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男人最早的脸
秦朝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兵马俑的脸。当我们从封闭的墓穴中,取出一张张躲过2200多年岁月磨蚀的陶制面孔时,我们感到一个沉睡的意识正在被唤醒:那是一种源自东方的古老感动,正如当我们面对一位可以称之为“美”的中国男人的时候,我们在灵魂深处所感到的那种轻微跳动。
找回中国男人本来的脸
在时下流行的杂志封面上,在目光所及的满世界的广告影像中,无不充盈着一张张当代美女的脸。当然,也少不了美男的脸。尽管女脸比男脸占有的份额要高,不等于男脸是放弃关注的。在一个相对男权化的社会生活中,男人的脸,男人的扮相,不管从那个角度讲,这倒是一个十分有趣味的话题。
脸长的什么样子,有种族、家族的遗传基因,有杂交繁衍过程中的变异,也包括后天精神气质的陶治。作为类型的划分,尤其作为审美对象,中国男人形象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最早制定了中国男人形象的标准,它又是如何演化的?
在这个时候,一个偶然的意念,我把目光停留在窗台上的一尊秦俑的脸上。又重新去探望和访问与古老大地一起生长的秦始皇兵马俑,甚至钻进历史博物馆的资料库里,企图探索有关中国男人形象的奥秘。
于是,一个来自遥远时代的面孔,愈来愈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便是秦俑。我们和他们,穿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尘,俩俩相对,终是找回了中国男人最早的脸。朴素,宏阔,刚毅,俊朗,使如今一切浮浅、奢靡、卖乖、作秀的面孔相形见绌。
尘封得太久太久的面庞,也象兵马俑一起被时代遗忘了。我们常常听到戏言,以名人为对象,说当下的秦人张艺谋是兵马俑,说陈忠实是兵马俑,还可以举出一连串名字来。初听时有点贬意,可越琢磨就越觉得是褒扬,不够展脱化为个性十足,沟壑纵横化为饱含沧桑,中国男人味的脸原来是可以从秦人的遗传基因中找到原始版本的。
面对秦俑,究竟是谁在对视于谁呢?
秦人的面孔“八字”解读
中国有一种面相学和鉴人造型理论,说人的脸形可以汉字形态归为八种:国、用、风、目、田、由、申、甲。元代人称“八格”,清代人称“八字”。所谓“相之大概,不外八格”。
在常人看来,这是擅于相面的卜卦知识,是一种古老的游戏,但在今天也有不小的市场。作为卜卦,有封建迷信的欺人之谈,而作为人的生物学解剖学说,它是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的。秦俑的脸形,让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的渊源。
我读到的文献中,专家王玉清将秦俑的脸面轮廓也列为八类:“目”字形脸,头形狭长;“国”字形脸,方正稍长;“用”字形脸,额部方正,下巴颏宽大;“甲”字形脸,额部和颧骨处宽度接近,面颊肌肉显著内收,下巴颏窄尖;“田”字型脸,面形方正;“申”字形脸,颧骨处宽,额部较窄,下巴颏尖;“蛋”形脸,额处宽,下巴颏尖,脸上肌肉丰满,其轮廓线如同蛋形;“由”字形脸,额部较窄,两颊和下巴处宽。
秦俑面部轮廓,以目、甲、国字形脸最多,申、由字形脸最少,说明秦代和现在人们的面部轮廓基本上相同。秦俑的面貌,也有美、丑、胖、瘦、年轻、年老、常见形和罕见形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相法或鉴人术中,按人面部的形状和颜色,归纳为金、木、水、火、土,所谓五行。也有用字形来区分人像类型的。这便被民间雕塑艺人所沿用,颜面的基本造型除上述的八种之外,也有十个字的说法,多了“自”和“日”字形。不同的脸形,构成各个形象的特征。
秦俑形象是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血缘的融合
