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2586100000015

第15章 寻找快乐的源泉(4)

史怀哲医生,1875年1月14日生于法国,家境富裕,但他从来不穿过于华丽的衣服,以免在贫穷邻居的孩子面前显示优越。他爱做自日梦,但学习能力不太强,可是说也奇妙,后来他在追求知识上的表现却一发不可收拾。

1900年,史怀哲已经取得神学和哲学双科博士,对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已是非常杰出,但是他不满意自己,他的生命内里还有另外的呼唤!

是的!他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尽管他站在讲坛上滔滔不绝,尽管他虔诚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尽管有不少的教友视他为偶像,尽管他表明从中可以得到快乐,但是不断寻找人生价值感的史怀哲,最终仍重新选择服务人群的方式,他渴望透过实践找到快乐。

1909年,史怀哲进入医学院念书,1913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到非洲行医,直到1965年,九十岁逝世为止。

史怀哲能找到更上一层楼的快乐,是因为他发现:如果能奉献给真正需要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意义。所以,当他清楚非洲需要医疗人才时,哪怕自己都已经三十四岁了,他仍毅然决然地从医学系一年级开始念起。

由此可见,快乐的意义在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如果只是贪图个人快乐,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甚至蔑视他人的不幸与痛苦,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那么,这样的快乐便毫无意义。当然,这是先进人物的人生快乐观,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

每个人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因,此对快乐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也不同。但不论怎样,在生活当中,如果你只认为自己最重要,如果你的生活平静如水,如果你时时都在抱怨,那么,快乐永远不属于你,无缘无故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将快乐与人分享,尤其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而为别人带去快乐的做法,一个人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快乐的意义。

人人需要快乐

我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尽施才智、拼搏奋斗所追求的一切——财富、权力、地位、荣耀、情爱、健康,最终的目的只是快乐——让人生快乐。因此,许多哲人都对快乐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你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快乐。”(贺瑞斯)

“你所追寻的主要物件之…是快乐。”(戴尔·卡耐基)

“问人们他们最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你最常得到的答案将会是:‘我只要快乐’。”(杰克森)

……

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人会拒绝快乐,没有任何人不渴望快乐。

古往今来,人人都在追寻快乐,人人都希望快乐。

有人说,快乐来自全心投入的工作中,来自其乐融融的家中;有人说,快乐来自真正的参与,接受挑战,心甘情愿地付出,而并非迫不得已。当然,对于快乐的解释,可谓是众说纷纭,谈不上谁说的一定对,谁说的一定错。不过,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都需要你自己认为的快乐,这才是快乐的真谛,因为你是一个人,不是一棵树!

多年来,一位畅销书作家由于一直有随手记录心情的习惯,因此兴之所至,总可以在抽取笔记本中,阅读到自己尘封已久的故事。

有一段文字,她如此记述:“如期收到K的来信,雀跃的我把信小心翼翼地收在随身的书包里,我不想提早拆阅,也不想太早知道内容,我要的是一种期待的喜悦,一种揭晓的美感。这次他将告诉我什么?会不会是延续上回的文学讨论?还是字里行间将透露着思念?或是他明确地写着:我爱你,我想见你,时间是……”

“黄昏时刻,我一个人躲到校园的一个角落,在面对淡水河、观音山的凉亭里,我呼吸急促、双手微颤地,终于轻巧地拆开了信角,K熟悉又具性格的字迹立刻跳入眼中,可是,一刹那之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K在信里这样写道:‘……你我本是不同的轨道,只是偶然地交会片刻,如今,我将要远行,希望得到你的祝福!”’

泛黄的笔记本内,居然收藏着一个当年令她痛不欲生的失恋故事。“……之后,我每天都在放‘Mas-sachusetts’这首定情曲,一遍又一遍地放,恨不得想把自己的伤挖得更深一点,使自己的痛抠得更多一点。总要到泪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之后,才在喃喃自语中沉沉睡去。”

如今,翻阅着当年的情伤事件,不经意地,这位女作家哑然失笑,究竟是觉得当年的行径幼稚可笑?还是觉得深情难能可贵?

仔细推敲了一下,她终于明白——这应该是“春梦了无痕”之后的释然吧!

另外,在一本尚未泛黄的笔记本中,她也看到一段火意的记载:

“刚离开杂志社,一个人坐在距离不远的咖啡屋里,想不去看这家杂志社,眼神却不时随着咖啡的香味飘过去,我就像静夜中的猫儿,窥伺着、等候着,同时也愤怒着……

这个令我尊敬的总编,竟如此这般地耍我?如果他不想用我,为何不明讲?为何在约好的时间‘临时有事’离去?当时我们不是谈得很好,显然就要重用我了吗?”

