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665100000004

第4章 小胜凭才,大胜靠德(1)

正直使人充满希望

我们先来看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

1848年,艾佛雷特(E.Everett)任哈佛学院院长时,校方决定招收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黑人入学,这引起了一些白人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到院长办公室抗议,威胁说如果校方招收这位黑人学生,他们将会退学。

对此,艾佛雷特院长静静地回答说:

“如果这位黑人学生通过考试,他将会被录取。如果你们退学,那么我们将集中所有的师资力量培养他一个人。”

那位黑人后来成为哈佛校史上第一位入学的黑人学生。

这就是正直的品格!不管遭遇何种艰难,都不可退让、不可玷污。

在这个多样的社会中,很多人太早就学会了圆滑处世,学会了八面玲珑。

当然,这是没有错的,它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更好地去和别人相处。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时候,除了八面玲珑,我们更要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

所谓正直,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冥顽不灵,它是我们人生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道德的底线。有了这个底线,我们无论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无论有了怎样的经历,都不怕会走错路。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做“德才兼备”,“德”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才”。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的支撑,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他有再高的才华,也只能为人所不齿。

尤其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正直更是所有“德”中的重中之重。无德不成师,我们先看下面案例:

7月7日~9日,某中学高三(5)班同学参加了高考。不久,绝大多数学生都拿到了满意的成绩单,然而沈某、王某、孙某三位同学,没有拿到成绩单,三人找班主任周老师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数学试卷高度类同,被视为舞弊试卷,他们的成绩单被县招办扣留(省招办通知的),并被处罚停考一年。

沈某同学跑到县招办一看,他考了526分,是高分,其中数学是104分,王某、孙某也是同样的分数,沈随即找招办主任反映有关情况,要求撒消对他的处理。招办、教育局迅速派出调查组驻该校调查。调查结果是:“周老师为使本班成绩‘更出色’,以省‘三好生’作诱饵,唆使沈某同学在高考数学考试中帮助数学较差的王某、孙某二同学。”周老师受记过处罚。

正直是教师道德品质重要的、基本的构成方面。教师职业的特点,教书育人的重任,都要求教师要具备正直的良好师德品质。案例中的周老师唆使学生作弊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师德要求,受到处罚理所当然。

正直的教师,实际是一些有信念、懂原则的人。正直是一种标准,或者称作标杆、标尺。以这个标杆衡量人的行为,品格的高下,为人的优劣顿时显现。在此标杆之上,我们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教师,也往往能获取长久的成功;在此标杆以下,无论如何也显得卑琐、屑小,纵然能够得志于一时,但总归长久不了。

正直的教师富有荣誉感。他们视荣誉如生命,珍视每一个获取荣誉的机会。美国作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经对美国建筑学院的师生发表演讲:“荣誉感指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关于砖头的荣誉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关于木材的荣誉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木材。荣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人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正直的教师都是有良知的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知,才有可能列入正直者的行列。良知是正直者的心灵源泉。

正直的教师拥有坚强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确认是错误的东西。

正直的教师绝不会是一个攀附权贵、心口不一的人,他不会心里这么想,嘴里那么说,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套。他的内心有一定之规,所以不会撒谎,也不会表里不一,而且内心很少产生矛盾——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忠实于自己做人标准的人。

学会正直,做一个正直的教师吧,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学生的敬重和欢迎。

善良是世间最感人的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所共知的《三字经》开篇语,但是长大成为教师的我们心中是否还留有这一份善呢?也许我们有,也许我们的心里早就被各种的诱惑所挤满了,不再有善的踪迹。而且在这个世界上,贪欲与邪恶、自私与狡诈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存在着。然而,善良依然是这个世界最感人的力量,它使我们充满力量与勇气,使我们赢得尊重、赢得支持,也让世界更美好。

