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认真执行了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被打士兵以及与此事有关的人员被召集到巴顿司令部。巴顿非常诚恳地向与会者表示道歉,认为自己“过于冲动了”。然后对自己的行动作了解释。他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的一个朋友因一念之差开了小差,后来承受不住精神压力自杀了。他说,如果当时有人粗暴地打他几个耳光,使他清醒,他是可能得救的。在场的人都接受了巴顿的道歉,并表示“忘掉”此事。临别时,巴顿与大家一一握手。事后,巴顿在一封信中向艾森豪威尔表达了悔改之意,并表示决不会再给他“惹麻烦”。但同时巴顿声称对那两个士兵“绝无苛刻或残忍之意”,他的目的仅仅是“设法使他们重新认识作为男子汉和军人的职责”,他是为了“拯救一个灵魂”。
此时,承受压力最大的是巴顿的顶头上司艾森豪威尔。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要求去做,巴顿很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受到降职处分以致失去继续参战的机会。但艾森豪威尔清醒地看到,巴顿的行为虽然是残酷而愚蠢的,应该给以处分,但是,巴顿已经用事实说明自己是迄今为止盟军中最杰出的陆军指挥官和战术大师。而目前,他手头派得上大用场的美军将领寥寥无几。所以,艾森豪威尔决心要保护巴顿。他认为,这符合盟军的最高利益,也可以留给巴顿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一决定充分显示了艾森豪威尔卓越的远见和对局势的高超的驾驭力。
在此后的几个星期里,巴顿一直把自己关在巴勒莫王宫的深宫里,闭门谢客。他是在闭门思过,还是在筹划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现已无人知晓。但对于正处在各种舆论包围中的巴顿来说,这一做法显然是明智而合乎时宜的。直至9月初,他才在接待美国红十字会主席诺曼·H.戴维斯的一次例行活动中公开露面,但未像平时那样发表演说。面对着向他鼓掌欢呼的官兵们,他故作严峻地开了一个巴顿式的玩笑:“我来到这里是想让你们看一看,我到底像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王八蛋!”
事情到此似乎已经结束了。但11月21日,随军记者德鲁·皮尔逊违反诺言,将“打耳光”事件在媒体上公之于众。由于他不负责任地引用问接得来的材料,并加以夸张,很快便在美国社会和政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意见,要求国会对这一事件进行彻底调查,解除巴顿的军职,并谴责艾森豪威尔等人袒护巴顿的“罪行”。但是,美国陆军最高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们对巴顿所犯的错误表示遗憾和愤怒,认为必须使他接受这一教训,改过自新。但同时,他们决心使巴顿继续参加战争,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陆军部长史汀生是巴顿的老战友,他指出,要从国家利益和军事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保留巴顿的军事职务是绝对必要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不仅支持史汀生的主张,而且赞成把巴顿的永久军衔晋升为准将(巴顿的永久军衔原为上校),并竭力为他辩护。对巴顿命运最关切的还是艾森豪威尔,因为他是巴顿的顶头上司,而巴顿则是他不可多得的猛将,他利用各种方式和场合来做挽救巴顿的工作。
11月24日,应陆军部的要求,艾森豪威尔发出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最全面的报告,这是有关该事件的最权威的官方文件。报告详细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和他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巴顿在改正错误方面所做的努力。报告还郑重地指出:“必须记住,一方面巴顿在这些具体事件中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了解此事的军官都莫不感到气愤;但另一方面,巴顿本人爱护、鼓励并在物质上帮助士兵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其结果是,在整个西西里战役中,第7集团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我亲自监督了这一事件的全部调查,并采取了在当时看来是适当的步骤。我相信,巴顿在任何进攻战中,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在这种进攻战中,作为一个集团军的指挥官具有忠诚、勇敢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据多次给我的报告说,巴顿最近每次在他部队的士兵面前公开露面时,他都受到雷鸣般的鼓掌欢迎。”
