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14087400000005

第5章 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与提高(2)

四、学生行为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学、愉快而创造性的学。为了在教学中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这里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正如食欲对消化、健康一样重要”(〔捷〕夸美纽斯)。在我国也有“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那么,学生对教学的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什么呢?斯卡特金认为:一是兴趣,二是认识。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需求,有迫切感、责任感。除此而外,还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地位及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认识;等等。认识提高了,行动上就会积极主动。

(二)要树立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主体意识。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过程去感受,别人无法替代,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师。其次,根据自身的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去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再次,明确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态度。说得直白一点,只有教师想让学生有地位时,学生才能有地位。因此,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变为现实。

(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主体性的表现之一,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就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投入不投入,积极不积极,潜力是否得到了开发,等等。而不是取决于教师如何“表演”,有哪些花样。哈尔拉莫说:“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政策性的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靠相应的过程来保证。如果过程本身存在问题,即使最终的人才目标再明确,也很难保证不会落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就会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当今教学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要有自我调控和支配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调控和支配能力属于主体能力,是学生主体地位本身所要求的,也是一种能力要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自我调控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是自我放纵,想咋干就咋干,那课堂还是课堂吗?课堂和自由市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需要活跃课堂气氛,那是有序的、活而不乱的。学习要进行思考,如果课堂上乱哄哄的,那怎么思考呢?所以,对每个学生来说,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学习,在课堂上要能够自律。

第四节 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如教学情景、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个人特点、设备、环境等等。设备、环境在第四章里讲,其余因素在本节里分别述之。

一、教学情景(境)

(一)教学情景(境)及情景(境)教学

英语教学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会话教学真实,而根据语句的需要营造特定的语言交际场所,即情景会话,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为语言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发生作用的,离开了语言情景(情境),语言就会失去其特定的意义,抽去了语言情景(情境),语言教学如同失去血肉的躯体,不仅没有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若用哲学语言概括之,情景(情境)是语言的存在方式。情景教学是通过设计一些真实和准真实性的情景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英语情景会话相对简单、直接、表面。而汉语教学不是一般的语言交流、会话,而是着眼于全篇文章的学习;不是有助于习得语言的表述,而是一个语言规律的掌握过程;不是解决简单、直接、表面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情感习得、激发与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因此,需要营造更大范围的、包括全篇文章内涵的、具有教育效能的“心理场”、“情感场”,即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完全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活动的境界——也就是文章设定了的特定的情感境界。这就是说,“情景”就现实场景而言,“情境”则展现了现实基础上的广阔、深邃的思考空间和情感发展的天地。情境教学从整体教学系统的高度把课堂教学,特别是把汉语课堂教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直观教学是遵循一般认识规律的初级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教学,而代之以感性认识入手达到理性认识;那么,情景教学则把直观教学活化为现实生活的具体场景,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感;只有到了情境教学的高度才步入了身临其境、情感投入、发展情感智慧的程度,思想情感才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寓情于理,寓理于情”和“寓情于境,寓境于情”的和谐统一局面,会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最高的理想教育和教学境界。

(二)创设教学情境(景)

创设理想的情境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情境教学要花大气力于创设情境——再造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适合发展学生情感智慧的教学情境。通常采用的途径有:生活发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等等。图画再现情境中的图画(以及由图画派生出来的幻灯、录像、电影、VCD和多媒体技术等)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是一种最为直接地将教学内容还原为原始场景的办法,引导学生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魅力与规律、感悟语言等,是常用的途径之一。音乐渲染情境——音乐语言具有无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音乐语言微妙而强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和心驰神往的遐想,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特有的旋律和音乐形象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与陶冶,从而把情感注入其中。语言描述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创设途径。无论是运用怎样的途径创设情境,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生动描述。这些语言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认识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入情、入思、入理,提高学生感知的效应和情感智慧水平。所以,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启发联想是极为重要一环。在许多情况下,情境是可以完全依靠语言描述营造出来的,同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入情、入思、入理。随着学生年龄的升高,这种途径会运用得越来越多。

教学情境是经过教师加工的特殊的微观教学环境,通过它能促进学生在思想、知识、情感、能力和个性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创设情境(景)应坚持“四项原则”即: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少而精原则。而以启发性原则最为重要,应在不同的情境(景)中有所体现。

1.目的性原则。就是创设情境(景)要为教学服务,必须明确目的,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例如,学习英语颜色单词时,可用“幸运转盘”为教学情景。又如,创设生活情境,目的是化难为易,让学生易学;创设问题情境,是为激活思维,让学生要学;创设愉悦情境是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学生乐学;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关注过程;创设生成情境,目的是在动态中催生灵感,创生知识;等等。

