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14087400000006

第6章 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

理论课程教学,既包括文科理论课程教学,也包括理、工、农、医、管等各科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包括三大阶段、五个环节。三大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授阶段和课后工作阶段,五个环节即课前准备、课堂教授、课后工作、学生成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本章主要考察和阐明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各大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上教学质量的标准与要求,以及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理论课程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指任课教师上课前一切应当就绪的准备工作,是教师进入课堂教授的前提和条件。课前准备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和依据,必须在正式上课前认认真真地对待,扎扎实实地做好。

一、授课教师

教师是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承担和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主导和重要主体。高等学校教师受聘和承担教学任务,必须符合承担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方面的规定和条件。

第一,授课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或助教以上职务,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并通过学校教师教学资格认定。

第二,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由讲师以上职务者担任,同时应经过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严格训练。

第三,新教师必须经过岗前培训且成绩合格,通过试讲并经同行教师评议和学院院长审定批准后,方可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第四,凡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承担一定课程的教学任务。

第五,学院因教学工作需要,欲聘请专职教师以外的校内或校外人员承担某些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兼职教师,必须按照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规程》中的相应条款和规定办理。

二、备课内容

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好一应上课所需。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媒体、教学计划、教材、教参资料、一定教学环境,以及备学生、备教师自己等。

(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是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师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考核学生成绩以及评估教学质量等的基本依据。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深刻理解和掌握其科学体系、基本内容、重点难点等,这是课前准备首要的、最为必须和根本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即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大纲和细化大纲内容而设计的教学框架,以及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方案。教案与讲稿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涉及组织性项目,承载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后者涉及知识性项目,承载的是知识信息。授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精神和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参,结合课程目标、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提前认真地撰写好教案和讲稿。

(三)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也称教育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携带并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桥梁。现代教学媒体包括有计算机、多媒体课室、校园网、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它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信息量大、与多种媒体连接、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教学中选择和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譬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改革教学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带来广阔的前景。

(四)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即课程教学计划,是实施课程教学的总体安排和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应由课程所在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按照学校、学院教学工作计划提出的要求等来制定。教学计划提出后需经过教研室主任签字同意,并交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审批后执行,同时要报学校教务处备案。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辅导答疑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教材教参推荐、教学改革措施以及教学进度表等。授课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要求,进行备课和组织教学。

(五)教学环境

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既定的或已经形成的教学活动环境。但是,授课教师必须为实施课程教学计划尽可能地努力争取和准备较好的、至少是必要和起码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六)备学生

备学生是教师备课必须准备和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已开课程、相关课程等具体情况,注意到本课程与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知晓学生在学习与思想、阅读与训练、完成作业、温故知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和特点。了解和掌握来自学生方面的这些信息,对于备好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七)备教师

备教师即备授课教师本人,这是教师备课题中应有之意。对此,一要打造、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除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本学科基础、相关学科知识、高等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二要调整好教师自己的心绪或心态,以备用最佳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三要做好上课前各种教学准备,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教案编制

(一)教案形成

编写教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水平,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进行方案设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课程教学目标,提出具体章节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以及重点章节和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其次,要广泛涉猎本专业、特别是同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学术论著,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动向。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实际状况,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案。

(二)教案要素

课程教案每一章均应包括以下要素或内容:①教学目的和要求,即每一章教学预期达到的目的、目标及要求;②教学内容,即课堂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信息、重点和难点等;③教学手段,即对教具、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选择和配置;④教学方法、策略,即对课堂教学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及机制,如对师生互动、课堂板书等的设计或择组;⑤课后工作,即对课后作业、阅读与辅导等课后教学事宜的确定和安排;⑥教学预估,即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等进行预估,待课堂教学结束后再进行实际有效的自我评估和总结。

(三)教案格式

教案编写有两种类型的格式:一种类型,是将教案分为叙述式与表格式,或称文字式与表格式。另一种类型,是将教案分为详案(详细教案)与略案(简略教案)。不同类型教案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特点,因此,不好一般地或绝对地说哪一种教案最好。教师授课,如果备有简略教案,则必须同时携带讲稿上讲台;如果备有详细教案,则上课不必另行撰写和携带讲稿。