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巴顿仍然留在艾森豪威尔的麾下。但是,在经过了这场风1943年9月3日,意方代表在西西里岛锡腊库扎附近盟军司令部签署停战协议。波之后,艾森豪威尔对他的这位老朋友兼部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也就意味着,巴顿的军事职务已经达到了顶点了。艾森豪威尔是不会把巴顿提升到集团军司令以上的职位上去的。所以,尽管后来美军高层曾对集团军群和一些大战区的军事长官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艾森豪威尔从未考虑过巴顿。他认为:“巴顿具有某些令人遗憾的性格。他鲁莽、暴躁,有时容易冲动……可以让他担任一个集团军司令,我敢担保,他率领的部队肯定会所向披靡。”
征服西西里之后,巴顿的军旅生涯正如日中天,他满怀信心,准备攀登更辉煌的人生高峰。但是,“打耳光”事件却使他马失前蹄,陷入空前的窘境。在随后的日子里,巴顿似乎被打入了冷宫,是在无奈和期盼之中苦苦度过的。此时,欧洲的战局进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虽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正在稳步推进,轴心国军队已经出现了全面崩溃的迹象,横渡英吉利海峡赴欧作战的“霸王”行动的筹备工作也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而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巴顿却似乎成了局外人,只能在巴勒莫金碧辉煌的王宫之中坐山观景,身旁只有一群同样百无聊赖的参谋人员。特别是当他看到克拉克又受到重用,在意大利战役中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心理的天平又一次失衡了。他愤愤不平,认为这简直是对自己的一种嘲弄,他甚至在私下里大骂克拉克,说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平庸之辈”,并抱怨命运的不公。
其实,盟军司令部如此对待巴顿,既有“打耳光”事件的背景,同时也是出于特殊的策略上的考虑。由于巴顿在北非和西西里两大战役中表现出色,已经引起了德军的高度关注,德军统帅部称他是“最强大的攻击者”,是“美军中的隆美尔”,认为他指挥大规模坦克战的能力是无人能相比的。无论巴顿在哪里出现,都会引起德军的密切注意和猜测,因为他们认为,巴顿出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盟军的主攻方向。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巴顿已经成了德国情报部门秘密跟踪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德国人的种种猜测。根据这一点,盟军司令部决定让巴顿虚张声势地四处巡视,以转移敌人的视线。
对于巴顿来说,这是一次带着“光荣使命”的“痛苦的旅游”。他奉命带着10名参谋在地中海地区巡游,到处招摇过市,还要摆出一副严肃认真的面孔,似乎身负着某种重要使命。他先后到过北非、西亚以及东地中海的许多大城市和重要海港,名义上是视察军事基地、机场和码头,进行勘测,绘制地图,为巴顿接管这些地区做准备,并不断地把消息泄露出去。实际上,这是一次真正的游山玩水。从某种意义上讲,巴顿很欣赏这次旅游,因为它使巴顿平生第一次亲身游历了这一地区的众多名胜古迹,其中一些是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十分向往的。耶路撒冷、开罗、佛罗伦萨等历史文化名城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古老的城堡、记功柱、凯旋门、斗兽场和金字塔令他流连忘返。尽管如此,巴顿的情绪始终未能平静下来,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
1943年停战日(11月11日)那天,屡遭厄运的巴顿迎来了自己58岁生日。他十分伤感,但仍然表现出刚毅的性格和职业军人的风采。他觉得自己有些像古希腊悲剧作家笔下的英雄人物——为冲破命运的罗网而在苦苦挣扎,不屈不挠。他在战士公墓参加了纪念仪式,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说道:“我认为,为我们的国家而死死得其所。我们并不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到遗憾,因为这些人仍然活着。”
