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665100000005

第5章 小胜凭才,大胜靠德(2)

曾妻中午回家时,发现曾子和儿子捆着猪,正要杀,忙对着曾子喊:“我那是哄儿子的,你哪能真杀呀!”曾子答道:“答应孩子的话,就要遵守,否则怎么能要求孩子将来诚实守信呢?”

这故事在聪明的现代人来说有些“小儿科”,可是,它的道德力量却是十分强大的,曾子之所以成曾子,与此大有关系。

许多人不肯信守诺言,多是认为即便如此也不会出多大的问题。这些人也许忘记了“人无信不立”那句古训。因为“无信”而老是做一个站不起来、站不直的人,成功和它的距离,可谓遥遥无及。不仅如此,失信的后果也会很快显现出来,让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信守诺言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师生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对赢得人心、建立相互信任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谨慎许诺,甚至轻易不许诺;但一旦许诺,就要尽力信守诺言。

教育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的事。

有一位老师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们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是真的,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

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这头猪。从那天起,他们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及时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母猪吗?”

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

老师说:“当然可以。”

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穿过公路,来到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特别肥大的猪。

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对于在国内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的我们来说,“吻猪”可能是一件荒唐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甚至,也有人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了解英国教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虽然很严肃,但老师们大都性格外向,他们的动作总是诙谐可笑。年轻的老师很有可能在课堂上讲到兴奋之处,一跃跨上讲台,真是忘乎所以。而那些学生们,可以时时向老师提问,大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向老师发难。课余时间里,老师甚至会趴在地上,让学生跳来跳去练习鞍马。

“吻猪”的事应该是真实的。这样的真实让我们为今天的教育感慨。

“吻猪”的承诺,看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也许在普通成人看来,这可能只是一时的玩笑而已。然而,当这种承诺发生在师生之间、发生在教育之中的时候,它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看起来嘻嘻哈哈、老不正经的教师,当承诺真的需要兑现的时候,他的表现却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虔诚。这就是教育,一种无言之教,一种不教而教。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吻猪还是吻别的什么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跟孩子的心态。在孩子面前,轻易不作承诺,但是一旦有言在先,就必须认真兑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师,请你诚信起来。

记住,最受欢迎的教师一定是最讲诚信的教师。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世界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偕同爱迪生在一处偏远的农村驾车兜风。在一处农舍边,这两位闻名世界的大人物,看到一小孩正在锯木材,小孩年龄大约十岁左右,技术却十分熟练,更难得的是他看到陌生人一点也不害怕,与一般乡下小孩很不相同。

亨利·福特的童心大起,于是便走向前去帮他拉锯。可是,很明显地,福特的技术与小孩相距甚远。小孩甚至还耐心地指导福特。

过了好一会儿,福特终于忍不住说道:“阁下可知道,你正跟亨利·福特在锯木材?”那孩子却回答:“我不知道,可是我要告诉你,你是跟罗勃·李在锯木材!”

无独有偶,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旅游时,与一个小女孩十分投缘,分别时,萧伯纳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萧伯纳聊了很久。”不料小姑娘也学着他的样子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你今天和漂亮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萧伯纳很吃惊,也产生了与福特同样的感触: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或地位,都不能自负和骄傲,而应平等待人,保持谦虚,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这两件事,让我联想到我们做教师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对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先学、先知,所以教师就有了那样一种“权威”的地位,动辄对学生发号施令,颐指气使,一旦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了,或者对老师不那么尊敬了,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落,就会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

一次小学语文课,老师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一个学生举手说,诗中“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一句弄错了澳门被葡萄牙“掳去”即被葡萄牙侵占的时间。老师批评学生,说不要瞎怀疑,闻一多是著名诗人,他怎么会写错呢?课后,老师查阅资料,发现学生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这首诗是《现代评论》1925年7月发表的。如诗描述,则澳门在1600年左右就离开子母亲的怀抱,但历史是:1553年,中国官府只是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就船贸易,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政府一直拥有着澳门的主权,葡萄牙人一直作为中国皇帝的子民得以在澳门居留、贸易。至《七子之歌》问世的20世纪20年代,澳门离开母亲怀抱的准确时间只有70多年。第二天,这位老师把查阅结果告诉学生,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仍然强调闻一多的“三百年来”是虚指……

这位老师如此“顽固”,就在于他太把自己当回事,由此造成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老师太把自己当回事,那学生有没有真把你老师当回事呢?上述例中,老师如此“自负”,不愿吸纳学生的意见,在知道“真相”后仍一味地维护“自尊”,学生心中肯定会涌出一种反感,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自然会跌下许多。有位学生曾拿了一条题目去“请教”老师,对老师说:“这条选择题的答案是B,我想不通,请老师指点一下。”老师拿着题目,左思右想,以答案的结果推导过程,对学生作了辅导,结果,学生大笑:“哈哈,老师你上当了,正确答案不是B,而是C。”老师的窘迫可想而知。这个真实的例子给我们的老师应该有所启发,别以为自己真正比学生聪明多少,也别真的以为别人都十分把你当回事,应该有一种放下自尊、放下架子的基本姿态,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

教师,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他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在知识社会,在网络时代,人的年龄、人的资历并不是决定知识多寡、学问高低的主要因素,而相反,年龄低、兴趣广、好学习的人则更有优势。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宽,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教者”地位,才能在学生面前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从容不迫;教师,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能真正蹲下身去,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形成。新课改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成长。但事实上,要真正形成民主的教学、民主的课堂,教师必须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要有彻底的改变,必须真正撤除横亘在师生间的那道情感、水平、能力诸方面的“篱笆”;教师,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能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融入生活。教育要有理想,但理想的教育并不存在,从事教育的人不能老用教育的框架思考问题,而要努力实现教育的社会化,教育者本身也只不过是社会舞台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只有与其他角色不断地冲突、交融,才能日渐成长,不断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果与别的“角色”格格不入,就要被孤立,就难以实现崇高的奋斗目标。

记住,为师者太把自己当回事,在学生的心目中,就越发不把你当回事。

做以德服人的表率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要做到以德服人这点,就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修养、自我的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俗话说“德可以服众,威可以慑顽”,有高尚品德的人本身就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师不能不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让我们来看以下的故事。

在一次学校劳动中,水房的下水道管口堵塞,脏水横溢,臭气熏天。许多学生怕弄脏了衣服,谁也不愿去处理。这时一位班主任老师脱去外衣,挽起袖子,趴在下水道管口,用手把堵塞在管口的脏物一一清理出来。学生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纷纷过来帮忙。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直接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身体力行,学生就会把教师作为效仿的榜样,将之视做道德的典范、学生的楷模。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且要做好,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自己的工作就好做多了,威信也易建立起来。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成长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们作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来教育学生。”因此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令学生惊叹折服,教师才能一言九鼎,使学生信服。

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应是教师具有的美德之一。如果嘴上说得很动听,而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那换来的将是学生的蔑视。要尽量说到做到,处理事务要客观公正,这是让学生信服和欢迎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教师要把自己当做一面镜子,以自己的遵纪守法来鞭策学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召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开朗的心胸,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平衡的心态从事教学教育工作。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喜怒无常,垂头丧气,损害自己的形象,这样要想受学生欢迎便无从谈起。

为师先做人,育人先正己。每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以敬业爱岗为宗旨,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乐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唐太宗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教师应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个榜样。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没有敬业精神,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共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正人先正身。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与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