教案首页的项目和内容一般包括: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必修、限选、任选)、学分、总学时、修读对象、任课老师、联系电话等。

各章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②教学内容(各节题目)及学时安排;③教学重点和难点;④教学内容细化;⑤教学手段和方法;⑥主要参考文献;⑦思考题和作业题(计划讨论的章节应提出和安排讨论题);等。

下面所附,是一份各章教案首页及内容文本的参考模板:

四、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含义、类型、特点

课件是指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软件。从广义上讲,凡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都可称之为“课件”。课件可以说是一种课程软件,也就是说其中必须包括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ComputerAssit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应用了多种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媒体),依靠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信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独立、完整地表述教学内容的计算机教学软件。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普及,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学科及课程教学,并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型和方法。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主要包括:演示型、练习型、游戏型、模拟型、学习型等。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多媒体课件在开发过程中主要还是集中在演示型和练习型两种模式上,大多是将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来使用,通过课件来演示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或现象,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主要有:①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等。这样,就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充满魅力。②良好的交互性。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而且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③极大的共享性。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功能。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应用软件,其设计过程与其他应用软件设计过程大致相同。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目标确定、脚本编写、素材收集整理、课件制作平台的选定、程序设计、评价调试等几个阶段。

1.教学目标确定。根据课题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确定要制作的CAI课件形式是顺序演示类软件,课堂学习、训练类的简单交互软件,还是演示、训练相结合的交互式虚拟仿真演示类软件。

2.课件脚本编写。脚本是课件设计的具体化,是教学软件制作的基本依据。首先,要细化课件内容,确定CAI课件内容的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确定好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多媒体课件的几个功能块。然后,进行教学单元具体设计,确定教学单元内容的讲解方法,用什么手段和方式(图形显示、文字说明、图表模型、语言解说、动画展示)来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屏幕设计和输入输出方式的设计,确定CAI课件呈现的版面和控制按钮,即版面规划。

脚本编写是课件制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课件的效果。如果脚本编写不合理,在制作过程中再来修改其内容,会对课件制作带来前功尽弃的影响。因此,在编写脚本时一定要做到:脚本卡片编号唯一;内容准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导引得当,举例典型;版面内容规划布局和按钮、图标设置合理,符合使用习惯;色彩使用得当,有和谐美;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教育学认知规律;链接说明清楚,复杂课件制作导航图。

3.课件制作素材收集整理。根据脚本内容收集所需的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素材,这是制作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素材准备不充分,会延长软件制作周期。在收集多媒体素材时,一定要做到选用得当、构思巧妙、富于创意,动画连续性好、模拟实验现象生动、准确、真实,图片、录像资料画面清晰、色彩逼真,还要配音标准、音质好、语言规范、快慢适度、音量适当。

4.选定课件制作平台。课件制作有许多可选制作平台,比如PowerPoint2000、Flash5.0、FrontPage2000、AuthorWare5.2、WPS2000等。其中PowerPoint2000、FrontPage2000制作的课件的交互性差;Flash5.0制作课件版面内容多时不好安排、费事又费时、工作量大;AuthorWare5.2是一种基于图标和流程线为结构的多媒体创作工具,通过图标的调用,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数据汇集在一起,有效地简化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过程,达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目的;制作的课件支持的素材内容丰富、有界面的漂亮、强大的交互功能、容错能力和教学跟踪功能等,并且容易对课件的源程序进行修改。因此,现在好的课件大都采用AuthorWare5.2开发编制。

5.课件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就是按照评审通过的脚本卡片,利用收集整理的素材,采用选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设计计算机教学程序。程序编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由计算机程序员来完成,在具备较好的写作工具和支持系统的情况下,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经过短期培训,也能从事课件编制工作。

6.课件评价调试。课件在初步编制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评价。首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教育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美工设计人员、音乐工作人员等组成的专家组,检查课件是否达到教学与教育的原定目标,屏幕设计、所配音乐、动画、解说、图形、图表是否达到预定标准。其次是由学生组成的试用评价,检查学习行为是否按预定步骤运行,课件时间是否合适,人机对话能否自由进行,学生对课件的兴趣如何等。如果在评价和调试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从程序中改正。