1814年的一个夜晚,一个酷爱音乐的年轻人走过维也纳街头。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钢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学去练钢琴。他喜欢作曲,可是有时拮据得连作曲的纸都没钱买。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为生计犯愁,忽然看见一家旧货店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手中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在叫卖。寒风吹得小孩脸色青紫,他忽然认出这个小孩曾在他教学的唱诗班当过歌童,目光相撞,竟看见那双稚气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顿时鼻子发酸,巨大的同情心驱使他不由自主地从单薄的衣衫里摸出了仅有的一点钱,买下了那本旧书。青年人边走边看那本书,竟发现其中有大诗人歌德的诗作《野玫瑰》。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整个身心被诗的意境溶化了,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由此而生。这个青年就是被人称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他写的这首《野玫瑰》名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其手稿价值连城。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首名曲的诞生源自他的一颗善良之心呢?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本能地伸出援手的人,当自己遭遇困难时,通常也会及时地得到援助。善行必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善行终将会招来善报。这是这个世上最强劲的连锁反应之一。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时,听到附近泥沼有人发出求救的声音,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池里。弗莱明不顾粪池的脏污,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

隔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在弗莱明家门口停了下来,走出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说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这没什么,我不能因为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了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说:“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丽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弗莱明发明的盘尼西林救活了他。

那位绅士叫丘吉尔,是上议院议员;他的儿子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勋卓著的温斯顿·丘吉尔。

一位小小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善莫大焉。

不过,一个人的善行会像这个故事所说的一样,有戏剧性的报答或是获得社会赞赏,但这毕竟是很少的。帮助别人且不图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无私的善。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这样的人也并不少见。

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嘉鱼县老官嘴村,有一位深受村民爱戴的民办教师,他就是陈国山。1996年9月,他曾到北京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颁奖大会。说起他的感人事迹,乡亲们便会滔滔不绝。

那是1992年秋季开学时,陈老师班上还有3名学生未报到。放学后他走进学生罗贤碧家里,孩子的母亲含泪相告:“贤碧几天不愿吃饭,吵着要上学,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啊。”原来,贤碧的父亲因车祸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贫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

陈老师安慰说:“您先送孩子上学,钱我来想办法。”其实,他的家也是一贫如洗。几年前的一场火灾,把3间房屋和家具焚烧一空,为建房和添置必需的生活用品,又添新债,总数已达6000多元。在回校的路上,陈老师思来想去,家里惟一能变成现钱的只有一头猪。于是,他回家耐心地做通了妻子的工作,把猪提前卖掉了。

次日傍晚,风雨交加,陈老师不顾泥泞路滑赶到罗家,对贤碧的母亲说:“报名费我已交了,您明天送孩子上学吧。”

望着满身泥水的陈老师,孩子的母亲一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就这样,陈老师用卖猪的600多元钱替3个失学的孩子交付了书杂费,同时还给他们购买了学习用品。

这些只不过是陈老师救助失学孩子的一个缩影。从教10多年来,他资助了多少困难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他班上的学生从无一人辍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善良的人投入时间、精力或金钱去行善,他们并不期望因此而获得感谢或赞扬,他们是这个世间的施爱者,因为他们的善良,才使这个世界充满爱意、充满温情、充满感动。

善良的心,就如那阵阵清凉的春风,温和地拂过人们的面颊,给他人以清醒、惬意。善良的心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往往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善举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善心与胸怀。养成做善事的习惯,每天想着去帮助别人,遇到失意的人不忘说几句鼓励的话,对于那些从事最不起眼工作的人不时地说一声“谢谢”,对不幸家庭的孩子不忘给予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如此等等。这样做以后,会使我们的心灵更宽广,生活更高尚,也会使我们的人品像绽放的玫瑰一样美丽。

善良是一种温情,轻柔似水,暖如春风,让老树发出新芽,拂去心灵上的伤痛,给人间无限的生机。

做个善良的教师吧,师善如水,我们的孩子们需要。善良的教师会受学生的爱戴。

师无信不立

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可当今世界,诚信似乎已经成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假冒伪劣猖獗,信任危机时有,大到国政大事,小到日常生活。这其中,有的明火执仗——从未做过诚信的表示;有的出尔反尔——肆意践踏自己的诺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诚信成为人类社会亟待唤回的德性,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

我国自古就有信守诺言的好传统,曾子杀猪的故事传诵千古,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买东西,小儿子忙跑了出来,拉着母亲的衣服要跟着去。母亲不同意,就对哭着的儿子说:“你留在家里,父亲给你杀猪吃。”儿子破涕为笑,不再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