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诗观止
14641000000006

第6章

春的歌

丁香花,你是什么时瘐开放的?莫非是我前曰为了她为她哭泣的时候?

海棠的花蕾,你是什么时候生长的?莫非是我为了她的憧影,

敛去了愁容的时候?

燕子,你是什么时候来到的?

莫非是我昨夜相思,

相思正浓的时候?

丁香、海棠、燕子,我还是想呵,

想为饨唱择春的歌,

无奈已是暮春的时候。

【浅识】爱心初萌时,难免不无相思之苦,于是假托于丁香,假托于海棠,假托于燕子,表现自己的痛苦、相思、爱之深的心情。丁乔花年年长开,并不以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如何为转移,伹是在一位害相思病的人眼目中看来,今年的丁香所以开花,是因了我的为她哭泣的缘故。海棠的花蕾岁岁开放,《花卉栽培知识》明由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这一点。但是抒情主人公却认为,今年海棠花的开放是因我望见了她的倩影,心情高兴的缘故。燕子历来被人们喻作相思之鸟,哦,你的到来,莫非是在我昨夜相思正浓的时候。啊,済位生灵,我多么愿意继续调遣你们,为她多唱些春之歌,无奈春光难驻,你们也纷纷离我去了。

——卜四行之十九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扪拒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戍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浅识】冯至先生的这酋《别离》,和其它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

生离死别,最是难堪事。我们招手道别,各自西东,离开了那个由友情建立起的温暖的筑围,于是感到寒冷,这是一失,但同时也由于我们的游历而感到世界的辽阔,这又是一得,这些,恰如婴儿离开温暖的母体而突然接触到世界的辽阔一样。让每一次别离都成为降生吧,为了工作,为了世界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这样,每一次再见时我们就会感到妙不可言。哦,生活是美丽的,正因为有了这别离式的降生,所以我们没有年龄。

臧克家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作者】臧克家(1905—)山东省诸城县人。1925年开始新诗创作。诗集甚多,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从军行》、《泥淖集》、《向祖国》、《生命的秋天》、《臧克家诗选》、《春风集》、《凯旋》等。

【浅识】《老马》选自诗人第一本诗集《烙印》。诗人以严肃刻划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侧面著称,《老马》是诗人的成名作。它基本上奠定了诗人后来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倾向。拉车的马在繁重的劳役下,只能默默地垂下头忍受,这是第一节的意思。第二节则进一步告诉人们,即使如此劳役,它还是不能掌撷向的命运的,那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句,令人想起旧中国广大农民的牛马一样的悲惨命运。艺术有以一当十的力量,《老马》可以说是对旧中阐广人农民命运的高,概拈和艺术亏照。

铁克家的诗,语言楮炼至极,遗造句沤心沘血.,这是应当麦扬的,怛精炼到祜瘦、箍制住激情的地步,似不可取。

衣子

在土里洗澡;

在土里流汗

在土里葬埋。

【浅识】准确的简洁的概括力来自对生活的熟悉程度,诗人用短短的21个字,概括了旧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结局。孩子,爸爸,爷爷三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其实也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少年、壮年、老年。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样从泥七中走过来的,诗人在不动声色中,对中国农民的苦难和平凡的命运寄于深深的同情和叹息。

以上是通常的解释,似乎是诗人创作时的命意,但是我们还可以从字缝间找到第二种理解,那就是对繁衍生息这块土地的赞美。

《三代》选肖诗集《泥土的歌》。

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睁大发狂的暇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你真理一样的歌声。我吐一口长气,

拊一下心胸,

从床上的恶梦走进了地下的恶梦。

歌声,

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象若干只女神的手—齐按着生命的键。美妙的音流,

从绿树的云间,

从蓝天的海上,

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是应该放开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节,

歌声的警钟把宇宙

从冬眠的床上叫醒,

寒冷被踏死了,

到处是东风的脚踪你的口歌向青山,

青山添了媚眼;

你的口歌向流水,

流水野孩子一般,你的口歌向草木,

草木开出了青春的花朵,

你的口歌向大地,

大地的身子应声酥软;

蛰虫听到你的歌声,

揭开土被,

到太阳底下去爬行;

人类听到你的歌声活力冲涌得仿佛新生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1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象你一样,

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

【浅识】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借题发挥,借春鸟的形象,表现了自己渴求真理,渴望无拘无束地歌唱的愿望。诗篇共分四个部分,层层推进,层层渲染,最后达到了高潮,道出命意,首先,铺垫了环境和气氛,接着,绘声绘色地描写春鸟的歌声,继而,延伸形象,将笔触引向春天的大自然最后,当诗人为你营造出万花筒般的世界自由精灵释鸟的形象时,笔锋一转,悲凉地唱道: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我想唱,象你一样,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从而完成了主题。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丰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6年11月1日于北京