战绩卓著的巴顿,由于其性格特点,往往得胜不得志。就在巴顿因“打耳光”事件而离开战场的短暂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经历了一场重大的转折。在苏德战场、地中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反法西斯同盟国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了同盟国之手。但法西斯轴心国绝不会甘心失败,退却之中仍作困兽之斗,时时准备卷土重来。苏联迫切希望美英尽早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德军两线作战,加速它的灭亡。美英两国领导人也认识到,重返欧陆的时机已经成熟了。1943年8月,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加拿大魁jE克开会,双方经讨价还价,原则上同意实施“霸王”计划,决定美英部队大约于1944年5月在法国登陆,进攻德国腹地。同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又召开了德黑兰会议,在斯大林的强烈要求下,会议正式确定了“霸王”作战行动的日期和地点。会后,盟军最高领导层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这一伟大的军事行动。
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巴顿正在西西里,他立即给在阿尔及尔的艾森豪威尔送去两只火鸡。这是一个很礼貌的暗示:巴顿近在咫尺,招之即来。巴顿知道,进行“霸王”战役必须组织一个集团军群,这就需要物色适当的指挥人选,巴顿早就盯住这一位置了,而且他自信地认为:这一职位非他莫属。但出人意料的是,艾森豪威尔大胆地采取了一个任用新人的方案。
在决定参与“霸王”战役指挥工作的人选时,艾森豪威尔当然也考虑过巴顿。巴顿在北非和西西里的战斗表现都证明,他是美军中最优秀的坦克专家和战术大师,其大刀阔斧、一往无前的进攻精神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尽管反对巴顿的呼声仍很强大,艾森豪威尔却早已决定要启用巴顿。但他也很清楚巴顿身上致命的弱点。他性情急躁,易于冲动蛮干,一旦发作起来像个任性的大男孩儿。掂量再三,艾森豪威尔认为巴顿最适合担当先锋官的角色。在马歇尔将军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最终选择了办事谨慎老成的布莱德雷来当此重任。但同时他认为,诺曼底登陆将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美军不能没有巴顿这样一位敢于打硬仗的进攻型将领和战术天才,他的作用是谁也无法取代的。因此他决定任命巴顿为集团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也考虑到,不久前巴顿与布莱德雷之间的那种上下级关系现在要颠倒过来,这是否会引起两个人的摩擦。但经过慎重考虑后,他认为,巴顿在受到严厉处分的情况下,最害怕的是坐失参战的机会,因此只要能参加战斗,他是会接受这一安排的。艾森豪威尔不愧为知人善任的帅才,他已经完全把握住了巴顿的脉搏。
1944年1月18日,巴顿得知了布莱德雷晋升的消息。对于巴顿来说,这不啻是晴天霹雳。他的梦想完全破碎了,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即将落入布莱德雷之手。其实巴顿本人也清楚,布莱德雷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他一时还是难以接受这一事实,自己的部下一夜之间超越了自己,而且他所得到的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巴顿心中的愤怒和不平是可想而知的,他开始抱怨和贬低布莱德雷,说他“胆小怕事”,是个“谨小慎微的平庸之辈”。
1月22日,巴顿又接到了一个令他气馁的报告:他被免去了西西里战区的职务,调往英国待命。4天后,巴顿抵达英国,面临着捉摸不定的命运。
来到英国的初期,布莱德雷交给巴顿两项使命。一是继续在欺骗敌人的行动中担任主角(该欺骗行动代号为“刚毅”)。随着盟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德国认识到盟军在法国登陆的日子已经日益迫近了,他们开始为防御这一登陆行动而进行准备。“刚毅”行动的目的是在进攻地点和时间上使德军判断失误。“霸王”计划已把登陆地点确定在诺曼底,“刚毅”的目的是告诉德国人,对诺曼底的行动只是佯攻,盟军的真正目标是加莱。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艾森豪威尔还设计了一个更复杂的诱骗行动:设立“第1集团军”,由巴顿担任司令,司令部驻扎在英国,作为进攻加莱的主力部队。这个集团军下设若干师,制作了许多形象逼真的假飞机、坦克和军舰,还集中了大量电台,频频发报,多方误导敌军。巴顿对这些工作已经十分精通了,但他仍十分谨慎,对一切工作都一丝不苟。
巴顿的第二个使命是出任第3集团军司令,这是他的真实身份。该部队的任务是一旦盟军登陆成功即进行扩张战果,向法国腹地大踏步推进。但巴顿接受这一任职时得知,该集团军目前还是一个空壳,其先头部队乘坐“玛丽皇后”号军舰正在前往英国的途中,其余的部队正在国内集结,他们刚刚完成了军事训练,是一支没有参加过实战的年轻部队。巴顿知道:自己又要从零开始了。但他愿意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品格和战斗作风去锤炼、塑造这支部队,使它成为一支勇敢刚毅、无坚不摧的钢铁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