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豪放词·婉约词
13139000000007

第7章 柳永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屡举不第,流连坊间,为乐工妓女撰写歌词,自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考取进士,曾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因排行第七,称柳七。他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与革新,“掩众制高尽其妙”(胡寅《题酒边词》)。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奠定了宋词昌盛的基础。柳词流播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好之者终不绝也”(《四库全书总目》)。有《乐章集》。

鹤冲天

黄金榜①上,偶失龙头望②。明代③暂遗贤,如何向④?未遂风云便,争不⑤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⑥。

烟花巷陌⑦,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⑧。忍⑨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①黄金榜:进士发榜用黄纸书写,称为黄榜,黄金榜为其美称。

②偶失龙头望:谓进士考试失利。龙头,进士第一名的别称。王禹偁《寄状元孙学士何》诗:“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

③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这里是反话。

④如何向:犹言怎么办,无可奈何。

⑤争不:怎不。

⑥白衣卿相:谓有才而无功名之人。白衣,古代平民服装。

⑦烟花巷陌:妓女居住之所。

⑧一饷:指极短的时间,犹言片刻。

⑨忍:怎忍,不忍。

这首词是柳永科考落榜后抒发的牢骚感慨之作。他说这次考试失利,只是偶然的失误罢了。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我是个“才子词人”,一样会被社会承认,等于是一个“白衣卿相”。那些虚假浮名要之何用,还不如换作“浅斟低唱”,在“烟花巷陌”中倚红偎翠,恣情狂荡,是何等的风流快活啊!这些本是柳永落第后一时愤激之语,孰料此词很快传唱开来,为他求取功名带来了又一次打击:三年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考中,临发榜又遭斥落。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此事:“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发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由于写了艳词而被皇帝特命落选,词人的愤懑可想而知,但他却自称“奉旨填词”,以幽默示其抗议,柳耆卿的个性于是可见一斑。柳永张狂孤傲的“浪子”个性、藐视科举功名的狂妄态度和“诗酒风流”的叛逆生活方式,蕴含的是一种蔑视礼法束缚、追求放任自流的精神,这是柳永思想性格的重要方面,对后世影响颇大,很多失意文人往往以柳永自许自慰,即是由此。

望海潮

东南形胜①,三吴都会②,钱塘③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④,参差十万人家⑤。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⑥,天堑⑦无涯。市列珠玑⑧,户盈罗绮⑨,竞豪奢。

重湖⑩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①形胜:地理形势优越,亦泛指山川胜迹。

②都会:大城市。

③钱塘:今浙江杭州。

④风帘翠幕:挡风帘子,绿色帷幕。

⑤“参差”句:指人口密集,房屋高低不齐。《西湖老人繁胜录》:“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可为此句注脚。

⑥霜雪:指白色浪花。

⑦天堑:天然险阻,此指钱塘江。

⑧珠玑:珠宝,圆者为珠,不圆者为玑。

⑨罗绮:绫罗绸缎。

⑩重湖:指西湖有外湖、里湖。

叠巘(yǎn):重叠的山峦。

千骑拥高牙:指大官出行的仪仗,此即指钱塘郡守孙何。高牙,高举的牙旗。牙旗是军中大将的旌旗。

图将:描画出来。

归去凤池夸:谓孙何他日将被召回朝廷,荣任高位并以此“好景”为政绩以自夸。凤池,凤凰池,喻指中书省所在地。唐宋时中书省掌管朝廷机要,此即代指朝廷。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一个词调。这是一首歌咏杭州市井繁华和湖山之美的词,为干谒钱塘郡守孙何而作,是柳永都市词中传播最广的一首。