(三)制作工具

多媒体创作工具也称为多媒体编程工具,是一种能够把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集成为一个交互式软件(或课件)的工具软件。按对多媒体素材的安排与组织方式的不同,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工具将会事半功倍。

1.电子书页式。书页式编辑工具又称卡片式编辑工具。这类多媒体编辑工具对于各种多媒体信息的管理,采用类似于书本的一“页”或一叠“卡片”组织全书的信息。微软Office系列中的PowerPoint、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工具(FounderAuthorTool)等,就属于书页式编辑工具。这类编辑工具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开发弹性比较好,简单易学,不用编写复杂的程序就能做出较好的软件,很适合于创作多媒体课件。

2.流程图线式。流程图线式编辑工具也称图标式(Icon-Based)编辑工具。用这类工具创作多媒体软件时,是以流程图为依据,将各种图、文、声、像、动画和视频等信息用形象的图标方式依次连接在流程图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软件。这类编辑工具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流行的AuthorWare编辑工具,利用它编辑多媒体软件时,可以先按要求分别制作好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在AutherWare中各种素材编辑整理并集成为交互式软件。

3.时间顺序式。在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的多媒体编辑工具中,对于各种多媒体信息的管理是以时间顺序来决定的,如Director、Flash等。这种排列次序以“帧”为单位,犹如一张张连在一起的电影胶片一样,可以依次来放映它们。

总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创作水平、创作时间和创作习惯等来选用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平台,以创作出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当然,如果你有编程基础,也可考虑选用一些编程工具(如VisualBasic等)来创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四)注意事项

1.注重课件的教学设计。一个课件制作是否能真正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仅要看这个课件的制作水平、生动程度、交互性,更重要的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的水平及开发者的技术水平。因此,教学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要一环。

2.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之一便是实时动态交互,即计算机不仅能呈现多媒体教学信息,而且能接受学习者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对回答作出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可以实时地相互交换信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认知,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因此,课件设计应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友好的交互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现代教育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4.突出课件制作前后的一致性与相关性。在多媒体课件中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用语、提示、组织形式和顺序,这样可以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和浪费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同时开发者要注意将与所涉及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同时传授给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较轻松地获取一些与此有关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帮助系统。多媒体课件虽有操作简便的特点,但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也可能使学习者在使用该课件时产生疑问。课件的开发人员往往会只注重课件主体的开发工作,而易忽视帮助系统的制作。假如开发人员要想使自己开发出来的课件容易被多数学习者所采用,制作完善的帮助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节 理论课程课堂教授

课堂教授是课前准备转入实施教学的主要阶段,是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职能和责任是引导、启迪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潜力和智能得以充分调动,自尽其力、自奋其智,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和求解疑惑问题。当然,并不否定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释疑解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和环节之中。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钻研大纲、教材,准备教案、讲稿,不仅其中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辛劳心智和主导作用,而且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策略及机制。

第三,在课堂教授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②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③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第四,在课堂教授之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抓好对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②安排、组织好必要的辅导答疑;③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④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好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工作。

第五,在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环境的积极功能,必须科学地设计教学环境。授课教师要在设计、改善和优化教学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依据一定的理性原则,应用现代观念,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安排、利用和控制,推动建立和形成教学环境与人的学习、生命以及活动之间的亲和性、生态性和效益性,使学校教学工作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

第六,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为了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授课教师不仅要着力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讲授质量,而且要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活力、高效率的教学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觉主动地探究知识、不断增强智力和能力的活动过程。

第七,遵守教学纪律,加强课堂管理,这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教师必须自觉遵守教学制度和教学纪律,要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时组织教学,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进度进行讲授,按学校排定的课表、教室按时上下课。教师必须坚持考勤制度,加强课堂管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创造和谐、安定和美好的环境。

二、课堂讲授

第一,课堂教学一般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练习等方式进行。其中,课堂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法。课堂讲授的主要任务,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教案、讲稿及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系统传授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能和素质,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第二,课堂讲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当前教学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贯彻因材施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反映现代科学的新发展、新成就。要注重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认知、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有重点地发展。

第三,授课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教师讲课应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谐和,遵守教学纪律,重视课堂管理,严格要求学生,讲求课堂效益。