当时这位女作家正在寻找工作,失业的恐慌让她仿佛跌入水中的蚂蚁,四处寻找上岸的机会,哪怕是一片枯叶、一枝枯木都好;终于在报纸上的招聘启事里,她看到一家知名的杂志社正在招聘主编,以她曾经担任报社副刊主编和电视刊物主编的资历,应该胜任有余。于是在投递应征信函后,果然得到了面谈的机会。

她见到的是一位温文儒雅、令人敬重的男士总编,他首先表达了欣赏和诚意,并让她把企划书带去。

没想到,隔天作家把花了心血拟定的企划书带去时,却是一张便条等候着她。

“因为临时有事……”

她在没有心理准备,甚至可以说是失望透顶的情绪下,把企划书留在总编辑的桌上,然后捏着那张便条纸,怅怅然地离去。

一脚踏出杂志社门口,屋外的夏日烈阳立刻把她灼热了,也把年轻沸腾的心越灼越愤怒,就在情绪难以平复之际,她见附近有一家咖啡屋,立刻一头钻进去。屋内的凉意慢慢冷却了女作家的不满,她也在笔记本上留下了一段心路历程。

事后,总编辑并没有任何回应,对于她所留下的企划书也没有谢意,而这件令她当时气愤难堪的事,数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也是哑然失笑,一点遗憾也没有!

所以,如果当时的伤痛往事,都能在记忆的角落失去了色彩,那么,生命的此时此刻就是碰到再多的打击,又何必太颓然自弃,何不让自己日子好过一点?何不让自己洒脱一点?

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

快乐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生来就具备的能力和权利。任何人只要发挥自己快乐的能力,行使自己快乐的权利,就町以拥有快乐,就可以享受快乐。快乐不受任何时空环境的限制,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限制。

当天空中飘起毛毛细雨,花儿被打湿,燕子也飞不起来几乎擦地而行,而我们的心情依然是美好了,我们会感谢大自然如此丰厚的给予,而不会责怪雨已把我们的衣服打湿。由此可见,快乐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只要你心中想着快乐,你便会快乐。

有一段时间,她常感觉心胸闷闷的,起初她不以为意,日子久了,她发现每次和某位同事说过话,心头就不舒服,她开始细究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她逐渐明了,原来对方是个大嗓门,讲话又得理不饶人,明明大家是平行的同事,可是谈到公事,对方就像个打官腔的长官,令人受不了。

知道压力来源后,本来一向息事宁人的她,为了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终于鼓起勇气向对方表明“谢谢工作上的配合,但请改善讲话的口气和态度”,当她这样坚定地沟通后,她说:“我的同事对我客气多了,而我也不再胸口闷痛。”

既然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那么,谁都可以尽一切可能去争取快乐。

快乐是一种责任,是对生命负责。

对生命负责,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展望生活中的每个人,无一不是为着自己能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玩乐而奋斗着,拼搏着。但其中为什么又有些人面对挫折,失败时却产生厌世的想法,而丢掉生命,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不负责。

潘濂,一个34岁的年轻男子,为了讨生活,很早便离开家乡海南岛。

那一天,是他难忘的1942年10月23日,他在工作的英国商船贝洛蒙号的船舱铺位上,正起身准备去进午餐,突然船身倾斜,他整个人被甩到另一边,紧接着是叫喊声、碰撞声、爆炸声……船被鱼雷击中了。

往后的日子,潘濂孤单地漂流在大西洋里,幸运的是,他攀上了一艘小木筏。不幸的是,他开始了一段饥饿、病痛、脱水、全身发臭的痛苦岁月。

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潘濂靠什么来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苦中作乐的方法?

首先,他靠的是“想像”,想像儿时吃着甜糖的滋味、想像观音菩萨的保佑、想像家乡未婚妻娇羞的笑容、想像获救后乡民热烈的敲锣打鼓、想像和爸妈相拥而泣……

其次,他靠的是“机智”,当他发现靠近的船只完全没有救援他的意思,甚至担心他是海盗而以枪支瞄准他时,他不动声色,迅速离去;当他发现把抓来的鱼晒干,鱼身居然可以结出盐霜,而盐霜可以腌鱼,保留食物,他开心地举起手臂欢呼。

还有就是“自得其乐”,潘濂的整个生活空间就只有那么一点儿大的木筏,有时候,他一边处理小鱼,一边哼着儿歌;有时候又躺下,凝视着天空飘动的云朵;有时候赏着月亮,望着飞鱼掠过水面……

最快乐的一刻是终于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小鸟飞到他的木筏上,这是真的鸟?还是眼睛的幻影?

当潘濂确知是一只真鸟时,他开心极了;因为有鸟,表示有树、有山、有陆地,那就说明离有人的地方也已经不远了。

漂流了133天后,潘濂获救了。潘濂创下了至今还没被入打破的求生纪录,同时也重返人间世界,留给后人一段海上求生求乐的历险记。

潘濂凭着对生活的眷恋,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度过艰苦的日子。他没有在困境中消亡,这便是潘濂对生命的负责。生活中,人们更不应为一些小事而不快乐。

人生在世,是为了彼此帮助。因此一卜天给了我们下面的提示:

帮助别人时,我们会感到最快乐。

满脑子只想到自身安全的人,是最寂寞的人。

如果你希望一辈子有绝对的安全感,那么,你选错了星球!

