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4638200000009

第9章 回到秦朝(2)

陶俑身上原有颜色鲜艳的彩绘,颜色是矿物质,加有胶汁,有绿、朱红、紫、蓝、中黄、褚、黑白等色。面部均为粉红色,白眼黑珠,眉、发、须为黑色。

秦俑中也有面形完全相同的俑,是用一种范模制的。在一号俑坑,有55件俑都分别有面形相同的。但既是相同面形俑,也存在部分差异。有的头上挽髻,有的戴冠;有的脸形稍胖,有的较清瘦;有的留这样的胡须,有的留那样的胡须;有的额上有皱纹,有的无。加上服饰不同,尽管是同一种范模制作出来的相同面形,给人乍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

秦俑的面部表情,绝大多数是威武、庄重的,仔细观察也可分出喜、怒、哀、乐等。比如目字形脸,眼裂小,外眼角高于内眼角,鼻梁高,鼻背呈直形,鼻翼中等宽,面颊处稍胖,下颌前突,留胡须,神态庄重,像个年长有智的军官。同样是目字形脸,因头小,眼裂小,下巴颏短,鼻梁高,鼻背直,留胡须,神态自然,面貌穷气。比如甲字形脸,眼裂大小适中,眉形弯长,额部丰满,下巴颏很圆,颧骨向前微突,面颊稍向内收,唇较厚,留胡须,面貌年轻、俊俏,神态自然、生动,实足美男子像。

还有蛋形脸,横眉立眼,眼裂大,鼻背长,下巴颏短,面皮细润,留胡须,头稍低,从相貌看,智力高、聪明、英武。用字形脸,眉、眼斜竖,眉细、眼小,鼻梁低,鼻准朝下伸出像鹦嘴形,留胡须,上唇胡稍尖,在嘴角处前翘,面孔滑稽、生动,好象戏剧舞台上的丑角演员。田字脸,内外眼角在同一水平面上,眼球圆突,眼眉头弯成孤形,鼻梁较高,鼻翼宽,上嘴唇厚,留长八字胡,看来性格蛮横,暴躁,为赳赳武夫。还有申字形脸,眼眶似三角形,眼球突圆,额高而后极倾斜,颧骨处宽,鼻子像蒜头形,嘴处凹,上唇厚,下巴颏略下尖,留胡须,从神态看,年老,但意志很坚强。

其脸面轮廓、五官特征和表情,显示出不同的美感。

秦俑开创的中国俑文化即“模特儿”文化

所谓俑,就是偶人。

从西方来的“模特儿”一词,有人造物质材料的模特儿,也有相对于死模特儿的活模特儿,那就是T型舞台上的人。一群俊男靓女,帅哥美女。

以陶的材料制作的秦俑,是象征生人的。

姿态各异的俑,在陪葬品中不同于器具和动物,它们被赋予了极特殊的使命,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在奴隶制时代,奴隶是奴隶主的财富的重要部分,奴隶主死后,也要把他们的财富的一部分包括奴隶带入坟墓。到了秦始皇,已经不是奴隶制时代了,便代之以模似人形的俑,这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历史上较早的俑,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就出现过。中原通常用陶俑,南方的楚墓多用木俑。陶俑的使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用泥水调和,塑制成形,再经火焙烧,制作简单,成本也低,又不易变形而被普遍使用。它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在俑的制作风格上,也是既继承又有所创新的。汉俑不如秦俑高大,面目特征为细眉细目,形体线条趋于柔和。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高60厘米左右,均为男性,裸体,有阳物、肝脐、孔窍。从俑身上的铜带钩和麻织物残留看,裸体俑原来是穿有衣服的。

到了唐俑,制作之精,品类之众,题材之广,造型之美,都超越前朝,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女俑的形象,比男俑更精美华丽,牵马牵骆驼俑则多是胡人形象。同时,出现了黄、褐、绿三彩俑,不褪色,富有艺术的表现力。

但秦俑一直到现在,对于懂得艺术语言的一切人来说,它所制定的中国男人标准化的审美形象,仍然是崭新的。它不是俑文化的童年,而是在一开始,就为汉唐后世提供了可以继承光大的艺术遗产。