秦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宽额、厚唇、阔腮,纯朴憨厚,多是出身于关中的秦卒。圆脸、尖下巴,神情机敏,似出身于巴蜀。高颧骨、宽厚耳轮,眼睛不大,薄眼皮,结实,强悍,象是陇东人。秦军的主要成分,是来源于关中地区的秦人,杂有其它地区的成分。秦兵主要是从农民中抽拔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秦代耕战之民的真实原貌。
秦俑面部彼此间有不少显著区别,这是我国各民族在生理上的特征。但要完全分清其特征一定属于某一个地区的民族,几乎是不可能的。汉族人口众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这与俑群的制造出自多人之手有关,更与秦军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有关,比如陕甘、两湖、四川、齐鲁、三晋、江浙等,各地区人的身高、脸型、风度都有差异,尤其在世代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农民身上更为明显。秦国兵源来自全国各地,是其体格和面孔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秦武士俑官兵形象的塑造出之有据,一是指立有战功的将军,二是指秦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在秦国,除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外,还有戎、狄、羌、胡、巴、蜀、冉、白马氏、夜郎、蛮等好些少数民族。按秦的兵役制度,男子十七岁就到了服兵役的年龄,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但从秦俑的貌相看,绝大多数不是秀骨清象的南方人,更多的是阔面、高颧、大耳、方口厚唇、体魄高大的西北人。
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性,使整个群体更加活跃、真实、富有生气。
但秦俑的许多形象,也是很难用什么字形来说明的,有与“八格”不一致的地方。
秦俑形象的真实性与和谐之美
当年的每一个俑,都用一个活人做模特儿。千人千面,完全的现实手法。高者身长约2米,矮者1、75米,一般在1、8米左右,在秦人中为彪形大汉。由此可以说,秦俑可以说是秦代真人的再现。
整个军阵在有限的静态中,给人以静中寓动的印象。尤其是秦俑细部的制法是采用多种技法完成的,其中包括我国雕塑传统技法中的塑、堆、捏、贴、刻、画等,以及表现对象的体、量、形、神、色、质都得到了有机的运用。它甚至不放过武士俑黑眼珠和白眼珠之间的微小突起,既写实又洗炼,显得深沉雄大。
秦将军俑在面部刻画上,有的面型修长,一把长须,眉宇凝聚,显得稳健风雅;有的三滴水式的髭须飞卷,目光炯炯,眉如山脊,双唇半启,含有笑意,显得威猛豁达。而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呶起,胡角翻卷,一脸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神情文雅。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五官的各部位之间,是内在的有机联系,是特定的对立统一体。若圆面者配以尖鼻,则不调和。秦俑脸形的调和,大体有浑厚、柔润、单薄三类。浑厚者的特征是方圆脸、大颧骨、浓眉、阔鼻、厚唇;柔润者则是圆润的脸、弯弯的眉、流畅的鼻轮廓线,颇带韵味的嘴角;而单薄者一定是长脸、尖下巴、薄眉弓、窄鼻梁、薄嘴唇。