第四,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对问题的阐述和分析要思路清晰,简练准确,深入浅出。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所在。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知识容量密度适宜。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流畅,使用标准普通话。板书设计要合理、适量,文字工整、规范。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第五,教师讲课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和艺术。依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而现代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同时,要讲究教学方法和艺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采用自学式、讨论式、研究式、实验式等学习方法,主动、灵活、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增强教学艺术意识,实施师生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好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六,重视并依据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调整授课方案和方法,使教与学两个方面互相协调、适应。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更有保证。

第七,按照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严格把握教学进度,有效使用课程教学时间。同时,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效果。

三、课堂讨论

第一,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教学、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课堂讨论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加深、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人合作和敢于创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堂讨论的选题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具有思考性、综合性、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点和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选题应能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

第三,教师应在课堂讨论前适当时间将讨论题发给学生。教师要先行准备讨论,思考讨论题涉及的内容和要求,考虑如何引导讨论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应指导和要求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调研,撰写讨论发言提纲。

第四,教师应根据讨论题目的性质和特点,灵活地选择讨论形式和方法。最常见的讨论形式和方法是指导式讨论。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目的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展开自由讨论,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课堂讨论一般按小班或分组进行,以便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第五,课堂讨论要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教师应参加讨论的全过程,善于捕捉和创设讨论契机,注意发现讨论中的倾向性与关键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问题关键或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开展民主讨论,活跃学术空气。

第六,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做好总结,抓住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关键性问题和有新意、新思想的问题以及争论的焦点和困惑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点评。对暂时还不能或不宜作出结论的问题,应留给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第七,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掌握、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定课堂讨论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或学期成绩的评定依据。

第三节 理论课程课后工作

课堂教授结束后,教学过程仍在延续,课程作业、辅导答疑以及教学总结等课后教学工作,仍然需要学生和教师认真努力地去完成。这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必要补充和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一、课程作业

第一,课程作业是学生消化、巩固并深化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课程作业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钻研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精选课外作业题。作业题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把握,题量和难度要适当,以保证学生钻研教材和阅读参考书的时间。从质的方面看,作业布置应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题为主,兼少量有一定难度的作业题,同时可有一定微量的实践作业。作业量的大小,由教师依据所开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及课堂内外按计划(或实际)所需时数之比而定。

第三,学生应按学校规定和教师的要求按时完成并提交作业,超出两周未交的按缺交作业处理。教师要按学校规定和要求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确保作业完成质量。基础课的作业应能全部批改,其他课程的作业也必须改满二分之一。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要退还学生重做,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明确指出,有的可提示解答思路或指定参阅有关资料。教师要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对作业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在课堂上予以纠正,必要时可就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组织讲评。

第四,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作业质与量的情况确定其平时作业成绩,填入平时成绩登记表。根据平时作业成绩及其他形成性考核内容(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或考勤等)的成绩,确定每位学生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一律以百分制给出、登记和上报,并按规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第五,学生全学期缺交某门课程作业达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取消其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并不得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该课程的正考成绩记为零分。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不得参加补考,但允许参加重修重考。学生虽有考试资格,但有未完成全部作业情况的,或参加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较少的学生,教师可按有关规定精神并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减形成性考核成绩。

第六,各学院教学部负责对作业布置、提交和批改评阅等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按学期将有关学生的作业情况资料进行汇总和归档。学校考试中心负责学生平时成绩的录入和总评成绩的合成。另外,学院教学部应根据教师上报学生作业记录情况,于考试前两周公布取消考试资格学生的名单。

二、辅导答疑

第一,辅导答疑作为课堂教学必要和重要的补充环节,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组织辅导和答疑,注意提高辅导答疑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

第二,辅导答疑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等来安排,一般在自习课时间进行。辅导答疑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学习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可面对全班学生集体辅导,也可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极少数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重点辅导。对个别成绩突出、潜力较大并渴望获得指点的学生,要给予关注和进行提高性指导。

第三,辅导教师应认真做好辅导答疑前的准备工作。要抓住重点,解决关键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答疑。课程主讲教师应加强对辅导工作的指导并积极参加辅导答疑工作。