在中国男人最早的审美形象中,秦俑是有草创的标本价值的。在其最朴素也是最宏阔的构造中,带有生气和动态,具有那个特定时代完美的秩序和迷人、和谐的魄力。

从秦人的面相到传统的阳刚性格

秦始皇长的什么样子,不知道。也许,和秦俑中最英武的大将军差不多。秦始皇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为秦朝的专制统治制造神学依据。得水德,水色黑,所以秦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水主阴,阴又代表刑杀,于是依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直到现在,在关中农村,黑棉袄、黑布鞋,在衣着上的尚黑风俗,仍旧随处可见。

秦孝公之子惠文王长有什么样子,也许象秦始皇。他为太子时,犯了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孝公一死,就将商鞅车裂。但并未废除商鞅之法,不断向外扩张。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长的什么样子,也许与秦始皇相似。武王尚武好勇,与力士比赛举鼎,力不能胜,鼎坠,砸断胫骨而死,年方二十三岁。

由此可见,秦人有质朴、坦诚、豁达、耿直的性格,也有生蹭冷倔,所谓的关中冷娃,所谓的狠透铁,所谓的二杆子,历经汉唐雄风的沐浴,儒雅之气不盛,恐怕与远祖的脾气有关。

孟姜女的丈夫也一定是一个英俊强悍的男子,也许可以在众秦俑中寻到酷似他的面孔。孟姜女祠,在今天的铜川老城。更亲近的是,孟姜女的出生地孟家原村,与我祖辈世居的黄堡镇南凹里仅一道沟之隔。我姓和,和姓虽不算众,轩辕黄帝时就有和氏的记载,史册中也不乏文武之才。今陕、晋、冀、鲁诸省分布有和姓,云南丽江纳西族也多为和姓。秦汉时,和氏为渭北羌族,俗话说的放羊的人。周族的先母姓姜,是羌族,生了后稷。元代有过一次移民,老家人都说先人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下迁来的,这话也只能信一半。作为传说中的孟姜女故里的邻居,总是有一些亲近感的。我甚至于可以想像,孟姜女也许是我的或远或近的亲戚,我若是生活于秦朝,我或者叫她姑叫她姨,她或者叫我表叔表哥呢!

陕西的传统戏曲叫秦腔。秦人之腔,男人的吼声。其特点是高亢轩昂,激烈悲壮,羊肉泡一样结实可口,在陕西以至甘肃及西北地区爱好者甚众。在渭北老家的乡野里,你会突然被一两声秦腔所震撼:“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这句戏词出处《寒窑》,说的是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秦腔,除戏曲名称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就是方言,自地话。老陕的普通话很难说得标准,谁说普通话,就说你说的是醋溜京腔。秦人会说,在秦朝那阵,陕西话是国语,到了汉唐,长安是首都,陕西话当然是普通话了。有这种意识,是说不好普通话的。

如此的倚老卖老,比如城墙底下的老户人后代的男人们,成天卖排自个儿的前朝古代的先人,是如何地阔绰,可自个儿只能蹲在自家破旧房门前,端一个耀州大老碗,喋一碗面,再能就一碟花生米,再呷两口烧酒,就算神仙过的日子了。仰头看看满城的摩天大厦,又常是生出许多活得不如人的凄惶来。

有一首当代民谣说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喋一碗燃面喜气洋洋,吃饭没辣子哔哔嚷嚷。”这简直是对秦人秦风的生动画像。

从秦俑演绎过来的当代秦人,中国男人的形象、品格和精神,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上帝,只有祖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陕西人,秦人,是热爱家乡的人,是守候家园的人。

陕西省的地图,怎么就化为一个秦跪射俑的图腾,让人记住秦人漫长漫长的历史的源头。秦人,过了两千年,还是雄性十足,本性难移。秦俑的血,仍在生命中流淌。

回归秦俑,当今中国男人形象的基点

秦俑产生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不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秦俑恢宏的气势和勇猛的气质,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反映。

