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豪放词·婉约词
13139000000006

第6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等职。范仲淹曾在西北戍边多年,对抵御西夏入侵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倡导者。存词六首,写边塞风光、征战劳苦,突破了男欢女爱的樊篱,具有豪放风格,对豪放词的兴起有一定作用。有《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秋思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⑤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塞下:边界险要的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②衡阳:今湖南衡阳市。旧城南有回雁峰,峰形很像雁的回旋。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

③边声:边地的悲凉之音,如马鸣、风号之类。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④千蟑里:在层层山峰的环抱里。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叫做嶂。

⑤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据《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据宋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这首词作于作者驻守边疆、与韩琦一起平定西夏统治者骚扰时期,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慷慨劲健,苍凉悲壮,已开豪放词之先声。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首句概述边关秋色,“异”字是词眼,渲染塞上风光与内地的不同。接着从诸方面展示所见景物之异,用“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富于特征的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边关之秋图”。边地的悲凉之音泛说“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其无所不在,充满了整个空间。再接上“连角起”,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长烟”之“长”,“落日孤城”之“落”、“孤”,衬托着边地的辽阔荒凉。孤城紧闭,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在荒凉的背后,隐隐地透出了紧张的局势。这些“异”景的描绘,无一不是在书写边塞环境之荒凉,生活之紧张、艰苦。

下片以抒情为主。在这种环境之中,欲归不得,唯有借酒浇愁。但是,“浊酒一杯”,怎么能够排遣离家万里的乡愁?“一杯”与“万里”相对为文,产生强烈的对照。“家万里”,点出路途遥远,回乡困难,但这并非不能归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尚未完成朝廷交给的戍边任务。他们忍受边塞生活之苦和思乡之煎熬,为的是履行自己的一份责任。当前虏敌未灭,大功未成,归乡之日无期,“将军”和“征夫”们对景思乡,借酒浇愁,自黄昏而至深夜,听到悠长的羌笛,看到银白的浓霜,如何能够入眠?末句写久戍之苦,结出主旨。

本篇是宋人最早,也是为数不多的一首边塞词,豪放而富深情,悲壮而不哀伤,与唐人的边塞诗有异曲同工之妙。