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之不败妖孽
17208200000394

第394章 天泉论道

内圣外王的“内圣”:“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内圣外王的“外王”:“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完全可以看出,这“内圣外王”之道已经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了。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这“内圣外王”的统一,就是儒家所有学者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没有之一,就是最高境界!

这“内圣外王”本来是儒家传说中的一个境界,没有人会想到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就好像他们儒家的那个大言不惭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样,这些话本来都只是说来听着玩的,谁成想竟然真让王守仁这个不怪才怪的大明妖孽给做到了!

从儒家的标准来看,其实这时候的王守仁已经不是圣人这么简单了,他已经封神了!虽然还有很多心有不甘的人在那里叽叽喳喳,但是萤火之亮难掩日月光辉。在事实面前,在伟大的王守仁面前,天下所有人都很明白,包括所以的羡慕的,嫉妒的,恨的牙痒痒的人,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

这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天妒英才,强如神刀不败,现在也已经昏迷不醒生死未卜了,继不风流之后,三不联盟的第三个人,不怪也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

嘉靖六年(1527)五月,天泉桥。阳光明媚,气氛浓重,天地都在静静的等着,想听清楚一个人接下来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王守仁站在天泉桥上,看着站在他眼前的钱德洪与王畿。

这两个人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也是他的心学传人。王守仁之所以此时召集这两个弟子前来,是因为他预感到最后的那个时刻就要到了。

王守仁不是神仙,他不能未卜先知,他之所以要做临终交代,是因为就在前不久,朝廷接到急报,两广地区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十分棘手,两广总督姚镆急得跳脚,却又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皇帝想到了王守仁。于是王守仁先生又一次接到了救火队员的工作,他被委任为左都御史,前往两广地区的深山老林去平叛。

虽然此时不怪的身体已经很差了,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常年奔波,这凡夫俗子的小身板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而且此时的王守仁早就是知名的哲学家了,他老人家有着很高的学术声望,完全可以拒绝这个差事的。

可是如果不怪拒绝了,那他就不是内圣外王的王守仁了,这个圣人的一生就是为国为民活着的。王哲学家一接到国家的征召令,立刻决定再次拿起武器,深入两广的深山老林去爬山沟。

但是在此之前,不怪还是有几句必须要说的话,要交代给两个弟子的。钱德洪和王畿肃穆地看着老师,在两人的心中此刻万事皆无,眼中只有一人,他们在等待着这个人接下来的举动和言语。

王守仁收回目光,打破了沉默:“我即将赴任,但此去必定再无返乡之日,此刻即是永别之时,望你们用心于学,今后我不能再教你们了。”

钱德洪和王畿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了这样不吉利的话,他们当即泪流满面,马上跪倒在地,连声说道:“老师哪里话!老师哪里话!”这要是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早让这乌鸦嘴的老师赶紧“呸呸呸”三声了。你这自己咒自己死,可别真的一语成谶了呀!

王守仁却笑着摇摇头:“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数,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别无牵挂,只是有一件事情还要交代。”

钱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头。

“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了空旷的天泉桥,在四周传来的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与王畿一言不发,摒气凝神,记下了这四句话。此即为所谓心学四决,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吟罢,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嚎哭而来,欢笑而去,人生本当如此。

而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天泉论道,王守仁将他毕生的坎坷与智慧传授给了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还不能光荣退休,因为他还要去山区剿匪。王先生虽说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一旦兵权在手,大军待发,他就如同凶神恶煞附身,开始整顿所有部队,严格操练。

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王守仁很清楚,对于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的,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的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到底有多大。

就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的消息后,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当即达成了共识——投降。

王先生实在是名声在外,他的光辉业迹、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闻,连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也是闻名已久,叛乱者也就是想混口饭吃,犯不着和王先生作对,所以他们毫不迟疑地决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这二位首领倒还有个担心,由于王先生之前的名声不好(喜欢耍诈),他们两个怕就算投了降,到时候王先生阴他们一下,翻脸不认人怎么办?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无疑,还是投降吧。

其实王守仁先生还是守信用的,只有对不讲信义,玩弄阴谋的人,他才会痛下杀手,见到这二位首领后,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顿板子(教训一下),就履行了诺言。

就这样,朝廷折腾了几年毫无办法的两广之乱,王守仁先生老将出马,立马就解决了。这件事情给他赢得了更多的荣誉,朝廷上下一片赞扬之声,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回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实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级审批,估计坟头上都长草了,王守仁当机立断,带着几个随从踏上了回乡之路。

但他终究没有能够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达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这里就是他最后的安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