2.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景)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屡受挫。如猜谜语时,谜题提示就是暗示和引导。又如创设“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问题情境时,同时显示近年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变化情况,以及人民币升值后,对某些行业或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影响,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回答。

3.多样性原则。课堂教学任务(目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使教学情境(景)设计就不可能单一。目前,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情境(景)有:思辨性(问题)、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励性、体验性、实践性、展示性、互动性、生成性等诸多情境(景)。思辨(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利用文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失衡,产生疑惑,激活思维,以促使学生积极探求,自主解决问题。如讲“商品价格”时,可创设问题情境:“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说法对吗?”的问题教学当前在欧美教育界备受关注,形成思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学习,又要注意在课堂上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积极动手、动口等,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教师为招聘者,学生为应聘者),以“扩大就业”等。让学生参与教学、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教师应注意创设互动情境。如用能让学生产生争议的问题、连环性问题作为情境,既让学生思考探究,又利于教师适时点拨启示;或让学生自创情境,通过表演、互问互答、抢答等形式而形成互动,等等。

4.少而精原则。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花大气力,实施起来也十分费时,因此,要坚持少而精原则,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情境教学就足够了。例如“熵”是个创见性、普适性的概念,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还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但熵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测熵的仪器,十分抽象。在引入熵概念时,可用一些自然现象(如水流、电流、热传递、气体混合、钟摆、炸药爆炸等)作为情境,使学生对熵有一定理解,化难为易。

二、教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国家把管理科学的应用视为企事业成功的保证,日本把管理科学和科学技术看成同等重要的“两个车轮”。学校实施科学的管理,对搞好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一的教学计划的管理和学生学籍的管理,以课堂管理为主;在管理方式上规定得过细、过严,统一要求较多,考虑学生个性较少;从管理的角度规定过多,从服务的方面考虑较少;从管理人员的角度考虑过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较少;重过程和行为管理,轻目标管理;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和淘汰机制;等等。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这里结合课堂教学探讨如下:

(一)更新管理理念,探索教学管理创新

鉴于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中忽视、压抑师生主体性的事实,有必要在教学管理中树立主体教学管理理念。它是一种以尊重、弘扬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特别是师生的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其本质就是通过发挥管理主体性来调动教学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这种理念的提出是以主体性哲学、主体性教学理论和教学管理特殊规律为理论依据的。它对教学管理的启示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民主参与教学管理。

针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缺乏学习自由的缺陷,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既要强调规范意识,又要体现教学自由。以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但制度要体现教学自由的理念,能够激励教师创造性地“教”,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主要做到:建立自主学习制度、改革教学评估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的合法性。这种教学自由的理念是建立在现代管理科学的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模糊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现代管理理念。

主体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自由理念对当前高等学校管理是很有针对性的,应当努力去实践;但它们只是众多管理理念中的一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教学管理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和手段创新。

(二)改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所谓课堂管理就是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采取的某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及活动。纪律仅仅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即行为管理。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大学的课堂上,随着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浪费时间的现象、难以预测的问题都可能发生;有时教师的行为也影响课堂管理。所以,改进和完善课堂管理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改善课堂管理,当前,就是要以主体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自由理念为先导,瞄准课堂管理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学艺术的施展,教学设备的运作等进行课堂管理的改革、实践和创新(详见第五节)。

三、教学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经验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教师的无形资产,教学魅力的体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具有娴熟驾驭实际课堂教学的能力,使每次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内容重点地讲,哪些内容交给学生自学,以及某些问题讲到什么程度等,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怎么讲,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方式,他都有自己独到的选配。他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境),认真组织实施,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他讲课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技巧,其教学效果是稳定、深刻和持久的。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把育人寓于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人文价值,即科学精神及感人至深的故事,以感化和教育学生,而不是在那里干巴巴的说教。

教学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教学经验是由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勤思考,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是美国对做一名合格教师资格的要求之一。所以,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既是义务,又是权利。总结教学经验,首先,必须勤思考,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认真反思。因为,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生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才能使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匠型”转向“学者型”。反思性教学是近年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培养理论。这个理论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反思的态度对已完成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分析。其次,要学习教学理论。明确知识、能力、习惯和素质协调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懂得课堂教学必须以先进理念引导,等等。否则,对经验正、反面的判断就没有标准。再次,要与时俱进。经验是相对的,过度相信教学经验,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是,对于揭示教学本质、教学规律的经典性东西,却具有权威性,它的应用是超时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运用。当前,对总结教学经验不少教师仍然认识不足,缺少行动;有的虽然认为重要,以没时间为由不能坚持;有的满足于碌碌无为的过日子,对总结经验无兴趣;等等。这些思想和行为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不利的,应努力克服和改正。

