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
2638600000019

第19章

张良发奋研读兵书,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业。

释义

小孩能够被教诲,被塑造。

入木三分

【出处】

《书断》。

东晋时期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取众家之长,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流派,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好字。王羲之十二岁那年,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法的好书,就偷偷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不苟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飞速进步。羲之每天练完了字,就到后花园的池塘边清洗笔砚,天长日久,整池水都被墨汁染黑了,可见羲之练字是何等的勤奋刻苦啊!

一日早上,羲之独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见一位年老体迈的老妇人拿着十几把纸扇,要到集市上去卖。每把纸扇只能卖二十钱,羲之见老妇人贫苦可怜,就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题了字,老妇人哪里认识王羲之呀,见他在白白净净的纸扇上写了字,心中叫苦不迭。

王羲之见状笑道:“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保你每把卖一百钱!”老妇人接过纸扇,半信半疑地来到市场上,照着他的话叫卖了一番。人们听了,马上争先恐后地掏钱购买,不一会儿工夫,十几把扇子都被抢购一空,老妇人这才高兴地笑了。相传王羲之曾给朝廷写过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晋成帝即位后,就命祝版工人更换祝版上的题词。谁知工人们在那块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没能把王羲之原来的字迹刮掉。工人们拿起祝版仔细一看,都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原来,王羲之写的每个字都入木三分,好像刀刻一般,怎能轻易刮除得掉呢?

注释

入木:(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深。

释义

本来形容笔力强劲。后用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塞翁失马

【出处】

《淮南子》。

古时候,北方边塞附近有一位老头,人们都管他叫塞翁。他对事物经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人缘很好。

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出去了。邻居们得知此事,都替他惋惜,纷纷跑到他家里劝慰他。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马儿跑了,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不久后,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知道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庆贺。他们拍着那匹胡马,交口称赞。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不然怎会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呢?

塞翁的儿子非常喜欢骑马,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后,他就整天骑出去游玩。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很不听话。有一天,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腿被摔断了,弄了个终生残废。

邻居们听到此事,都向塞翁表示慰问。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孩子难过。他的腿瘸了,虽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后,胡人挥戈南下,大举入侵边塞。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与胡人展开激战,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死在了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因伤残,就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注释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儿。

释义

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三顾茅庐

【出处】

元代马致远《荐福碑》。

东汉后期,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皇族刘备痛感汉室没落,决心兴复汉室。听说隐居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二次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仍然避而不见。当时,张飞十分生气,但是刘备仍然不泄气。第三次,刘备又一次远路而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打动,亲自出迎。在诸葛亮的茅草棚中他们畅谈当前时局,探讨夺取天下的策略。刘备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所打动。刘备于是拜孔明为军师,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复兴汉室,消灭曹操。

诸葛亮出山不久后,曹操出兵伐刘备、孙权。诸葛亮献策联合孙权,指挥了着名的赤壁之战,杀得曹操落荒而逃。不久后,诸葛亮又辅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诸葛亮打算继续伐魏。在他出师前给刘禅写了一个《出师表》,其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即源于此表。

释义

三顾茅庐原来是指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舍中拜访。后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诚心诚意地多次专程访问或多次邀请。

三令五申

【出处】

《史记》。

吴王集合了一百多名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叫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他站在指挥台上,高声发令:“我叫前,你们看前面;叫左,看左边;叫右,看右边;叫后,就向后转。”号令交待清楚了,孙武命人在一旁摆下铡刀,然后又向宫女们讲了几遍号令,操练就开始了。

孙武击鼓传令:“右!”谁知宫女们把孙武的命令当做儿戏,不但没人听从号令,反而都哈哈大笑起来。

看台上的吴王和那些王公贵族也大笑不已。宫女们见此情景笑得更加来劲,顿时,操练场上笑声连成了一片。

孙武不动声色,说:“号令可能没交待清楚,这是我的过错。”于是他又复述了一遍,然后再次击鼓传令:“左!”那些宫女仍笑不停,特别是那两位宠姬,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孙武恼怒了,厉声喝道:“号令不明是为将之罪,可我已经三令五申了,你们却不遵命,这是队长之罪,按军法当斩!”说着他下令要将两位宠姬斩首示众。

