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自己想做的人
2586500000008

第8章 让信念之光照亮人生旅途(7)

萧伯纳说过:“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的的确确,在任何事情上,只有勇敢地让自己当一个傻瓜,他才能取得进步。”但是我们有许多人,由于害怕可能遭遇的失败和嘲笑而剥夺了自己享受愉快、冒险、甚至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乐趣的权利。他们对于别人会怎么想过于关注了。这样说也许会损伤我们的自尊,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从来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密切地观察我们,对我们评头品足。我的一位当编辑的朋友,看起来是个很自信的人。一次,他承认自己曾经多年观看别人滑雪而不敢一试,一想到自己也许会显得十分滑稽可笑,他就打退堂鼓。最后,当他已步人中年了,对他来说,如果再不滑雪,以后恐怕就再也别想学了,才鼓足勇气去学。“当然,我滑雪时显得很滑稽。”他快活地承认,“但是我不在乎了,我在做我一直想做的事,而且觉得很开心!”其他滑雪的人,非但不曾对他有过半点批评,还纷纷赞扬他对学习滑雪的强烈兴趣。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一事实吧!对于任何你想尝试的新事物来说,总有某些人是比你更在行的。然而,追求一种又充实又有益的生活并不是竞争性的,它只是个人对幸福的追寻。比如说,星期日画画的人的目的并不在于把作品盒到现代艺术博物馆去展览,他们只是在满足自己对艺术的渴求。

不切实际的十全十美的标准只会迫使我们失去心灵的平静,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我们愈是及早地接受这一事实,愈能及早地向个人的和事业上的目标迈进。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成功者是那些占人类极少数的幸运儿,他们已经获得了毫无畏惧地承认他们的成就和他们的错误的所有权。当这些人犯了错误时,他们不会把情感和精神浪费在徒劳无益的后悔上。小约翰·D·洛克菲勒在回忆父亲的时候说:“我从来没听他说过一句后悔的话。对于他来说,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无可挽回的。怎样补偿损失、怎样重建恢复、怎样把显然的失败转变成胜利,这就是在他整个一生中最为迫切注意的问题。”

有时候,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把对孩子的要求树立得高不可攀。“他们如此经常地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达不到标准就会使父母大失所望,”博纳罗·w·奥佛斯特利特在《了解恐惧》一书中写道,“他们实际上促使那些孩子们过于害怕失败,当真的碰上失败时又会过于自暴自弃。”

最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成就总是经历一条尝试和错误的自然过程才能获得。“我们总喜欢把人类成就的成品扔给孩子们——收音机、电话、治病救人的医药,”汽车发明家查尔斯·F·凯特林指出,“我们在这样做的同时,却没有告诉他们这些奇迹的发生所经过的痛苦过程。我们应当一再强调,没有什么事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许多重大的成就都是通过冒风险的错误才取得的,这些错误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犯过如此众多的引起公愤的错误,以至于被报纸指责为“缺乏谨慎和判断力”。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指责而放弃自己的活动。

承认错误是需要一点幽默感的。然而一个人常常直到生命的晚期才会采取这种明智的态度。但是,用爱默森的话说:“每一天过完了也就过去了。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的一切。其中会不知不觉地混进某些错误和愚蠢的言行,尽快地忘掉它们吧!明天是新的一天,让我们愉快、宁静,以高昂的情绪开始新的一天吧,这样你过去的蠢事就无法拖累你了。”

学会自己支配自己

哲人提醒那些把自己托付或交给他人的人,如果你的一切都听别人的意见,有人会高兴,但是高兴的不会是你。

有个锁住自己的故事。说的是有位同事特别管不好自己的钥匙,不是弄丢了,就是忘了带,要不就是反锁进门里边。他的301办公室就他一人,老是撬门也不是个办法,配钥匙时便多配了一把,放在302办公室。这下无忧无虑了好些时日。有一天他又没带钥匙,恰好302室的人都出去办事了,又吃了闭门羹,于是他在303也放了钥匙。外边存放的钥匙越多,他自己的钥匙也就管得越松懈,为保险起见,他干脆在304、305、306……都存放了钥匙,多多益善。最后就变成这样,有时候,他的办公室,所有的人都进得去,只有他进不去,所有的人手中都有钥匙,只有他的钥匙无处可寻。

到这时,他那扇门锁住的,就只是他自己。

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放弃自己的权利,让别人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人实在不少。他们把自己上学、择业、婚姻……统统托付或交给他人,失去了自我追求、自我信仰,也就失去了自由,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画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画廊里展出,他别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作上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贵。过了几日,这位画家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去展出,不过这次附言与上一次不同,他请每位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这位画家不受他人的操纵,充满了自信。正像林润翰先生所言,他“自信而不自满,善听意见却不被其所左右,执着却不偏执”。

上面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心态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失败的思维方式,自卑的心态,必然会产生可悲的结果。后者是成功的思维方式,充满自信的心态,必然会产生成功的结果。

前者过高地估计他人,而过低地低估自己。遇事认识不到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和可能性。越是这样,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想模式,又越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行,就必然要依赖他人,受他人的操纵。如此这样,每失败一次,自信心会受到一次伤害,久而久之,一切就会按照别人的意见行事,一切就会让别人来操纵,可悲的事就会接踵而来。后者因为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别人和看待自己,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迷失自己,受他人操纵。

画展里的这种情况,我们会在现实生活里常常碰到。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待遇,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鄙视而轻视自己,产生自卑感。爱迪生曾经试用过1200种不同的材料作白炽灯泡的灯丝,都没有成功。有人批评他:“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可是爱迪生不这么认为,他充满自信地说:“我的成功就在于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如果我们遇事都能这样想,采用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哪里还会有烦恼,哪里还会有自卑感?人的自卑感的存在和产生,并不是由于自己在能力或知识上不如人,而是由于自己有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为什么会产生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呢?是因为有些人常常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和评价自己,而喜欢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说白了,就是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尤其喜欢拿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相比较。原本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越比较,就越会产生自卑。这些简单、明显的道理,只要你相信它,接受它,你就会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摒弃自卑,找回自信,学会由自己支配自己,由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去计划自己的人生。

愈挫之,愈勇之

要想达到成功目标的人,不仅能时刻预见危机,坦然面对已有的挫折,还要把这种危机与挫折当作自己新的机遇,适时调整自己,向人生发起新的冲击。

要达成某一项困难的计划,就必须有非常明确的动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如何都必须持续好几个月或好几年,不得松懈,也无法休息,战战兢兢,把整个心思集中在目标上。旁观者会以为这很简单,但事实绝非如此。例如对年轻人来说,要一直以优秀的成绩升级并不容易,因为考题总是复杂而艰深,大学的课业也不轻松,而我们的目的,是要战胜这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