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
2638600000020

第20章

称王称霸可以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进奉,您愿意做扬眉吐气的霸主呢还是做俯首称臣的弱者呢?”

楚威王听后,感慨地说:

“楚秦两国接壤,秦国一直有吞并我国之野心。我们又不能同韩魏结盟,因为韩魏一直受秦国的挟制,我每当想起光靠楚国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就睡不安稳,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心就像是悬挂在天空中的旌旗一样摇摆不定,没有一天安定的时候,先生之言有理,我决定参加合纵,与其他诸侯国一致抗秦。”

最终,苏秦说服了各国,形成了合纵。

释义

食不甘味指吃东西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形容某人心中忧虑不安,挂念着某件事情,或者是因忙碌操劳,以至于吃饭都没有味道。

食言而肥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鲁哀公在位期间,孟武伯实权在握,他是一个很不守信用的人,令人厌恶。

一次,武伯和季康子去武五梧(今山东省费城县)西口迎接访问越国回来的鲁哀公。想到要见到言而无信的孟武伯,鲁哀公的随行人员郭重对哀公说:“这个人,不知又有什么胡言乱语,不信你就听听吧。”

鲁哀公举行宴会。孟武伯向鲁哀公敬酒,看到一贯看不起自己的郭重,他连讽带刺地说:“几日不见,你吃了什么好东西了,又胖了这么多。”

季康子赶快解围说:“你怎么这么说话呢,该罚酒。鲁国的敌人就在身边,我们没有陪国君去完成重任,郭重不辞辛劳地追随国君,怎么说人家吃肥了呢。”

鲁哀公见他们这样唇枪舌剑地你来我往,非常生气。他冷冷地说:“他这个人,恐怕把自己的诺言都吃掉了,怎么能不胖呢。”孟武伯知道鲁哀公是在影射自己言而不行,所以一时哑口无言。

宴会这样不欢而散,从此鲁哀公和孟武伯的矛盾就表面化了。

释义

食言而肥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贪便宜。

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计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世外桃源

【出处】

《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晋朝着名的诗人,他性情豁达,不贪求功名利禄。陶渊明早年曾做过彭泽县令,但因不满官场的黑暗,上任仅八十一天就弃官回家,过起了闲逸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代表作,在这篇文章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外出捕鱼,划着船儿顺流而上,忽然望见了一片茂密的桃花林。渔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美丽的风景,心里非常惊喜,就继续摇橹沿着桃花林向前划。不一会儿,小船划到了林子的尽头,前方出现了一座青山。只见山脚下有一个狭窄的山口,从里面透出来一丝光亮,渔人便系舟登岸,从山口向里走去。

刚走几步,一片平坦宽阔的田野映入眼帘。田野上,一些男男女女穿着奇异的装束在忙碌地耕作;田陇上,老人和孩子在无忧无虑地玩乐。

渔人正看得如痴如醉时,桃花源的人发现了他,忙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如实地告诉了他们。桃花源的人热情地把渔人邀请到村子里,杀鸡摆酒款待他。村里人全跑来看渔人,打听这打听那,也把自己的情况告诉渔人。原来,桃花源人的祖辈们为逃避秦朝的战乱,携带妻子儿女躲到了这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从此再也没出去过。

渔人在桃花源住了几天,就告辞了。临走之前,村里人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同外人讲啊!”渔人走到山外,划船顺原路返回。一路上,他细心地做下了记号。一回到家,就把这件事禀报了太守。太守派人随渔人去找桃花源。可他们迷了路,没找到那个美丽无比的世外桃源。

释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受宠若惊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卢承庆传》。

一位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粮船沉没的事故,曾受过处罚。卢承庆给他考绩的时候,因此把他评了个“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考虑之后,决定改评为“中中”,并且再通知本人。那人也没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话,又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称赞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把他评为“中上”。

《老子》上篇《道经》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又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形容骤然被宠,喜极而惊,因此就叫做“被宠若惊”。后来一般都说成“受宠若惊”。

释义

指人突然受到过分的赏识,心被震动,感到高兴和不安。

水落石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要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守株待兔

【出处】

《韩非子》。

宋国一位农夫,他以种田为生。

一天,农夫耕田耕累了,就坐在田垄上休息。忽然,有只兔子跑过来,一头撞死在树桩上。农夫非常的高兴,上前捡起兔子,拿回了家,美美地吃了一顿兔子肉。

从此后,他不再干活,整天守在树桩前,等着捡撞死的兔子。

等了好多天,田地一天天荒芜了,可是,他连一只兔子也没捡到。

注释

株:这里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桩子。

释义

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驷马难追

【出处】

宋·欧阳修《五代史记·晋书·高祖皇后李氏传》。

在五代期间,石敬塘起兵反唐,为求契丹支援,认耶律德光为父,后大败唐兵,历史上称石敬塘为“儿皇帝。”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高祖石敬瑭去世,他的儿子石重光即位,史称出帝。石重光不会料理国家政事,又遭遇蝗虫等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饿死的人道路旁到处可见。

