的行为,现在并不多见。但是,希望学生给自己打小报告的教师,恐怕就不是少数了吧!

还有这么一个例子:有这么一位优秀班主任,长期不深入班级,也很少找学生谈心,但是他总是对班上的情况一清二楚,甚至几乎对每个学生每堂课的表现都了如指掌,因此他总是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处理解决班上的各种问题。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得意地说:“关键是要在班上培养几个心腹!”可是,这位“优秀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却说:“在班上,我们没有安全感。”

的确有这样的班主任,他们总是“好心”地通过班干部或自己的“心腹”,了解班上的各种情况。也许这些老师会说自己没有什么恶意,相反,他们不过是想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班上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教育学生。

但这样潜移默化所产生的恶果可能是我们许多班主任始料未及的——

第一,这样做首先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信任。不,岂止是不信任,简直就是对他们的极不尊重!因为班主任在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无端地置于少数人的监视之中。这离我们教育所必须遵循的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何止十万八千里。一旦大多数学生觉醒,他们所产生的羞辱感必然导致师生对立。

第二,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对班集体的分裂。一个由友好亲密、真诚纯洁的少年组成的班级,应该是多么和睦的温暖家庭啊!可是,由于存在告密者,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则成了互相防范的敌人。

第三,这样做将在学生心目中播下扭曲的正义观。正义的另一面是善良。但让学生在“正义”的旗帜下大行告密之勾当,无疑是对正义的亵渎!当学生逐渐以告密为荣而丝毫不觉得这是人性的可耻时,我们的教育已经为未来培养了许多奴才和小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也最发达的内容之一,便是“告密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要豢养一批给自己打小报告的小人。这是人治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这种腐朽的封建文化演绎了多少人间悲剧!

这样的悲剧当然不能再重演了。可如果我们在教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或者只是默认学生打小报告,谁又能保证在现代社会能够不再重演这样的悲剧呢?

那我们就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做的吧。

有一位知名教师说过:在我的教育中,我从来就反对学生给我打小报告。对每一届班委干部,我都当着全班学生说:“我不许任何班委干部给我打小报告!因为班干部是同学们的公仆,也是同学们的朋友!”我这样对班干部说:“班上出现了什么纪律问题,你们按班规办就是了。只要你们解决了,不必给我汇报。动辄给我汇报同学的不良表现,这既说明你们无能,又影响你们在同学中的形象,反而不利于你们的工作。”但是,我同时又在班上说:如果出现了重大违纪现象,或其他严重的偶发事件,当学校下来调查时,任何知情同学都应如实反映情况。——但这已经不是小报告了,而是‘大报告’。”所以,我班的班干部从没有给我“汇报”的习惯,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自然从来就十分真诚和谐。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也曾有过不知不觉地默认学生打小报告,或客观上为学生提供打小报告机会的时候。

比如,我曾经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谈心本等等,本来我的初衷是通过这种形式和学生保持心灵的沟通——而事实上,至少我班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向我敞开心扉的。但是,在学生交来的本子上,常常写有他们的苦恼,而这些苦恼往往有涉及其他同学的种种违纪(比如,哪个同学上课说话影响自己听课呀等等)。最初,我只当这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求援,便根据这反映去教育有关同学。后来,我意识到这样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打小报告;于是,我便给自己立了条规矩:不管学生在本子上给我反映其他学生的什么问题,我决不依据任何学生的“告状”去追究任何“被告”。

但是,我并未明确阻止学生在本子上给我反映班上的问题,所以,有的学生每天依然通过与我的书面谈心向我反映其他同学的问题,渐渐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我看有学生在谈心本上对我说,现在有个别同学只要对别人有什么不满,就威胁道:“哼!我们谈心本上见!”我终于意识到,我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打小报告的渠道!

很难说所有向我反映问题的学生都居心不良,相反,我相信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对班级的关心,才向我反映班上其他同学的问题的。但是,哪怕只有个别同学以打小报告为乐,我们都应该引起警觉,并杜绝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

所以,我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以后在同学们交来的作文或随笔中,决不许写别人的不是,要写只写你自己!”我特别强调:“因为我特别反对同学给我打小报告,我也要防止有人给我打小报告!”

要让自己带的班级有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要让自己所教的学生有一种心灵的安全感,要让自己的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教育的能力,绝不让自己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暗中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小人,所以——

我们绝不培养告密者!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美国知名教育家布鲁肖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

在每一个校园里,每一个课堂上,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名声”。上了—周的课之后,你的“名声”就建立起来了。用不了多久学生们就会传开,哪些老师很“和蔼”,哪些老师很幽默,谁留的作业最多,谁最关心学生,谁经常保留记录材料等等。家长们根据孩子的话来判断老师的品行,老师们也了解彼此的品行。事实上,要客观公正地判断一位老师的性格和他的教学能力,我们无需亲自去听他的课。有的老师总爱拖堂,那你就知道他的课堂管理是否得当;有的老师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活动,那你就知道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在走廊里走一圈,你就能听出来谁在上课;听听老师们之间的对话,你一样可以详细了解他们的态度、敬业精神和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去听听学生们如何评价他们的老师吧。学校里,没有哪位老师想获得一个坏名声,但是很多老师的名声的确不太好。而摆脱坏名声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第一次就不要给人这样的印象。这其中的道理简单得很:改变一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所以上课一定要用心,尊重学生,兢兢业业,有始有终,让自己充满激情,无愧于心!

布鲁肖的话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教师这个行业,也许“金杯银杯”真的不那么重要,“口碑”更重要。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更广阔的时空中去“观照”,金或银都会随时光流逝而褪尽当时的华光,只有“口碑”,却屹立不倒,尤其在人们的心中屹立不倒。

教师的职业劳动有很大的特殊性,特殊在我们一直缺少简单易行的评估体系来对教师的劳动作出最终公正公平的评价,分数的绝对值不足以完整评价,靠听几节公开课或随堂课也不能完全定论,看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更是荒谬。因此,我们在评价教师时,更倾向于亲身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并在好多好多人亲身感受到了你的精神、气质、态度、水平等等可感而绝难量化的东西之后,形成了好多好多人对你相对一致的评价。这好多好多人里,包括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们的家长,如果这些人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那么这意味着你有很好的口碑,比金杯银杯更宝贵的口碑。

中国有一位校长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作为校长,怎么真正在心里给你定下一个位置,说实话并不怎么看你记录了‘光辉业绩’的奖状奖杯证书之类的东西,而是要对你作一番‘道听途说’的了解。比如,当你来应聘时,我看完教师学历、经历、荣誉证书之后,就要设法去打听你在原单位的表现,打听就是去了解你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