四、教师个人特点

教学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学艺术是教师的艺术,虽然“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传授艺术,而是激发、启迪和活泼”。但同样带有非常强的个性色彩。站在讲台上,教师的个人经历、个人知识结构、个人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个人的表达能力、表达方式乃至于一个瞬间的灵感和心情等,即我们所说的教师个性,对教学(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正如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个性是教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所谓教学个性,就是指教师作为个体其个性通过与其他教学要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教学个性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情感、性格、能力、教育机智等诸方面。教学理念是教学个性的灵魂,对教学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是德育的原则,也是教师在所有教学活动中始终应当遵循的普遍原则。因为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情感除用语言表达之外,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感情(如热爱与否)、喜怒哀乐等情绪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即体态语)的变化而被学生所感知,因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态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情感的这些方面也是教学个性的显著标志。性格作为个性的心理特征的核心,是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做什么”和“怎样做”。教师性格客观上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对课堂教学内的教学(育)活动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教师为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需要具备一些能力,特别需要发展一些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洞察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等。而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更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的教师基本功,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语言表达精湛,是教学艺术水平的外显特征。一个优秀教师的语言表达特点是: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亲切自然,生动有趣,节奏鲜明,强弱适度。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育(学)活动中教师对随机出现的不测事件所做的科学、适度、合乎情理的及时反应。它是教师真实水平和业务灵感的展示,是教师个性的集中体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和典型事件中树立起来的。

教学个性能被教学对象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和描述,而且具有教学上的意义。一般地说,教师个性或多或少,或这样或那样地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但是教师个性并非都能形成某种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动态的概念。其表现是:①教学个性的各个方面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不同教学问题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有许多特征是不成熟的或不稳定的。②教学个性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地对教学个性加以利用和调整,并将其作为教学的艺术加以追求和探索,使之达到较为和谐及稳定的境界,这便形成了许多教师所独有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中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整结合,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个性特征。

总之,一个有天赋和个性的教师,讲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鲜明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技巧,独到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极强的吸引力,稳定、深刻和长效的教学效果。其中教学效果的深刻性是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能力、方法、思想和观点,以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长效性是指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会随着教学的结束而消失,而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无形财富。相反,没有个性特征的教师,教学只会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创造性,教学效果欠佳等。反映在教学评估教师方面,常常是教学共性评估的指标太多,反映个性特征的指标太少,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五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由前两节的讨论可知: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这两个主体的地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质量就能确保。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措施,是围绕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而展开的,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必须从教师做起。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村”的一员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寄予更多的期望,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一名好教师。为此目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不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内外对一名好教师资格的要求。可是,一些教师却没有这种意识,态度消极。当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习的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文化知识,他人的教学经验,特别是优秀教师的经验等。从教学一线了解的情况表明:许多教师对现代教学理论知之甚少,用得不多;大多数课堂教学还是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单调,教师唱“独角戏”的大有人在。因此,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是当务之急,特别是非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要使每位教师明白:①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②知识、能力、习惯和素质协调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根本任务);③课堂教学必须有先进理念引导;④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努力做一名好教师,才会不负于时代;⑤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实质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烘托场面;⑥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和问题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真正进入课堂;等等。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教学才会由必然到自由,变得更自觉。

(二)教师要全身心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过程

教师全身心致力于学生及其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负责(因为责任胜于能力)。当前,在国内课堂教学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与教师对教学投入不够和缺乏责任感有关,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这固然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加重有关,而深层次原因是人事管理制度的缺陷及职称晋升政策的误导。众所周知,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的标准是统一的,评定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样无形中把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科研方面,而对教学投入不足,造成有的教师上课时过度依赖多媒体,把它当成“拐杖”,遇到突然停电就不会讲课。现在,教师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教学用心再多看不见,没有文章是白干”;“科研上去了,教学自然好”;等等。

为了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即将教学科研人员的岗位划分为教学科研并重类、研究为主类、教学为主类、应用推广类等不同类型,分别实行不同的绩效考评办法,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政策支持。这种人事管理办法在我国部分著名高校已开始实行,如浙江大学等。其次,对于未实行人事分类管理制度的高等院校,可在晋职的统一标准上向教学方面倾斜。对于评定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可规定在三篇代表作中,必须有1篇高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且不能用科技论文代替;在所代5门课中,可规定必须系统地、连续(或间断)地代3遍以上1-2门基础理论课。还可规定凡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的第1-2名,或一等奖的第1-3名成员,在晋职时可优先考虑,等等。当然,还有许多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积极性的措施,只是再没有比晋职政策更具影响力了。