吴王见孙武要斩两位宠姬,慌忙命人传令:“我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那两位宠姬,将军就不要斩了。”孙武叫传令人回复吴王:“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便下令斩了两个宠姬。

孙武重新击鼓传令,这回宫女们个个规规矩矩,服从指挥。

从此后,孙武的用兵才能受到了吴王的重视。吴王授命孙武全权指挥吴军,终于使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注释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释义

再三命令、告诫。

杀鸡儆猴

【出处】

出处不详,《官场现形记》等有引用。

从前,一个耍猴的艺人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猴子很机灵,可有时候不听主人的指挥,让艺人十分生气,于是,就想出了一个教训猴子的办法。他抓来一只公鸡,对着公鸡又是打鼓又是敲锣,公鸡又不会演戏,看到这阵势简直吓呆了,艺人于是抓起刀来,对准鸡头,手起刀落把公鸡宰了,坐在旁边的猴子见此情景被吓坏了,再也不敢不听主人的话,只要主人一敲锣打鼓,它就跳起舞来,很听话。

释义

成语“杀鸡儆猴”比喻惩罚一个,警告其余。

杀鸡取卵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古代有一位农民,日子过得十分艰困。于是,他天天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发一笔横财,好摆脱这种穷困潦倒的苦日子。可是他从没有过这样的机遇。

每过一段时间他就到集市上去卖一次鸡蛋。虽然每次只能换回可怜的几个硬币,可也算一笔收入。攒鸡蛋的日子最叫他难熬,每天一个,很长时间才能攒小半篮。没办法,鸡只有一只,每天只下一个蛋。任凭他在鸡窝旁守候多久,一只鸡一天一个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加上今天这个,我就可以到集市去卖了。”农夫在鸡窝外转来转去焦急地等着今天这个蛋。

“咯咯啦……”农夫迫不及待地把手伸进了鸡窝,吓得刚“咯咯啦”报喜的母鸡“扑腾扑腾”地飞蹿出了鸡窝。

“咦?怎么不对劲呢。”农夫觉得手里沉甸甸的。仔细观察,这个蛋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农夫带着迷惑与忐忑不安把鸡蛋带到了集市。他很害怕这个与众不同的鸡蛋是个不祥之物,给自己带来厄运。买鸡蛋的人只是好奇地看看那颗鸡蛋,并不想买它。买来买去,篮子里只剩一颗破坏皮的蛋和那只怪蛋。

“这是一只金蛋啊!”就在农夫准备回家自己“消灭”这两只鸡蛋时,一个老头儿看着怪蛋兴奋地喊道。

这一喊不要紧,眨眼功夫,农夫就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了。看蛋的,买蛋的,碰了鼻子踩了脚,好不热闹。

最后,一个商人用十块金币买下了这只鸡蛋。

晚上,农夫破天荒地买了两斤酒,一斤肉改善生活。酒足饭饱之后,农夫开始盘算起自己的将来了:“一天一个金蛋,一个金蛋十个金币,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地下地干活了。”

高兴了一阵,农夫又开始盘算:“一天十个金币,十天一百个,一百天一千个。可我什么时候才能成百万富翁呢?太漫长了,我等不及。”

农夫心里很着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呢?”

“对了,这只母鸡既然能生一个金蛋,那肚子里一定还有不少,我何不一下子把金蛋都取出来,省得等得人心焦。”想到此,农夫翻身下地,进厨房抄起菜刀就冲向鸡窝。

鸡乱飞乱叫一阵终于被擒了。农民剖开鸡膛翻肠倒肚找金蛋,可除了血肉模糊的一堆内脏,什么也没找到。

“完了,完了,我成不了百万富翁了。我连一只能下蛋的鸡也没有了。”农夫绝望地号啕大哭起来。

后来,人们按汉语意思给它命名为“杀鸡取卵”。

释义

杀鸡取卵字面意思很明了,就是杀了鸡,从鸡肚子里找鸡蛋。后来用它比喻目光短浅,没有长远打算,只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也用它形容牟取暴利不顾后果的行为。

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着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声东击西

【出处】

《史记》。

楚汉争霸的时候,汉王刘邦曾率军攻打楚都彭城,结果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溃逃到了荥阳地区。