词的上片,总写杭城的盛况。起笔就突出了杭州的自然形胜和社会繁华,气势阔大,统摄全篇。接下去由远及近,交错铺写。“烟柳画桥”三句承“三吴都会”,写都市繁华。城外,杨柳如烟,画桥座座;城内,风帘飘拂,翠幕家家。远远望去,城郊一带人烟稠密,市井坊陌,楼阁房舍,高高低低,形色各别。“云树绕堤沙”三句承“东南形胜”,写钱塘胜景。江水从这座城市的东南流过,江边有高耸入云的绿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江上有奔腾激荡的江潮翻卷着雪白的浪花。这一对句,一动一静,又缀以“天堑无涯”,就写出了钱塘江的雄伟、壮阔和险要,突出了杭城的雄胜可据。“市列珠玑”三句,再承“三吴都会”,进一步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贵重的珠宝,家家户户绫罗盈箱。商业繁荣,市民殷富,竞相追求豪奢的生活,从服饰、穿着这一侧面反映杭州的繁华。

上片泛写杭城盛况,下片即集中笔墨专写西湖,从湖山胜概、昼夜笙歌、湖中人物三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重湖叠巘清嘉”三句,说西湖三十里,一线长堤把明镜般的湖面分为里湖和外湖;而西湖三面环山,环湖的山峦重嶂叠翠。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秀嘉丽。“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叠巘”,写山中的桂花,湖中的荷花。“三秋”,形容山中桂花飘香之久;“十里”,言湖上种荷空间之大。湖和山、荷和桂、夏和秋参差交织,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西湖四时的秀美景色,极具匠心。词人描绘了湖山之美和四时风光之后,接着写杭州市民的快乐。“羌管弄晴”三句写劳动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三句写州郡长官的游乐。这首词是赠孙何的,湖上的游乐虽是反映湖山之美,无疑也是对孙何政绩的赞颂。最后两句,表达对孙何的良好祝愿。虽是应酬话,但也是对杭州胜景的赞美,在结构上说可谓首尾圆合。

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写杭州的繁荣景象,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因此,李之仪在论及词体发展时称其“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日”《(跋吴师道小词》)。陈振孙也称此词“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这一传说,足可印证这首词艺术感染力之强。

八声甘州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②,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③冷落,残照当楼。是处④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⑤,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⑦。

①潇潇:雨势急骤之貌,亦指雨声。

②江天:江河大地。

③关河:指山河。

④是处:处处,到处。

⑤颙(yòng)望:抬头凝望。

⑥“误几回”句:化用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句与温庭筠《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句。

⑦凝愁:愁思凝结。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离别的词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易令人动归思,而秋气萧索,尤易生人悲感。自宋玉《九辩》以来,已有无数文人写下了于秋生悲的作品,但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气象高远,境界博大,王国维把它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称:“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人间词话删稿·一五》)

词的上片因秋雨引起离愁。起二句有俊爽之致。“霜风”、“残照”写秋雨望中远景,写得壮阔,音节悲亢,故苏轼赞之曰:“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赵令畴《侯鲭录》载)“红衰翠减”,即“物华休”,乃秋雨望中近景。“惟有”二句,见景物皆变,不变者唯有“长江”耳,变与不变中间蕴涵着令人思索的人生哲理。下片即写引起之归思。“叹年来”二句,言客中情味索然,以见归之刻不容缓。“想佳人”以下,又从对方着想,写佳人念游人,不知游人此时亦正思佳人也。观“倚阑干处”,知首句“对潇潇”以下所见远近景物,皆倚阑干时眼中之物象也。全词布局井然,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寓情,情中含景,虚实照应,动静相间,故陈廷焯评曰:“情景皆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结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

尽管主题同为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但此作与作者的另一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不同,此作声调较为高亢,所用八个韵脚(秋、楼、休、流、收、留、舟、愁)都是响亮的平声字,且各韵间又具有抑扬顿挫、舒缓回荡的音律之美,而不似《雨霖铃》那种低回凄咽的调子。在风格上,此作开阔高远,哀而不伤。不论体式或内容,都开东坡豪放沉郁之先河,故而被视为柳永慢词中的翘楚之作。