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春,契丹进犯晋国,出帝石重光率军抵御,又派人致书耶律德光,请求重修旧好,被耶律德光拒绝。双方多次发生战争,而晋军则一再败退。耶律德光派降将张彦泽率领先锋骑兵两千人进入京城,屯兵于明德门外,京城陷入一片混乱。石重光召来学士范质,对他说:“昔日先帝起兵太原时,想选择一个儿子留守太原,契丹皇帝看中了我,他应该比较了解我。你为我草写降表,说说过去的事,也许能让我们母子活下来。”

范质草写降表,石重自称“孙臣”,称呼耶律德光为“翁皇帝”,表示自己全家低头认罪,等待处理。

范质又为太后草写降表,自称“晋室皇太后新妇李氏妾”,上表说:“张彦泽率军进城,承蒙皇帝阿翁降书安抚,先皇帝当年处于危难时,皇帝阿翁亲自征战,挽救了石氏,立了我晋朝社稷。不幸先帝去世,嗣子继位,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兵连祸结,终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事情已经发生,驷马难追。今蒙皇帝阿翁的抚慰,对我们有再生之恩,上表请罪。”

耶律德光接到出帝和太后的降表,回信说:“你们不必忧虑,保证你们有一个吃饭的地方。”石重光投降耶律德光后,耶律德光并没有杀他,而是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封为“负义侯”,并把他们全家送到黄龙府去居住。

释义

四匹马拉的车子,跑得很快。比喻既成事实,无可挽回。驷马:共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谈虎色变

【出处】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

很久以前有位农夫,上山砍柴时被觅食的老虎咬伤,幸好猎人及时赶到,才虎口脱险。有一次,几个农夫在田间闲聊起山中虎伤人的事。这个农夫一听,脸色惨白,浑身颤抖,手脚不听使唤。其他农夫一见他这个样子,嘲笑他:“怎么这么胆小?我们谈论虎,你就吓成这样,真遇到虎了,不知你会怎么样?”农夫结结巴巴地说:“你们没有被虎伤过,当然不知老虎伤人是多么可怕的事。”

释义

谈虎色变意思是被虎伤害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一谈到可怕的事,就非常紧张、害怕。

探囊取物

【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后唐名士韩熙载为报父仇,他决定到南唐寻求发展,他的好友李毅为他送行。

临别时,韩熙载信心百倍地对李毅说:“假如南唐用我为相,那么我必定亲率大军北上征伐,一举平定中原。”

李毅听后,也顿觉豪情万丈,不由立下誓言:“中原的国家若用我为相,那么扫平江南各国就好像把手伸到口袋拿东西一样容易。”

随后,两人踌躇满志地分别了。

结果世事难料:韩熙载在昏庸的南唐皇帝那儿不受重用。终日碌碌无为,只好借酒消愁,以与歌妓厮混打发时光,当初的誓言没一样得到实现;李毅的情况也好得有限。虽然他成为北方后周大将,在南征过程中屡立战功,但也没当上宰相,更没有扫平南方,誓言也没实现。

释义

探囊取物指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

螳臂当车

【出处】

《庄子·人间世》。

很久以前,有只螳螂以其硕大的前臂为傲,目空一切,自认天下无敌。

一天,正好有辆马车走来,车轮直朝螳螂碾去。螳螂感觉正好玩,忽然看见这么个东西和自己抢道,非常生气,立刻高举双臂冲向车轮,准备挡住车轮,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

结果,螳螂被压得粉身碎骨,而马车则继续隆隆前进,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释义

螳臂当车指办事不自量力。做根本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

天经地义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一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

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

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天衣无缝

【出处】

《灵怪录》。

古代,有位叫郭翰的读书人。一天,他独自在院子里乘凉。

突然,一阵清风拂面而来,郭翰抬头一看,惊奇得说不出话来。他看见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从半空中飘然而至,落到了他的面前。郭翰心想,这准是位天上的仙女。一问还真是,她是牛郎的妻子织女,织布织累了,到人间来散散心。

郭翰仔细打量着织女,不禁被她的服饰吸引住了。这身衣裳色彩斑斓,闪烁不定。最令人叫绝的是,整套衣裳浑然一体,竟看不出一丝儿线缝。郭翰不禁纳闷:这衣服是怎么裁剪,怎么做出来的呢?什么人有这么好的手艺呢?

织女好像看出了郭翰的心思,抿嘴笑着说:“这是天衣。天衣和你们人间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我们从来不用剪刀裁,也不用针线缝,当然找不到缝接的地方了(天衣无缝)。”

郭翰第二天把夜里的奇遇告诉了乡亲们,人们不禁啧啧称奇。

注释

天衣:天上神仙穿的衣服。

释义

神仙的衣服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浑然天成,没有缺漏。

释义

比喻包围得十分严密,无法逃脱。

天下无双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出处】

《宣和遗事·前集》。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