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665100000003

第3章 本领是教师受欢迎的本钱(2)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一心想当歌唱家,可说实话,他真有点五音不全。教育这种执着的学生确实很困难,倒是我的另一个学生很会幽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机智。他写了一篇小随笔,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某女生来上早读,走在校外的小树林里,听到了几声狼叫,被吓晕了。查!原来是某某同学在练声。有的同学评价说这是不是带点攻击性的幽默,我说同学之间可以接受。那位音乐爱好者多年后问我,随笔是不是我的设计,我说不是。是同学的幽默使他知道了自己的短处,从而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优势。

教师的幽默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认同,凝聚着人生智慧。教师的幽默在于追求一个“趣”字,趣字当头,魅力无穷,力量无限,愉悦无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感激发情感。智慧在于智趣,情感在于情趣。教师幽默在于有趣:使学生认真听课学习有兴趣;使课堂气氛有生趣,生动活跃;使师生课堂生活充满情趣稚趣;使课堂教学与学习富有理趣和艺趣。

幽默不只等于说说笑话,应包括形体的习惯行为、手势和表情等。鲁迅多年以后还记得藤野先生,当然与藤野先生对他的爱护有关,但与那拖着长声讲的“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也脱不了干系的。藤野先生讲课就是抑扬顿挫,这也不失为一种幽默。

我们许多的教育,如果用严肃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实际上有许多教育人的事情是我们很难用严肃的方法来解决的,幽默的说法往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通道,大教育家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班上睡觉,他就拉开教室的门,对着门卫大声喊:“老王,快拿一张床来!”教室里一片笑声。他又对那个学生说,我怕你冻着了,桌子上睡觉也太辛苦。如果是我们有的教师,或把他推出门外,或下课后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或干脆就在教室里讽刺批评一通,效果也会有,但哪种更好呢?通常,我们一般的教师是拿着书本去拍头,或者用粉笔头砸将过去。

学点幽默吧,幽默让你更受欢迎。

精雕教学细节

细节造就专业。好的教学细节,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我们的课程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就更易受学生欢迎。否则,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的经意和不经意间流失。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体现出教师具有科学的思想和务实的精神。那么究竟如何雕琢教育细节呢?

一方面要关注教学行为细节。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点石成金,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1(解答):R=18.84÷3.14÷2=3(米)

S=18.84×3÷2=28.26(平方米)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1:(沉默,可能是预料自己错了)说不出。

生2:求圆的面积,应该用公式S=……这道题做错了。

师:同意生2说法的,请举手。

(全班举手,教师默认)

……

案例中生1的解法真的错了吗?圆的面积一定要用公式S=……才能求出吗?将生1的解法稍进行变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法完全正确。案例中的教师听了生2的回答后,立刻叫全班同学裁决,实际上是给学生们暗示“生1的错误”和“生2的正确”,并给予默认圆的面积只有公式S=……的求法,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是这么一个细节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延迟性评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也给教师一个冷静思考,妥善处理意外的时间准备,并且学生在得到教师外在肯定的同时,也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也只有这样做,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肯动脑筋,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发展。

我们再看这样一个案例: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11~20数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教师把10张卡片发给学生。点到名的要求说出自己的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

师:11~20最小的一个数请上来。

生1:11是我,我是1个10和1个1组成。

师:比20少1的数请上来。

生2:19是我,我是1个10和9个1组成。

……

11~20的各数都站在台上,教师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当教师让学生回座位上时,学生一拥而散(秩序混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不能乱挤,要按顺序下去。”

案例中或许老师没有在意学生的这句话,但是学生“意外”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顺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课堂上如果像该生所说的那样进行,这就不仅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而且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品行。

另一方面要观察学习行为细节。有效的课堂观察,将学生言行、神情的每个小细节,加以分析,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因势利导掌控教育的最佳时机,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一要观察参与状态。看看学生是否全体参与教学。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二要观察交流状态。看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三要观察思维状态。看看学生是否敢于发问、敢于表达。再看看这些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创造性;四要观察情绪状态。看看学生是否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对学生来说,上课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关注,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保证。从学生上课的眼神、说话的语气,以及动作等细节,都能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

综上可知,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精彩的教学细节会给我们以意外和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

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显露出的教育细节,耐心地扣问,静静地倾听,深入地挖掘,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样,教育就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能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锻造自己的品牌

企业有企业的品牌,产品有产品的品牌,教师也有教师的品牌,那就是尽己所能,让自己成为“名师”。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现代社会,家长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呼唤名师的教诲。每到暑假开学,名师所带的班级门槛踏破,而一般老师的班级则门前冷落。怪社会和家长的势利吗?人们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找一个好老师,孩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成为名师,才会让自己更受欢迎。

名师不是吹出来的,名师不是炒出来的,名师是干出来的。北京的窦桂梅,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李吉林、薛发根、孙双金,哪一个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成名有何难?身边的名师不也是常人之辈?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成名之心,并辅之以成名之举。凝练名师的成功轨迹,有三个很显眼的点,那就是学习、实践、思考。

名师好学习。作为一种品质,学习是一个人有所作为的前提。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剧,不投入学习洪流,观念就会滞后,知识就会老化,而一个抱残守缺的人,在教学中不可能游刃有余。要成为名师,他必须在学习上有高度自觉,必须在本专业乃至相关专业的知识上领先他人,必须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否则,亦步亦趋尚难做到,谈什么风骚独领?当然,书海遨游、网上点击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还要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从他们那里学优良的教学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方法,师承他人,造就自己。这种学习,可能以刻意模仿始,但必须以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为追求。

名师重实践。学习不只是为了丰富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和优化实践。名师成名,都少不了艰苦的探索。上海特级教师毛蓓蕾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研究社会现实,研究孩子实际,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逐渐摒弃了说教式的教学,而形成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不是一蹴而就,一日成型,而是摸索、实践的不断累积。实践出真知,探索长才干,一堂课怎样构思才有新意,学生怎样学习才效果最佳,这都需要不断实践。实践不息,探求累积,久而久之,则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完善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方法。

名师善思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谆谆告诫年轻老师,要“思考,思考,再思考”。一方面,我们要像肖川博士所说的那样,“以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必须经常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通过思考,聚集成功的点滴,纠正工作的偏误,从而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我省特级教师斯霞在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这样说:“我有一个习惯;每次教后都要回忆和检查教学情况,想想哪儿教得好,哪儿有问题没讲清楚;学生掌握得好不好,什么原因,以后怎样设计才能教得更好,学得更轻松。”斯霞老师的成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勤于思考促使她不断提高。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称得上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他活动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低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风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都向你请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成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少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靠这门课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名师,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佐证。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愿我们的教师能怀揣一颗成为名师之心,人人都为成为名师奋斗,从而创造一片广受欢迎的教育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