第四,辅导答疑可采取启发式、提问式等多种方法。教师解答问题要准确、耐心。要有计划地安排质疑,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指点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五,教师要善于从辅导答疑过程中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存在缺陷,努力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辅导答疑工作应根据课程及教学具体情况,可每两周左右安排一次,学生自愿参加。考试前一般不宜组织辅导答疑活动,要禁止在辅导答疑时向学生暗示考题和出复习提纲。

三、教学总结

一定时间或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应对课程教学进行一次反思和总结。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学生进行学习总结。

(一)教师教学总结

授课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备课、授课及课后工作等,进行全面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其总结内容和事项主要包括:①教学任务完成情况;②教材质量及应用情况;③主要经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通过总结,要在总体上明确:自己在教学上的成功之处在哪,不足或失败之处在哪,需要向别的教师学习什么,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如何确定等。教师要面对现实,分析原因,提出改革或改进措施,着眼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习总结

学生要对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听讲和课后学习、完成作业等,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其总结内容和事项可包括:①主要学习收获;②存在主要问题;③改进、提高方向和措施。同时,也应对教师的教进行思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思考和总结,清醒认识自己在课程学习上的成绩、进步及存在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总之,要坚持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学生进行学习总结,一章一小结,一学期一大结。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不仅可以不断提高老师对教、学生对学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快速提升教师任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节 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

学生成绩考核,是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包括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关于成绩考核类型,应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做出明确规定。这里,仅阐明理论课程考试的有关重要规制及程序方面的问题。

一、考试总则

课程考试作为课程教学工作必要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检查教师教学效果,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推动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意义。因此,凡属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考试课程都要进行考试。

考试工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规范、诚信的原则和要求。这项工作由教务处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和本校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学校各院、系、部均应成立考试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或部门有关考试方面的工作。

课程考试可采取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等方式进行。必修课程考试原则上以闭卷、笔试方式为主。考试具体方式的确定程序应当是:教研室按照学校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精神,依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教学目标等因素确定考试方式,报请学院(系、部)分管领导批准,并送学校教务处备案。考试方式的改革,可由教研室提出改革方案,提交学院(系、部)分管领导审核签字,报教务处批准后实施。

二、试题命制与审批

(一)命题要求

考试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依据,其覆盖面要广,涉及课程基本内容,体现课堂学习重点,符合培养目标及要求。要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试题构成中,“三基”部分、综合部分和提高(扩展)部分均应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属于基本要求的题目应占70%~80%,属于综合性、提高性、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应占20%~30%。卷面分数通常采用百分制。

试题题量可按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一般为120分钟)可以完成为基准。题型应多样化,一般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案例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等题型中的若干项组合而成。各科均须命制难易程度、类型搭配和内容覆盖面大体相当的两套试题(A、B卷),并分别制定评分标准、标准答案(客观性试题)和参考答案(主观性试题)。

考试命题中所用课程名称必须与教学计划规定的名称一致。试题题意要清晰明确,文字要准确简练,尽量避免歧义和产生误解。同一套试题中,各题之间要相对独立,不能出现雷同题,更不能有互给提示或答案的试题出现。实行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应在试题选择、试题构成、试题特点和要求以及考核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实行口试的课程,采用分组抽签方式进行是一种可以和不错的选择。

(二)试题命制

校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及其他有条件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要认真负责地组织本单位试题库的建设和管理,并及时进行补充与更新。这些课程原则上要实行教考分离,其试题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由教务处会同所在学院、教学部(中心)于考试前在题库中抽取。

暂未建立试题库或纳入试题库管理的课程,由所在教学单位或教研室(系、部)组织统一命题。负责命题的教师对试题的内容、质量以及规范问题等负有直接责任。试题制卷原则上要加密,按照统一规定的加密模式进行印制。

(三)试题审批

试题命制出来后,应先交所属教研室主任审核,经同意签字后报学院审批。

学院审批试题须以主管教学院长或主任签注的意见为准。如果教学院长或主任外出,则由院长(主任)代理审阅试题并签字盖章。

试题经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主任)审批后,由任课教师或教学秘书将两套试题连同试题审批单一起送教务处批印。

试题的审批和报送要尽量减少环节,不允许与试题无关的人员转交、转批试题,以确保试题保密。接触试题、试卷的人员和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试题内容。凡在命题、审题、印卷、领取和保管试题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的,要按学校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三、考试组织与巡察