(三)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形成教学风格

教师个性对教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教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把握自己的个性并扬长补短,是教师在探索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设计自己所追求的教学风格,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健康的教学个性和高品位的教学艺术风格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教师究竟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把教育施加于学生。因为独特的方式集中了教师思想、情感、能力、才学的精华,并以最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成就和顿悟等往往产生决定性的积极影响,以至于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

二、精心组织和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的问题是课堂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长期争论的问题,譬如,“加强基础”,究竟什么是基础,基础打多厚才能满足需要,就很难统一。反映在教材上,就是教材改革的难点。由于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育人信息的载体,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要加快教材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当前应特别注意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新教材要体现时代性、现实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其中,体现综合性,必须克服学科本位思想,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科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现在,高等学校教材改革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改革的力度还没有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力度大,部分教材仍然是“新瓶装陈酒”,名为面向21世纪教材,实际上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过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教材在很多情况下充斥着多余的知识和次要材料,阻碍着学生养成独立地创造性的学习或工作习惯;③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和作业很少;等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编写新版教材时应遵守有关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坚持少而精教学原则,解决争时矛盾

现代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和习惯的协调发展。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都需要时间,时间不够是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教材内容都讲不完,哪能顾及其他”就是争时矛盾的反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项的教学任务,选择少而精原则是唯一出路。这个原则是诸多教学原则之一,今天特别强调它,是因为贯彻少而精原则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少则得,多则惑”),而且能够给学生预留一定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培养能力,从而解决了多重任务争时间的矛盾。

贯彻少而精原则,首先,要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每门学科内在的那些起着普遍作用的概念、定义、原理、法则和基本科学事实的体系,即通常我们说的基本知识或重点内容。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够达到“少教多学”、知能兼顾的目的。学生掌握了它便于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这就是说教师讲课要讲重点和难点,不要过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其次,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是可以减少板书,特别是对图、表之类的教学内容,能节省出很多时间。再次,让学生自学。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大三以后的学生。把没有讲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自学(但要检查、考核),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改革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体现、落脚点和难点。人们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很多教学方法,因为它们各有利弊,我们不能说某一种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最好的。譬如,口述法(包括讲述、讲演、谈话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如果片面或唯一使用这种方法,就妨碍具有直观形象记忆和运动记忆的直观形象思维类型的学生掌握教材,也较难促进学生技能技巧的发展。再如,当前倡导使用的探索法(研究式),主要用于培养创造性的学习认知活动技巧,有助于理解地、独立地掌握知识。当教材内容是针对形成相应科学领域的概念、规律和理论;在逻辑上继续充实以前所学的知识;适于学生作出独立结论,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适于作出概括的时候,采用问题探索法特别有效。当教师训练学生开展活动来解决问题情境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探索法,但它也有不少弱点,如学习教材需用大量时间,对新的复杂专题运用效果不佳,对多数学生不可行等等,所以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有深刻理解,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选配各种教学方法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各种教学方法配合协调运用就会使教学过程很有成效。其次,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进入课堂。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主体自身的关注,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要求,都需要启发式教学真正进课堂。教育部[2007]2号文件提出“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启发式教学如此受到重视是因为:①启发式被认为是“研究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理论”。“启发学可用于学校每一门学科。”(乔治·卢扎诺夫)。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具有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特点。③启发式教学曾在保加利亚、苏联、法国和美国等十多个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教学实践,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取得了许多成果,相关的学术组织和刊物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④当代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新和见解,都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有关联。⑤启发是现代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灵魂,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倡导、弘扬的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对启发式的阐发。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十大教授法”的第一条中,明确提出“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启发式”教学在老延安大学各院系曾普遍采用,在建国后的历次教学改革中都提倡启发式教学,可为什么时至今日这种教学方法仍然不能普遍运用呢?主要原因有:旧的习惯势力;不理解其内涵;用起来感到困难等。但是,〔法〕皮亚杰(1896-1980)认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难的方法;如果不事先获得某些苏格拉底式的品质,就不可能运用苏格拉底的方法。”究竟什么是启发式呢?启发式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是:教师充分运用新的教育理论,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系统运用启发、联想的力量,通过音乐、想象、体力、智力、练习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精神轻松愉快的情况下,不但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好的东西,而且理解得深、记忆得牢。中国的“谜语”就很有启发性,是典型事例。启发式常常通过“提问”手段设置思考的情境、实践的情境和创新的情境。由此部分教师就将一问一答式视为启发式,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和误解。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搞好教学质量评估