当时,许多已经归顺了刘邦的将士见势不妙,纷纷投降了项羽。刘邦的降将魏王豹一看苗头不对,也离开汉营,回到了他的封地河南。魏王豹一到河南,马上封锁了黄河西岸的临晋关,切断了汉军的退路,去与楚王项羽谋和。

这样,汉军腹背受敌,形势非常危急。于是刘邦派部将郦生去说服魏王豹,动员他重新投靠汉王。可魏王豹一意孤行,坚决不允。刘邦恼怒万分,就派大将韩信去征讨魏王豹。魏王豹闻讯,立即命柏直为将,率重兵严密防守在黄河西岸的蒲坂一带,以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率领汉军来到了黄河东岸,他见蒲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对岸又有重兵把守,知道从这里强攻是难以取胜的。

于是,韩信决定运用兵法上的“声东击西”战术,准备巧渡黄河天险。为了迷惑柏直,韩信就命少量兵马在蒲坂对岸扎下营寨,并让他们整日操练巡行,做出汉军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姿态,却暗中调兵遣将,把汉军主力转移到夏阳河口,准备从夏阳偷渡黄河,进攻魏王豹。果然,柏直中了韩信的计,以为汉军真要从蒲坂渡河了,就向魏王豹报喜。说蒲坂防守得很严密,可谓坚如磐石,汉军休想越过黄河一步,魏王豹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率精锐人马赶到夏阳后,立即命士兵砍树,做了大量木桶,然后三三两两捆在一起,再拴上木排,便制成了渡河用的木筏,乘着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黄河。汉军一上岸,就直取魏王豹的老巢安邑,魏王豹慌忙召集起队伍,领兵迎战。可魏王豹的乌合之众哪里是汉军的对手呢,结果让汉军杀得惨败,魏王豹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注释

声:声张。

释义

表面上声张攻打这一边。实际上却攻打那一边。

盛气凌人

【出处】

《元诗纪事·赵孟頫〈讥留梦炎诗〉》引杨载《赵孟頫行状》。

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事迭起。有一年,秦攻赵,赵危,求助于齐。

齐王接到求援信后,表示一定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方肯出兵援助。赵太后一听,连声说:“那怎么行?”原来长安君是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所以无论大臣们如何劝谏,她也不同意让长安君去做人质。

前线战争十分危急。这时,赵国的老臣触龙求见太后。太后认为他又是来劝谏的,于是“盛气而胥之”,满脸怒气,等着触龙一开口劝谏就训斥他。触龙进宫以后,先表示了深切的歉意,他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也差了,所以没能力多来看望太后了,心里很内疚。”太后一听,原来他不是来劝谏的,心中怒气消了一大半。

触龙见太后脸色和缓下来,便和她谈起了自己如何疼爱小儿子。慢慢地将话题引到太后对儿子的态度上,使赵太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孩子就应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道理。随即,赵太后答应了齐国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赵国一场灾难也得以避免。

释义

盛气凌人是指骄横的气势威逼着别人的样子。

石破天惊

【出处】

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句。

唐朝诗人李贺被誉为“诗鬼”。其诗诡谲、隐晦而又灵动,许多诗句传唱千古。

在李贺的名篇《李凭箜篌引》(箜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中,他写道:“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意思是李凭所弹的箜篌是如此的激昂高亢,以至于震碎了女娲炼石补天之处的巨石,惊动了天公,引起一场绵绵秋雨。“石破天惊”即源于此诗,表示有惊天动地之势。

释义

石破天惊原意指李凭的箜篌气势恢弘,有惊天动地之势。后人用此形容文章或某一事件的发展非常惊人。

食不甘味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

苏秦连横策略未被秦王采纳后,苏秦说服赵国采取其合纵策略,共抗强秦。

在苏秦的努力下,韩、魏、齐三国分别加入了合纵。于是,苏秦来到了当时比较强大的楚国。见到了楚威王后,苏秦说:

“楚国地理位置优越,国力昌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而且有您这样的一位贤君,楚国有如此优越的条件正是称霸的基础。

但现在楚国却打算侍奉秦国,那当今世上就没有哪个诸侯敢不侍奉秦国了。”

“是啊!”楚王答道。

“实际上,正国为楚国如此强大,秦国最怕的就是楚国,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如果秦国联合了诸侯国,他就可以称霸,如果您联合了诸侯国,您就可以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