(一)试卷印制与管理

试卷印制由学校慎重确定的印制点负责完成,教务处负责监制。试卷印制应采用统一格式,使用统一试卷纸。印制试卷由教务处负责密封和保管。

试卷(题)交接要严格履行签收登记手续。命题教师及因工作需要接触试题的人员,对试卷保密与安全负有全责。如果试卷内容发生泄漏,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变更试卷,同时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监考工作及要求

考试前,各学院必须及时编制考试安排表,将考试时间、班级、课程、人数、地点、监考教师、巡考负责人等基本信息准确反映出来,经教学院长审批后,按时报送教务处批印、备案。监考人员设置一般是:小考场(25人以内)、中考场(50人左右)设2名;大考场(80人以上)设3-4人。监考的具体时间与安排,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后确定。

监考教师在开考前要做好一应准备工作。包括:清理考场,清除黑板上所有字迹,保持考场桌兜、桌面干净,桌椅摆放整齐;按规定要求安排好考生座位,确保考生单人隔位编座;集中存放考生带入考场的所有物品;宣布考场纪律,检查试卷密封情况等,以确保开考后考试工作能正常、顺利进行。

主考教师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在考试过程中,主考教师要坚守工作岗位,及时配合监考人员处理考试中出现的与试卷内容有关的问题。

监考教师必须认真履行监考职责,对试题内容不作任何解释。当学生对试题印刷字迹不清等提出询问时,应予当众答复。对学生违纪行为先予以警告,警告无效时再采取必要处置措施。对于学生违纪、作弊行为要重视相关证据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报送教务处认定处理。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要认真、如实地填写考场记录。

(三)考场巡视与督察

考试期间,学校成立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的巡视督察小组,成员由校级领导、校级督导员、有关处委干部组成,负责全校考场的巡视督察工作。各学院(系、部)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并组织本院(系、部)相关考场的巡视督察工作。

巡视督察人员的工作和任务主要是:督促考生和主考、监考人员认真遵守考场纪律,并配合处理考场有关事宜,及时制止考场违规、违纪行为,保证考试工作顺利进行。巡考结束后,应填写《巡视记录表》并送交教务处。

四、阅卷与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阅

试卷评阅原则上要实行定点集体流水作业,不得由任课教师带回家或宿舍进行阅改。这样做,有利于坚持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违规违纪问题发生。

正式铺开阅卷前,有必要先行试阅(评)几份或少量试卷。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出发点上更好地把握评分标准和答案要求,以更好地实现整个阅卷工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试阅(评)中,如发现有必要对《评分标准与参考答案》作出一定调整或改动时,可以及时提出书面《补充意见》报学院(系、部)考试领导小组批准,并在阅卷结束后报教务处备案。

阅卷宜使用红色墨水或红色中性笔。阅卷得分可统一规范为:在试题答案右端给出负值分数(即扣分),试题答案左端即题头给出正值分数,各大题得分要依次记入卷首得分栏。阅卷教师应在卷首签字栏目中签字。

各教学单位要组织对阅改试卷进行复核,重点检查是否出现试题漏改、标准把握不一致、成绩统计错误等重要(严重)问题。如果发现阅卷错误,要及时更正。复核人和更正人要在相应栏目处签字。

(二)试卷分析

阅卷结束后,任课教师要依据学生答题情况和原始成绩对试卷进行分析。试卷分析内容主要包括:①考试成绩情况。统计各科各个分数段(90-100、80-89、70-79、60-69、60分以下)成绩、人数分布等情况。②两极得分情况。对成绩最好与最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响性因素。③主要失分点分析。对学生答题主要失分点做原因分析,从中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④异常情况分析。对个别班级出现卷面成绩(平均分数)过高或过低、不及格率过高、较多学生实考时间过短等异常情况,要分析原因,提出应对之策。⑤试卷总体质量评价。根据以上分析,对照试题要求并联系往届学生考试情况,对此次考试质量做出总体性评价。

(三)阅卷总结

阅卷结束后,应对阅卷工作进行全程性的全面总结。其总结内容,除了包括试卷分析外,还应包括试题情况分析、试卷批阅情况分析等。要在总结阅卷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学生成绩考核以及教学、教改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五、成绩评定与管理