那么,你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种种变化无常的事呢?你只有接受它、享受它。你心想:“人生在世,就是有些无法预知的事才更有趣。”你和自己订下契约:“无论发生任何事,我都能见招拆招。”你积极面对恐惧:“万一房子被火烧了,我就搬家!万一老板要解雇我,我就先辞职!……”就是这么简单。

这不是玩世不恭的态度,而是实事求是。地球是个危险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于非命!但是,这并不表示你就要活得像惊弓之鸟一样。

快乐给人以力量

对于往昔的不幸与伤痛,我们可以作为一段特殊的经历,或凄美的往事来追忆。如果这些事一直影响到你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该坦然地面对,但不要把自己长期淹没在悲伤和懊悔的情绪里。

安玛是一个喜欢自我成长的人,然而长期以来,她一直在寻找童年伤痛的往事,这让她更加愤怒不已。

那天,她坐在成长团体的教室里,提到父亲不告而别,使得她从小没有享受过父爱的滋味,加上母亲为了照顾三个孩子,整日忙碌工作,使她少了和母亲交流沟通的机会。

本来安玛没有探索过去的习惯,可是自从很多朋友提起参加心灵课程的好处,她也好奇地想探究原生家庭曾经带给她什么样的际遇?以及她在其中要付出多少成长的代价?

果然,在同伴的分享,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安玛开始了生命探索之旅。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安玛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不知道弄湿了多少纸巾。

越挖越深,却也让安玛越来越痛苦,她发现自己竟然背负这么多不愉快的记忆:

原来她不喜欢见到阿姨,是因为小时候,阿姨曾对她说:“你好可怜!你是个没人要的小孩。”

原来她和弟妹关系不好,是因为从小挨打在先,有委屈都没有机会解释。

对童年的创痛,她有了一些明白,却也有不少的疑惑。

为什么母亲绝口不提父亲的事?为什么母亲总是比较疼爱小弟?为什么自己从小就不如小妹那样聪明伶俐?为什么父亲音讯杳然?

想到这里,人生似乎有着无解的茫然。

安玛又陷入痛苦的情绪中。

很多人像安玛一样,喜欢向内里挖掘人生故事,也有不少的人和安玛一样,掉进去就跳不出来,反而衍生更多的问题。

关键在哪里?

安玛问题的关键在于她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做)之间做选择时,失去了平衡。

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why的里头停留过久,不断地对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亲人,对曾经伤害你的人有过多的责难反而更容易难过、沮丧。

当然,在why里头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停留太久,最好一边在why的过程,一边也搭上How的桥梁,这样才可以尽快去整合关系,去重建生命架构,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参加成长团体,进人生命探索的精髓。

像安玛,当她不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诉说别人的不是时,她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聆听母亲正想告诉她的话。

在这里,安玛也有惊人的发现,原来过去不是母亲不想开口,而是每次母亲一张开嘴巴,早已被愤怒的安玛用激怒的反驳或无言的抗议阻断了。

现在,安玛知道从Why走向How,她才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

金钱可以买来席梦思,但买不来睡意。

快乐不能买来席梦思,却可让人安眠。

金钱可以买来美容品,但买不来精神焕发。

快乐不能买来美容品,却能让人神采飞扬。

金钱可以去买娱乐,但不一定就买回来好心情。

快乐本身就是娱乐,快乐就是一种好心情。

金钱可以买来华贵服饰,但买不来让人尊敬的高贵。

快乐不能买华贵服饰,但却能使一个人让众人喜欢。

金钱可以买来“御宴”,但买不来胃口。没胃口,吃“御宴”都不香。

快乐不能买“御宴”,但可以让人有食欲。有食欲,粗茶淡饭吃也香。

金钱可以把家装饰富丽堂皇,但不一定能让家幸福温馨。

快乐不能把家装饰富丽堂皇,却可以让家充满欢声笑语。

金钱可以营造一科生活方式,但不一定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快乐也可以营造一种生活方式,而肯定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金钱富有并不能决定快乐,但不是否定金钱富有的作用。又赚钱,又快乐,又富有,是最好的人生。

关于金钱,我们谈了许多。金钱不代表一生无遗憾、无痛苦,只有当金钱成为我们寻找快乐的助手时,它的真正意义才发挥出来。

不论你领的是不是固定的薪水,能不能出入头地,完全在于你的信念。譬如,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薪金相同的8个人,有人可能已经置业,生活过得一帆风顺,有人却还得靠借贷度日。他们之问的差别,不是薪金的多寡,而是他们处理金钱的信念。如果你赚的钱不够花,或者入不敷出,必定是有原因的,不是由于外界因素,而是你的内心世界。

从某些中了六合彩的人身上,正好看出一个人的信念对财富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许多六合彩得主在中奖两年之后,反而比过去更穷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我是穷光蛋”信念,很容易就把100万元花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