秦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艺术的写实手法和明快朴素之风,排斥了奴隶主统治者礼器所采用的刻板僵化形式,以及奴隶主贵族的琐屑浮华、繁文缛饰的艺术趣味,超越了战国进步艺术的成就。从而,也影响了之后的汉唐雕塑。比如汉武帝茂陵的石刻圆雕,那恢宏的魄力,是在秦俑的经验中开创了新境界。

从西汉开始,外来经济文化不断输入中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板、胡空候、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到了唐代,“长安胡化极盛一时”,洛阳也是“家家学胡乐”。面部化妆,从汉唐时就傅粉画眉,当时不仅女子,男子也有傅粉的。但“华风”并没有被化掉,而是把外来东西吸收消化了。

中国的雕塑艺术,在秦代就确立了中国的民族气派。所以在汉以后,佛教艺术等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时,才能有选择地吸收某些雕塑艺术技巧,并把它溶化在中国雕塑艺术之中。而中国男人审美形象的根基,也早在秦俑中奠定了。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许多女性对爹妈给自己的这张脸不大满意了,便借助手术刀,在眼、眉、额、鼻、嘴、唇、下巴颏等部位大动干戈,修饰颜面。眉要秀,眼要大,要有双眼皮,鼻梁要挺,唇线要明显,下巴颏要圆润。一些男性,也打破中国文化传统,受外来时尚的影响,在脸上开始进行大做文章。所谓的整容术,无非也是改善五官之间的结构,科学地分析并修改本来的面目,让它更符合人们对于漂亮、英俊的习惯性审美标准,或者说距这种审美标准更接近一点。

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中,崇拜英雄是对阳刚之美的向往。由于时代的变化,又产生审美的反动,或者叫颠覆,出现了弱化阳刚之气的趋向,阴柔之风兴起。加上男女的社会平等化的进程,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一些人对所谓中性化的审美给予关注。在一个仍然是男权社会的环境里,男人更多的是对女人的欣赏,女人为得到男人的欣赏,一般则是投其所好,男人眼中的标准便渐成真理。而个别男人反过来欣赏女人所拥有的被欣赏的性别,逐渐与女性化接近。不是英雄的时代过去了,奶油小生的时代来到了,在永远有一个男女有别的世界里,对于在审美标准上男与女之间的空间游移,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在一般的概念中,男人是有胡须的。胡须象头发一样,它是人的面孔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有不同形状的根,自然地生长出来,只是在剃与不剃、留与不留,蓄怎样的胡须样式上,装饰并改变着人脸的形态。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男人的胡须是愈来愈少了起来,一般是很少蓄留的,总是长了就剃,所以剃须刀和剃须泡沫业的生意大为兴旺。而在现代城市里,留胡须的男人大多是一些追求个性的人,他们大多是一些艺术、娱乐、文化消费圈等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有的是职业的需要,有的是不情愿淹没在大众化的潮水之中。城市之外,尤其是乡野之风遗存的地方,传统的胡须还经久地保留在男人的脸上。它是长者的标志,是一利尊严的象征。

中国男人的脸的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它的美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今,我们所读到的中国男模的脸,传媒广告中俊男的脸,流行风中对男孩形象的欣赏标准,在外来海风的拂摸下,已经悄悄地发生了突变。一个显著的倾向,是已经少有东方民族文化审美的魅力了。在日常生活里,什么样的男孩美貌,什么样子是帅,什么样子是俊,什么样子是所谓酷毙,也多是随波逐流,邯郸学步。于是,男人少了阳刚,多了阴柔,慢慢地雌化或中性化,男不男女不女的,便可以确认为一种先锋、时尚、前卫于目下中国男人的审美标准。中国男人形象之美,在人们的时尚和审美意识中,是一种追求过程中的求新求变,也同时是处在一种盲目、犹豫、徘徊的状态。

回归秦俑,当今中国男人形象的基点,或者说是驿站。我们从这里找到了最早的规范和标准的源头,然后向前走,去发展,去创新,去英俊,去美。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