还有头部和全身的和谐,秦俑既没有大头、矮身、手长、腿短,也没有细脖、大肚、长颈、矮腰。秦俑的面部轮廓相同的,但由于眼、眉、耳、口、鼻五官等不同,其面形和性情也不相同。同一名称的器官,形状也是大同小异。比如眼裂有长、有短;上下眼睑有大、有小、有适中的;内上眼角有的在同一水平线上、有的外眼角高于内眼角;眼睑有的厚、有的薄;有的上眼睑有重眼皮;有的下眼睑为一条线、上眼睑中一点收缩很高、眼眶成三角状;有的眼球小,眼眶像菱形;有的眼球圆突,有的偏平。眉有粗、细、长、短、平、弯、斜、竖之分;有“人”字形等不同形状;有弯而较短像新月形;有弯而长如半圆形;眉与眼之间的距离有的长,有的短。耳有大、小、薄、厚之分;有的位置尚偏后。口、唇,口裂有的宽阔,有的窄小;唇有薄、厚之分,有的厚唇向外翻。鼻梁有高、低之分;鼻背形状有长、短、凹、直之分;鼻翼有宽、窄之分;有的鼻头大,呈蒜头形;有的鼻前面很齐,横断面呈三角形。有的额低且直;有的额高,向后倾斜;有的额部向前突出,下颌前翘,脸面呈凹形;有的上颌高,面形突出。
中国男人最早的脸,秦俑的大多脸上是有胡须的,少数无胡须。一般的胡须形状有下垂形、八字形、平直形、下弯形、上翘形等五种。而大多数都在下嘴唇留有一撮小须,有舌形、毛笔尖形、豆粒形。有的上嘴唇胡须末稍上翘,两腮有络腮胡须;有的上嘴唇留八字形胡须,在下巴颏上留并列的三撮小须,可能代表少数兄弟民族。年轻的多留短八字形、平直形,年龄较大的多留下垂形。面貌强悍的多留上翘形,胡须丝有稀、疏、茂密、粗硬等类型,是与不同年龄和面部表情相一致的。
秦俑的眉骨眉毛本来是平和圆润的,夸张提炼后,把眉头骨塑得有棱有角,加上了眉毛的厚度,远看则面目明快。其胡子多是飞起来、立起来、卷起来的,发饰也波浪起伏,有蓬松的质感。秦俑发形有螺旋纹式、篦纹式、波浪式,发辫盘结法有三股、六股发辫,有十字形、丁字形、卜字形等。
从解剖学分析,秦俑形体比例基本适宜,与民间画师所说的“行七坐五盘三半”、“一肩挑三头,怀揣两个脸”、“横五眼,竖三庭”、“一个巴掌半个脸”、“三拳一肘”、“头脚一样大”的比例基本相符。眼角内低外高,上眼皮掩下眼皮,眼珠包在眼皮中间。又如眼角的上挑、下搭、集中、开展,就能成为杏眼、猴眼、醉眼、丹凤眼等。眉的粗细走向的不同,也会构成柳叶、卧蚕、剑眉、八字眉等不同的类型。至于鼻、嘴、唇、耳,也同样如此。
在个别俑的局部造型上,也有因过分夸张而雕塑失实的地方。比如,有的俑外眼角比内眼角高1、7厘米,眼眶几乎要竖起来;又如,有的俑眼眉弯成人字形,这种相貌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见的。
秦俑的标准化与面目表情的不同美感
秦代,是我国古代标准化发展史上的开创阶段。
创立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废除分封制,代为郡县制,郡、县、乡、亭、里、什、伍,一个金字塔式的封建统治网,就这样形成了。统一文字,“书同文”,用小篆做为标准文字,隶书为日用文字。统一法律,以秦律为基础,制定通行法律。统一货币,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统一度量衡,以维护统治的经济措施。统一水陆交通,“车同轨”,修建秦直道,开凿灵渠。统一国土,在将凶奴抗击至阴山以北后,修筑万里长城,并征服百越,疆土扩展到南海。
从这一点上说,秦俑,也同样为中国男子形象的标准化提供了传承后世的依据。
秦俑的设计当是遵照始皇的旨意,由李斯等大臣主持的。制作者是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陶工,有的来源于中央官署制陶作坊,有的来源于地方。秦俑是数百人乃至千人的集体创作,水平参差,有的作品技艺较高,有的则较幼稚。在整体上是成熟的,尤其是俑头和陶马的雕塑最精,则出于高手。
陶俑的制作,均为泥质灰陶,火候高,质地硬。整体陶俑没有模制迹象,当为一个个地雕塑而成。头部在两耳之间有一道粘接缝,开始制作时先捏成两个瓢形,粘接成初胎。头部和躯干的胎壁分内外两层,内胎外有绳纹或手指纹。二次复泥后,再往细泥上雕塑出俑的嘴、鼻、眼、衣纹等细部。耳、胡须、甲钉、联甲线等,是另作粘接的。
俑的发髻,是用刀刻成的细细的发丝,几乎与真人的毛发一样逼真。发式大致分三种:一是将额前的长发从中间分开,各拉向两边与两鬓长发相交成两条辫子,将后脑长发分成三股编一条辫子,再将三条辫子在头发相交处用发扣扎住,全束于头顶右侧作成绾髻。二是将长发在脑后分成六股,编成板形发辫上折帖于脑后,头顶压有小冠,细带结于颏下。三是无髻俑,在后脑板形发辫上打一X形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