转变教育(学)观念也好,教材和教法改革也好,一切努力最终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学)活动过程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政策性的规定是不够的,还必须靠相应的过程来保证。如果过程本身存在问题,即使最终的人才目标再明确,也很难保证不会落空。

(一)课堂教学过程及其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估(包括考试)等过程或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是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法国前总理和教育部部长、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富尔(Edgar Raure,1908-),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学校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过程已成为学习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但是,目前我国大学学科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一种过程优化意识,过于注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知识性)结果,未能充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等。

所谓教学“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而是教师在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好方案”。优化教学过程,第一,必须以少而精的原则组织教学,给学生预留一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第二,注意各学科理论(定理)的创建过程及重要概念的引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过程的每个发展阶段,如问题的提出,建立模型或提出假设,转化为教学关系上升为理论或形成概念、实验(或实践)检验等,都隐含着创新。第三,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有效选配或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第四,尽量合理、有效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这些手段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新途径。第五,对于实践性教学(如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采用“过程管理”替代传统的“目标管理”,将“过程管理”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六,正确处理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一种艺术。使用板书有利于学生思考、师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特色以及组织能力的展示和体现,是实现教学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十分珍惜这种机会。

(二)认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质量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简称课堂教学评估),可引导教师向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科学性和创造性方向努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贯彻“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培养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基本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教学评估(或评价)就是对照教学目标(大纲)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的一连串的反馈活动(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教学评估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三大类。诊断性评估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评估。其目的是确定教学的起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需要的理想教学方案。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为了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终结性评估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评估即考试或考查,它是一种评定分数划分等级的评估。在评估中人们最关注和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估。

关于课堂教学评估在第二篇各章均有涉及,这里仅强调两点:第一,教师对形成性评估要进行自评,其内容包括:基本教学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注意学习方法、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等等。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就是勤思考、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的过程。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和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也是做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第二,严格进行终结性教学评估——考试。任何一种考试都是测量素质、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一把量尺。一个好的考试制度的建立,对教学质量评估、促进教学改革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选用极为重要。人们常说“考试是指挥棒”就是形象的比喻考试(评估)具有导向性和促进性的作用。客观、公正、有效的考试,应该是:①考试量尺应该是钢性的,而不是弹性的;②考场要实施有效监控;③实行教考分离、集体阅卷评分;④写出高质量的考试(或试卷)分析报告,总结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极有好处;⑤对于实践性课程考试,可把“过程管理”与平时实践考核(单独开设的实验课成绩占70%)结合起来,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关于考试存在的问题是制度有人定,而贯彻执行不力;实践性课考试及素质测试等存在问题较多,有些方面还是个空白,需要努力探索和实践。

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实质性的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有实质性的参与,即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自己学习活动的进程和方向,比如在课堂上能够带着问题听课,主动提出问题,独立归纳总结、自测自评,创新求异等。而现实课堂上常常出现的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还是被动的和比较肤浅的。欲使学生有实质性参与。首先,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承认他们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如下努力尝试:①进行教学设计(即写教案)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②必要时要提前安排学生预习,或做好心理准备;③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或讨论新的学习内容;④要把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⑤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创新;⑥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个性化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⑦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等等。学生是否实质性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当今教学论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最急迫解决的问题。

五、实现主体教学管理和教学自由理念

这里着重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自由理念。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体,在教师的备课、讲课、评估等教学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天赋、个性特征、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创新能力,不要对其规定得过细,过严,统一格式或标准,如有的学校对于教师的教案格式做了统一的规定就是典型事例。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取舍,哪些重点讲,哪些交给学生自学等等都应该由主讲教师自己决定,不能统得过死。在课堂教学上只要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只要对教学合理、有效,可让教师任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要硬性规定必须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必须使用多媒体上课。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所以,课堂教学更不能规定教师必须怎样做,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

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管理就应该给学生一点自由,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带着问题听课,主动提出问题,独立归纳总结,自测自评,创新求异等。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若讲不好课,学生可以干其他的事(但必须把心用在学习上)。在强调教学自由的同时,学生也要有自我调控和支配能力,不要把课堂搞得乱哄哄的,像个自由市场。学习要进行思考,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学习,在课堂上要能够自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以上几种途径以外,还应该强调的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这个问题本书第三篇将专门讨论,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