【浅识】《有的人》是诗人的名篇,被选入大、中学教材并广为传诵。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一而作的,诗以理辩作为它的艺术只格,但在钾辩中充溢着诗人久久酝酿的感情。诗人用两种相互对立的人以及他对这两种人的赞美和鞭挞构成此诗的框架结构。

从创作年表看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一方面是骑在人头上的人已被推翻,一方面是作为人民公仆的人开始掌渥政权。此时,此诗也有对当吋新中国的善良的祝愿成份。

妇人骑一匹黑驴儿,

男子拿一根柳条儿,

远傍着一个破窑边底路上走。

小麦都种完了,

驴儿也犁苦了,

大家往外婆家里去玩玩罢。

驴儿在前,

男子在后。

驴背上还横着些篾片儿,

篾片儿上又腰着些绳子。

他们俩底面上都皱着些笑纹。

春风吹了些蜜语到他们底口里来,又从他们底口里偷了去了。

前面一条小溪?

驴儿不过去了。

他们都望音笑了—笑。

好,驴儿不骑了

杵条儿不要了

男子底鞋儿脱了;

妇人在男子底背上了。

驴儿在妇人的手里了。

男子在前,

驴儿在后。

【作者】康白情(1896—945),四川省安岳县人。又名洪章,1916年考入北大读书,1918年底同傅斯年、罗家伦等组织新潮文学社,鼓吹文学革命。1919年创办文学月刊《新潮》,发表新诗。诗集有《草儿》、《草儿在前》、《河上集》。

【浅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谐,农家生活的悠闲得,劳动夫妻的恩恩爱爱,在这首诗里都得到艺术化的再现。诗人从浅近平易处入手,一路白描下去,为我们洱现了那种旧社会人民知足常乐,安于贫贱的品质,和那种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快乐的心情。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在表现的同时也隐约地透露出了自己某种陶渊明式的出世意识,当然,也透露出了作者缺乏对农家苦难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局限。

谁不是在挣扎中裹住一颗沉重的心?谁不是喜欢晴空中光与声的耀动?

重压下似是茫昧的希求?

盼到一天,指尖上有火花飞迸。

谁也是具有热烈欢欣的少年的心情,谁也是在沉静的生活中希求放纵!

一年能有几天,一生能得几次?

把人生的法绳略略放松。

说到怜悯么?荒村中饿骨强撑,

兵马在大道上纵横,

天火燃着了不安定的人心,

霹雳震动蛰虫的觉醒。

也许是孩子与年青人的狂兴?

爆竹声中姚起激越的心情。

听!这是古灵的回声还是新生喊叫?暗夜间火花明陕着群星。

【作者】王统照(1897—1957),新诗创始人之一,他的诗饱含哲理,并且抒情色彩浓厚,代表作有《童心》、《这时代》、《放歌集》、《江南曲》等诗集。

【浅识】节日只是属于孩子们的,这是有人生阅历的中国人,逢年过节时爱说的一句话。正值年关。爆炸声声不绝于耳,诗人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却不能使自己有丝毫的轻松,为国家优,为家忧,这种种的忧虑,此一刻便不合时宜地翻飞于诗人心头,于是援笔成诗。诗是思想的果实。诗是感情的产物。所思所虑郁积于胸,不得不发,乃为诗。

《爆竹》一诗,从节写到人生,从人生写到当时苦难的社会现实,又从现实象征性地写到人们的觉醒,谠后鼓励人们满怀信心地去变革现实,以觉醒的行动迎接未来。

五月夜的星星

五月夜的星星都敛了光芒,

让连霄风雨搅起飞浪。

把住舵,桨,凭每条臂膀,

冲过苦热的黑暗才迎着明亮。

伙伴,你后退?你向空中呆想?

后面,追奔着血流;空中,霹雳震响,这共难的孤舟,向何处停傍?

齐用力,我们要保护住生命的船舱!

伙伴,真的,你为什么沉不住一口气?

白误了挣扎时间,夜仍未央。

我不劝你把热泪收入胸膛,

吝惜中吗用?把它化成火力喷向四方。

五月夜的星星仍在你身旁在暗里指导着孤舟飞翔。

莫怨天;更不必懊恨夏夜方长,

你看,这四围血雨,那一滴不染上你的衣裳?

1938.5.

【浅识】本诗最初发表于1938年5月23日上海《译报?爝火》。其时,滞留孤岛的诗人,其创作大抵不象抗战刚爆发时那样直抒胸臆,奋力呼唤,而转向了深沉蕴藉的曲折隐晦的抒情方式。不过,抗战爱国,民族自救的时代精神,依然贯注在诗篇之中。五月的星夜这一形象,也许是诗人的自喻,也许是对滞留孤岛的诗人们的象征,或者推而广之,代表当时孤岛上正义爱国的力量在这风狂雨骤,浊浪排空之际,星星不得不收敛了光芒,但是它仍在你的身旁,并且在暗里指导着孤舟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