双声子

晚天萧索,断蓬①踪迹,乘兴兰棹②东游。三吴③风景,姑苏④台榭,牢落⑤暮霭初收。夫差⑥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麇鹿呦呦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⑧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⑨、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①断蓬:蓬即蓬草,秋后枯萎往往被风连根拔起,随风飘转,称为飞蓬或断蓬。

②兰棹:桨之美称,又代指船。

③三吴:古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吴地。

④姑苏:山名,在苏州西南。

⑤牢落:寥落荒废之意。

⑥夫差:春秋末吴国君。吴王阖闾之子。

⑦麇鹿呦呦:麋鹿,鹿的一种。呦呦,鹿鸣声。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伍子胥曾力谏吴王夫差,夫差不听,伍愤然说:“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夫差不听忠言,后来果然被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之灭亡。后人以麋鹿游于姑苏台比喻亡国。

⑧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灭亡吴国。后泛舟而去,隐于江湖。

⑨漫载:白白地记载。

这是一首姑苏怀古词,于柳词中为别调,北宋词中亦甚少见。上片写景,词人迎着萧瑟的秋风,在“暮霭初收”之时,乘船来到“夫差旧国”。三吴风光名不虚传,楼台亭阁依稀可辨,然而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早已渺无踪迹,眼前所见唯有一片麇鹿哀鸣的荒凉山丘。下片抒发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回想吴越争霸的历史,那些“图王取霸无休”的风流人物,怎如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范蠡,只有他才能真正看破功名富贵,享受大自然的清风明月。

此作意境深沉,格调苍凉,是《乐章集》中别具一格的佳作。更可贵的是将怀古题材引入词中,对后世怀古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戚氏①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②。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③。凄然,望江关④,飞云黯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⑤,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⑥潺湲。正蝉吟败叶,蛩⑦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⑧,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⑨清浅,皓月婵娟⑩。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①戚氏:三叠长调,二百十二字,在宋词中是仅次于《莺啼序》的长调。现存以柳永此阕为最早,或即柳永首创。

②庭轩:庭院中的长廊。

③残烟:稀疏的暮霭。

④江关:犹关河,山河大地。

⑤宋玉悲感:宋玉,战国末楚国辞赋家。其所作《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慓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悲秋”乃成为诗词常用典实,此系泛指。

⑥陇水:水名,源出陇山,在今陕西。《乐府诗集》收有北朝乐府民歌《陇头歌》,写羁旅悲愁之音:“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词暗用其意。

⑦蛩(qiónɡ):即蟋蟀。

⑧风露渐变:喻光阴流转。

⑨绛河:银河。

⑩婵娟:美好的样子。

绮陌红楼:指歌楼妓馆。

帝里:京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烟水程何限:言往昔奔波程途无限。

漏箭移:指时光流逝。古以铜斗盛水,底穿小孔,斗中有带刻度的饰箭,随着水的下漏,箭上刻度渐次显露以指示时间,故称计时器为漏。

此词抒写作者宦游途中独宿孤馆寂寞悲凉的心情,是柳永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之一。词分三叠,以时间为线索,从夕阳黯淡的傍晚写到画角声残的次日凌晨,长调尽情铺叙。第一叠从当前微雨刚过的薄暮景色引起对过去羁旅行役生活的回忆。第二叠又回到当前所在的孤馆,暗想自己未名未禄之前的红楼风流生活。第三叠顺接而下,继续铺写年少时汴京城里的诗酒冶游,结尾又转到眼前的孤凄无眠。词笔虚实相间,腾挪有致,经过一番铺垫与蓄势,最后引出了“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这一点睛之语来。结拍二句“停灯向晓,抱影无眠”为一篇词眼,写尽伶仃孤处的滋味,是摹神之极笔。周济曾评柳永《斗百花》词云:“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宋四家词选》)此语移论此词,也颇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