(一)成绩评定

考试课程的总评定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包括:(1)平时提问、课堂讨论、作业、实验、课程论文、出勤等。(2)期中考试或考查。一般文科类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理科类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实践操作或应用要求高、实验占课程教学比重大的课程,考试成绩的比例分配可有特别区分,但需经开课单位申请、教务处审批后方可执行。

考试课程成绩评定比例构成如有确须变更的,应由所属教研室研究并提出申请意见,经学院(系、部)主管教学领导审批后,报教务处认可、备案。

凡重修、缓考、旷考和考试作弊等方面的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应按所属院校《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的相应条款办理。

(二)成绩管理

阅卷结束后,任课教师应按规定准确无误地填写《学生成绩登记表》。凡有更改之处,均须签字确认。《学生成绩登记表》经由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后,按时交到所属学院(系、部)教务办公室。教学秘书负责将本院(系、部)学生成绩录入学籍管理系统。

《学生成绩登记表》一般要求一式三份。其中,一份报送教务处;一份留存学生所属学院;另外一份装订在试卷永久性档案内。

学生如对评分有异议,可以向本学院(系、部)教务办公室提出书面检查申请,陈述理由,经院(系、部)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学生成绩核查工作,应在学校例行规定的期间内指派专人进行。经核查,如确系阅卷有误,则须填写“成绩更正表”,经学院(系、部)分管领导同意签字后,方可由核查人员在试卷和《学生成绩登记表》上更正错误并签字确认。然后,由学院(系、部)教务人员修正录入系统,同时将更正情况报教务处备案。

在学生成绩评定和管理工作中,任课教师主要对成绩评定负责,教务人员则对成绩的日常管理负责。

第五节 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

教学质量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和根本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和客观要求。必须科学理解与把握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标准和指标,正确运用评价方法,努力搞好评价工作,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及类型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于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诸因素的全面的评价,但主要是对教学设计、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进行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则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学生学习以及作为教师教学依据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教案等的质量进行判断或评价。可见,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主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质量评价由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就评价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同行专家、教师和学生等。教育行政人员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同行专家可以是校内同行专家,譬如教学督导员、一定教育(教学)专家组合等;同时,也可以是校外或社会同行专家或者专家组合。

教学质量评价因其具有不同依据而类型多种多样。可见,教学质量评价的类型,是以一定标准为依据而划分的教学评价种类。以评价主体为依据,可将教学质量评价划分为领导(或主管人员)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这些评价均是一种外部的显性评价,即通过外人依据一定标准对评价对象的教学活动做出质量判断,可称为他评价。与此相对应的是自评价,即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我所进行的评价。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自我判断和自我发现的能力,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我们这里所作的评价分类主要是指他评价的分类。他评价是通过评价对象以外人士来反映评价对象,比较客观实际,有可能对评价对象的教学质量状况做出较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

二、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过程做出质量判断和评价。教师教授质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对象。教师教的过程是教师运用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教学方案即教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设计特别是教案准备的状况和质量,也是教学质量评价必然涉及的对象。另外,教师教的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生学的质量即学习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学生学业成就也就成为教学质量评价涉及的对象。

教师教授质量,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教师使用课程材料的教学活动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评改和考查考试等环节,主要是教师钻研、使用教学材料和运用有关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活动。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是考察教师是否依据课程材料(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和其他教学材料)组织教学,以及课程材料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和对适应学生需要的针对性;考察教师能否科学合理地把握各个教学环节,能否有效地运用、配置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显然,教师教授质量评价,既涉及教学设计和教案,也涉及学生学习,但核心是教师的教学或教授活动,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将二者联系、统一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教师教授或教学活动称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对象。

此外,教学质量评价对象还应包括对教学质量评价要素及评价实施所进行的质量评价。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指标和方法及其用于评价实施进行评价及完善的工作。二是对一定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即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查、纠错和完善工作。

三、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如果标准制定科学、合理、可行,评价工作就有可信、可依的客观尺度。相反,如果标准制定或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和可行,则评价工作从根本上失去了可信可依的准星和根据。因此,制定一个比较好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搞好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过程可分成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两个紧密联系、对教学质量形成有直接和重大影响的子过程。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的设计,综合表现为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表现为运用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教案即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授、作业与辅导、考查与考试三个阶段,其中课堂教授是关键性阶段。如此说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课堂教学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是教案质量评价标准;二是课堂教学实施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是教师教授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密切联系在一起,标准通过具体指标得以体现,指标是标准的具体化。按照这样的认识和观点,教案质量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大体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坚持课程标准,构成要素齐全,观点明确,内容翔实,思路清晰,符合教学要求,反映学科前沿,电子教案适用等。教师教授质量评价标准作为教师运用教案组织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通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出来。因此,教授质量评价标准包含着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等因素有关的指标体系及要求。

四、理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依评价标准不同而多种多样。譬如,依质与量的不同来划分方法,可有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依评价主体不同划分方法,可有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几种形式。而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综合量化法、定性分析法和组织调查法等,我们比较看好和倾向于从教学实践中推显出来的这几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一)综合量化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其特点和优点是:标准明确,指标具体,注重量化处理,结果比较准确,较之其他评价方法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少。这种方法的操作程序是:①主管部门编制评价表。评价表主要应确定好评价标准和指标、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项指标评分或评等的具体标准或标准范围。②评价主体给出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在听完教师授课后,在评价表上给授课教师打分或评定等级。③主管部门责任人处理数据。通过汇总评价表和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各个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或评价等级。

(二)定性分析法

这是一种同量化法相对应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法没有专门的评价指标和评等标准,是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有关方面进行定性分析,来评定其教学质量的优劣。这种评价法简便易行,省去编制评价表的麻烦,能突出评价对象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用于日常以改进教学工作为直接目的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但其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规范性差,易受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较低,不宜用于规范的以评分、评等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三)组织调查法

这种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组织问卷调查和组织座谈调查两种方式。组织问卷调查,首先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然后向一定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最后是收集问卷、处理数据、做出评价。组织座谈调查,首先是确定调查议题或问题,然后召集一定调查对象举行座谈,最后是收集整理座谈意见,做出教学质量判断和评价。这类评价方法适合于了解和调查每个教师在较长时间内的教学情况和表现。当然,教师也可运用这个方法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映和意见。

以上分析表明,综合量化法、定性分析法和组织调查法各有其特点和利弊,各有一定的适应面。其中,综合量化法是一种比较常用也比较准确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主张将这种评价方法同按评价主体划分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即各个评价主体通用综合量化评价方法,形成学生评价、教师(同行)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用综合量化法,是指各评价主体都采用综合量化这种评价方法,这就要求各评价主体必须有与其角色特点相适应的综合量化评价表。

五、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教学环节。理论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中覆盖面最为宽广、数量最大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试提出高等学校“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表”,以与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社会同行、同仁们共同切磋交流。

(一)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标准

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授、作业与辅导、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和十二个观测项以及相应的具体指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依此标准及指标体系,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检评。

1.教学准备。①备齐要件。教学要件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拟用教材、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有关器材设备等。②备好教案。教案内容大体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授课内容及布局,阅读、参考资料,思考题、作业题等。③课堂设计。对如何实施课堂教学,主要是如何运用教案或电子课件组织教学,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

2.课堂教授。①教学态度。包括:治学严谨,授课认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遵守教学纪律,重视课堂管理;等等。②教学内容。包括:观点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翔实,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等。③教学水平。包括:分析深刻到位,逻辑性强;表达准确精练,详略适度;反映学科前沿,重视知识更新;等等。④教学方法。包括:适合学科、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方法灵活有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等等。⑤教学手段。包括:重视革新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板书适当,作图规范,版面设计和利用合理;等等。

3.作业、辅导。①作业批改。包括:精选作业题,题量和难度适当;及时、认真批改作业,组织作业讲评。②辅导答疑。包括:有计划地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能抓住重点、难点,具有针对性;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教学效果。①课堂效果。包括:讲课有吸引力、感染力;能给学生以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②整体效果。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俱佳、俱适;教学效率高,时间分配得当;考核规范、科学,考试成绩良好;毕业生反馈满意率高。

(二)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在上述“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制定学生用、教师及同行用(亦可通用)、领导及管理人员用三种类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以适应不同类型或层次评价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需要,使评价工作更能有效进行和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